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与詹振权先生相识,对他在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上的造诣有一定的了解.日前,他把厚厚的一叠送到我案前时,却给我一个不小的震撼.从300余万字的研究成果中遴选出来的这近百篇论著,洋洋洒洒蔚成大观,字里行间无不跃动着他为温州教育事业发展而勤于耕耘乐于奉献的拳拳之心,使人感动,令人赞叹.

  • 标签: 教育论稿 温州教育论 稿序
  • 简介:<正>尾声一词,最早见于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有引子、尾声为缠令。"这句话也见于稍晚一点的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妓乐》。"缠令"是"套数"的先声,到元燕南芝庵《唱》,便说:"成文章日乐府,有尾声名套数,时行小令唤

  • 标签: 离亭宴 缠令 尾煞 黄钟尾 歇拍 啄木儿煞
  • 简介:至少在一年以前,拙著《编剧学稿》以这样一种方式面世我是没有想到的。记得是在2010年前后,我曾很是花了一些时间来搜集资料,研读文献,探寻历史,关照现实,并在此基础上整理了一个自以为较为得体的《中国编剧学稿》目录,不妨转录于后:

  • 标签: 编剧 自序 2010年 搜集资料
  • 简介:抗战时期许多优秀剧作家汇集到国民党统治的重庆、桂林、成都等地,在戏剧创作和演出实践方面取得了成就,但建国以来文艺研究界对此的研究远远不够。《大后方戏剧稿》的出版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该书是“国统区抗战文学研究丛书”中的一本。也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抗战时期大后方戏剧的专著。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六章,从六个方面对大后方戏剧进行宏观把

  • 标签: 戏剧论 大后方戏剧 戏剧创作 文艺研究 演出实践 抗战文学
  • 简介:《词学稿》是华东师大中文系词学名家施蛰存、万云骏、马兴荣和中年骨干教师的集体科研成果,最近已由该校出版社出版,本书对唐至清末历代著名词人都有精辟的论述,对词体的起源和形成、词的特殊风格及其发展、词的豪放派与婉约派诸问题都作了详尽的探讨。本书作者在对词的发展溯源探流中着重对词的形式和写作艺术进行了独到的研究和分析,一反词学界以往重思想、轻艺术,以对作家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评论

  • 标签: 词学论稿 婉约派 施蛰存 豪放派 写作艺术 词体
  • 简介:<正>在《汉书·律历志》中,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史料——《次度》。原文如下:星纪,初斗十二度,大雪。中牵牛初,冬至。(于夏为十一月,商为十二月,周为正月。)终于婺女七度。玄枵,初婺女八度,小寒。中危初,大寒。(于夏为十二月,商为正月,周为二月。)终于危十五度。诹訾,初危十六度,立春。中营室十四度,惊蛰。(今日雨水,于夏为正月,商为二月,周为三月。)终于奎四度。降娄,初奎五度,雨水。(今日惊蛰。)中娄四度,春分。(于夏为二月,商为三月,周为四月。)终于胃六度。大梁,初胃七度,谷雨。(今日清明。)中昴八度,清明。(今曰谷雨,于夏为三月,商为四月,周为五月。)终于毕十一度。

  • 标签: 岁星纪年 太岁 古历 朔望月 回归年 论稿
  • 简介:<正>杜牧自言其为诗“本求高绝”.什么是高绝呢?应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从诗的传统标准说,求其上继风骚,“言及君臣理乱”,有风骨,有兴寄,旨趣遥深;一方面是针对当时诗风而言,则当“不务奇丽,不涉习俗”,特立独行,迥迈时流.牧之七绝,可以被看成是他的这种追求的最佳成果.从总体看,其七绝很少无病呻吟之作,大多数作品是:有生活内容,有思想观点,

  • 标签: 杜牧 七绝 思想观点 咏史 李商隐 论稿
  • 简介:闻玉是我中学时的同学,只因班级不同而缺少交往。他在巴中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贵州大学中文系,以优良成绩毕业后,辗转又回到该校任教。我则进入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83年夏,闻玉到东北,路过北京作短暂停留。此前我们中学的老师颜冬申先生曾到北

  • 标签: 西周王年 论稿 历史系 中学 四川 巴中
  • 简介:贵州大学张闻玉先生新著《西周王年稿》一书,正式出版,这无疑是对我国年代学研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新贡献。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有数的文明古国之一,历史十分久远,可是我国文献中公认为确切的纪年,只能上溯到《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托始的西周晚期共和元年,相当公元前841年。

  • 标签: 西周王年 论稿 西周晚期 年代学研究 公元前 天文历法
  • 简介:教育的曙光已照亮科教兴国的征程,尤其是世纪课改。为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同时为教师评职晋级提供一定的帮助,中国教育科学学会特聘请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教育部《中国教育学刊》前总编梁为楫教授等为顾问,由各地教育专家组成编委会,中国教育家协会副主席汪广仁教授任主编,决定继续编辑《教育论坛》丛书,由国家级出版社——中国国际教科出版社(中国国际教育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海内外公开发行,热忱欢迎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踊跃投稿、荐稿

  • 标签: 征稿 教育论坛 稿启事
  • 简介:最近,笔者再一次拜读、品味詹振权教授的大作,又有了新的感悟.詹振权教授是一位深受广大中小学教师热爱的、在省内外有广泛影响的资深学者.他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卓有成效地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他的研究植根于教育教学实践,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感人的艺术魅力.选录了他主要的教育论文和研究报告,是詹教授一生心血和研究成果的浓缩和结晶.他的这些研究正如原温州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陈莲莲先生所评价的那样,具有"思想的深刻性与表述的生动性的精妙揉和、理论的抽象性与行为的可操作性的有机转化、视野的个性化与科学的预见性的生动印证"的显著特征,读后令人赞叹,使人感动.

