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体感温度-寿命损失年(YLL)暴露反应关系确定体感温度的健康风险预警阈值,为气象健康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2017年全国364个区(县)逐日死亡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分布非线性滞后模型和多变量Meta分析方法分析体感温度与YLL率的暴露反应关系。基于该暴露反应关系,采用回归决策树模型确定体感温度的健康风险预警阈值。本研究按不同死因中不同年龄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研究期间总人群平均每日YLL率为23.6人年/10万,日均体感温度为15.7 ℃。不同人群体感温度与YLL率暴露反应关系均呈“U”形曲线,由体感温度导致老年人的YLL率远远高于年轻人。日均超额死亡数也随着风险等级的升高而上升。结论基于体感温度与YLL率的暴露反应关系,利用回归决策树模型确定体感温度的健康风险预警阈值,经验证预警效果良好。本研究为建立气象健康风险预警系统提供参考。

  • 标签: 体感温度 寿命损失年 回归决策树模型 气象健康风险预警
  • 简介:目的 探讨团体暴露反应阻止疗法对强迫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符合入组标准的60 名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暴露反应阻止联合氟西汀组和氟西汀组,观察比较治疗1个月末、3个月末、6个月末 Yale-Brown强迫量表评分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6个月末团体暴露反应阻止合并氟西汀组有效率为78.3% ,氟西汀组有效率为63.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

  • 标签: 强迫症 认知行为疗法 团体暴露与反应阻止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团体暴露反应阻止疗法对强迫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符合入组标准的60 名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暴露反应阻止联合氟西汀组和氟西汀组,观察比较治疗1个月末、3个月末、6个月末 Yale-Brown强迫量表评分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6个月末团体暴露反应阻止合并氟西汀组有效率为78.3% ,氟西汀组有效率为63.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

  • 标签: 强迫症 认知行为疗法 团体暴露与反应阻止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团体暴露反应阻止疗法对强迫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符合入组标准的60 名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暴露反应阻止联合氟西汀组和氟西汀组,观察比较治疗1个月末、3个月末、6个月末 Yale-Brown强迫量表评分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6个月末团体暴露反应阻止合并氟西汀组有效率为78.3% ,氟西汀组有效率为63.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团体暴露反应阻止合并氟西汀组强迫因子总分在1个月末,强迫行为因子分在1个月末及6个月末明显低于氟西汀组(P<0.05)。结论 团体暴露反应阻止疗法合并氟西汀组治疗强迫症比氟西汀组疗效好,与氟西汀治疗组相比起效快、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强迫症;认知行为疗法;团体暴露与反应阻止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成年人镉内暴露水平与慢性肾脏病的关联关系。方法纳入来自2017—2018年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的9 821名18~79岁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人体血、尿镉暴露水平,使用尿肌酐校正尿镉水平;采用2009年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公式(CKD-EPI)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定义慢性肾脏病。统计学分析考虑研究设计过程中的复杂抽样进行加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镉、尿镉、肌酐校正的尿镉暴露水平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本函数(RCS)拟合分析血镉、尿镉、肌酐校正的尿镉与慢性肾脏病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结果研究对象加权后的年龄为44.75岁,男性占61.1%;慢性肾脏病患病率为12.7%,血镉、尿镉、肌酐调整的尿镉几何均值(标准误)分别为0.96(0.03) μg/L、0.61(0.03) μg/L、0.58(0.03) μg/g。在校正混杂因素后,加权后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最低五分位数(Q1)相比,血镉、尿镉、肌酐调整的尿镉Q5的OR值(95%CI)分别为1.80 (1.02~3.20)、1.77(0.94~3.31)和1.94(1.11~3.37)。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中,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后血镉、尿镉和肌酐校正的尿镉水平和慢性肾脏病均呈非线性关联(均P<0.05)。随着暴露水平的增加,慢性肾脏病的患病风险上升,暴露-反应曲线在低浓度时更为陡峭,并不存在风险阈值。结论在我国成年人中镉暴露与慢性肾脏病患病风险呈正向关联。

  • 标签: 金属 慢性肾脏病 生物监测 肾小球滤过率
  • 简介:摘要造影剂急性肾损伤(CIAKI)的发生与炎症有关。研究发现,NLRP3炎性小体、NF-κB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细胞焦亡等炎症过程在CIAKI中起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炎性细胞也参与了CIAKI的发病。他汀类药物、N-乙酰半胱氨酸和维生素C等药物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从而保护肾功能。

  • 标签: 造影剂 急性肾损伤 炎症
  • 简介:摘要:越来越多的恶性肿瘤患者需要使用抗肿瘤药物,加强抗肿瘤药物的统一管理,降低抗肿瘤药物带来的职业暴露风险,使医务人员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配置或接触抗肿瘤药物,都会给医务人员的自身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短期暴露会使医务人员脱发严重,长期暴露将威胁到他们的生命安全,导致女性医务人员无法生育。本文特意从几个方面出发,关于抗肿瘤药物的职业暴露原因、有效方法措施进行了总结分析。

