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手术中或急救病人时经常需要使用12~16号粗针为病人进行静脉穿刺,以输入粘稠度较高的血液,保证病人充足的循环血量。因此,快速成功的静脉穿刺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但临床上若遇到老年人或长期经静脉给药治疗的病人,其血管弹性较差或脆性增加,

  • 标签: 静脉穿刺 改良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良静脉穿刺在肾内水肿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住院接受传统静脉穿刺的35例肾内水肿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治疗接受改良静脉穿刺的35例肾内水肿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静脉穿刺操作时间及一次性穿刺率、疼痛程度、穿刺过程中的舒适度主观感受,并记录相关不良事件(针脱落、渗液、血肿、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而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控制有效率为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86%(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治疗过程中的异物感、活动度、恐惧感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渗液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针脱落、血肿、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静脉穿刺方法更适合肾内水肿患者治疗需求,操作更安全,有利于保护血管,降低静脉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提高其舒适性。

  • 标签: 肾内水肿 静脉穿刺 不良事件 舒适度
  • 简介:目的比较改良穿刺与传统穿刺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中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探索更加安全、高效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200例拟行全身麻醉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其中男100例、女100例,年龄17~83岁.依随机数字表分为传统组、改良组、传统B超组、改良B超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传统穿刺改良穿刺、B超引导传统穿刺和B超引导改良穿刺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4组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改良穿刺总成功率为98.0%(49/50)、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0%(45/50),高于传统组的94.0%(47/50)和64.0%(32/50);改良穿刺次数明显少于传统组,穿刺时间短于传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改良组、改良B超组和传统B超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传统组(P值均〈0.01).(3)改良B超组和传统B超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改良穿刺较传统穿刺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临床应用中的优势明显,其穿刺成功率更高,并发症更少,值得推广;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更加安全高效,尤其对于穿刺困难的患者,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静脉穿刺术 导管插入术 外周 锁骨下静脉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改良穿刺与传统穿刺运用于不同体位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需要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由计算机软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50例,参照组采用传统穿刺,实验组采用改良穿刺,再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平卧位、45°卧位、90°坐位进行穿刺,对比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穿刺总成功率高于参照组,且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穿刺在不同体位下锁骨下静脉穿刺中相比传统穿刺成功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标签: 改良穿刺法 传统穿刺法 不同体位 锁骨下静脉穿刺术 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松拳手背静脉穿刺在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将医院核医学科接受^99锝^TC亚甲基二膦酸注射液(云克)静脉注射治疗的清醒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观察组手背静脉采用松拳法进针,对照组采用握拳法进针。观察2种静脉穿刺是否一次性成功、漏针情况,并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评估患者对疼痛的反应。结果经观察,观察组手背静脉穿刺成功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7.5%(P〈0.05),漏针率为6.3%低于对照组的12.5%(P〈0.05),穿刺时患者所感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松拳手背静脉穿刺穿刺成功率高,漏针率低,疼痛感轻,是一种可推广于临床的静脉穿刺好方法。

  • 标签: 松拳法 握拳法 手背静脉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新内瘘患者穿刺中采用零压力改良穿刺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我医院接收的新启用内瘘血液透析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已随机数字表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包括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穿刺,给予观察组零压力改良穿刺,将两组最终取得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最终结果对比显示,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穿刺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最终患者对此次内瘘穿刺满意度评分均较高,(P<0.05)。结论:在新内瘘患者穿刺中采取零压力改良穿刺,可有效提高内瘘穿刺效果,减轻穿刺疼痛程度,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对穿刺的满意度。

  • 标签: 新内瘘 穿刺 零压力改良穿刺法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肥胖患者超声造影静脉留置针应用改良穿刺的体会。方法通过对本院56例肥胖手术患者实施改良穿刺并进行观察与总结。结果一次穿刺成功50例,失败6例,穿刺成功率89.2%。结论改良穿刺方法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可提高造影留置针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保证超声造影顺利进行。

  • 标签: 肥胖患者 超声造影 静脉留置针 穿刺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穿刺的技巧,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将240例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进针角度静脉穿刺,即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观察组行静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呈45°~50°角,进针尖斜面后再改平行进针穿刺入血管。结果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改进静脉穿刺的进针角度与持针方式,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同时利用输液器内负压进行穿刺,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 标签: 进针角度 静脉穿刺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指尖定位引导血管穿刺在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选取2020年8—1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采取桡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8—9月采血的4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10—11月采血的44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动脉穿刺进行桡动脉采血;试验组采用改良指尖定位引导血管穿刺进行桡动脉采血。比较两组患者桡动脉采血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长、穿刺时疼痛评分和穿刺后即时并发症发生率等。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桡动脉首次穿刺成功率试验组(81.82%)高于对照组(56.82%),试验组穿刺时长(34.600±2.442)s,低于对照组的(39.156±2.785)s,试验组疼痛评分(3.750±0.315)分,低于对照组的(4.318±0.3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未发生穿刺后即时并发症,对照组发生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指尖定位引导血管穿刺能够提高桡动脉首次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减轻患者疼痛。

