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1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牙釉质仿生矿化是模仿牙齿形成的生物矿化机制,在体外模拟机体微环境,通过分子仿生合成和分子自组装等技术,构建类似牙釉质生理形成过程的微观条件,从而控制无机矿物晶体的形成过程,最终形成具有独特微观结构以及优异的生物学和理化性能的类牙釉质结构的过程。牙釉质结构破坏后的再矿化及仿生矿化修复是未来方向,有较大的临床应用需求及前景,近年研究进展迅速,研究成果引人瞩目。本文对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牙釉质 牙再矿化 羟基磷灰石类 仿生材料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不同程度SD大鼠氟牙症模型,扫描电镜观察牙釉质的微观结构,明确不同程度氟牙症的牙釉质结构变化,为中、重度氟牙症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30只雄性SD大鼠(6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使用不含氟去离子水喂养,低氟组和高氟组分别用质量浓度为50和100 mg/L的NaF去离子水喂养,建立大鼠氟牙症模型。饲养6周后取大鼠下颌切牙,记录各组大鼠牙齿情况,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及矢状面并进行牙釉质厚度测量。结果对照组所有大鼠下颌切牙釉质均为棕黄色;低氟组多数呈黄白相间的条纹状;高氟组多数呈白垩色。电镜下正常组大鼠下颌切牙釉柱结构清晰饱满,呈编织状交错排列;中度氟牙症釉柱失去正常编织状结构,似笋尖样单向排列;重度氟牙症釉柱变细,大部分尖端折断;矢状面正常釉质外层结构致密,中间层呈网状,与内、外层界限清晰,内层釉柱结构清晰呈纵向和水平向排列;中度氟牙症外层变薄,中间层结构消失,与内、外层界限仍清晰,内层纵向釉柱清晰,水平向釉柱形态消失;重度氟牙症外层缺失,中间层暴露,内层两种釉柱均萎缩。内层釉质厚度在正常组[(180.71±7.01)μm]、中度氟牙症组[(157.10±11.04)μm]及重度氟牙症组[(121.10±12.56)μm]依次变薄。全层氟牙症釉质厚度在正常组[(241.54±7.76)μm]、中度氟牙症组[(207.42±14.36)μm]及重度氟牙症组[(143.79±14.60)μm]亦逐渐变薄。结论SD大鼠下颌切牙随氟牙症程度加重外层釉质变薄,甚至消失;内层釉质结构紊乱,釉质厚度变薄。建议中、重度氟牙症的临床治疗慎用强力漂白及微研磨,可采用无创性渗透树脂治疗。

  • 标签: 大鼠 氟牙症 牙釉质 微观结构
  • 简介:牙釉质脱矿是釉质龋发生的早期阶段,亦是固定正畸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正畸治疗中菌斑易附着于托槽周围,代谢产酸引起牙釉质脱矿,釉质显微结构破坏,Ca、P离子丢失,最终导致龋病,严重影响正畸治疗中牙齿的健康与美观.本文对检测正畸牙釉质脱矿常用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测方法作一综述.

  • 标签: 固定矫治 牙釉质脱矿 再矿化 釉质龋
  • 简介: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食醋处理乳牙牙釉质,通过食醋处理牙釉质前后,对食醋中钙含量以及牙釉质表面显微硬度的测定

  • 标签: 乳牙牙釉质 导致乳牙 牙釉质脱
  • 简介:牙体釉质再矿化材料研究主要通过制备体外早期龋病模型作为研究样本,检测各种材料的再矿化性能。其中氟化物作为公认的再矿化物质已大量应用于临床,同时也作为再矿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羟基磷灰石、磷酸钙、碳酸氢钠等被证明有着明确的类似功能,并能配合氟离子的再矿化作用。酪蛋白磷酸肽-无定形磷酸钙作为一种新型安全材料也已被证明有再矿化作用。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再矿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对龋病再矿化研究中各类再矿化材料作用机制及特点做一阐述。

