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对患者术后的恢复带来极大的风险,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加重患者的痛苦,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常常导致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同时也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造成不良后果。而且相较于其它手术后的并发症,肺部相关并发症的问题更为突出,发生率也更为普遍,需要引起医生的特别注意。虽然近年来医疗水平飞速发展,但环境中的危险因素也在不断增多,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因此,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相对延长,其发生率也在随之升高。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发生与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危险因素均息息相关。因此,发生前足够的重视、以及早期的预防,发生后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对于降低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机械通气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MV)的因素,以及PMV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OPCABG的1 097例患者。根据术后气管插管的时间,分为对照组(术后气管插管时间≤ 24 h,972例)和PMV组(术后气管插管时间> 24 h,12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PMV的相关因素,探讨PMV对接受OPCABG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及PMV组患者间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 χ2 = 34.138,P < 0.001)及左室舒张功能分级( χ2 = 215.175,P < 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与对照组比较,PMV组患者年龄[(62 ± 9)岁vs.(67 ± 9)岁,t = 6.618,P < 0.001]、手术时间[(4.0 ± 1.2)h vs.(5.9 ± 2.5)h,t = 8.246,P < 0.001]、移植桥血管数目[(2.8 ± 0.6)支vs.(3.2 ± 0.9)支,t = 4.769,P < 0.001]、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4.0%(39 / 972)vs. 20.8%(26 / 125),χ2 = 55.998,P < 0.001]及左心室成形术(SVR)[2.3%(22 / 972)vs. 12.8%(16 / 125),χ2 = 36.771,P < 0.001]发生率均显著升高,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58 ± 6)% vs.(47 ± 7)%,t = 18.006,P < 0.001]水平则显著降低。将年龄、NYHA分级、LVEF、左室舒张功能分级、手术时间、移植桥血管数目、CE和SVR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比值比(OR)= 1.881,95%置信区间(CI)(1.399,2.529),P < 0.001]、NYHA分级[OR = 1.476,95%CI(1.220,1.785),P < 0.001]、左室舒张功能分级[OR = 2.866,95%CI(1.712,4.799),P < 0.001]、手术时间[OR = 1.599,95%CI(1.068,2.394),P = 0.003]和SVR [OR = 2.334,95%CI(1.196,4.554),P < 0.001]是接受OPCABG的患者术后发生PMV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VEF [OR = 0.287,95%CI(0.189,0.436),P = 0.009]是其保护因素。PMV组患者术后心律失常[29.6% (37 / 125)vs. 14.7%(143 / 972),χ2 = 17.898,P < 0.001]、肺部感染[10.4% (13 / 125)vs. 2.3%(22 / 972),χ2 = 26.281,P < 0.001]、胸腔积液[12.8%(16 / 125)vs. 3.0%(29 / 972),χ2 = 27.131,P < 0.001]、血清肌酐[(114 ± 37)μmol / L vs.(81 ± 27)μmol / L,t = 9.547,P < 0.001]、脑血管事件[10.4%(13 / 125)vs. 3.2%(31 / 972),χ2 = 14.957,P = 0.001]、胃肠道事件[17.6%(22 / 125)vs. 4.0%(39 / 972),χ2 = 38.939,P < 0.001]、住ICU时间[(43 ± 20)h vs.(13 ± 8)h,t = 16.187,P < 0.001]、术后住院时间[(11 ± 9)d vs.(6 ± 3)d,t = 5.937,P < 0.001]和30 d病死率[8.8%(11 / 125)vs. 0.9%(9 / 972),χ2 = 38.365,P < 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年龄、NYHA分级、LVEF、左室舒张功能分级、手术时间及同期行SVR是影响患者OPCABG术后PMV的相关因素。预防PMV的发生可减少术后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30 d病死率。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机械通气时间延长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部术后并发脓毒症患者机械通气延长(PMV)的危险因素,并评估危险因素对可能出现PMV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腹部术后并发脓毒症且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在ICU机械通气时间分为PMV组(机械通气时间≥48 h)和非PMV组(机械通气时间<48 h)。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基础疾病,入ICU时的平均动脉压(MAP)、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心功能指标、降钙素原(PCT),入ICU第1个24 h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等信息。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引起PMV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对PMV的预测价值。结果最终195例腹部术后并发脓毒症且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男性127例(占65.1%),女性68例(占34.9%);中位年龄65(21,93)岁;非PMV组91例(46.7%),PMV组104例(53.3%)。单因素分析显示,PMV组患者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均显著高于非PMV组,入ICU时氧合指数(PaO2/FiO2)、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均显著低于非PMV组;与非PMV组比较,PMV组患者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 C)显著升高,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延长,且合并脓毒性休克及高血压的比例亦明显高于非PMV组。多因素分析显示,入ICU时PaO2/FiO2降低〔优势比(OR)=0.995,95%可信区间(95%CI)为0.992~0.999,P=0.010〕、ln PCT升高(OR=1.301,95%CI为1.088~1.555,P=0.004)、ln cTnT升高(OR=1.562,95%CI为1.079~2.261,P=0.018)及合并脓毒性休克(OR=4.967,95%CI为2.461~10.026,P=0.000)是引起腹部术后并发脓毒症患者PMV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PaO2/FiO2、ln cTnT、ln PCT及合并脓毒性休克4个变量对PMV均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07、0.638、0.690、0.711,其敏感度分别为50.0%、62.5%、86.5%、74.0%,特异度分别为71.4%、62.6%、48.3%、68.1%;4个变量联合预测的AUC为0.803,敏感度为76.0%,特异度为78.0%,提示多变量联合预测PMV的准确性更高。结论PaO2/FiO2降低、PCT升高、cTnT升高及合并脓毒性休克是腹部术后并发脓毒症患者PMV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4个指标联合预测PMV的准确性优于单个变量,预测价值更高。

