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程颐在表彰《大学》时重点对其中的“格物致知”思想作了诠释发挥。在程颐“格物致知”思想中,所格之“物”主要不是客观世界的“物”,而是道德世界的“事”,因此所致之“知”并非关于外部客观世界的“知识”;程颐所格之“物”虽然主要是道德世界的“事理”,但格物的方式—“思”实质上发挥着变化气质而使内在天理呈显的作用,因此所致之“知”也不是关于道德的知识或道德意识,而同样是对内在固有道德本性(“天理”)的明觉。

  • 标签: 程颐 格物致知 穷理
  • 简介:在我国儒学史上,对于“格物致知”的诠释,大致有经学体系与理学、心学体系三种,各家解释因学理基点不同而思想各异。印光法师青年时期受理学影响较大,后经历了从儒学向佛学的转变,因其儒、佛贯通的学术风格与挽救世风、世运的宗教热忱,故走出儒学看儒学,对于“格物致知”的定义大胆采用了九川的思想火花,并给予佛学化的处理,于清、民之际儒、佛并弘,影响甚巨。

  • 标签: 格物致知 诠释 印光 儒学 佛学
  • 简介:颜元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既不同于程、朱,亦不同于陆、王。颜元认为,格就是"手格猛兽"之格、"手格杀之"之格,格物就是亲手实做其事。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也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 标签: 格物 致知 三物
  • 简介:语文学科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例,谈一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核心素养。一、夯实文化基础任何一堂语文课,如果脱离语文基础知识,都会成为空中楼阁。为夯实语文基础,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①布置预习,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 标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环节 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课堂 八年级下册 课程体系
  • 简介:经世致用与格物致知作为中国历史上曾经盛行的两种思潮,不仅对中国的思想界与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在治国方略与道德修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阐明经世致用与格物致知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其现实意义,重点分析二者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关系,旨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标签: 经世致用 格物致知
  • 简介:格物致知”源于《礼记》第四十二篇的《大学》中的章句。《大学》中“格物致知”为:“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朱熹对此留下一句注解:“半日静坐,半日读书。”阅读,不过就是读与坐,读字与静思。

  • 标签: “格物致知” 脸谱 《大学》 《礼记》 静坐 朱熹
  • 简介:南宋理学发展迅猛,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和重塑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南宋中后期的辞赋创作与理学关系密切,其中“格物致知”观念对辞赋创作颇有影响。“格物致知”的对象可以分为自然界中的“物”和人生界中的“物”,而“格物致知”向辞赋创作渗透主要以自然界中的“物”为媒介。南宋中后期的山川地理赋与咏物小赋受“格物致知”观念的影响最为明显。在这两类赋中,作家通过观察、体认自然界中的“物”,领会到了天理流行与人生中的大道理。

  • 标签: 南宋中后期辞赋 理学 格物致知 山川地理赋 咏物小赋
  • 简介:《礼记·大学》提出“致知格物”之说,汉宋诸儒提出了多种解释。蕅益智旭站在佛教世界观的立场上,对儒学“格物致知”说进行了系统阐释,对格物致知致知格物的辩证关系、格物致知之功效等理论问题进行诠释。作为出家人,智旭阐释儒学理论范畴之本义是为了介绍佛学,是藉儒说佛,会通儒佛。

  • 标签: 蕅益智旭 格物致知 |
  • 简介:摘要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和物理新教材竭力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物理从生活中走来,又从物理走向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物理,用物理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物理意识,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

  • 标签: 格物致知 生活教育论 物理教学生活化
  • 简介:摘要:格物致知指的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利用右脑对图像、情景的超强记忆和存储功能,对格物致知进行现代转换,在具体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中习得物理学的概念、定理和定律,通过恰当的途径,选择生动形象的知识载体,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理寓其中。在培养学生探究事物之理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探究事物之理的科学方法中,实现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进一步升华为认知世界、探索未知的科学态度、方法和智慧。

  • 标签: 物理教学 格物致知 转化
  • 简介:【摘要】格物致知能力是中国学生普遍缺乏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现现在的学生较之前两年的学生更不愿意动手实验,在单向追求上线率的社会大环境下,学生普遍只追求高分,“刷题”能力明显提高,但探究实验意识淡泊,。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设在八下第四单元,恰好学生在面临八年级成绩分化、对未来迷惘,对自身学习行为有一定自省时期,可以在上这一课课文时轻议论文体而重演讲词对学生的精神感召力,理解格物致知精神并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 标签: 语文课堂 初中生 格物致知 实验 演讲
  • 简介:三天课程结束后,各个团队都跃跃欲试,迫不及待要在第四天的路演中进行操练。这次路演,团队们面对的是七位创投经验丰富的评委,不过,这次路演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资金,而是为了获得点评、建议和指导。

  • 标签: 路演 格物致知 创投 资金
  • 简介:摘要: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直面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缺失,要求学校着力加强劳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本文格物致知为导向,从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入手,让学生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劳动方法,掌握劳动技术,享受劳动快乐,明白劳动树人的道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实现全面发展。

  • 标签: 格物致知 劳动教育 形式 实践 认知
  • 简介:朱熹在继承格物致知思想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了其内涵,但由于受宋理学、科学认识方法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使这一思想呈现出了既具有客观唯物精神又具有主观唯心精神的两面性,并对后世的哲学思想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 标签: 朱熹 格物致知 两面性 宋代理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格物致知”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自朱子挟出阐发后便为历代儒学家们所关注。“格物致知”的重要性不仅表现为其在认识论上开启了一条向外求知的路径,还表现为其在工夫论上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格物致知”这一命题提出过程的回顾,阐明朱子以“格物致知”为基,占’,通过对“格物致知”的重新解释来架构其新的《大学》理论模式,以此开启了注疏训诂与义理阐发相结合的解释路向。

  • 标签: 格物致知 注经 解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牟宗三以现代主客二分的认知论把朱熹的“格物致知”诠释为“泛认知主义”,又认为朱熹以《大学》“格物致知”诠释《孟子》“尽心知性”,因而“尽心”是“认知地尽”,非孟子意。但事实上,朱熹的“格物致知”之“知”是主客一体的“德性之知”,并非主客二分的认知论,而且朱熹把“格物致知”与“尽心知性”联系起来,主要是为了从语言结构次序上说明“格物”对应于“知性”而为先,“致知”对应于“尽心”而在后,并不是要用“格物致知”诠释“尽心知性”。从“格物致知”的角度看,朱熹《孟子集注》解“尽心知性”可以被看作是格心之为物,而朱熹《大学章句》解“格物致知”,则是要求以格心之为物为中心,并进一步推展格“天下之物”。这样的理解,不仅可以看到《孟子集注》解“尽心知性”对于《大学章句》解“格物致知”的密切而互补的关系,而且能够揭示出《大学章句》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内涵,又能避免把朱熹《孟子集注》解“尽心知性”看作“认知地尽”。

  • 标签: 朱熹 尽心知性 格物致知 牟宗三 主客二分 德性之知
  • 简介: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渐落实,教师不仅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也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类延续至今的根本动力,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离不开创新,创新意识的主要来源为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自身的教育方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适应国家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研究教师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出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小组互动活动等方法。

  • 标签: 高中数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策略
  • 简介:摘要:本文提出从突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重视科学史教育、挖掘教材中隐性的人文素材、发挥教材中诸多栏目的德育功能等四方面入手,有效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 标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升  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