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德鲁兹用很短的篇幅思考了电影理论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作为他的两卷本讨论电影著作的结论.他争论说:"电影的某种理论不是关于电影,而是关于由电影衍生的种种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形成的互为参照,彼此交织的关系"(德鲁兹1989:第280页).在这样一个简短的论断里,我们可以找到近年来对电影理论最为重要发展变化的一次总结.这些理论上的发展变化更多地集中表现在这样一个观念上:对电影所引起的共鸣反响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电影自身元素的关注;另外,要理解什么是电影,它是怎样运作的,我们必须转向这些更为广阔开放的问题.

  • 标签: 电影理论 素材 批评理论 后结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 主体性
  • 简介:香港电影批评者通过香港国际电影节专题特刊,自觉建构出学理性专业电影批评的持续有效书写空间。1978—1989年的十二本专题特刊,形成香港电影历史回顾、作者电影研究、类型电影研究、电影文化研究四种主题模式,不断推进学理性电影批评的专业性程度。“香港电影历史回顾”特刊努力跳出印象式批评、说教式批评的窠臼:“作者电影研究”特刊鼓吹严肃的学术研究意识;“类型电影研究”特刊产生了关于香港电影类型问题的重要而丰富的专业性成果;“电影文化研究”特刊则呼应国际学界“文化转向”而具有前沿性学术意识。由此,香港电影批评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学术性、理论电影批评传统。

  • 标签: 香港电影批评 电影节特刊 作者电影 类型电影 文化研究
  • 简介:本文梳理遗产电影作为英国典型国族身份呈现的、乜澎现象与艺术流派,其源起、概念、代表作品,以及发展演变的过程,补充了安德鲁·希格森和约翰·希尔两位英国学者的个人和相关著述介绍,从而对研究批评遗产电影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及论述做了简要概括.

  • 标签: 遗产电影 英国电影 国族想象
  • 简介:在美国,“电影评论”(MovieReview)与“电影批评”(FilmCriticism)有所区别:“电影评论”主要对电影的情节内容、创作人员或视听元素进行概括性描述评价,评估其市场效果,记录观众反应,多具时效性,以消费者为导向,虽然有时也包含电影史论内容,但相对而言更重推荐,而非分析,旨在影响观众的观片选择。

  • 标签: 电影批评 美国 综述 电影评论 情节内容 观众反应
  • 简介:为了加强电影批评学术建设,推动电影艺术创作繁荣发展,建构中国电影学的学科体系,日前,由北京电影学院主导,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著名电影学者贾磊磊主编的《中国电影批评年鉴·2015》由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国电影学的学科体系建设一直是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界众望所归的学术大业。电影学的主体是电影批评电影历史、电影理论三个基础学科。相对于电影的史学研究理论归纳,电影批评电影创作实践的联系更为密切,往往直接针对电影现象进行学术性的分析与品鉴。

  • 标签: 电影批评 北京电影学院 贾磊磊 中国电影 中国广播影视 中国艺术研究院
  • 简介:<正>在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洪深曾做出过重要贡献。作为一个电影理论家,他不仅热心传播电影理论的基础知识,而且在有声电影理论电影剧作理论电影表演理论等方面,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作为一个电影批评家,他又是左翼影评战线上的一员闯将,发表过许多富有个性的批评文章,在影评实践中颇有建树。

  • 标签: 中国电影 理论批评 电影批评 有声电影 电影理论 洪深
  • 简介:2004年6月,田壮壮导演在复旦大学展映其新片《茶马古道——德拉姆》时,曾谦称自己没有文化,因为年轻时恰逢“十年动乱”,而后来上的又是一所技能性大学。田导的这番话让我想起了杨乃乔教授发表在《文艺争鸣》2001年第3期上的长篇论文《批评的职业性与话语的专业意识——论电影批评的文学化倾向及其出路》。这篇论文猛烈抨击了电影批评的文学化倾向,并将之归咎于中文系学者的染指,因而顺带否定了中文系学者研究电影的道路。

  • 标签: 电影批评 人文内涵 2004年6月 2001年 茶马古道 复旦大学
  • 简介:夏衍先生对于电影批评理论并无大量专门的、成系统的论述,除了两篇《电影批评夜谈》(《电影批评的机能》《影评人、剧作者观众》)外,其电影批评观更多地体现在其大量的电影批评电影理论的文章之中。

  • 标签: 电影批评 电影制作 电影创作 影评人 批评观
  • 简介:左翼电影运动时期.左翼电彫批评活动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左翼力量能够迅速掌握文化领导权的根本原因之一。夏衍作为左翼影评活动的参与者、领导者组织者,不仅其本人在电影批评理论方面成就卓著.也为推动整个左翼电影批评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夏衍的推动指导下,左翼影评将“五四”思想进步理念融入到电影实践中,改变了当时电影界在创作、艺术思想上的迷茫状态.使当时的中国电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 标签: 夏衍 左翼电影运动 电影理论和批评
  • 简介:<正>一自八十年代以来,在文化反思和文化研究思潮的启迪、影响下,电影创作的面貌也开始发生变化,陆续出现了一些富有文化底蕴的影片。特别是一些有探索精神的中青年导演,在这方面进行了自觉的追求,创作中的文化意识不断增强。于是,随着《城南旧事》、《黄土地》、《青春祭》、《良家妇女》、《野山》、《黑炮事件》、《老井》、《红高粱》、《芙蓉镇》、《孩子王》等影片的问世,中国电影的文化品位有了显著提高。面对创作的变化,电影批评自然也应该寻找新视角,采用新方法。倘若仅局限于社会学和美学批评之中,则无法正确、深刻地揭示出这些影片的文化底蕴。因而,开放批评视角

