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是我国唐代的著名僧人,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善的净土思想由他力本愿说、往生论、念佛论三部分组成。他为本愿说是善净土宗的理论基础,往生论是阐述净土信仰的对象和目的,念佛论则是沟通二者的中介和手段,也是净土宗理论的核心部分。

  • 标签: 善导 净土 他力 自力 往生
  • 简介:彝族毕摩文献的内容很丰富,涉及天文地理、精神信仰、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其中,"五生十成"和"十生五成"的内容除贯穿于有关天地万物构成及社会生活的描述中外,还有专门的"五生十成"和"十生五成"篇章,并附有"付拖"和"鲁素",有学者称为"五生十成"和"十生五成",蕴含了数理文化和彝族先民对世界构成的认识,在用于某些择吉及预测语境下有孝道的意味。而且,"付拖"和"鲁素"与河图、洛书有同质的文化内涵,为研究源远流长的中华易学文化增添了新材料。

  • 标签: 彝族 毕摩文献 付拖 鲁素
  • 简介:祖勒·希哲第一讲赞美安拉,述者之口舌难陈其本然,智者之睿智莫测其本体。他默示其至交易卜拉欣:“你当为环行者和虔修者清理我的房屋”,他将其圣地作为畏惧者和进入者投靠和求护的地方。我赞美安拉,知感他的恩典和馈赠,知感他的博施与惠赐。我作证:万物非主,惟有安拉,他真乃独一,绝无伙伴。凭此证言,真主将向我们增赐其宏恩;凡以此证言

  • 标签: 呼图白集 虔修 易卜拉欣 我赞美 穆圣 伊玛目
  • 简介:拉比尔·萨尼第一讲赞美安拉,他把拜功作为其男女穆民众仆必遵的天命,并使之成为正教之柱,善功之本。我们的养育之主——赞他清净玄高——已把每日五个时辰的拜功作为我等之

  • 标签: 呼图白集 拜功 善功 拉比 火狱 穆圣
  • 简介:罗燚英在《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撰文指出,道教山岳真形由原始的山岳地形衍化而来,当道教赋予其神学意义后就形成了道教独有的山岳真形。这些表面上形状相近的山岳真形所体现的道教神学意蕴却各有不同。人鸟山真形、五岳真形、酆都山真形分别对应道教之天界、地界和冥界,其神学功能也判然有别。其中人鸟山真形图强调具有哲学本体和终极意义的“道”。五岳真形具有“正人天之分野”的神学功能,即协调人与天地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酆都山真形所追求的“正人天之纽分”,则体现为生身得度、死魂受炼。

  • 标签: 真形 道教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 哲学本体 自然环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大师是在中国和日本净土宗教理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祖师。大师在昙鸾、道绰的基础上提出独特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理论并建立起完备的净土教仪,开创了唐代净土法门昌盛之局面,不仅被中国净土宗推尊为第二代祖师,而且也被日本净土宗和净土真宗尊奉为祖师。大师倡导凡夫往生报土、借佛力为强缘、称名念佛必往生等思想,以楷定古今之气概,将高超幽微的佛教教理普及于社会现实中,使净土念佛法门在中土大放异彩。大师一生潜心弘法,著书立说,其《观经四帖疏》在中国净宗教理史上具有至深且巨之影响。

  • 标签: 善导大师 净土思想 观经四帖疏
  • 简介:生命之轮也是一种法轮——说法之轮。它依据佛教说明生命轮回的性质。在这幅壁画中:艺术家表现了三种根本罪恶,人称“三毒”。其正中,公鸡象征贪欲、猪象征无明、蛇象征嗔恨。三者头尾相衔,意谓共同作恶。

  • 标签: 西藏 轮回图 佛教艺术 法轮 生命轮回 壁画
  • 简介:引言关于善所说的忏悔,已有很多先行研究,各自皆有重要的发现。不过,关于善所说忏悔的背景及其时代性,虽多见指出其与天台智颉及道绰、迦才之接点,但与其他文献之接点却不大有所指出。此外,多见以《往生礼赞》及《般舟赞》为依据之梳理,而关于《观经疏》所说之忏悔,则尚未进行详细分析。因此,本文概观与善几乎同时代的道世之《法苑珠林》所说忏悔说之特征,在此基础上,就善《观经疏》所说忏悔之内容及其独特性,试作考察。

  • 标签: 忏悔 法苑珠林 时代性 往生
  • 简介:北宋末成书、南宋初刊行的《佛国禅师文殊指南赞》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像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但通行的《大正藏》本《赞》第11、14两参的插图发生了颠倒。参核图像特征和《华严经》可知,《赞》的另外11幅插图也发生了错位。以《赞》为底本绘制的明初太原崇善寺壁画的作者意识到了插图存在问题,但并未意识到问题不在插图本身,而在插图顺序错位,因而仅做了有限的修订。插图错位是由于编印过程中编辑者对各善知识的形象认识不够深入而造成的。元至明初《赞》曾十分流行,但到明末清初时仅有文字部分流传,插图可能于此时在国内失传。

  • 标签: 《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太原崇善寺
  • 简介: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将儒释道的代表人物绘于一之中,以此表示儒释道融合。众多留存至今的画作,表现了中国文化开放、包容、和谐、求同存异的特点,成为中国历史上宗教融合的美术见证。儒释道融合,是中国文化史的独特现象,也是宗教史的独特现象。留存至今的各种“三教”,用美术的形式见证了中国宗教融合的历史。

  • 标签: 宗教融合 美术史 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史 儒释道 代表人物
  • 简介:稍稍接触过佛教的人都知道,唐代的大禅师们——诸如马祖道一、百丈怀海——很喜欢用“牧牛”比喻“治心”,即将牧童比作人,将“牛”比作“心”,或是将牧童比作“心”,而将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个阶段。《景德传灯录》记马祖问石巩:汝在此何务?答日:牧牛!

  • 标签: 禅师 怀海 马祖道一 修心 佛教 《景德传灯录》
  • 简介:人们熟悉孔子的“为政以德”,也熟悉他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于罪过)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所谓“道”即,引导也。也就是说如果用道德来引导人民,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正。可见孔子认为德治的关键在为君为政者道德上以身作则。《大学》有这样的话:“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坏)事,一人定国。”(《大学·九章》)。这“其机如此”即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机制决定了的必然,一直到独尊儒术的设计者也仍然是这样强调的:“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汉书·董仲舒传》)。这都是强调君正、百官正,以其“正”来引导、影响万民之正。孔孟等儒家,固然有他们“道之以德”的种种说教,散见于多种文献中,远不如《老子》的道德经那样集中、系统和深刻。

  • 标签: 《老子》 孔子 《大学》 必然 董仲舒 道德经
  • 简介:名禽出名不外具有周身漂亮的羽毛或是善于动听的呜叫。人们高价索求宠养以慰私欲。有价有市,即有人千方百计诱捕珍禽异兽,这些生命就此种下了可悲的下场。但他们与同类凡属本无质的天壤区别。想想人类亦如此,有些人一举成名天下扬,是羽翼漂亮,还是鸣啼悦耳,不知道。吾又想起了句俚语:“人怕出名,猪怕壮。”

  • 标签: 《鹦鹉》 诗歌评论 白居易 动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