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深低温循环复苏模型.方法采用体外插管法建立大鼠闭胸式深低温循环复苏模型,并在深低温循环时,用冷脑保护液间断给予脑组织灌流.结果用大鼠建立深低温循环复苏模型:呼吸的自主恢复率为80%,心跳恢复率为100%.结论大鼠深低温循环复苏模型的建立,对研究脑组织低温状态下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和临床应用低温进行脑保护提供了基本条件.

  • 标签: 深低温停循环 大鼠 复苏 临床应用 脑组织 脑保护液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深低温循环手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患者在深低温循环下行心脏大血管手术22例,分析术前、术中,巡回、器械护士的工作要点。结果死亡4例,放弃治疗1例,随访16例健康,1例需生活护理。围手术期无因护理原因死亡病例。结论深低温循环手术难度大,需要手术室护理人员更扎实的理论基础,更熟练的配合技术,更灵活的应变能力,确保手术的顺利与成功。

  • 标签: 深低温停循环 手术 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深低温循环(DHCA)长程时间窗90min期间行间歇性一侧颈动脉顺行辅助灌注脑保护液(IUACP)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将10~15kg实验小猪22只,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6只,18℃不停循环90min,不加灌注脑保护液;阳性对照组8只,18℃循环90min,不加灌注脑保护液;实验组8只,18℃循环90min,IUACP灌注1,6-二磷酸果糖+氧和冷晶液脑保护液.采用改良开胸体外循环法建立猪DHCA模型,转流降温至鼻咽温18℃时循环90min,分别在循环期间、降温和复温时加用脑保护液间歇灌注,观察各组动物的脑血流量、生理指标变化、神经血红蛋白的表达和电镜下海马组织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组脑血流量在IUACP辅助下由(22.2±2.5)ml·min-1·100g-1上升到(38.5±2.6)ml·min-1·100g-1.空白对照组检测到少量神经元形态学改变,阳性对照组可以观察到严重的神经元损害,电镜下发现海马CA1区线粒体肿胀,而实验组线粒体形态正常,突触有大量囊泡聚集,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神经血红蛋白表达上调,c-FOS蛋白表达增加.结论1,6-二磷酸果糖+氧和冷晶液是一种较好的脑保护液,DHCA90min内IUACP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深低温下的氧耐受可能源于神经血红蛋白有较好的携氧保护脑的作用.

  • 标签: 脑保护液 灌注 辅助 深低温停循环 DHCA 血红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不同梯度低温循环的家猪模型,探讨中低温循环是否能提供与深低温循环相当的重要脏器保护效果,并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术中的低温范围选择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将13只家猪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3组,中低温循环组(T=25℃,n=5),深低温循环组(T=15℃,n=5)及空白对照组(n=3)。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两组实验组建立体外循环并降温,在不同温度下循环0.5 h,在麻醉后(T1)、鼻咽温降至32℃(T2)、鼻咽温降至25℃/15℃(T3)、循环0.5 h(T4)、复温至32℃(T5)、复温至36℃(T6)、停机2 h(T7)、停机4 h(T8)、停机6 h(T9)和停机24 h(T10)10个时间点留取血液标本,比较两实验组肝肾功能指标(BUN、Cr、ALT和AST)的异同及变化情况。实验结束后处死家猪,留取脑、肺、肝、肾等组织,使用TUNEL、免疫组化等技术分析家猪组织,观察对照组及实验组凋亡相关蛋白阳性细胞率及凋亡指数的差别。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各重要脏器凋亡相关蛋白阳性细胞率及凋亡指数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功能的指标在两实验组中也类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低温循环与深低温循环对重要脏器的保护作用无明显差异,这进一步证明了临床中应用中低温循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低温停循环 脏器保护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以评估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深低温循环(DHCA)后急性肾损伤(AKI)的疗效,为治疗心脏术后AKI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DHCA后出现AKI并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其中CRRT组共62例,床边间歇性血液透析(IHD)组共31例。以治疗前后患者SAPSⅡ评分变化作为疗效评估依据。结果CRRT组的SAPS-2评分降低幅度显著高于IHD组,且在治疗过程中,CRRT组透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血压、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率较低,痊愈率较高,而透析次数及平均住院时间更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IHD相比,CRRT对于改善DHCA后AKI的病情有显著疗效,而透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助于减少患者死亡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 标签: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间歇性血液透析 深低温停循环 急性肾损伤
  • 简介:心脏骤是突然地出现流向大脑的血液完全的停止。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较小的损失;但有些患者则可能因为长期的脑部损伤,而出现严重并发症包括精神或身体方面。如果快速冷却无意识的受害者,能够限制大脑损伤的程度,增加生存的几率,与其他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相比。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关这个方面的报道,发表在近期的《循环杂志》上。

