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右心室梗死在心肌梗死患者中少见,常常在临床心电图诊断中误诊和漏诊,本人谈谈右心室梗死的诊治体会,提高对右心室梗死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 标签: 右心室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急性是心肌的缺血坏死。方法分析急性患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常伴有并发症及病死率高的特点。研究患者的药物治疗及护理方案。结果通过对患者的护理评估、护理问题及措施的实施,对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结论对18例急性患者通过合理药物治疗及精心护理,大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标签: 急性心梗患者 评估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急救的1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来院就诊方式的不同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89例院外发病,由我院进行院前急救并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后入院接受治疗,定为观察组;43例院外发病后,由家属直接送到我院急救者,过程中未进行专业的急救护理,定为对照组,过程中未进行专业的急救护理,对两组病死率及并发症比较,结果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结论及时有效地前急救与护理干预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预后的重要因素,应注意普及院前急救知识,提高急救水平,减少患者病死率.

  • 标签: 院前急救 护理干预 急性心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对入住我院心内科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功能制责任护理服务措施,干预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措施。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入院第一天和入院一周后(第8天)的焦虑状态,进行评分。结果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后,干预组一周后(第8天)的HAMA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有助于病情稳定,促进患者健康,值得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服务 急性心肌梗死 焦虑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主动(螺旋)电极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与被动电极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近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心房颤动(房颤)伴R-R长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安置永久性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20例用主动螺旋电极固定于RVOTS(主动电极组),20例用被动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被动电极组)。比较两组近期心功能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各参数比较主动电极组QRS波时限下降、NYHA心功能分级及6min步行试验均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左室短轴缩短率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行RVOTS起搏心室激动的电同步性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可改善患者近期心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 标签: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 起搏 心室电同步性 近期心功能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AMI)溶栓治疗患者焦虑情况的护理。方法对61例AMI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并在护理前后应用焦虑相关问卷表调查,了解焦虑状况改变情况。结果护理后患者焦虑状况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对策极大程度地缓解了急性(AMI)溶栓治疗患者的焦虑情绪。

  • 标签: 急性心梗溶栓治疗焦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患者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健康宣教的重要性。方法对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住院的急性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并讨论其护理措施是否有效。结果30例中青年急性患者经过积极、合理的治疗护理及健康宣教,23例治愈,6例好转,1例死亡。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效果及预后均较满意。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健康宣教,能够使患者正确的认识疾病,配合治疗,对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 标签: 中青年 急性心梗 护理 健康宣教
  • 简介:摘要目的究三项(cTNT、CK-MB、Mb)对于AM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冠心病患者入院后采集4h8h和24h血,检测cTNT、CK-MB、Mb进行比较他们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cTNT、CK-MB和Mb的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对诊断AMI有很高的价值。

  • 标签: 心梗三项 急性心肌梗死 cTNTCK-MBM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心室肥厚的诊断及电特点。方法记录和分析5000例常规单导心电图,分别统计左心室肥厚及右心室肥厚的心电图特点及诊断要点。结果检出左室肥厚47例占0.94%,右室肥厚30例占0.6%。结论小儿左室肥厚比小儿右室肥厚发生率多见,左心室右心室肥大通常伴有相应心房的肥大,故心房肥大时常提示可能有心室肥大。

  • 标签: 小儿左心室和右心室肥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压(CVP)监测在急性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急性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作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监测CVP,并据CVP等调整临床补液。结果58例危重患者中死亡3例,其余的均好转或痊愈。结论CVP监测在危重的患者的救治中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 标签: 中心静脉压 监测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以右心室造影为对照,使用超声心动图常规的四腔心切面和全新的右心室全显示切面定量评价右心室射血分数(righ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RVEF),探讨右心室全显示切面在右心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4月至2011年11月通过临床和超声心动图检查选择伴有右心室形态或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16~67岁)为研究对象。除对人选患者行常规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外,还使用四腔心切面和右心室全显示切面测量RVEF。在心导管实验室使用右心室造影测量RVEF。将四腔右心室全显示切面RVEF与右心室造影RVEF行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右心室全显示切面RVEF与其余右心功能指标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采用Bland—Ahman法评价右心室全显示切面与右心室造影的一致性。结果3种方法测得的RVEF分别为右心室全显示切面48.O%±11.3%、四腔心切面49.5%±13.1%、右心室造影48.7%±12.1%。3种方法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27,P=0.723)。右心室全显示切面RVEF与右心室造影RVEF呈高度相关(r=0.908,P〈0.001),四腔心切面RVEF与右心室造影RVEF呈中度相关(r=0.659,P=0.001)。右心室全显示切面RVEF与肺动脉收缩压及主肺动脉宽度负相关(P〈0.05),与右心室每搏输出量正相关(P〈0.05),与其他右心功能评价指标则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与常规的四腔测量方法相比。超声心动图右心室全显示切面测量的RVEF与右心室造影的相关性更好,可能是一种准确和可靠的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的方法。