  • 标签: 腹部术后 脓毒症 延迟脱机 联合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创通气使用呼吸回路延长管的效果。方法选择临床需要长时间有的患者,将80例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随即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分别采取气管插管直接接呼吸机回路和接延长管后接回路。观察两组,吸痰后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恢复的时间长短和不适程度比较。吸痰管后人机不同步出现频率比较。结果实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呼吸回路延长管可在不脱机的情况下吸痰,患者吸痰后血氧饱和度恢复的快,因为无需脱接呼吸回路使得患者减少了不适,减少了痰液喷出对操作者的污染,节约了吸痰时间,使患者在尽可能舒适下进行治疗。

  • 标签: 有创机械通气 呼吸回路延长管 吸痰 心率 血氧饱和度
  • 简介:清晨早起,还未完全清醒,带着睡意朦胧的双眼来到窗前,打开窗帘迎接新的一天。这时,一束光照进来,洒在脸上,暖暖的。在我眼中,人生如光。清晨的光好似我们的青春;正午的光恰似人生的中年;夕阳的光就如人生的古稀。晨光,照亮新的一天,总是让人想起我们的青春,在那青葱岁月里,我们总是有着无尽的激情与憧憬,我们坚持理想与梦想,我们不怕苦难与挫折,我们可以真诚地欢笑与哭泣。这个阶段女人要用工作来延长人生的光照时间,

  • 标签: 我们的青春 工作拓展 自尊自爱 粉底 明起 人格魅力
  • 简介:异位骨化是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在7%至100%之间,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既往研究发现手术入路的不同可能会影响异住骨化的发生,和髂腹股沟入路或扩大髂股入路相比,Kocher—Langenbeck入路发生异位骨化的风险较高。双侧入路、转子间截骨也会增加异位骨化的风险。同时,异位骨化还与男性、合并颅脑外伤或胸腹外伤、延迟手术等因素有关。

  • 标签: 骨折内固定术后 异位骨化 危险因素 机械通气 髋臼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声门下吸引的最佳间隔时间。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入住ICU带声门下吸引气管切开导管机械通气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30例。三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护理措施,A组患者间歇声门下吸引1 h/次,B组患者间歇声门下吸引3h/次,C组患者间歇声门下吸引6 h/次。比较三组患者声门下分泌物量及培养结果、VAP的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的VAP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患者声门下分泌物含量、气道黏膜隐血的发生率、气道黏膜肉眼可见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C两组(P<0.05),C组患者发生吸引管堵塞的次数明显高于A、B两组患者(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声门下吸引的最佳间隔时间为3 h/次。

