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选择性支气管封堵术(SBO)对胆管支气管瘘(BBF)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例无胆道梗阻的胆管支气管瘘患者纳入研究,SBO治疗首次封堵分别以支气管硅胶塞(6例)和自体血+凝血酶(2例)作为封堵材料,行后续封堵治疗的7例患者中,5例采用支气管硅胶塞封堵,采用“支气管硅胶塞+子弹头覆膜支架”和“支气管硅胶塞+支气管单向活瓣”封堵各1例。收集患者SBO治疗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分析SBO对胆管支气管瘘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对象BBF 发病年龄为(58±9)岁,其中男性6例。首次SBO治疗采用支气管硅胶塞作为封堵材料的6例患者中,成功封堵1例,封堵后症状不缓解2例,术后即咳出封堵装置2例,出现新发瘘口1例;采用自体血+凝血酶作为封堵材料的2例患者封堵均失败。接受后续封堵治疗的7例患者中,采用“支气管硅胶塞+子弹头覆膜支架”(1例)和“支气管硅胶塞+支气管单向活瓣”(1例)封堵均获成功;采用支气管硅胶塞(5例)封堵2~6次后,封堵成功3例,咳胆汁样痰频率及痰量均减少50%及以上2例。术后并发症以发热和咳嗽(咳痰)等症状为主,分别为7和6例。随访期2例失访,其余6例随访时间为2~31个月,随访期内封堵治疗效果基本稳定,无死亡病例。结论SBO疗法提供了一种安全可行的BBF姑息治疗方式。

  • 标签: 胆瘘 支气管瘘 治疗结果 选择性支气管封堵术 随访
  • 简介:摘要气管支气管瘘是指气管及各级支气管与胸膜腔、食管、胃等邻近腔隙或脏器之间相互交通、形成异常通道(瘘管或瘘口)的一种病理状态,也是处理起来比较棘手的一组临床病症,其成因大致可分为两种:手术和非手术所致。为了方便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又可将其分为:非肿瘤所致和肿瘤直接所致。其最特征的临床表现为“吞咽、饮水和进食相关的呛咳”;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呼吸和消化内镜等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临床处理包括:急性并发症的处理、瘘口的处理以及全身治疗。近年来随着内镜下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上可以对绝大多数的非肿瘤所致的气管支气管瘘实现根治。在未来随着3D打印、组织工程以及再生医学等技术的进步,将会给气管支气管瘘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 标签: 支气管 气管 介入呼吸病学
  • 简介:【摘要】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同时伴有气道高反应性和可变的气流受限,随着病程延长可导致气道结构改变,即气道重塑。本文主要对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进展进行分析总结, 以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达到提升作用。

  • 标签: 支气管哮喘,药物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支气管内单向活瓣(EBV)置入治疗支气管胸膜瘘(BPF)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21年12月于上海市肺科医院内镜中心治疗的行EBV置入治疗术的外周型BPF患者33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详细病历资料,分析患者病因、病变位置、治疗方法及操作过程、治疗有效率及术后并发症等数据,评估EBV置入术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33例患者中,男26例,女7例;中位年龄54.7(28~86)岁。病因为胸外科术后BPF 18例(54.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6例(18.2%)、肺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自发性气胸12例(36.4%);33例病例共置入瓣膜63枚,单个病例最多使用4枚活瓣,最少使用1枚。病灶位置位于右下叶16例(48.5%),左上叶12例(36.4%);33例行EBV置入封堵治疗患者中,共有22例(66.7%)成功,患者术前的胸管留置时间为(88.5±36.6)d,EBV治疗后胸管留置的时间为(29.6±11.4)d。EBV置入后成功取出的时间为(102.2±31.3)d;经EBV治疗外周型BPF的术后随访6个月,主要并发症是活瓣分泌物附着29例(90.6%),轻度肉芽增殖13例(40.6%)。另外有中重度肉芽增殖5例(15.6%),活瓣移位或脱落1例(3.1%),出血1例(3.1%)。结论本研究中EBV置入封堵治疗成功率为66.7%,经支气管镜EBV置入治疗外周型BPF术是一种效果较理想且并发症相对较轻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支气管镜 单向活瓣 支气管胸膜瘘 自发性气胸 随访
  • 简介:摘要气道黏液栓是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重要临床特征,和疾病预后有关。临床上,胸部CT是评估气道黏液栓的首选工具。目前CT影像的解读依赖于人工阅片,但哮喘患者的气道黏液栓多分布于中小气道,肉眼难以识别,同时人工阅片过度依赖于医生的经验,效率低下。近年来,深度学习和大数据技术不断进展,将人工智能(AI)辅助阅片技术引入临床应用,显著提高了黏液栓识别的效率和准确性。当下AI辅助气道黏液栓识别在囊性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中均有应用,在黏液栓识别方面的高准确性以及与人工阅片的高一致性也得到证实。因此将AI技术应用于哮喘患者黏液栓的识别十分有意义。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人工智能 气道黏液栓
  •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了5例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IPEH)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1例,女4例,年龄28~61岁。结果发现IPEH在MRI T2加权成像序列上主要表现为边缘高信号中心等/低信号或高信号内可伴散在点灶样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边缘强化或明显强化(低信号灶不强化);CT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等或稍高密度软组织肿块伴骨质破坏,病变内可见钙化。