  • 标签: 心脏骤停 严重并发症 快速冷却 无意识 经济有效 治疗方法
  • 简介:DHCA模型组大鼠脑NMDAR1蛋白表达从再灌注2 h起开始升高,MP处理组大鼠脑NMDAR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DHCA模型组,DHCA模型组和MP处理组大鼠NMDAR1蛋白表达均升高

  • 标签: 低温停 作用研究 保护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温度复温护理对深低温循环手术患儿术中脑保护的作用。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深低温循环手术患儿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8 ℃组和43 ℃组各12例,将充气加温毯分别设置为相应的温度于术中主动脉开放后对患儿进行复温护理。记录2组患儿月龄、体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术后住院天数等一般情况,分别于患儿入手术室时(T0)、体外循环前(T1)、主动脉阻断前(T2)、深低温循环前(T3)、开始复温(T4)、肛温至30 ℃(T5)、肛温至33℃(T6)、肛温至35℃(T7)、体外循环停机前(T8)、手术结束时(T9)10个时间点抽取0.5 ml动脉血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血乳酸的含量,并于T0、T1、T3、T8及T9时间点记录患儿体温。结果在T0、T1、T3、T8及T9时间点,2组间患儿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8 ℃组和43 ℃组组内各时间体温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F值为5 172.087和3 535.935,P<0.01)。在T0~T9时间点,38 ℃组和43 ℃组患儿体内PAF、NSE和乳酸含量均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P<0.01)。43 ℃组患儿在T8、T9时PAF含量分别为(20.34 ± 4.70)、(25.46 ± 7.75)μg/L,低于38 ℃组患儿的(25.20 ± 3.80)、(34.97 ± 8.5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7.769,P=0.011;F值为8.193,P=0.009)。43 ℃组患儿在T8、T9时NSE含量分别为(22.13 ± 5.13)、(28.15 ± 7.90)μg/L,低于38 ℃组患儿的(26.92 ± 3.89)、(36.57 ± 8.9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6.656,P=0.017;F值为6.012,P=0.023)。43 ℃组患儿在T4~T9时血乳酸含量分别为(2.77 ± 0.70)、(2.93 ± 0.69)、(3.13 ± 0.77)、(3.39 ± 0.64)、(3.77 ± 0.86)、(3.83 ± 0.62)mmol/L,低于38 ℃组患儿的(3.57 ± 0.87)、(3.82 ± 0.80)、(4.35 ± 0.89)、(4.60 ± 0.95)、(4.79 ± 0.94)、(4.92 ± 0.9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6.125~11.551,P值为0.022~0.003)。结论在深低温循环手术中,尽管实施38 ℃和43 ℃的体温护理均能保证患儿术中复温阶段体温平稳上升,但采用43 ℃进行复温护理可有效降低患儿血清内PAF和NSE含量产生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乳酸有关。

  • 标签: 体温护理 婴幼儿 深低温停循环 脑保护 复温
  • 简介:目的目前,大血管手术和复杂先心病术中深低温循环下神经系统的保护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了探寻神经保护新的思路,我们对不同温度下循环的大鼠海马组织进行了损伤评估。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深低温循环(15-20℃),中低温循环(20-25℃),低温循环(25-30℃)和假手术组。术后对大鼠海马组织进行了病理评估,对神经元树突中的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protein2,MAP2)的表达,进行了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血浆中MAP2和S100β的含量也通过ELISA法进行了测定。结果与假手术相比,各组低温循环大鼠的海马神经元的树突微管和线粒体嵴均有溶解。与假手术组相比,低温循环组海马组织中MAP2的mRNA表达上调,MAP2蛋白组间无差异。各组血浆S100β含量并无统计学差异,而与假手术组相比,低温循环组的血浆MAP2升高。结论低温循环后,神经元的树突受损,微管溶解,其构成蛋白MAP2释放到血液。促进MAP2生成,减少MAP2的损失可能是一种有效的神经保护策略。