  • 标签: 抗肿瘤药物 职业暴露 风险分析 防范措施 总结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噪声峰度指标与噪声性听力损失(NIHL)的剂量-反应关系,探讨峰度在评价非稳态噪声所致NIHL中的作用。方法于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选择7个制造行业共1 869名工人为研究对象。对工人进行基本资料的问卷调查、长时间个人噪声波形采集和纯音听阈测试。计算噪声能量指标8 h等效连续A声级(LAeq,8 h)、累积噪声暴露量(CNE)和峰度结构指标。以噪声诱发永久性高频阈值位移(NIPTS346)和噪声诱发高频听力损失(HFNIHL)作为终点指标,控制CNE、LAeq,8 h、工龄、年龄和性别等因素,采用分层分析的方法,分析峰度与NIHL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CNE<90 dB(A)·年和≥100 dB(A)·年时,噪声作业工人极高峰度的NIPTS346值明显高于稳态、低和中等峰度(P<0.05)。LAeq,8 h<85、≥94 dB(A)噪声作业工人极高峰度的NIPTS346值明显高于稳态峰度(P<0.05);年龄<50岁、男性噪声作业工人极高峰度的NIPTS346值明显高于稳态、低和中等峰度(P<0.05)。峰度与NIPTS346呈正相关(r=0.121,P<0.05),当CNE<100 dB(A)·年时,随峰度水平的增加HFNIHL检出率呈增加趋势(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峰度是HFNIHL的主要影响因素(OR=1.321)。结论峰度与噪声作业工人的HFNIHL检出率呈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噪声峰度是职业性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

  • 标签: 听力损失 峰度 噪声,职业性 非稳态噪声 剂量-反应关系 等效声级
  • 简介:摘要:煤直接液化装置中,液硫是必不可少的助剂。其作用为与系统中氢气反应生成硫化氢气体,然后再与催化剂中有效成分水合氧化铁发生反应,生成煤液化反应的催化剂活性组分。本文针对不同负荷情况下液硫的具体添加量进行分析,控制好煤液化装置注硫量,可以实现装置经济高效运行,同时可以为装置的稳定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故对煤液化装置注硫量进行深入研究是有一定实际意义的。

  • 标签: 液硫 硫化氢浓度 添加量 负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集束化干预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认知和暴露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20年03月-2021年03月的40例医务人员展开本次研究,分析集束化干预前后对医务人员的影响。结果 干预后,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判断、暴露后的处理流程、职业暴露报告流程等的知晓情况明显提高,并且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率显著降低,差异明显(P

  • 标签: 集束化干预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对患者C反应蛋白在不同时期的水平与预后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探讨,对于科学制定治疗方法以提高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方法:收集5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及同期体检健康的50例成年人。按照患者出血量分为大、中、小三组,对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对患者预后效果详细记录,初步探讨C反应蛋白水平与出血量及预后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入院时脑出血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高(P

  • 标签: C反应蛋白 急性脑出血 预后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对患者C反应蛋白在不同时期的水平与预后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探讨,对于科学制定治疗方法以提高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方法:收集5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及同期体检健康的50例成年人。按照患者出血量分为大、中、小三组,对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对患者预后效果详细记录,初步探讨C反应蛋白水平与出血量及预后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入院时脑出血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高(P

  • 标签: C反应蛋白 急性脑出血 预后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及对策。方法 以2018年1月-2019年12月院内发生的212例职业暴露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职业暴露原因及对策。结果 统计数据显示,锐器伤为职业暴露中最为常见的类型,致使职业暴露的原因有操作不规范、防护不到位、防护意识薄弱以及监测系统不完善等。结论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较多,针对暴露原因进行分析并确定处理对策,有利于减低职业暴露发生率,保障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及心理健康。

  • 标签: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原因分析 防护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法医会面对各色各样的尸体,而在尸检过程中暴露的安全问题,是最重要,其是否存在有传染病与危险毒物等,或已知或未知,而现实则是,不缺乏法医尸检后被感染的事例。国内对“法医的职业暴露”虽无明确定义,但显然,在尸检过程中,法医一直暴露于各种危险之中。

  • 标签: 尸检 职业安全 防护措施 暴露处理
  • 简介:摘要:院前急救是指从救治现场到医院之前进行的抢救、监护及送往医院的过程,同时也是急救医学中的重点内容。职业暴露则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实验等活动中被化学、物理及生物等有害因素影响,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情况。院前护理工作属于一项特殊性的工作,导致医务人员容易暴露在各种职业危险因素中,因此必须提高对院前护理急救职业暴露的重视,以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以保障院前急救医务人员的健康。

  • 标签: 院前急救 护理 职业暴露 防护
  • 简介:摘 要:目的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及对策。方法 以2018年1月-2019年12月院内发生的212例职业暴露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职业暴露原因及对策。结果 统计数据显示,锐器伤为职业暴露中最为常见的类型,致使职业暴露的原因有操作不规范、防护不到位、防护意识薄弱以及监测系统不完善等。结论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较多,针对暴露原因进行分析并确定处理对策,有利于减低职业暴露发生率,保障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及心理健康。

  • 标签: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原因分析 防护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加强急诊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行为干预的效果,以及其对职业暴露危害性的影响。方法 在急诊医学科2020年4月-2021年10月期间选出42例护理人员,根据奇偶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其观察组加强职业暴露防护行为干预,而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观察各组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时间发生率以及发生职业暴露时局部紧急处理率。结果 职业暴露事件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紧急处理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急诊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行为干预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职业暴露危害性,值得应用。

  • 标签: 急诊 职业暴露危害性 职业暴露防护行为 护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