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名号——原名沈乃熙,字端轩。除用的笔名外,还有笔名宰白、沈宰白、沈端先、端先、孙光瑞、黄子布、子布、蔡叔生、丁一之、笔战生等百余个。祖籍——河南开封出生地——浙江杭州出生日——1900年10月30日逝世日——1995年2月6日职业——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编辑、记者家世身世——祖籍河南开封,

  • 标签: 档案 出生地 开封 河南 编辑 记者
  • 简介:一谁的阵地偶然看到摄于1964年的一张照片。这是周恩来总理接见荷兰著名电影家伊文思的一个场面:照片上伊文思和周恩来站在中间,两旁陪同的分别是和陈荒煤。值得注意的是这张照片拍摄的时间——1964年10月28日,这是毛泽东对文艺界接连作出了两个严厉的批示之后,紧锣密鼓地持续了几个月的文化部整风正在接近最后高潮,在这场整风中,和荒煤都“荣幸”地成为了公开批判的重点对象。

  • 标签: 夏衍 照片拍摄 周恩来 陈荒煤 文艺界 毛泽东
  • 简介:在现代革命作家中,可能是使用笔名最多的一位了。在"衍文学创作生活六十年展览"中,列出了一生使

  • 标签: 夏衍笔名
  • 简介:我不止一次说过和写过,我不是一个作家,更不是一个文艺评论者,在半个世纪的岁月中,我只是一个文艺园地里的杂工,干了一些碎活。我喜欢文艺,读了一些书,但这不是有系统的学习、研究,而只是无计划的"杂览"。从抗日战争前起,我写了一些不合格的剧本,和相当数量的杂文随笔,现在看来,我写的东西极大部分是为了配合政治,为政治服务的。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证明它不仅不很完善,而且很明显地带有左倾思潮的烙印,但是我重读这些文章,却并没有后悔的意思,也不想加以修改,因为任何一个人,

  • 标签: 创作 夏衍 政治服务 抗日战争前 实践检验 文艺
  • 简介:人的生命犹如一条河流,少年时涓涓水珠,清流晶莹;中年时奔流峡谷,浪遏行云;待到老年,河流已近大海,水面宽阔了,波涛平稳了,乃包容万物,吐纳日月,一种人格的力量则以宁静而恢弘的方式显现出来。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条阔大、平静而充满人格力量的大河。我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际认识他的,那时他已经78岁了。从那以后直至他辞世,我见到他许多次,或听他娓娓叙述,畅谈一两小时,如坐春风;或者见面时仅得只言片语,也能有所感悟。他的一生,经历多矣,磨难多矣,或者可以说,在有了太多的经历和磨难之后,欣慰也多,深思也多,撞击心扉的感慨更不必说了。然而,

  • 标签: 文化大革命 包身工 《琵琶行》 豆腐干 《古文观止》 人格力量
  • 简介:首届中国戏剧节组委会:欣闻首届中国戏剧节开幕,谨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通过你们,向戏剧节各演出团和全体工作人员,以及奋斗在戏剧战线上的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本届戏剧节是由中国剧协这一群众团体在广泛的社会力量资助下举办的民间戏剧节,这在建国以来的戏剧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它说明我们对戏剧艺术与社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了一个更现实、更深刻的理解。戏

  • 标签: 同志贺信 夏衍同志
  • 简介:<正>余开伟在《名家与批评》(《山西发展导报》57期)一文中自述一段经历:八十年代初,我在《文学评论》上拜读了所写的《一些应该忘却而未能忘却的往事》一文,不同意公纠缠历史旧帐,对鲁迅和冯雪峰的某些偏激看法,乃斗胆写了一篇为这两位已逝的老前辈鸣不平的文章《千秋功过,自有历史评说》寄给《文学评论》,后来得知《文学评论》编辑部对是否发表拙文争议很大,众说纷纭。资深的老编辑王信和该刊当时的副主编许觉民力排众议,坚持主张发表,经送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周扬过目,周扬豁然大度,同意作些删节予以发表,在1980年第4期《文学评论》上刊登。我当时惴惴不安,为冒犯了公深感歉然。然

  • 标签: 《文学评论》 山西发展 冯雪峰 八十年代 辽文学 中宣部
  • 简介:在大六部口那个漂亮的四合院和陈设简陋乃至寒酸的房间里,我们从来只谈国家、世界、文艺大事。我说:“上个星期三。报纸上有一篇重要的报道……”他说:“噢,不是星期三,是星期四。”

  • 标签: 提炼 夏衍 四合院 星期
  • 简介:刚刚落幕的"方寸寄怀——旧藏珍邮展"是上海博物馆2015年第一个开年大展。展览从先生1991年的捐赠以及2009年先生的长女沈宁女士的捐赠中精心遴选771件精美藏品展现给观众,受到了观众的一致欢迎。