  • 标签: 低温停循环 树突 微管相关蛋白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度低温(28℃)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50例应用深度低温(25℃)循环技术,50例应用中度低温(28℃)循环技术。手术方式为升主动脉置换术,内覆式主动脉弓部置换术,降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对比研究两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结果中度低温组死亡2例,深度低温组死亡3例。中度低温组在降温时间、循环时间、复温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清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第1天转氨酶较深度低温组明显降低(P<0.05),但术后肌酐、总胆红素、卒中、下肢轻瘫等神经系统并发症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一过性意识障碍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中度低温组在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和深度低温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保证充分脑灌注及脊髓保护的条件下,中度低温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中应用较为安全,且能减少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中度低温 体外循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总结低温循环胸膜腔外布加氏综合征根治性手术的临床治疗体会,探讨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27例应用本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具体介绍手术步骤和治疗结果。结果26例治愈,随访11个月-7年。均健在,无并发症,无复发。1例术后2周因肝脏功能衰竭,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死亡。结论低温循环胸膜腔外布加氏综合征根治性手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根治肝静脉阻塞型布加氏综合征的手术方法,符合解剖和生理特点。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低温 胸膜腔外 手术方式 布加氏综合征 体外循环 肝静脉阻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主动脉夹层低温循环手术中肾氧饱和度(RrSO2)变化,探讨其对于诊断急性肾损伤(AKI)的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观察40例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手术期RrSO2变化。将近红外光谱仪(BGOS-600B)探头分别固定于左右肾体表定位区,持续监测RrSO2。记录T1(手术开始时)、T2(体外循环开始后)、T3(体外循环阻断主动脉后)、T4(停止循环后)、T5(恢复循环后)、T6(体外循环开放主动脉后)、T7(体外循环停止后)、T8(手术结束时)等8个时间点的RrSO2。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左右肾RrSO2在T1~T8时间点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21±1.10比67.90±1.20,t=1.204,P>0.05;T2:67.92±1.02比67.79±1.24,t=0.512,P>0.05;T3:71.50±0.74比71.74±0.65,t=1.541,P>0.05;T4:53.10±1.45比53.64±1.53,t=1.620,P>0.05;T5:69.83±0.87比69.70±0.98,t=0.627,P>0.05;T6:62.39±0.72比62.28±0.87,t=0.616,P>0.05;T7:64.71±0.80比64.50±1.16,t=0.943,P>0.05;T8:66.69±1.22比66.25±0.90,t=1.836,P>0.05)。手术开始后至体外循环开始时,RrSO2变化较小,T2与T1比较(67.86±1.29比68.06±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9,P>0.05)。体外循环阻断主动脉后,RrSO2逐渐上升,T3高于T1(71.62±0.49比68.06±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10,P<0.05)。停止循环后,RrSO2逐渐降低,T4低于T1(53.37±2.21比68.06±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40,P<0.05)。恢复循环后,RrSO2再次上升,T5高于T1(69.77±0.88比68.06±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41,P<0.05)。体外循环开放主动脉后,RrSO2逐渐下降,T6低于T1(62.35±0.63比68.06±1.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20,P<0.05)。体外循环停止时,RrSO2轻微上升,T7低于T1(64.61±0.99比68.06±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00,P<0.05)。手术结束时,RrSO2轻微上升,T8低于T1(66.46±1.15比68.06±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74,P<0.05)。结论RrSO2在主动脉夹层低温循环手术中可以较好反映肾氧合状态,有助于诊断急性肾损伤。

  • 标签: 氧饱和度 主动脉夹层 体外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CPB前后异丙酚麻醉患者前额脑频谱图变化并分析其特征。方法纳入分析2019年5月—2020年9月29例异丙酚麻醉维持在CPB低温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病例,比较CPB前与CPB低温阶段(约30 ℃)脑频谱图β波、α波、θ波、δ波能量,绘制CPB期间脑频谱图,重建CPB前与CPB低温阶段平均脑频谱图并进行比较,做差异谱分析描述两个阶段频谱变化。结果CPB期间脑频谱图呈现动态性变化,其中CPB低温阶段与CPB前相比,脑电θ波能量增强[2.8(1.9~3.9)dB,Z=-4.64,P<0.001],但β波能量[-3.4(-4.1~-2.6)dB,Z=-4.62,P<0.001]、α波能量[-2.9(-3.9~-2.0)dB,Z=-4.01,P<0.001]以及δ波能量[-1.5(-1.9~-0.9)dB,Z=-3.53,P<0.001]均减弱。前额脑频谱图可以直观地反映这种改变,降温时呈现动态α-θ频率减慢,复温时呈现动态α-θ频率增快。差异谱分析提示CPB低温状态时在4~8 Hz具有较高的能量[两个阶段间能量分布在4~8 Hz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频谱图在CPB低温阶段发生显著改变,θ波能量增强和β波、α波、δ波能量降低的脑频谱图可作为异丙酚维持输注CPB麻醉状态分析的参考。

  • 标签: 脑电图 体外循环 低温
  • 简介:来自西班牙马德里拉巴斯大学医院的EstebanL6pez-de—Sa博士在美国心脏病学会2012年度科学会议上报道了这一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对心脏骤患者采用两种温度冷却病人。结果显示.与较高的34℃相比较.较低的32℃(89.6°F)可以改善心脏骤病人的预后结局。该研究结果同时也在线发表于《循环》杂志上。

