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曲律易知》是晚清民国问著名曲学家、戏曲史家及戏曲文献收藏家许之衡(1877-1935)的曲学论著,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学术界产生了极大影响,并被当时北京大学用作曲学教学的重要参考书。《曲律易知》的理论观念和治学方法体现了民初曲学对传统曲学和治曲的转型,它是民初特有的曲学生态环境的产物,为现代学人如何对待传统曲学理论提供了思路。

  • 标签: 曲学理论 民国初年 曲律 转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戏曲文献
  • 简介:民国年间,有许多趣味十足的笔记著作,其中有专谈戏曲掌故的,如罗惇曧的《菊部丛谈》,齐如山的《京剧之变迁》等已为戏曲专家所重视,其他笔记中也多有记载戏曲掌故的,涉及戏曲人物、梨园演剧、宫廷祝寿、剧班剧种等多方面的内容,皆出于当事人的亲历亲闻,颇具资料价值。在此,采撷数则有关晚清演戏的掌故,可见当时戏曲繁盛时上演的情形,或有助于专家学者。关于梨园演戏,清末翰林胡思敬著《国闻备

  • 标签: 戏曲 笔记 掌故 梨园 资料价值 民国年间
  • 简介:民国时期(1912-1949)是海派京剧创新和中国话剧成长的活跃期,上海因大量新式剧场建设和布景装置行业的勃兴,成为中国现代舞台美术布景业、装置行业和产业行会的策源地。

  • 标签: 民国时期 海派京剧 布景 机关 中国话剧 剧场建设
  • 简介:民国时期京剧流派理论研究虽然是创始时期,但在流派本体研究上却呈现出不俗的学术风貌。流派意识、流派分类、流派命名三个维度,初步确立了流派理论本体研究的对象、范畴和特征,在一定意义上,构建了流派理论体系的雏形,对后来流派理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百年来的理论研究基本是民国时期流派理论研究框架基础上的扩展与延伸。

  • 标签: 民国 京剧 流派研究 理论建构
  • 简介: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总目》是依托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所富藏的民国音乐文献,并参阅比较其他图书馆、博物馆历史资料所编排的民国音乐文献目录。文章认为该书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料建设学科发展背景下的重要成果之一。同时,也指出从"存史"意识和全球视野下引领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建设的高度,在该书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普查、增补编辑《民国音乐文献集成》。对于如何审视新旧冲突、中西对接的民国时期的音乐文献分类,如何增补海峡两岸暨港澳乃至海外对民国音乐的记录、描述和研究文献目录,如何以"异域之眼"看待中国音乐在民国时期发生的重大转型等等史料收集及其编目工作提出积极的建议。

  • 标签: 《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总目》 《中国音乐书谱志》 《民国音乐文献集成》 民国音乐文献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料 异域之眼
  • 简介:清末民国时期,中国报刊传媒的崛起与繁荣,对文化艺术传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当时的戏曲期刊既是人们接触、了解戏曲的途径和工具,也是发表、宣扬观点主张的重要阵地。戏曲期刊的存在,构建了一个精神活动的“空间”,它既与城市生活、商品经济、个人娱乐的物质空间相连,又统摄了语言、话语、文本等言说方式,掌控了知识的产生。戏曲期刊凭借自身的“空间性”,不可避免地参与了戏曲批评的生成环节,使其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 标签: 清末民国时期 戏曲批评 期刊 报刊传媒 艺术传播 精神活动
  • 简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很多人了解一代宗师李叔同,都是从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开始的。在民国时期的那一拨群峰矗立的大师之中,李叔同绝对算得上是凤毛麟角。

  • 标签: 民国时期 李叔同 才子 长亭 大师
  • 简介:清朝末年,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了包括戏剧改良在内的文学改良运动。梁启超、蒋观云、柳亚子、陈去病、汪笑依等人在《新民丛报》《新小说》《月月小说》《二十世纪大舞台》上纷纷撰文,提倡戏剧改良,鼓励运用戏剧来铸冶国民性格。

  • 标签: 戏剧演出 监管机制 民国时期 资产阶级改良派 河南 文学改良运动
  • 简介:民国时期,北京京剧的发展经历两个不同阶段。自1911年至1927年前,京剧发展至巅峰;1927年后,京剧剧坛开始步入衰退、萧条。

  • 标签: 民国时期 京剧 北京 1927年 变迁 演剧
  • 简介:文章从文化传播学、接受理论和歌剧史三个角度对普契尼歌剧在中华民国的演出、译介、观赏、创作及批评的历史状况做了系统性考察。研究证实,普契尼歌剧的现实性题材、女性主义和西方的东方主义、贴切人性的优美旋律是其在中国得到百年传播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与中国传统戏曲关系密切,更与中国现代社会进程中的文化思潮和国人的期待视野不谋而合,在对其接受过程中,中国歌剧从中提取出了革命、现实与浪漫主义作风,对推进中国歌剧的发展构成了具体而显著的影响。