  • 标签: 机械通气 声门下吸引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间隔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运用到机械通气新生儿中,对护理质量和通气时间影响及效果。方法:取50例机械通气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2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对比护理质量、临床指标、血气指标情况。结果:较之对照组,观察组护理质量、血气指标、临床各项指标均优(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升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机械通气 新生儿 集束化护理 护理质量 血气指标
  • 简介:教师教育实践不但是高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未来教师的必要环节。为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进一步巩固教师教育实践环节,使师范生有更多机会接触教育教学情境,教育部提出,教师教育实践时间不少于一学期,即为18周。教育教学实践时间延长更好地落实了教育教学实践的三个阶段,即观摩阶段、参与阶段和总结阶段。这也为加快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未来教师教育专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 标签: 教师教育实践 教师教育实践时间 教育实习 师范生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集束化镇静护理对 ICU机械通气患者通气时间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 ICU于 2018年 8月至 2020年 6月间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 68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进行平均分组,其中接受常规护理的 34例设为常规组,接受集束化镇静护理的 34例设为实验组,并分析这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从通气时间、 ICU治疗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上对比,实验组明显短于常规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从生存质量得分上看,护理前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 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集束化镇静护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集束化镇静护理 ICU 机械通气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集束化护理对机械通气新生儿通气时间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在我院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间接收的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中选择7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常规护理,观察组35例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护理时应用集束化护理可有效缩短通气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利于康复,值得推广。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机械通气 新生儿 通气时间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长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00例使用呼吸机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他们随机的分成是长期机械通气组(≥7d)和短期机械通气组(<7d),每组各50例,将临床资料经单因素检验后,显著者,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单因素检验后,两组患者的白细胞数目、肌酐、呼吸指数、腹胀、体温、胸片感染像、并发症、白蛋白、肺动脉楔压、APACHEII的步伐多项指标都具有显著性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肺动脉楔压高、白蛋白低、APACHEII的评分腹胀、胸片感染像以及出现了1种以上的并发症,这些都成为影响机械通气时间长短的独立影像原因。结论早期,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加强营养,改善心功能,积极控制感染,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这样有利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 标签: 机械通气时间 危险因素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规范活动护理对重症肺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的缩短效果。方法将在我院ICU行机械通气的108例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患者为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规范活动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上机时)及干预后(脱机时),生活处理能力、肌力、机械通气时间三项评价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等指标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6.21±1.13)d和(11.21±2.97)d,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达40分以上者有38人,平均值为49.7,肌力基本在III~IV级,而对照组Barthel指数达40分以上者20人,肌力基本在II~III级,两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重症肺炎患者早期规范活动临床效果显著,使得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得以缩短,同时生活处理能力、肌力均较单独常规护理所提高。

  • 标签: 重症肺炎 机械通气 早期规范活动
  • 简介:[目的]探讨呼吸过滤器(BF)的最佳更换时间。[方法]将40例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亲水型BF组(n=20)与复合型BF组(n=20)。在病人机械通气开始时,将BF连接在气管导管与呼吸机螺纹管Y形管接头之间;在病人机械通气后的第1天-第5天,每天对两组病人BF滤过膜的呼吸机侧采样并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亲水型BF组细菌培养阳性率第1天均为0,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60%、75%、100%、100%,复合型BF组细菌培养阳性率第1天、第2天均为0,第3天、第4天、第5天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5%、70%、100%,两组不同采样时间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第2天、第3天、第4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细菌鉴定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亲水型BF的更换时间以每天1次为宜,复合型BF的更换时间以2d1次为宜,复合型过滤器滤菌效应较亲水型好,不同型号BF的更换与细菌的种类无关。

  • 标签: 机械通气 呼吸过滤器 更换时间
  • 简介:在Windows系统中,计算机会自动对USB设备进行定时检测,从而确定用户是否接入或者拔掉了USB设备,这个检测的时间间隔一般为1毫秒,虽然这样能保证用户及时使用或拔掉USB设备。但对于没有任何USB设备的人来说,这样的过于频繁的检测也会占用掉一部分系统资源,

  • 标签: USB设备 系统资源 WINDOWS系统 计算机 接入 用户
  • 简介: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是将带有套管的针刺入静脉后将内芯(针头)退出,将导管留在血管内的方法,是临床护理中的一项新技术[1]。2014版《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规定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72~96h[2]。但由于患者自身血管条件差、凝血异常导致导管堵塞、管腔回血、穿刺点渗液、套管脱出、药物化学性刺激或因操作不当而引起药液外渗等,导致静脉炎的发生或静脉损伤,这些均造成留置时间缩短,增加患者痛苦。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留置时间 护理
  • 简介:摘要阐述静脉留置针使用现状,归纳了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缩短的影响因素,指出了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研究的不同方法及护理进展,以期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信息。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留置时间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全方位护理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于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收治的肺炎患者94例,数字随机法分为各47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全方位护理。结果 观察组机械通气(3.25±0.22)d、住院时间(6.09±1.01)d均低于对照组(4.37±0.31)d、(7.21±0.89)d。结论 对于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可缩短其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值得对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全方位护理 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机械通气时间 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