  • 标签: 免疫增生性疾病 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介入肺脏病学整体的快速发展,新的仪器设备和新的理念不断更新,同时肺部结节等检出率增高带来患者需求的增加,共同推动了经支气管镜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超细支气管镜、径向探针支气管超声(RP-EBUS)和导航支气管镜,包括虚拟导航支气管镜(VNB)和电磁导航支气管镜(ENB)、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RAB),以及诊断弥漫性肺疾病的冷冻活检在临床实践中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为此,本文通过2021年发表的文献梳理,对支气管镜介入诊断技术的进展和应用领域的更新进行回顾。

  • 标签: 支气管镜 诊断 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选择性支气管封堵术(SBO)对难治性气胸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6例接受SBO治疗的难治性气胸患者纳入研究。基于患者的住院病历收集并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和诊治情况。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62±11)岁,其中男性83例(96.5%)。首次SBO治愈率为30.2%(26/86);首次SBO治疗有效率为38.4%(33/86),SBO最终治愈率为59.3%(51/86);SBO联合其他方法治疗的总治愈率为73.3%(63/86)。SBO治愈患者由首次封堵至完全停止漏气时间的M(Q1,Q3)为6.5(3,7)d,短于SBO术后最终拔管患者[11(7,19)d](H=30.24,P<0.001)。首次SBO治愈患者住院天数的M(Q1,Q3)为19(14,25)d,短于全部患者[28(19,37)d](H=12.89,P=0.002)。首次SBO治愈、SBO治疗有效和无效患者住院费用的M(Q1,Q3)分别为23 187(18 906,27 798)、41 580(29 388,50 762)和38 462(27 542,51 720)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8.58,P<0.001)。SBO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9%(11/145)。结论SBO对难治性气胸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气胸 治疗结果 疗效比较研究 选择性支气管封堵术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的临床表现、影像和分子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21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6例LCNE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肿瘤位置及大小、CT影像特征、免疫组化及分子病理特点,并与同期确诊的115例复合型小细胞癌(M-SCLC)对比。结果LCNEC患者中,男190例,女26例,年龄33~85岁,中位年龄65岁。首诊症状以咳嗽[106例(49.1%)]与痰中带血[48例(22.2%)]为主。肿瘤长径中位数4.7 cm,其中结节型55例(25.5%),肿块型161例(74.5%)。CT结果显示,LCNEC病变呈软组织密度,轻度强化的比例低于M-SCLC组(52.3% 比74.8%,P<0.001)。相反,LCNEC患者瘤体中出现坏死(87.0% 比 58.3%,P<0.001)及钙化(26.9% 比 2.6%,P<0.001)的比例高于M-SCLC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LCNEC中的CK阳性率高于M-SCLC(99.0% 比 90.5%,P<0.05),而TTF-1阳性率低于M-SCLC(51.6% 比 67.0%,P<0.05)。LCNEC组Ki-67阳性指数在50%~80%间的比例高于M-SCLC组(41.2% 比 25.2%),而在80%~100%间比例低于M-SCLC(51.9% 比 72.2%),而两组CD56(91.7% 比 94.6%,P=0.336)、Syn(83.8% 比 84.7%,P=0.838)和CgA(54.8% 比 50.0%,P=0.632)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子病理检测结果显示,突变频率较高的位点主要位于TP53(54.5%)、RB1(36.4%)、KEAP1(18.2%)、MYC(18.2%)及PTEN(14.3%)等基因,肿瘤突变负荷(TMB)>25个突变/MB的比例为27.3%。结论LCNEC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CT影像和M-SCLC有特征性鉴别点,分子病理有一定的突变频谱,确诊仍需要病理联合免疫组化综合判读,与M-SCLC的鉴别主要依靠光镜下细胞大小及核染色质模式。

