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当前,在刑事司法过程中,人们广泛质疑用钱买刑、赔偿减刑,否定用赔偿方式替代部分的刑罚。报应、威慑或修复单独作为一个国家惩罚正当的基本原理不具有充分理由。因报应、威慑或修复的优势各自体现在某一方面,不具有全面覆盖,而部分融合了报应、威慑和修复的赔偿却具有更广的覆盖。赔偿作为一个国家惩罚正当的基本原理有其合理性。一个国家惩罚问题是复杂和多样的,不能用一种方式作为其正当的原理,而是综合论。即结合了报应、威慑、修复和赔偿的这些要素,才能形塑其作为一个国家惩罚正当的基本原理。

  • 标签: 赔偿 报应 威慑 修复 正当性
  • 简介:今年,全国范围内将有一大批高速公路达到收费年限,在现实压力下,延期收费似乎已成必然。如何更好地向公众解释,则需多费思量。

  • 标签: 收费公路 高速公路 发展现状 政策措施
  • 简介:2007年《物权法》并未规定居住权,致使实践中出现的案件只能以债权来处理。然而,居住权债权化的处理结果并不能为居住权人提供充分的保障,也未能忠实地执行所有权人的意志,有违私法自治理念。居住权之物权法定化,不仅能使其获得对世效力,也体现了民法的人文精神,因而不论从民法理论还是从实践需要来看,居住权回归传统人役权无疑都具有合理性和可行

  • 标签: 居住权 私法自治 对世性 人文精神
  • 简介:权利对权力体制的构建是现代国家的逻辑起点,也是权力行使的边界。以社会契约论为核心,通过权利让渡、防御救济、刑罚目的等方面可看出诱惑侦查在法律上和道德上皆具正当。当然,作为“必要的恶”,符合必要标准、比例标准、意志自由标准和法定程序标准是其正当适用的应有之义。

  • 标签: 诱惑侦查 正当性 限度
  • 简介:违法所得没收之特别程序,是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新增的特别程序之一。虽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与该程序的启动、裁定结果密切相关,但该程序并不解决罪否与刑罚的问题,在性质上与传统的刑事程序有较大差别,且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缺席审判程序,无法进行有效的抗辩。因此在司法实践不足、法律规定较为原则的情况下,需依照"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一方面严格限定侦查机关在判前对犯罪所得等财物的处置,将财产的最终处置权交给法院;另一方面在公告、庭审等程序设计时,注重对被告人、利害关系人的权益保护,正确适用比例原则,准确界定"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之范围,以保障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正当化运行。

  • 标签: 违法所得 没收 刑事诉讼特别程序 正当程序 利害关系人
  • 简介:近些年来,随着大众传媒的发达,某些刑事案件由于媒体的报道迅速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从而形成舆论影响司法审判的印象。然而,无论是通过社会舆论表现出来的“民情”还是“民愤”,都是法官在量刑过程中应当考虑的民意。文章通过逻辑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从法理和司法实践的角度阐明了民意作为量刑依据的正当,提出这种民意应当是普通民众在充分了解案情的前提下根据朴素的正义观念、善恶标准和道德情感对被告人应当如何接受刑事惩罚所形成的意见。文章提出,合理的民意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特征:为“公益”而非“私益”;为“公意”而非“众意”;为“常情”而非“矫情”。

  • 标签: 量刑 民意 正当性 判断
  • 简介: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冲突规范与法律选择方法,但涉外审判实践中最终适用法院地实体法的现象却可能居多数。这种客观现象是由多种客观因素所引起的,并非不正常或不合理,不能一味地从所谓“国际视野”出发,超越法官的具体使命和任务要求尽可能多地适用外国实体法;更不能主观地对这种现象厌恶和指责。平等对待内外国法律并不必然导致适用外国实体法多于适用法院地自己的实体法。应客观看待晚近国际私法实践中法律适用的“回家去趋势”,认清涉外法律适用目的的双重

  • 标签: 法院地法 法院地实体法 法律适用
  • 简介:司法言论的“正当”的内涵在于追求公平和正义,基于“班加罗尔”原则,公正、妥当和平等的伦理原则应被视为衡量限制言论的标准,对于司法言论“正当”的标准,同是英美法系的国家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大陆法系国家在执行类似法制规范上有明显的差别。

  • 标签: 司法言论 正当性 差异 比较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只要略有知觉的人,都知道类似小悦悦的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围观弃婴'[1]'牵尸要价'[2]……还能列举一大串。灾难、不幸、困境引来的不是同情,不是救援,却是冷漠、无情,甚至残忍。有识之士虽已大声疾呼,希望民众提高个人修养,然而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就同居民的消费指数一样始终低位徘徊。修身呀修身.不错,人民是应该修身的,但要有一个鼓励修身,至少是不打击修身的环境,才能够安心修

  • 标签: 入罪 冷漠残忍 救助入
  • 简介:农村金融调节的正当在于相关金融权利、权力及法益关系的平衡。农民基本金融权利具有人权属性,相应地,国家负有保护农民基本金融权利实现的调节义务。农村金融市场调节的失灵客观上要求国家对农村金融进行调节,而农村金融调节的独立与局限性又规定与限定了这种权力的作用空间。因此,应在坚持农村金融调节公平与法益平衡的基础上,通过法治来保障农村金融调节的正当行使。