  • 标签: 学术成就 成就读 教育论稿
  • 简介:本文根据《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和来稿中存在的“泛”、“陈”、“浅”“空”的倾向,提出学报编辑应当坚持“专”、“新”、“深、“实”的择稿视角。

  • 标签: 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 专新深实
  • 简介:<正>史苏苑教授的《历史人物评价稿》一书,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史先生对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研究有素,造诣颇深。早在1957和1963年,他就先后出版过《中国历史人物简论》及其续集,评价过一批历史人物。他在自己评价历史人物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理论,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进行了新的探索。这本书就是他在历史人物评价方面数十年研究成果的结晶。

  • 标签: 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评价 中国历史 河南人 史学界 问题研究
  • 简介:马一浮先生的新儒学思想,可以概括为新《六艺》。“《六艺》该摄一切学术”,是新《六艺》的首出观点,也是马一浮新儒学思想的总纲。“《六艺》该摄一切学术’,“《六艺》该摄于心”,“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这三个观点集成为马先生“新《六艺》”的核心层圈。其所建立的,是以心为根源(本原)为动力、为统摄的唯心的一心开《六艺》、《六艺》开群学的文化哲学——学术思想体系。它确立了中国学术的中国性和《六艺》的原典地位,确立了回向原典中发展的文化思路及中国学术和文化的主体地位,并且确认全人类实存而有普世价值,而结论则是:“《六艺》之道炳然常存。”

  • 标签: 新《六艺》论 总纲 文化哲学 原典地位
  • 简介:《台湾通俗文学稿》是方忠的博士学位论文.他在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阶段,又进行了一次精心加工.现在将以专著的形式与大家见面.他要我为他写一篇序言.我除了尊命乐从之外,还勾起了一丝怀旧的思绪.方忠作为博士生是在1995年入学的.那一届我招了8位博士生,虽非济济一堂,也可算是人气很旺了.其实我是没有能力与精力一次招这么许多研究生的.当时除了向全国公开招生外,有的是本校的在职生,有的是我与兄弟学校的教授联合指导的,如与扬州大学曾华鹏教授合作指导徐德明,与山东师大朱德发教授合作指导杨洪承,与福建师大姚春树教授合作指导袁勇麟,与徐州师大徐瑞岳教授合作指导方忠.

  • 标签: 通俗文学 怀旧 中国 台湾省 研究阶段 序言
  • 简介:教育家》杂志由光明日报社主管,光明日报出版社主办,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作为国家级期刊,《教育家》以前沿、专业、深度和实用的办刊风格,见证教育变革,参与教育改革,引导教育风向。教育家影响和改变着教育进程,杂志围绕'教育家'这一时代教育热词,全面、深入解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家'的成长规律与必备素养,立足国内外教育前沿,倾听睿智的改革声音,记录时代的教育智慧,讲述打动人心的教育故事,为当代教育家群体的成长鼓与呼。

  • 标签: 教育家杂志 杂志邀 稿函
  • 简介:和精选了葛志毅教授多年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考辨以及学术思想、史学文化的析评说,意在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时下西方文化神圣的阴影.葛教授说他在备课、讲课和读书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后,就想到要自己通过研究寻找答案,有问题,有研究,自然就有了文章.邵俊峰指出,通读葛教授的两部论著,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为思想而写作的人,并且由专精进入了通博的境界.王善军认为葛教授的论著史论与史料紧密结合,准确地把握了原典的精神实质.王书明认为,思想是好书的灵魂,葛教授的论著是有哲学思想并能激发读者思想的史学著作.

  • 标签: 中国 古代历史 古代文化 《谭史斋论稿》 《谭史斋论稿续编》 葛志毅
  • 简介:“秦征南越”不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不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不是一个有用的话题,甚至也不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但是,正是从这样一个专业的历史学家好像无话可说也好像无话想说的地方,一位业余的历史学家却发现了思想的愉悦和探究的乐趣。

  • 标签: 南越 问答 历史学家 话题
  • 简介:<正>中国两汉时代盛行羽化升天、长生不死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上古灵魂不死的衍生变体.在先秦两汉时,它又糅杂了道家思想、阴阳五行说、神仙说和卜筮、卜星、医术、祈祷、房中等养生术于其中,而渐以成为求“体生毛,臂变翼,行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的“体道成仙”.羽化思想在汉代发展成熟并达到顶峰,作为该思想的艺术表现,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崇,无论是帝王宫殿还是富者的享堂墓室,都会出现羽化形象.不过,时过境迁,至今能窥视到汉代羽化图象风貌的,只能靠一些考古发掘出的墓室壁画、帛画、画象砖等实例.汉代羽化图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图中母题之间的结合不存有固定不变的程式,呈现出一种较为复杂的构图过程.为了探讨这一问题,笔者从现有资料出发,根据图象的情景形象和内容寓意,把它们分成五种类型:羽化升天图、仙府天境图、仙游图、谶纬图和瑞祥图.

  • 标签: 图象模式 西王母 画象 天基 论稿 帛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