  • 标签: 再矿化 人工龋 氟化物 酪蛋白磷酸肽-无定形磷酸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牙釉质脱矿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口腔畸形患者80例,按照患者接受口腔正畸治疗情况,将其划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了口腔正畸治疗,对照组患者未接受口腔正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牙釉质脱矿情况。结果正畸治疗前以及正畸治疗后,患者在牙釉质脱矿牙齿数与牙釉质脱矿程度上具有明显差异,且正畸治疗后患者的上下牙齿牙釉质脱矿牙齿数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接受正畸治疗后患者的牙釉质脱矿症状发生率相对较高,患者应注意口腔卫生,最大限度降低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

  • 标签: 口腔正畸治疗 牙釉质 脱矿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万冕 李怡婷 郑黎薇 周学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3年第01期
  • 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 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 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都 610041
  • 简介:摘要牙釉质形成是受到关键基因时空性程序性调控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进程。该过程覆盖年龄段长,涉及生长发育时期多,易因信号干扰或基因突变导致牙釉质发育缺陷性疾病(developmental defects of enamel,DDE)。表观遗传修饰在发育过程中对基因表达起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高通量测序、染色质免疫共沉淀-高通量测序、DNA甲基化芯片等新技术层出不穷,使得绘制全基因组表观遗传修饰图谱成为可能。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多种表观遗传时空特异性动态修饰在牙釉质形成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扩展了人们对牙釉质形成调控网络的认识,也为DDE的临床管理和干预措施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本文简述了人牙釉质和啮齿类动物切牙牙釉质的形成过程,总结表观遗传修饰在牙釉质形成中的动态特性,阐述了表观遗传修饰在牙釉质形成及牙釉质发育缺陷发生发展中的潜在作用机制。

  • 标签: 牙釉质 牙釉质形成 牙釉质发育缺陷 DNA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 非编码RNA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孕期尼古丁暴露对子代小鼠牙釉质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表观遗传学机制。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10只C57BL/6孕鼠分为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及孕期尼古丁暴露(prenatal nicotine exposure,PNE)组(皮下注射尼古丁溶液),每组5只,孕鼠生产后分别收集出生后0 d(postnatal day 0,P0;P14、P25含义依此类推)、P14、P25新生小鼠,根据母代分组分为子代对照组及子代PNE组,并记录P0、P25子代小鼠体质量。采用显微CT(micro-CT)扫描分析、扫描电镜和维氏显微硬度检测对子代小鼠牙槽骨和下颌切牙进行硬组织相关参数分析。提取P25子代小鼠下颌骨组织及第3代牙上皮干细胞(dental epithelial stem cell,DESC)中的总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向及成釉向分化相关基因、增殖相关标志物和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水平。采用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釉原蛋白(amelogenin,Amelx)、甲基转移酶ZESTE增强子同源物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Ezh2)、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修饰(histone H3 trimethylated at lysine 27,H3K27me3)阳性染色分布及水平。使用细胞增殖(cell counting kit-8,CCK-8)试剂盒对外源性添加不同浓度(0.01、0.1、1 mmol/L)尼古丁以及Ezh2抑制剂GSK126的DESC进行细胞活力检测。结果PNE组孕鼠较对照组更容易出现不良妊娠结局,P0时子代PNE组小鼠体质量[(0.99±0.02)g]显著低于子代对照组[(1.20±0.04)g](P<0.001);P25时,子代PNE组小鼠体质量[(9.65±1.32)g]显著低于子代对照组[(15.26±1.70)g](P<0.001),死产率[(46.40±9.30)%]显著高于对照组(0)(P<0.001)。P14和P25时,子代PNE组小鼠下颌切牙釉质矿化沉积点与第一磨牙近中面的距离数值[分别为(-1 349±45)、(-506±380)μm]均较子代对照组[分别为(-1 192±147)、(504±198)μm]显著减小(P<0.05,P<0.001),提示矿化沉积点延迟。子代PNE组小鼠切牙釉柱及釉柱间质较对照组排列松散无序,显微硬度[(245.7±18.4)MPa]较子代对照组[(371.9±28.7)MPa]显著降低(P<0.001)。HE染色显示子代PNE组小鼠前成釉细胞(pre-ameloblast,Pre-Am)区域排列较对照组紊乱,矿化沉积点推迟,暂时性扩增细胞(transit-amplifying cell,TA)及Pre-Am区域延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子代PNE组小鼠唇侧颈环(labial cervical loop,LaCL)整体Pcna表达较子代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H3K27me3较对照组显著富集(P<0.01),对应区域可见Ezh2表达显著增加(P<0.01),同时成釉细胞胞质中Amelx阳性信号减弱。体外实验添加1 mmol/L 尼古丁能显著上调子代PNE组DESC的Pcna基因表达水平(P<0.01),同时显著下调DESC标志物B淋巴瘤Mo-MLV插入蛋白1、富亮氨酸重复序列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1和成釉细胞向分化的相关基因Amelx等的基因表达水平(P<0.05,P<0.05,P<0.01)。此外,与0 h时相比,干预24 h后1 mmol/L尼古丁可显著增强DESC的增殖活性(P<0.001),添加10 μmol/L Ezh2抑制剂GSK126可挽救1 mmol/L尼古丁对DESC带来的增殖促进作用。结论孕期尼古丁暴露可能导致成釉向谱系定向分化过程延迟,致子代小鼠DESC增殖及分化异常,并且影响H3K27me3表观遗传修饰水平,造成子代牙釉质发育障碍,提示孕期尼古丁暴露是牙发育的危险环境因素。