  • 标签: 农村金融 农民金融权利 金融调节 法益平衡 法治
  • 简介: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涉及大量的“技术事实”,其兼具专业、复杂、交叉的特点,对职业法官而言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而正确、高效地查明这些技术事实,作出正确的事实认定,是公开透明审理案件,获取当事人信任、认同之基础,是案件公正审理、审判质效有效提升之保证。本文以部分法院的审判实践为切入口,探讨实践中运行知识产权专家陪审的缘由、取得的效果及所存问题;通过对比专家陪审与其他技术事实查明制度,提出专家陪审所具有的优势、价值,理性思辨在知识产权案件审理中引入专家陪审之正当依据;以我国人民陪审制为基础,探讨在现实法律语境下完善知识产权专家陪审制度。

  • 标签: 专家陪审 公正 质效
  • 简介:2013年《民事诉讼事法》第55条规定了公益诉讼,可是,从诉讼标的的角度,“公共利益”在实体法中的阙如成为公益诉讼正当的一种阻遏,那么,在以权利而非利益方可启动诉讼的前提下,只有对“公共利益”进行权利化描述才是根本出路。在求证出公益诉讼的诉讼标的之后,诉讼担当是成为检察机关介入公益诉讼的最佳理论依据,但是,检察机关承接的只能是公益诉讼形式上的权利,而实体权利仍归真正权利人。

  • 标签: 公益诉讼 权利化 诉讼担当
  • 简介:慈善事业法被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再次引起热议。公益募捐行为亦是其中重要问题之一。公权力是否应当介入公益募捐行为,介入的边界在哪里,厘清这些基础问题实有必要。只有清晰认识这些基础性问题,才可能发现现有制度中的问题,并为合理制度的设计提供线索。

  • 标签: 公益 募捐 许可
  • 简介:我国公民具有接受教育的义务,这不仅符合宪法文本表述,也具有内在的正当依据。强制公民接受一定教育不仅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也是公民个人发展的需要。未成年公民受教育义务之履行,建立在国家的办学义务、家庭的送学义务以及社会的不妨碍义务的履行基础之上。这四种主体的相应义务共同构成了公民受教育义务的强制规范体系。

  • 标签: 受教育义务 法律父爱主义 办学义务 送学义务
  • 简介:在当代英美道德哲学领域,"友谊"是各大流派的哲学家都关注的问题。当代学界普遍认同的真正的友谊是以对方自身为目的,因对方自身之故爱对方。既然友谊的本质是利他,人为何要在他人而非自己身上投入呢?这一问题在当代英美哲学界被表达为友谊的"正当"问题。当代主流学界试图以"价值"回应该问题,但是却陷入无法自圆其说的悖论当中,价值论的根本问题在于其哲学预设本身。以托马斯·阿奎那的友谊理论为依据,托马斯主义以友谊活动本身的道德性为友谊正名,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比"价值论"更有说服力。由此,在当下重温阿奎那的友谊理论,对当代学界探讨友谊的"正当"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 标签: 友谊 正当性 价值论 阿奎那 托马斯主义
  • 简介:以证成性与正当的理论分梳来检视当代中国的政治,它呈现出注重证成性、偏轻正当的失衡状态。这种失衡的政治状况导致我国的法治发展同样陷入畸轻畸重的偏颇境地,体现在宪法领域就是:宪法浓重的纲领影响宪法的有效规范性,宪法的富强精神突出、民主精神羸弱,宪法的发展追求事实上的实效、忽视规范上的合宪。失衡的政治导致法治的正当基础弱化,体现在作为法律内容之权利的去政治化、立法体制的行政化以及司法解释的立法化。未来法治中国的建设发展应以证成性与正当有机统一、基本均衡的政治作为基础。

  • 标签: 法治 政治 证成性 正当性
  • 简介:科尔斯戈德在梳理近代以来规范性论证的四种方案中,以“实践同一”基础上“目的王国”的创建作为沟通“绝对命令”与“道德法则”、“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中介,不仅论证了规范的正当,而且激活与推进了康德伦理学。如果基于康德的“先验逻辑”来考察科尔斯戈德对康德伦理学的阐发路径,还可以有效地回应柯亨等人对科尔斯戈德的质疑。

  • 标签: 规范 正当性 康德 伦理学 先验逻辑 政治哲学
  • 简介: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其基本价值在于限制权力与保障权利.宪法的价值共识如何在司法实践中得以贯彻实施,程序化宪法是一项重要举措.合宪解释是为程序化宪法之一,对目前我国司法实践而言,作为法律层面的合宪解释的适用,对于司法维护法制秩序统一与和谐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与启示.

  • 标签: 宪法实践 价值共识 实践理性 合宪性解释
  • 简介:公众对刑事案件中民事赔偿影响刑事责任的正当的怀疑,更多地表现在认为民事赔偿影响量刑违背了刑法基本原则.然而,刑事案件中的民事赔偿与刑法基本原则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冲突和对立.只不过,司法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背离刑法基本原则的做法.对此,可以通过强化裁判文书说理、规范案件指导制度以及将民事赔偿作为法定从宽处罚情节加以规定来规范刑事案件中民事赔偿的适用,从而打消公众疑虑.

  • 标签: 民事赔偿 刑事责任 刑事和解 正当性 刑法基本原则
  • 简介:《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中的“不正当手段”是一个不确定的法律概念,其表现形式客观上无法列举穷尽。在法律适用过程中,需要根据法律规范的目的和功能,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利益衡量,使其在个案中的含义具体化。抽象而言,凡以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的行为获取商业秘密的,均属于不正当手段。

  • 标签: 美国礼来公司 公司规章制度 技术秘密 行为 纠纷案 《反不正当竞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