  • 标签: 心脏骤停 温度 美国心脏病学会 临床试验 大学医院 预后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心脏骤复苏后低温林格液诱导亚低温治疗与护理措施。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心脏骤复苏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在恢复自主循环之后,马上静脉输注4℃的林格液诱导降温,让患者体温降到32-34℃之间;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体外降温法诱导降温;两组患者都用亚低温治疗仪维持24小时之后缓慢恢复体温;在治疗的同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并且达到人数较多,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心脏骤复苏后患者实施低温林格液诱导低温治疗与护理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通过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措施的落实,可以促使患者快速康复,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心脏骤停 低温林格液 诱导降温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低温循环(DHCA)下肺动脉内膜剥脱(PEA)术中患者血乳酸升高的相关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2年1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PEA的患者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乳酸峰值水平对术后主要并发症的预测能力,并通过最大约登指数确定cut-off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中血乳酸水平升高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10例患者,男69例,女41例,年龄(50.6±12.8)岁。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提示,预测主要术后并发症(术后48 h再手术、再次气管插管、需要肾替代治疗的急性肾损伤、伤口感染、脑卒中、心房颤动、体外膜肺氧合)的血乳酸水平cut-off值为7 mmol/L。39例患者(35.5%)术中血乳酸峰值≥7 mmol/L。根据术中血乳酸峰值≥7 mmol/L与<7 mmol/L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体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血乳酸峰值与机械通气时间(r=0.262,P=0.008)、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r=0.304,P=0.002)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HCA持续时间长(OR=1.186,95%CI:1.027~1.370,P=0.020)、最低红细胞比容(HCT)低(OR=0.580,95%CI:0.341~0.988,P=0.045)和术前肺血管阻力(PVR)高(OR=1.096,95%CI:1.020~1.177,P=0.012)是术中血乳酸峰值≥7 mmol/L的相关因素。术中血乳酸峰值≥7 mmol/L和<7 mmol/L的患者中分别有41.0%(16/39)和14.1%(10/71)出现主要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血乳酸峰值是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OR=1.625,95%CI:1.176~2.245,P=0.003)。术中血乳酸峰值<7 mmol/L和≥7 mmol/L的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比10.3%,P=0.753)。结论术前PVR高、术中HCT低、循环时间长是术中血乳酸升高的相关因素,术中血乳酸水平高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升高。

  • 标签: 动脉内膜切除术 深低温停循环 高乳酸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低温循环手术围手术期大量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连续486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手术均在中低温循环下进行。回顾性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分别以成人心脏手术出血定义(universal definition of perioperative bleeding,UDPB)4级和血液保护抗纤溶药物随机试验(the blood conservation using antifibrinolytics in a randomized trial,BART)定义的大量出血为终点事件。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院内死亡34例(7.00%)。187例(38.48%)符合BART大量出血定义。UDPB分级0级45例(9.26%),1级8例(1.65%),2级114例(23.46%),3级147例(30.25%),4级172例(35.39%)。以BART标准为终点事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性(OR=3.32,P<0.001)、贫血(OR=2.24,P=0.04)、肌酐清除率≤85 ml/min(OR=1.93,P=0.01)、D-二聚体每增加500 ng/ml(OR=1.02,P=0.003)、体外循环(OR=1.01,P<0.001)、全主动脉弓替换(OR=2.40,P=0.02)为大量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至手术的时间(OR=0.86,P=0.01)为保护性因素。以UDPB 4级为终点事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性(OR=2.43,P<0.0013),肌酐清除率≤85 ml/min(OR=2.05,P=0.001),D-二聚体每增加500 ng/ml(OR=1.01,P=0.04),体外循环(OR=1.01,P<0.001)为大量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至手术的时间(OR=0.85,P=0.002)和主动脉根部术式为Bentall(OR=0.65,P=0.04)为保护性因素。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大量出血较为多见。女性、较差的肾功能、高D-二聚体水平、发病早期外科手术、长时间体外循环为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高危患者,应采取简单、有效的的手术方式降低出血风险。

  • 标签: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出血 全主动脉弓替换 Bentall手术
  • 简介:摘 要:针对云南能投曲靖发电有限公司DG1025/18.2-Ⅱ8 型自然循环锅炉炉后汽包壁温差偏大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机组滑停过程中除氧器水温偏低,炉后汽包水位偏低、补水频繁等所致。对此,提出尽可能用辅汽及时投入除氧器加热装置、维持汽包较高水位前提下尽量减少补水次数的控制措施。采取这些措施后,炉后汽包壁温差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

  • 标签: 锅炉汽包 壁温差 原因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