  • 标签: 文化学批评 电影批评 文化底蕴 西部电影 文化价值 文化反思
  • 简介:研究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学派的培育养成,对发生学的探讨当然十分必要,对形态学的研究也不容忽视。对形态学的考量不应只是罗列一些单独的现象元素,更重要的是要明晰总体思路整体框架,并力求阐明各个构成元素及其相互间的逻辑关联,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创新重构自洽融通。正因如此,对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风格的厘清与阐释,对于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学派的建设至关重要。

  • 标签: 电影理论批评学派 中国智慧 中国经验 中国风格
  • 简介:对比传统电影,我们即可发现传统电影尽管也有观众欣赏的读者中心存在,但是话语权实质仍旧在导演放映者手中,网络数字娱乐可以保证审美主体的审美个性化,强调审美体验者的审美主体性。数字技术时代的技术是电影发展的推动力,电影又回到原初意义上的视觉艺术,这是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的体现。网络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大众的,它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冲击社会中既有的以专家批评为代表的"权威性"审美标准观念。

  • 标签: 网络数字 网络大众批评 电影本体
  • 简介:20世纪的语言学、心理学其他社会学科基本上达成的共识是:语言空间、戏剧舞台空间社会空间之间具有异质同构,其本质是一种基于隐喻的符号转换,牵涉到表象、意向结构的对应。这些空间差异性在于:表演空间的符号系统被表演空间的社会事件、社会存在等的符号转换。而共性在于几乎所有的艺术作品之于现实的区别均是符号之于对象实体的区别。

  • 标签: 特纳 维克多 空间差异性 社会空间 社会事件 艺术作品
  • 简介:新时期之初,中国电影批评一度异常繁荣,并将其主要模式——社会学批评,转换为以关注电影本身为主的电影本体批评。90年代之后,中国电影批评走向多元化。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加速转型,中国电影批评已呈现危机,主要表现在思想、理论根基的贫乏。电影批评逐渐抛弃了科学的品质,抛弃了审美、求知与思考,甚至走向堕落。评论的失足,使读者与观众远离了欣赏、体味电影的健康心态,也助长了电影创作中的不良倾向。因此,准确找出电影批评症结之所在,建构科学的电影批评势在必行!

  • 标签: 电影 批评 回顾 反思
  • 简介: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国民党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影响下,以《电影月刊》为代表的一些亲国民政府的电影文人曾发起了一场关于建设民族主义电影理论的探讨。该理论延续了国民党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思想精神,一方面将理论重心置于对低俗投机的商业娱乐电影批评上,另一方面由于仰赖对“他者/西方”电影的镜式想鑽来建构本土电影的民族性,忽视了本土的文艺形式与美学传统,使该理论丧失了广泛接受的现实土壤。其鼓吹大而化之的民族主义认同来掩饰激烈的阶级矛盾社会问题的政治倾向也受到了左翼电彫理论工作者的激烈批评

  • 标签: 中国早期电影 民族主义 民族性《电影月刊》
  • 简介:也就是电影批评从精英文化立场向大众文化立场的转变问题,作为与电影生死相依的电影批评也应该是面向大众的批评,  出于源于电影批评的精英文化立场

  • 标签: 大众现实 批评大众 现实立场
  • 简介:所谓“女性电影”,并非单纯指女性导演的或是以女性为主角的影片,其准确的含义应该是绝大多数由女性执导,以女性话题为创作视角的并且带有明确女性意识的电影、录像、DV多媒体实验作品.而在长期的理论探讨中,研究者所指的女性电影多指女性故事片.

  • 标签: 当代女性 电影批评 女性电影 女性导演 女性意识 创作视角
  • 简介:<正>这命题似乎有些绕弯子,为何还要对理论再作理论?电影理论电影论坛上向来是处于居高临下的态势,尤其是它对创作的审视、指导、品评、批判,仿佛是天经地义的。假如反过来对理论说三道四,加以审察、品评,或许就会被视为反常、被视为对理论之大不恭。我何敢班门弄斧,向理论发难;我对电影理论理论,

  • 标签: 电影理论 现代理论 创作人员 应用理论 电影文化 传统理论
  • 简介:共同犯罪以主观意思联络为纽带,是区别于同时犯罪之关键。片面共同正犯违背共同犯罪的本质,从学理上突破了共同犯罪故意的界限标准,同时违反共同犯罪人之间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归责原则;片面教唆犯是被教唆者没有意识到教唆者的教唆故意而产生了犯罪意思,即使引入片面教唆犯也难以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且与我国关于教唆犯的基本概念相悖;片面帮助犯的提出是为了满足司法工作的实际要求,但片面帮助犯理论依然没有恰如其分地解决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问题,且我国从犯概念中还包括次要的实行犯。

  • 标签: 共同犯罪 片面正犯 片面教唆犯 片面帮助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