  • 标签: 尼古丁 牙釉质 表观遗传学 牙上皮干细胞 牙釉质发育缺陷
  • 简介:摘要牙釉质表面脱矿是龋病及其他非龋性牙体病变(酸蚀症等)的主要病理改变之一,对脱矿牙釉质进行再矿化以恢复其应有理化特性的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牙釉质表面再矿化方法的发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牙釉质 羟基磷灰石 再矿化 涂层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显微CT测量182颗恒牙邻面牙釉质厚度,以期为正畸临床邻面去釉提供参考。方法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收集筛选182颗离体恒牙[来源于正畸减数和重度牙周炎患者,牙齿提供者均为北京市居民,汉族,年龄(39.5±10.6)岁,90%的牙齿来源于50岁以下的患者],并根据牙位进行分类,用流体树脂于牙齿近远中邻面接触区做标记后进行小动物计算机体层显像扫描,对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分析各牙位牙齿近中和远中邻面牙釉质厚度、近中和远中邻面接触区至面距离、近中和远中邻面接触区至釉质牙骨质界距离、牙冠近远中向宽度。结果邻面牙釉质厚度从前牙区[(0.63±0.16) mm]到磨牙区[(1.46±0.25)mm]逐渐增厚。上颌左侧第二磨牙远中邻面至右侧第二磨牙远中邻面的牙釉质厚度均值之和为31.60 mm,下颌左侧第二磨牙远中邻面至右侧第二磨牙远中邻面的牙釉质厚度均值之和为29.68 mm。前牙区邻面接触区垂直向位置靠近牙冠切1/3,磨牙区邻面接触区更接近牙冠中1/3。近中和远中邻面牙釉质厚度与牙冠近远中向宽度均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本组离体牙结果显示,切牙区近远中邻面牙釉质厚度较小,磨牙区较大;临床应在前牙区靠近切端、在后牙区靠近龈方进行邻面去釉。

  • 标签: 牙釉质 牙列,恒 显微CT 邻面去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发病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间收治的60名错颌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口腔正畸治疗前后牙釉质脱矿的发病情况。结果经过矫治后,牙齿脱矿患者和牙齿脱矿率出现增长,与矫治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140颗为上颌牙齿脱矿,107颗为下颌牙齿脱矿,上颌牙齿脱矿发生率与下颌牙齿脱矿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施口腔正畸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牙釉质脱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其是口腔卫生习惯,从而降低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

  • 标签: 口腔正畸 治疗 牙釉质脱矿 发病情况
  • 简介:目的:观察慢性氟中毒下大鼠下颌切牙釉质形态改变,建立评价大鼠氟斑牙病变程度的方法.方法:将20只Wistar大鼠按性别随机分为4组,实验雌雄二组饮用浓度为100mg/L的氟化钠双蒸水,对照雌雄二组单纯饮用双蒸水,观察8周.在自然光下,观察记录大鼠下颌切牙釉质形态改变,使用改良氟斑牙指数评价氟斑牙进展程度.结果:相比对照组,饮氟组大鼠随着氟暴露时间的增加,下颌切牙釉质透明度、光泽度及其受累范围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相同条件下,不同性别大鼠间氟斑牙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氟斑牙指数可以客观评价大鼠氟斑牙病变程度.