  • 标签: 普契尼歌剧 传播 演出 期待视野 中国歌剧
  • 简介:进入民国以后,传奇杂剧创作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呈总体下降态势,直至最后消亡。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时代特色,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重要的戏曲史意义,依然是中国戏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被纳入戏曲史研究范畴。但此类作品多刊载于各种报刊,搜罗工作极为费时费力,导致该领域的研究

  • 标签: 杂剧创作 传奇作品 笠堂 戏曲史 黄芗 剧曲
  • 简介:美国西海岸港口城市旧金山,又名'三藩市',其得名与粤籍华侨密切相关。19世纪中叶,该地区的'淘金热'吸引了无数粤籍华侨前去淘金,华侨称之为'金山',后为区别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改称'旧金山'。'三藩市'(SanFrancisco)之名,即为居住于此地的粤籍华侨常用之译名。随着粤籍华侨的不断增加,粤剧也随之来到了美国,'广东人之爱其国风,所至莫不携之,故

  • 标签: 旧金山流传 晚清 民国时期粤剧
  • 简介:民国时期曾先后创办有四种同名《音乐杂志》,它们分别是由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国乐改进社、上海音乐艺文社以及丁善德、陈洪于不同时期创办的。这些杂志虽有着不同的创刊背景,但却冠以相同的期刊名号,并以其历时性的时隐时现,一方面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20~40年代中国音乐期刊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彰显了这一时期音乐工作者对主流音乐文化的思想认识以及艺术实践追求。

  • 标签: 民国时期 四种同名《音乐杂志》 办刊背景 编辑印刷工艺 栏目设计 刊登内容
  • 简介:清代中期以来,戏曲批评的品评标准经历了从“色相”到“扮相”的转变。乾隆年间出现的梨园花谱极尽外貌描写之能事,作者在鉴赏时尤其强调男旦的色相之美,相形之下,表演艺术并非他们关注的重点,如此逐渐形成了重色轻艺的鉴赏传统。

  • 标签: 品评标准 戏曲批评 色相 舞台造型 京剧 民国
  • 简介:与俞粟庐、吴梅并称“苏州曲家三杰”的黄剑莽,是清末民国时期苏州曲界颇为活跃的人物。黄剑莽即黄庚(怀莲),久居苏州,撰有多部长篇剧作。作为黄氏代表作之一,《情环劫传奇》既是清末民国时期罕有的长篇佳制与场上之曲,也可置于中国戏曲史上的优秀剧作之列。黄剑莽具备深厚的曲学素养与清晰的场上意识,不仅在当时尤为难得,而且对当下的戏曲创作者也颇具启示意义。

  • 标签: 黄剑葊 《情环劫传奇》 民国 戏曲
  • 简介:自20世纪末以来,左鹏军先生不畏繁难,筚路蓝缕,在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研究领域取得了颇为辉煌的成果.尤其是新著《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①(以下简称“左著”),堪称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对于全面研究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乃至打通中国戏曲史都可谓厥功至伟.

  • 标签: 传奇杂剧 史实研究 文献史实
  • 简介: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民国年间,戏曲界曾出现过众星闪耀、佳曲荟萃的盛景,这与西方唱片科技的勃兴和发展密不可分。留声机和唱片工业的介入,使得第三类型戏曲——“唱片上的戏曲”与“舞台上的戏曲”“文本上的戏曲”,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不仅为票友和戏曲从业者提高演唱水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还有力地推动了戏曲艺术在市民阶层的普及。同时,唱片公司、唱片刊物、电台广播的运作,又左右了近代戏曲艺术的生产传播和接受形式。

  • 标签: 唱片资料 民国年间 戏曲界 唱片公司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上海
  • 简介:根据西安多家报纸刊登的演出广告,该著整理了民国时期易俗社的大量史料。这些史料不仅有助于发现以往研究的舛误和疏漏,还提供了新角度、新问题,从而拓宽探索的领域,推动研究的细化和深化,促使学界对易俗社形成更为全面、细致、深入和准确的认识,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易俗社摸索出了一些很独特、有价值的经验,创造了戏曲改革的另一种模式。

  • 标签: 易俗社 史料价值 演剧 戏曲改革
  • 简介:置身于当下中国的泛都市文化生产与传播语境,民国导演桑弧及其海派电影作为历史的对照性文本重获关注。其电影一方面承传旧海派的鸳蝴传统,自觉聚焦市民题材,迎合市民趣味,呈现出显在的商业形态和俗文化特征。另一方面,电影的浮世关怀和日常现代性书写从市民文化内部参与建构了俗文化的人文精神,从而提升了海派电影的文化品格。桑弧海派电影的文化维度为当下华语都市电影的文化生产与建构提供启示。

  • 标签: 桑弧 海派电影 文化维度 价值重估
  • 简介:<正>左鹏军先生《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②(以下简称"左著")一书是近年来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著,为该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了可能。但或由于疏忽,或由于文献占有不全,该著在文献使用与考辨方面尚存在部分瑕疵以及有待补正的空间。笔者曾在《戏曲研究》2013年第86辑发表《〈晚清民国

  • 标签: 戏曲研究 商补 新桃花扇 深度研究 孙为霆 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