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屯田史上,曹魏屯田规模之大,剥削之酷,对社会及历史影响之深,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重大课题。论述文章很多,分歧也较大。屯田始于西汉武皇开边,利用戍卒、弛刑徒在国疆边缘地带屯垦,生产边防用粮,节省军费运输开支。历代电田无不与国防与用兵相联系。三国时魏、吴,蜀三家都进行屯田,在对崎的沿边地带,如曹魏之于淮南、淮北、陇右,吴之于长江中、下游,蜀之于汉中,则为屯

  • 标签: 弛刑徒 黄巾 汉武 屯民 三国时期 陇右
  • 简介:《咬文嚼字》2009年第2期载宋国斌《〈魏书〉是魏国人写的吗》一文,针对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品三国”系列第二集《真假曹操》关于“《魏书》是他们魏国人写的史书”一语批评说:“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的传统,……这是一个常识,不应该出现魏国人编写魏国正史的情况。”

  • 标签: 《魏书》 曹魏 《咬文嚼字》 国人 易中天 宋国
  • 简介:<正>自五十年代至今报刊上发表过不少有关曹魏屯田的论文,其中多论军屯与民屯,对于士家屯田则所论甚少。主要原因是史料缺乏,我们现就管见所及,提些粗浅的看法。(一)士家屯田的开创清代学者何义门说:“魏制,凡镇守部曲将及外官长吏并纳质任。家口应从坐者,收系保官。”质任古已有之,曹魏予以发展形成了质任制。其直接的原因出于加强对军队将士的控制,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建安二年张绣降曹而又复叛事件。事后曹操对诸将说:“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意即如取绣妻子作为人质,则张绣不敢复反了。出于同样的原因,曹操为了防止士兵的逃亡,则

  • 标签: 屯田 曹操 青州兵 三国志 曹魏政权 冀州
  • 简介:屯田制是中国传统社会用军事管理方式将劳动者束缚于国有土地上的一项特殊的土地制度。曹魏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实行了这项特殊的制度,其军事编制的组织形式,自成体系的管理体制体现了效率与效益的有机结合:国民两便的分配机制和屯田所带动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都具有创新的成分。

  • 标签: 曹魏 屯田制 创新
  • 简介:六朝是咏物诗嬗变的重要阶段,相较于两晋和南朝时期,曹魏咏物诗无论是自身创作成就,还是学界的研究状况,都稍显沉寂。然而,曹魏咏物诗的创作自有其独到的特点。且作为咏物诗得以"备其制"的初期阶段,曹魏时期在咏物诗发展嬗变阶段亦有重要地位和意义。文章拟从作家作品概况、题材选择与立意、艺术表现方式三个方面对咏物诗在曹魏时期的发展情况进行剖析。

  • 标签: 曹魏 建安 比体 咏物诗
  • 简介:曹魏鉴于汉末浮华弊病,政权运行推行“尚实”之风,如《求贤令》一类政令及以“浮艳”处死孔融等;又有专门的“文质之辨”,正方、反方都“尚实”,“尚实”上升到“道”的层次.在如此政风的笼罩下,曹丕提出作家评论“尚实”的途径,在于同文体之间的比较,于是有“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体论的提出;又有桓范《世要论》中三篇文体论提倡“尚实”,《赞象》篇称“实有勋绩”方可配得上画像有赞,《铭诔》篇批评“势重者称美,财富者文丽”之类铭诔,《序作》篇批评“浮辞谈说”、“泛溢之言”之类的著作书论.朝代政风对文体学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此即刘勰所说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体学亦是如此.

  • 标签: 曹魏 尚实 文体 赞象 铭诔 序作
  • 简介:曹魏封王是三国史研究的重要问题,前贤时修虽有论及,然于细密之处仍有遗缺,特别是其所昭示的政治地理意义,尚缺深入研究。今将相关史料悉数辑出,钩沉索隐、条分缕析,从封王地域和封王层级的变迁比较出发,寻绎曹魏"以郡为国"、"以县为国"往复变更的诸多原因,从而进一步揭示曹魏政治地理因素与政权运作之间的互动关系。

  • 标签: 政治地理 封王 三国史
  • 简介:众所周知,立碑颂德、刻石纪功为营丧纪事之头等环节,自秦汉时期已蔚然成风,颇为盛行.然曹魏时期葬制相比秦汉奢侈浮华厚葬之风就显得格外俭薄严厉,隶属于葬制的墓前立碑也被封建统治者明文规定限制禁止.“禁碑令”的出台导致了当时葬制格局为之大变,其形式表现为墓前立碑由转入墓内的石质、砖制墓志取而代之.我们究其曹魏时期葬事从俭禁止立碑这一历史现象的缘由,笔者认为无非是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而形成薄葬禁碑通行的时代局面.