  • 标签: 神经内分泌瘤 肺癌 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复合型小细胞癌 病理 医学影像 分子病理
  • 简介:摘要回顾性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有创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估的8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男7例,女1例,年龄为47~77(59±3)岁。基于患者CTA构建优化三维颅内血管模型,利用流体力学方法计算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颅内动脉CT-FFR为0.59±0.18,有创FFR为0.60±0.22,由二者数值推测无创血流动力学分析有潜力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生理学意义的评估。

  • 标签: 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动脉狭窄 计算流体力学 血流储备分数 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5—2021年接受烟曲霉特异性IgG检测的18例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8~79岁。全部病例均有哮喘病史或咳喘症状,烟曲霉特异性IgE均阳性;血清总IgE>500 U/ml者16例,其中血清总IgE>1 000 U/ml者13例。在其他诊断指标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0.5×109/L者16例;肺部CT显示有支气管扩张者15例;血清烟曲霉特异性IgG阳性(>120 AU/ml)者10例。烟曲霉特异性IgG阳性与阴性病例比较,血清总IgE水平、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支气管扩张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发现,ABPA患者烟曲霉特异性IgG阳性率>50%,对ABPA的诊断具有辅助价值。

  • 标签: 曲霉菌病,变应性支气管肺 哮喘 烟曲霉特异性IgG 烟曲霉特异性IgE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接受内镜下凡士林纱条封堵治疗的支气管瘘患者临床资料,评价该新封堵技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接受呼吸内镜下凡士林纱条封堵治疗的14例支气管瘘患者临床资料,男女各7例,年龄16~74岁。回顾术后6~12个月的随访信息,记录术后胸腔引流管是否拔除、瘘口经封堵治疗后是否复发,不良事件(封堵纱条脱落、阻塞性感染、肺不张等)的发生情况。结果14例支气管瘘患者中,3例为主支气管或叶支气管残端瘘,10例为段支气管及亚段或次亚段支气管瘘,1例同时存在叶支气管残端瘘与亚段支气管瘘;合并胸腔或肺部感染10例;气胸或液气胸5例。14例患者均接受了内镜下凡士林纱条封堵治疗,均在术后取得封堵成功,11例术前有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支气管胸膜瘘患者在治疗后成功拔除胸腔引流管。3例患者在后续随访中取出封堵纱条,瘘口未再复发;余11例患者未取出封堵纱条,在随访中原瘘口未出现复发。未发生因严重并发症导致封堵治疗失败的情况。结论内镜下凡士林纱条腔内封堵治疗支气管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 标签: 支气管瘘 气管 腔内封堵 凡士林纱条 随访
  • 简介:摘要肺切除术后脓胸合并支气管胸膜瘘病变复杂,治疗棘手,需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笔者团队采用彻底清创、气道内活瓣封堵、带蒂肌瓣填塞等多种方法联合,治疗了1例病史长达10年的慢性脓气胸合并支气管胸膜瘘的青年男性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使患者恢复了劳动能力。