  • 标签: 氟斑牙 氟斑牙指数 WISTAR大鼠 性别
  • 简介:摘要目的对口腔正畸治疗牙釉质脱矿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将对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间收治的100例行口腔正畸治疗患者进行研究,按临床治疗效果将其分为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则行口腔正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将口腔正畸治疗运用到牙釉质脱矿患者中,可改善患者不良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牙釉质脱矿 口腔正畸 临床效果
  • 简介:本文针对激光应用于牙釉质蚀刻与再蚀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地综述.研究包括激光蚀刻和再蚀刻牙釉质的表面微结构,托槽的抗剪切强度,以及牙釉质表面的抗龋性等方面.目前针对激光蚀刻是否可替代磷酸酸蚀不同学者持有不同意见.关于激光是否更适用于牙釉质的再蚀刻过程和其抗龋性研究较少,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激光 蚀刻 牙釉质 粘接强度 抗龋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固定正畸患者牙釉质脱矿的好发部位及预防对策。方法搜集2013年2月-2015年2月,于我院行固定正畸治疗的53例病例资料,对患者治疗后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情况、好发牙位等进行观察及统计。结果53例患者有牙齿共1145颗,其中固定正畸后出现脱矿者21例(130颗),脱矿率占39.6%(11.4%),包括托槽龈方脱矿者64颗(49.2%),托槽边缘脱矿者47颗(36.2%),邻面脱矿与带环周围脱矿者各有13颗(10.0%)与6颗(4.6%)。好发牙位以上颌侧切牙脱矿最多,占31.2%,其次为上颌中切牙与上颌尖牙,脱矿率各占20.2%与18.9%。结论经固定正畸处理后,患者有较高的可能性发生牙釉质脱矿,且脱矿多集中于上颌侧切牙、中切牙及尖牙等牙位,临床需充分重视并加强防治,以减少牙釉质脱矿的问题发生。

  • 标签: 固定正畸 牙釉质脱矿 好发部位 预防对策
  • 简介:摘要:牙釉质发育不全是口腔临床上常见的牙体硬组织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牙齿美观和身心健康。探究牙釉质发育的调控机制,一直是牙齿发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miRNA在牙釉质发育中的作用机理研究,旨在为深入了解miRNA调控牙釉质发育不全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也为牙釉质发育不全症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牙釉质发育不全 牙釉质形成缺陷症 miRNA 调控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我院35例正畸治疗患者,分析治疗后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结果 正畸矫正后牙釉质脱矿19.38%,其中l度85.51%、2度13.04%、3度1.45%。刷牙频次≥3次/d牙釉质脱矿情况更低(P

  • 标签: 牙釉质脱矿 口腔正畸 临床治疗 效果评价
  • 简介:目的:研究两种常用树脂牙摩擦磨损性能及与牙釉质摩擦磨损性能的匹配情况。方法:采用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通过体外模拟口腔环境,对牙釉质、松风牙,拜耳牙进行摩擦磨损试验,记录动态摩擦系数,采用电子扫描电镜观察表面磨损形貌,电子天平得出磨损量。结果:三者摩擦系数变化趋势相似,牙釉质稳态摩擦系数为0.90~1.00,松风牙为0.38,拜耳牙为0.47。磨损体积量:牙釉质〈松风牙〈拜耳牙(P〈0.05),而对磨物滑石瓷体积磨损量:拜耳牙〈松风牙〈牙釉质(P〈0.05)。树脂牙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牙釉质磨损机制主要为疲劳磨损。结论:两种树脂牙稳态摩擦系数显著低于牙釉质,耐磨性弱于牙釉质,松风牙耐磨性大于拜耳牙。

  • 标签: 树脂牙 牙釉质 摩擦特性 耐磨性能 摩擦磨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