  • 标签: 曹魏 立碑 禁碑 薄葬
  • 简介:佛教传入中国,在曹魏时期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和发展。但是最初的教义却只有书籍文献、传教布道,缺少其他的传播形式。佛教教义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使佛教得以进一步广泛传播,中国的佛教音乐,其实是佛教教义与中国音乐的美妙结合。曹操、曹植父子在佛教音乐的形成、发展和创新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 标签: 佛教音乐 汉化 创制 曹魏
  • 简介:1988年4月,河北盐山县圣佛镇西田寨村,村民王占林,在村西北约250米处的碱荒地拉土时,距地表约1.6米处,遇到乱砖一堆,(百余块)清除后,砖下淤土中,发现了“五乳”规矩纹铜镜1件。伴出灰陶小罐1件:直口,丰肩、鼓腹斜收、平底。另有新莽“货泉”,东汉“五铢”残钱币文数块。据断,此处为一早年盗扰后的古墓残存遗迹。仅将铜镜简介如下:

  • 标签: 规矩镜 规矩纹铜镜 货泉 币文 五铢 鼓腹
  • 简介:<正>曹魏屯田是史学界向来关注的一个课题,对它的研究在许多方面均有了长足的进展。然而关于曹魏屯田的历史作用与地位,似乎还有必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探讨,我以为在某些地方还存在评价过高的倾向,其主要表现是:(一)认为屯田解决了军粮问题,是曹操克服群雄、统一北方的决定性措施;(二)认为屯田解决了

  • 标签: 曹魏屯田 曹操 曹魏政权 编户 郡县 关中
  • 简介:曹魏官史与史官──读史札记三则牛润珍一、魏史修纂百始于黄初《交通》卷12《古今正史》:"魏史,黄初、太和中始命尚书卫、缪袭草创纪传,累载不成。"魏史之修始于黄初还是太和?《史通》语言含糊,使后人误以为"魏文帝时,曾命史官编著魏书"①。但考诸史籍,文帝...

  • 标签: 著作郎 史官 《三国志》 秘书监 曹魏 《皇览》
  • 简介: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使得中原地区生灵涂炭,中原地区土地大量荒废,为了补充人口和增加兵源,曹魏集团顺应并加强了已有的少数民族内迁活动,但对各个少数民族采取了不同的政策。虽如此,其政策核心却是一致的——尽可能地使各民族为我所用,同时严防各民族势力壮大。

  • 标签: 曹魏集团 少数民族 民族政策 差异
  • 简介:曹魏西晋时期皇帝诏令的非程序化运作主要包括诏令制定的非程序化、执行部门的非程序化及执行过程的非程序化、密诏四种情况。执行部门及执行过程的非程序化,往往是在皇帝正常行使权力即曹魏西晋前期出现的情况,其作用往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诏令制定的非程序化和密诏,则往往是在曹魏西晋后期,即皇帝大权旁落时期出现的情况,其既是皇帝失去权力的表现和后果,又进一步削弱了皇帝和国家正常权力机关的权力。

  • 标签: 曹魏西晋 诏令 制定 非程序化运作
  • 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的“考古学论坛”上,公布了中国2009年度的六项重要考古发现:江苏张家港市东山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内蒙古赤峰市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山东高青县陈庄村西周遗址、河南安阳县西高穴曹魏高陵、陕西蓝田县五里头北宋吕氏家族墓地、江西高安市华林宋元明时期造纸作坊遗址。

  • 标签: 考古学 曹魏 新石器时代遗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 夏家店下层文化 河南安阳县
  • 简介:曹魏政权的礼制推行有政治上的目的,受既成文化环境制约。皇室宗庙制度因关乎曹魏政权的政治目的,得以优先推行。该制度的形成对前代制度既有继承也有损益,以切合时用为准,并不一味尊古。搁置严守周制的郑玄学说,以“事兼长远”的王肃学说为指导,建立起具有双重庙制特点的七庙制度。曹魏前期君主崇尚法家,力行集权,所以在其礼制推行过程中呈现出“以权易礼”的随意性,值得留意。

  • 标签: 曹魏前期 文化环境 宗庙制度 七庙 王肃 礼学
  • 简介:曹魏政权的财源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经济区的农业种植经济,汉末以来该地区农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亟待恢复;而曹魏以武立国,军粮供给为财政收支的核心问题.这种财政经济背景决定了曹魏确立并长期奉行"修耕植,蓄军资"作为财政建设的基本方针.在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导下,曹魏采取有力措施恢复和发展官营与民营的农业种植经济,通过分配屯田收益及向自耕农征收租调,逐步获得稳定的粮食收入,有效地保障军粮供给,改善财政状况,实现其统一北方并积蓄国力准备统一中国的战略目标.与此同时,曹魏统治集团提倡节俭之风,也有利于这一财政建设基本方针能较长期地被贯彻执行.

  • 标签: 曹魏 军粮 屯田 租调 节俭
  • 简介:三国统一的原因众多.本文结合冀朝鼎先生"基本经济区"理论,主要从统一方略的角度对曹魏西晋政权最终完成全国统一进行财政经济分析.通过分析认为:曹魏"发展经济,以守代攻",西晋"积谷养氏,专心东向",是其灭亡蜀、吴,最终实现三国统一的财政经济原因.

  • 标签: 曹魏 西晋 统一方略 财政 经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