  • 标签: 积脓,胸腔 支气管胸膜瘘 肌瓣填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100 kVp碘流率降低至120 kVp水平60%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22年2至7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因临床怀疑冠心病行CCTA检查的受检者205例,其中男105例,女100例,年龄23~87(60±13)岁。根据受检者体重分成5组,分别为<50 kg、50~59 kg、60~69 kg、70~79 kg、≥80 kg。所有病例均采用100 kVp管电压扫描并联合混合迭代重建技术(KARL 3D)重建,碘流率注射方案设置为120 kVp碘流率标准的60%(在指南基础上降低了10%),各组碘流率分别为0.9、1.0、1.1、1.3及1.4 gI/s。比较5组受检者CCTA的主动脉根部、左前降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远段管腔的CT值及噪声(SD值),左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冠状动脉主观评分及有效辐射剂量(ED)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分析以上指标的组间统计学差异。结果5组主动脉根部、左前降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远段管腔CT值及SD值,左前降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远段管腔SNR和CNR,以及冠状动脉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组间CCTA检查对比剂用量和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比剂用量分别为30、34、38、43及48 ml,ED[M(Q1,Q3)]分别为2.24(1.88,2.56)、2.62(2.24,3.17)、2.70(2.48,3.20)、4.13(3.85,4.40)及4.44(4.01,5.02)mSv。结论CCTA100 kVp碘流率注射方案降低至120 kVp碘流率的60%具有可行性,值得推广。

  • 标签: 放射学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体重 碘流率 横断面研究
  • 作者: 邓振安 卢少华 张清玲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2年第34期
  • 机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广州 510120,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广州霍夫曼免疫研究所,广州 511436
  • 简介:摘要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慢性气道疾病,可分为多种表型和内型。传统的基于临床特征和常用实验室指标对哮喘定义的临床表型越来越凸显其弊端,而高通量蛋白质组学可获得更精细的内分型、更特异的生物标志物及更理想的个体化治疗。本文简述了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为代表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并从外周血、诱导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及黏膜活检4种类型临床样本出发,对定量蛋白质组学在哮喘诊断、鉴别诊断、疾病分型及治疗反应等方面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分析及展望。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蛋白组学 标志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红外热成像渉及军事应用,国外存在禁运限制。该技术起源于欧美国家,国内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还处于追赶阶段。由于红外热成像技术涉及军事方面的应用,国外厂商(尤其美国厂商)对中国长期以来实施产品禁运,美国厂商在中国大陆仅出售热成像仪整机,或者在分辨率、帧频等方面有限制条件的机芯组件:法国的探测器可以对中国出口,但实施最终用户许可制度,并在高端技术加以限制,种种因素导致中国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受到限制.“国产化”势在必行,政策引领国内优秀企业涌现。红外热成像技术涵盖集成电路、ME3Ms传感器、电子电路、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多个领域,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发展可以提升我军全天候作战能力,对我国国防安全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下大力支持。目前国家相关政策已经明确了集成电路及光电子器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战略地位,为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民参军"政策鼓励具备技术实力的民营企业进入红外热成像领域,加速国产化进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技术积累,目前国内非制冷红外行业己经掌握了从探测器、成像机芯到整机产品的全产业链生产能力,成功实现红外热成像核心部件的国产替代,突破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斯及产品禁运。

  • 标签: 红外热成像系统的市场 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应用 打破技术垄断
  • 简介:摘要:通过观察当代护理学生基础技能,很多护理人员不能够精准快速地找到患者的血管,导致部分患者不能够积极配合。提出快速寻找血管的方法对今后临床上的护理工作有很大的意义,快速寻找血管有利于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丰富护理内容,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就业能力。

  • 标签: 动脉血管 静脉血管 静脉输液
  • 简介:摘要作为一种非有创、无辐射的床旁成像手段,目前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IT)可对患者进行实时的肺通气评估和肺血流监测,从而实现床旁通气血流比的可视化,有效指导低氧血症的病理生理机制研判,同时也为肺血流生理学的研究提供新方法。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研究及治疗中EIT也发挥了其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作为功能性成像,该技术的操作细节和图像重建算法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去进一步优化,在临床应用中提供更稳健的评估。本文从EIT肺血流监测的方法介绍、操作实施与监测指标、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 标签: 通气与血流灌注比值 肺血流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 高渗盐水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