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临床诊治效果进行分析。方法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患者40例进行临床诊治效果分析,对这40例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诊治,观察诊治效果。结果40例患者住院时间3h至13d,36例患者经上述综合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2例死于顽固性全心衰竭,2例死于心室纤颤。抢救成功率90%。结论在对患有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时,其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这种常规常规治疗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患者还是需要尽快的进行病情的确诊,同时尽快的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痊愈几率,从而更好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 临床诊治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对比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需置入心脏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0例采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治疗,而对照组50例采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治疗。比较两组起搏参数和心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起搏阈值低于对照组,电极植入时间及曝光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在射血分数及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试验组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对照组射血分数较术前显著降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试验组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心脏功能影响小、同步性高、起搏短及安全性高,明显提高患者心功能及生存质量,值得临床选择。

  • 标签: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患者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其进行心理护理、临床观察、疼痛护理、饮食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70例患者经积极合理的治疗,46例治愈,21例好转,3例死亡,患者及家属对冶疗效果及预后均较满意。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整体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急性心梗 护理 健康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急性患者家属进行相应需求支持,帮助家属充分发挥其支持患者的作用,提高护患关系,减少纠分的发生。方法2014年7月至8月,在我科入院的36名急性患者家属进行需求支持。结果通过对家属的需求支持,在住院期间36名家属及患者无一例投诉及不滿,未发生医护人员及患者或家属间的任何纠分。

  • 标签: 家属 需求支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常出现的症状以及常用急救方法,以及急救之后医学护理方法。方法选取在一段时间内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24例心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病患心肌的症状,以及发病时常用的急救方法,经过急救后,医疗护理的水平是患者康复的关键。结果结论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合格率据超过90%,达到统计学分析要求;治疗组的护理满意度96.77%,观察组仅为85%左右;并发症发病率调查结果治疗组患者仅为发病率为4.83%,观察组发病率为9.68%。结论记性患者急诊护理需要及时的急救和优质的护理措施。

  • 标签: 急性心梗 急诊护理 效果观察
  • 简介:目的比较右心室不同部位置入主动电极的各项参数,研究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需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分别为右心室流出道组(RVOT)、右心室流入道组(RvIS)、右心室心尖部组(RVA)三组,于术中应用主动螺旋电极选择不同部位主动置入,于置入术中、术后2周、术后3个月采用起搏器程控仪测试各组电极阈值、阻抗参数。结果三组心室主动电极阈值比较结果为术后F=0.56,P=0,57;术后2周F=1.08,P=0.34:术后3个月F=0.85,P=0.43,均无统计学差异;三组心室主动电极阻抗比较结果为术后F=2.64,P=0.08;术后2周F=I.63,P=0.20;术后3个月F=2.80,P=0.07,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使用主动螺旋电极行RVOT、RVIS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心脏起搏 人工 生理性起搏 右心室流出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2例急性心肌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治疗组心肺复苏后即静注尿激酶120-200万U、链激酶150万U或rt-PA50mg溶栓治疗。对照组进行心肺复苏除溶栓外治疗。结果治疗组12例溶栓后83%再通,住院死亡17%。对照组10例48小时无一存活。两组急救存活具有明显差异性(P<0.001)。结论在不具备急诊血管重建的医院,急性心肌梗塞后心肺复苏溶栓治疗能明显提升住院存活率。

  • 标签: 心肌梗塞 心肺复苏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成功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科37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给予溶栓治疗成功,内容包括做好溶栓治疗前的护理,溶栓的护理,溶栓后的护理以及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并发症的护理,健康教育等。结果通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37例患者中有23例冠状动脉再通,冠状动脉再通率达62%。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简单易行,效果明显。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用快捷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试验法,选择病例采用非同期队列对照研究,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病死率及住院时间比较明显差异。结论应用快捷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救中存在优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路径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并发心律失常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急性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采取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监测、氧疗、饮食、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结果80例患者病情得到积极有效控制。结论对急性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有效减轻患者的症状,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溶栓治疗后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择自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60例急性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溶栓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病率等方面显著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对于急性溶栓治疗患者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急性心梗 溶栓治疗后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8月-2014年7月收治的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56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再择取同期入院的非糖尿病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6例作为参照组,对比病症的临床表现、患者主要生命体征。结果两组的临床症状和主要生命体征有明显的不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心电图在两组存在差别,糖组中多壁病变与非糖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情况较差,有极高的致死率。

  • 标签: 糖尿病 并发症 心肌梗死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优化急诊救治流程在急性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患者24例,将所有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通过临床试验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相较而言更为显著。同时在治疗完成后,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患者的发病率相较而言比较高,在抢救的时候需要争分夺秒。将优化急诊救治流程应用到急性中,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因而可以在临床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急诊救治流程 急性心梗 应用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NT-ProBNP的浓度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血NT-ProBNP浓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发生急性后患者入院48h内的血NT-ProBNP浓度平均(8174.71±10894.39)pg/ml,对照组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48h内血NT-ProBNP浓度平均(125.09±62.56)pg/ml,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血NT-ProBNP浓度越高,住院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几率就越大。结论血NT-ProBNP浓度直接关系着AMI患者的预后情况,是早期预测心血管事件的主要指标,在诊断急性上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血浆NT-ProBNP 预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