  • 标签: 夏衍 邮展 上海博物馆 2009年 观众 捐赠
  • 简介: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市场经济体系的急剧转型。全球化经济体系的渐步融入,西方文化潮流的涌进,商品文化的扩展……迅速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精神需求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八十年代一个以计划经济为基础,追求人文理想、精神价值和艺术审美的文化氛围已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文化全面被推向市场,大众娱乐消费性成为文化的主潮。另一方面,自1989年党的第十三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中共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以来,强调政治体制的稳定,国家进一步强化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调控力度。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在各个领域,特别是宣传文化领域得到大力强化。1989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国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再次明确“文艺为人民服务

  • 标签: 夏衍电影 剧作家 顾维钧 文学奖 电影文学剧本 艺术形象
  • 简介:1991年第4期《新文学史料》刊登的《谈“左联”后期》一文,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的议论。鉴于该文涉及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涉及到对鲁迅及冯雪峰、胡风等重要作家历史功过的评介,本刊于一月七日邀集部分在京作者举行了一次小型座谈会,以期澄清史实,全面而正确地总结左翼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本刊将陆续刊发会上的部分发言,以飨读者。需要说明的是:一,我们讨论的范围仅限于同志这一次谈话,不牵涉他的其它作品和文学活动。同志是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左翼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他为左翼文化运动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作的重大贡献是有口皆碑的。二,我们不准备就左联后期的若干理论问题展开争鸣,但本刊所载诸文如出现史实方面的错误,欢迎读者予以订正,以正视听。

  • 标签: 左联 历史功过 文学史料 鲁迅 冯雪峰 民族革命战争
  • 简介:《芳草天涯》中的女性,各有各的文化背景、精神境界与性格特征,剧作家的艺术触角深入到了女性的生命深处,探察到了女性心理深处的真实存在。通过三个女性形象的塑造,剧作家向我们展示了女性各种不同的生存状态以及作家对女性生命走向自由之境的探索。

  • 标签: 夏衍 《芳草天涯》 女性叙事
  • 简介:抗战时期的戏剧批评体现着为抗战服务的热情。与同时代有关理论家比较,他更关注剧本创作问题,更加重视导演、演员之于戏剧艺术的重要意义。主要以话剧作为批评对象,就涉及的理论范畴来说,他此期的戏剧批评牵涉的课题比较多,没有仅仅把目光盯在抗战戏剧上。1940年后他的有关批评在话语表达上出现了某些细微的变化,知识分子话语逐渐向权威话语靠近。他的戏剧批评使用了谈话体、答问体、书信体、论文体、读后感体、悼文体、杂文体等文体,仅此一点使他可以与某些重要左翼批评家相媲美。

  • 标签: 夏衍 抗战时期 戏剧批评
  • 简介:本文以的《冬夜》《法西斯细菌》《离离草》这3部抗战戏剧为例,归纳出作品中"日本人"形象的几种类型——残暴伪善的日本军人形象、可怜的日本士兵形象、苦难的日本平民形象以及具有双重身份的日本女性形象。笔下呈现出来的"日本人"形象,既是对特定时期之现实的再现与刻画,是作家自身的感知与认识,也蕴含着整个中华民族对"日本人"这一他者的集体想象。

  • 标签: 夏衍 抗战戏剧 日本人形象 他者
  • 简介:的文化人格天平中,士与仕的社会角色较好地实现了一种“无缝对接”,尽管也有两者分裂或者“拉锯”的时刻,但是,他都能够以一种士的文化心态安然度险以及熬过漫长劫难。工科出身的他,在剧场实践的滋养下,练就了比科班出身的戏剧人更为贴近舞台的本领,科学思维的缜密和冷峻为他的剧作增添了与众不同的细腻而又精练的风格,体现了一种士的文化底色以及精神等级。

  • 标签: 夏衍 文化人格 精神等级
  • 简介:电影创作的价值主要体现为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的倡导和丰富化,电影的出现和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价值相联系,在新中国电影的创作环境中

  • 标签: 剧作现实主义 夏衍电影 现实主义价值
  • 简介:剧作为悲喜剧,其中贯串着一种挤压──召唤力,由它统率全剧。这种挤压力包括剧中人物之间的横向力的作用和剧中人与非剧中人之间的纵向力作用两组,其中后者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剧中的开放状态有既成的和将成的两种,其中后者是剧作中各种力的作用的结果。

  • 标签: 夏衍剧作 作用 开放状态
  • 简介:三、戏剧文体——心灵之泉的潺湲在的“以心传心”的整体戏剧创作特色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成分,即戏剧文体,这里所说的文体,主要是指语言,即进入文学作品的语言。“语言研究只有在服务于文学的目的时,只有当它研究语言的审美效果时,简言之,只有当它成为文体学(至少,这一术语的一个含义)时,才算得上文学的研究”。

  • 标签: 夏衍 剧作 心态 文学作品 语言研究 文体学
  • 简介: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他开始从事戏剧创作,就是坚持现实主义戏剧观的.其现实主义戏剧观的主要特征是:强调艺术的真实性,要'忠实的去刻画人生的严肃';在坚持民族化、大众化方向的前提下,强调不断创新;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多读书,多联系群众,扩大知识面,要重视技巧.

  • 标签: 夏衍 现实主义戏剧观 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