  • 标签: 桡动脉 动脉采血 指尖定位
  • 简介:摘要如今,肠蛔虫症在卫生条件改善后其发病率大大减低,病情也大大减轻.但仍为不少患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传统的驱虫是患儿睡前口服肠虫清(阿苯达唑)驱虫,但该方法在部分患儿的驱虫效果并不理想.肠虫清口服后,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该药物能抑制寄生虫摄取糖原,继而使寄生虫缺乏能量,使寄生虫的吸盘无力,失去粘附肠壁的动力,继而随着肠道蠕动排出体外.且随着药物的代谢消除.寄生虫将重获动力,我运用药物驱虫的同时加用泻剂----乳果糖.增加肠蠕动,使寄生虫在未恢复附着力之前将之排出,大大提高了驱虫效果.其方法如下中图分类号R7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225-01

  • 标签:
  • 简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自2002年1月-2005年12月滨州医院无棣分院血液净化中心血液透析使用新内瘘患者52例,2002年1月-2003年12月使用新内瘘患者26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为21~74岁,原发病糖尿病11例,慢性肾小球肾炎9例,高血压肾病6例;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使用新内瘘患者26例为观察组,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为18-75岁,原发病肾小球肾炎10例,糖尿病肾病8例,高血压肾病7例,痛风肾病1例。透析次数均为2周/次,每次时间为4~5h,穿刺针皆为天津哈娜好16号专用内瘘穿刺针,均采用全身肝素化,碳酸氢盐透析,透析完采用创可帖覆盖外加“扣式”止血带压迫止血,压力以不出血且能感触搏动为宜,时间30-40min,据患者情况不等可适当延长压迫时间。两组间性别、年龄、疾病及透析方式,时间等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 标签: 血液透析患者 静脉内瘘 慢性肾小球肾炎 穿刺法 高血压肾病 糖尿病肾病
  • 简介:摘要目的选择安全有效内瘘穿刺方法对需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进行穿刺,探究改良型钝针扣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2~2015.3期间90例入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按入院时间进行分配,每组45例。传统组采用内瘘普通穿刺改良组采用改良型钝针扣眼穿刺,观察比较两组半年后相关并发症情况、透析充分性且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成功率。结果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传统组高达28.9%,改良组为13.3%,改良组较传统组并发症少,P<0.05;两组血液透析充分性相比,改良组较传统组血清白蛋白、Hct、Kt/V、血色素、URR各项指标好,P<0.05,两组穿刺成功率相比,传统组仅为73.3%,改良组高达88.9%,传统组较改良穿刺成功率低,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采用改良型钝针扣眼进行内瘘穿刺,疗效好,并发症少,可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血液透析 改良型 动静脉内瘘 钝针扣眼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零压力改良穿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行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至2019年11月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行动静脉内瘘穿刺的124例患者,按照简单随机化分为对照组(n=62,给予传统绳梯式取位穿刺穿刺)和观察组(n=62,给予零压力改良穿刺穿刺),观察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为94.62%,高于对照组的89.25%,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 0.05);观察组穿刺点渗血、区域性狭窄和假性动脉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行动静脉内瘘穿刺采用零压力改良穿刺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疼痛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零压力改良穿刺 维持性血液透析 绳梯式取位穿刺 疼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改良祛痂在血液透析扣眼穿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6月行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自体对照研究,患者在改良前3个月进行常规祛痂,后3个月进行改良祛痂。对比改良前、后祛痂时间、祛痂疼痛感、祛痂难易程度、感染的发生率和祛痂满意度的差异性。结果改良前、后患者均无感染发生。祛痂时间、祛痂疼痛感、祛痂难易程度、祛痂满意度在改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祛痂能明显减少患者祛痂时的疼痛感,减少护士的操作时间,深受患者及护士的好评。

  • 标签: 扣眼穿刺 改良祛痂法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隧道皮下置管方式插入PICC导管在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随机取样,选择了2022年8月到2023年8月入院的肿瘤患者100例,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隧道PICC导管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导管的静脉注射方式。对两组输注药物便利性、疼痛、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结果显示,输注药物便利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疼痛评估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隧道皮下插入PICC导管在肿瘤患者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疼痛感和并发症风险。

  • 标签: 肿瘤患者 PICC导管 疼痛评估 治疗效果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穿刺护理法在婴儿头皮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头皮静脉穿刺婴儿中选择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头皮静脉穿刺,观察组采用改良头皮静脉穿刺。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FLACC量表、家属满意度。结果①观察组有38例穿刺成功,对照组有27例穿刺成功,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X2=8.52,P<0.05);②观察组FLACC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X2=7.59,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X2=8.61,P<0.05)。结论改良穿刺护理能显著提高婴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婴儿疼痛,增加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改良穿刺护理法 传统头皮静脉穿刺 穿刺成功率 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