  • 标签: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右心室造影 右心室射血分数 右心室全显示切面
  • 简介:目的对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单形态室性心律失常消融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应用Carto系统对射频消融(RFCA)的指导作用。方法对185例RVOT起源的单形态室性心律失常(VT/PVCs)患者行RFCA治疗,患者年龄4~84岁,平均年龄(40.5±12.3)岁,病史3~22年,平均病史7.2年。这些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控制,临床检查未发现有心脏结构的异常改变。所有患者的临床心电图呈现左束支阻滞,其中Ⅱ、Ⅲ、aVF导联呈高R波,术前动态心电图提示患者的室性早搏数量为5342~52460/24h,伴或不伴室速。应用激动+起搏标测成功判定消融部位。18例患者尝试应用Carto标测系统进行治疗。结果所有病例中149例RVOT偏间隔部,36例偏游离壁。绝大多数病例通过激动标测最早心室激动时间(EVA)距离体表QRS时间(EVA-QRS)为(32.6±9.4)ms,同时结合起搏标测成功进行消融。在4例复发病例中8mm头端消融导管或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较4mm头端消融导管更具优势。在2个月至8年的随访中,4例(2.1%)复发,在重新手术后获得成功。应用Carto系统标测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在传统的激动+起搏标测下,RVOT起源单形态VT/PVBs的RFCA治疗有较高的成功率和低复发率。Carto系统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性 导管消融术 右心室流出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肌钙蛋白(cTnI,cTnT)、心肌酶谱联合脑钠肽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的诊断价值。方法住院的AMI患者104例,正常对照组来自我院体检科60例。研究两组之间的肌钙蛋白、心肌酶谱联合脑钠肽指标的应用价值。结果AMI组治疗前和对照组之间的心肌酶指标包括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指标包括肌红蛋白Mb、cTnI、cTnT,以及新指标脑钠肽(brainnatriureticpeptide,BNP)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明显(P〈0.05)。BNP、BNP/AST、BNP/CKMB、BNP/cTnT以及BNP/cTnI的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90,对治疗前急性的诊断价值较高。指标的诊断价值排序为BNP/cTnT>BNP/cTnI>BNP/CKMB>BNP/AST>BNP。结论BNP、BNP/AST、BNP/CKMB、BNP/cTnT以及BNP/cTnI的对急性的诊断价值较高。

  • 标签: 肌钙蛋白 心肌酶谱 脑钠肽 急性心梗
  • 简介:目的分析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定量测量右心室容积和右心室射血分数(righ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RVEF)的可行性,及其与二维超声心动图(TDE)所测量的右心室容积、RVEF、右心室面积及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ightventricularfractionalareachange,RVFAC)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85例行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采集其右心室全容积图像,同时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右心室相关数值。将超声心动图图像导入Tomtec4DCardioView工作站,手动调节图像并描记心内膜边界后,软件分析自动得到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ightventricularend-diastolicvolume,RVEDV)、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ightventricularend-systolicvolume,RVESV)、RVEF;手动计算右心室搏出容量(rightventricularstrokevolume,RVSV)。对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值与二维超声测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得的RVEDV、RVESV、RVSV较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值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测得的R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两种方法所测RVEDV、RVESV、RVSV及RVEF相关性良好(r=0.79、0.82、0.68、0.64,P〈0.05);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所测RVEDV、RVESV与二维超声心动图所测右心室舒张末期面积、右心室收缩末期面积相关性良好(r=0.76、0.79,P〈0.05)。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所测RVEF与二维超声心动图所测RVFAC也有较好的相关性(r=0.56,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右心室容积、RVEF是可行的,与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值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更好的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三维 右心室 风湿性心脏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成年马凡氏综合征(Marfansyndrome,MFS)患者是否存在右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方法41例MFS患者及43例正常对照者行M型、二维及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记录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ricuspidannularplanesystolicexcursion,TAPSE)、右心室面积缩小率(fractionalareachange,FAC)及组织多普勒三尖瓣环收缩速度(S。)。结果MFS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指标虽处于正常范围,但均低于正常对照[TAPSE:(21±2)mm口s.(26±1)mm,P〈O.01;FAC:36%±2%vs.42%±3%,P〈O.01;Su:(12±0.3)cm/svs.(16±0.9)cm/s,P〈0.01]。结论MFS患者存在右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提示MFS可能累及右心室心肌。

  • 标签: 马凡综合征 右心室收缩功能 超声心动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左右心室起源的阵发性室速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心电图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阵发性室速患者(均经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确诊),按V1导联的QRS波形特点不同分为左室组和右室组,并对两组的临床特征及心电图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的临床特征无显著性差异(P>0.05);室速发作时,组间平均心室率、QRS时限及QT离散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QRS电轴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左、右心室起源的阵法性室速与QRS电轴存在相关性,而与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无关,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室性 阵发性心动过速 临床特征 心电图分析
  • 简介:摘要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IABP)在急性右室中出现心源性休克应用IABP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将16例急性右室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进行IABP治疗,比较前后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尿量等变化。结果IABP循环支持治疗后较治疗前患者平均动脉压、尿量、心率明显提高而中心静脉压明显降低结论对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尽早进行IABP治疗具有明显的循环支持治疗效果,以便为进一步的冠脉再灌注治疗争取时间并能明显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 标签: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急性右室心肌梗死(ARVI)心源性休克(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