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高度保守的非编码小分子RNA,经转录后调节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凋亡和免疫应答等。miRNAs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心肌缺血后多种miRNA。异常表达,它们在介导心肌缺血灌注损伤和调控心肌缺血保护环节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诊断缺血灌注损伤的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

  • 标签: 循环miRNAs 心血管疾病 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支持炎症反应参与了心肌缺血/灌注损伤的过程,但炎症本身及其对心肌缺血/灌注损伤的影响相当复杂。心肌缺血/灌注后,在缺血损伤区有多种细胞因子表达及炎细胞浸润,构成了缺血灌注损伤向炎症性损伤转变的基础。本文对几种炎症反应中的细胞因子、炎症细胞、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及环氧合酶等在心肌缺血灌注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缺血再灌注 细胞因子 炎症细胞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环氧合酶
  • 简介:及时灌注治疗,如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可以重建冠状动脉血运,使心肌得到灌注,从而减少心肌坏死面积,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关键。但近来研究发现,冠状动脉的骤然开通与血流恢复,会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激活炎症因子等,反而加重缺血心肌的损伤,导致灌注损伤.AMI的动物研究结果表明,40%~50%的坏死心肌灌注损伤引起,这种损伤的存在减弱了积极灌注治疗所得到的益处,因此,减少灌注损伤成为AMI防治的重要环节。

  • 标签: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 再灌注治疗 心肌坏死面积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心肌缺血/灌注损伤(MIRI)是心肌缺血灌注后所致的心脏结构改变和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的现象,是心脏缺血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其确切机制仍未完全明了。近年研究表明,氧自由基的大量产生、钙超载、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细胞凋亡、中性粒细胞激活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因素可能共同参与了MIRI的发病过程。

  • 标签: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能量代谢障碍 氧自由基 钙超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心血管疾病存许多国家成为第一位致死原因,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心脏病。目前冠心病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无论哪种治疗措施均可对心脏造成一定的缺血灌注损伤。而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心肌缺血灌注后,可以出现灌注心律失常、心肌舒缩功能障碍、代谢异常以及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缺血心肌灌注时可引起一系列心脏不良事件,从而部分抵消冠状动脉(冠脉)恢复供血和供氧对心脏产生的有益效果,称为灌注损伤。

  • 标签: 心肌超微结构 缺血后适应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缺血再灌注损伤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本文简要介绍了腺苷的合成、降解、转运机理及其目前腺苷受体的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腺苷的心血管效应及其在心肌缺血中所发挥的作用。(1)腺苷具有强力的冠状血管扩张作用.尤其在心肌缺血情况下,这种血管扩张作用发挥了重要的局部血流调节作用。(2)腺苷具有受体介导的心肌缺血预处理效应,可显著延长心肌缺血的耐受程度。目前认为腺苷A1、A3受体参与了此种效应.腺苷A1、A3受体的活化有赖于蛋白激酶C(PKC)的参与及其后ATP敏感K通道(K—ATP)的开放、(3)腺苷是体内生成的对抗缺血灌注损伤的内源性介质,可减轻心肌缺血程度、缩小心肌梗塞面积、有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即使外源性给予腺苷,如在心肌预充液中加入腺苷或在心脏复跳后经冠状动脉输注腺苷.均能起到改善心肌缺血-灌注损伤的效应。在一项对253例行冠脉搭桥病人的临床Ⅱ期研究中亦证实腺苷治疗可减轻术后并发症。(4)腺苷亦是一种内源性抗心律失常物质,可对抗因心肌缺血所致的心律失常。此效应与腺苷A1受体有关。(5)腺苷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化学趋向性、和其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阻止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效应。腺苷可能也具有抑制血小板粘附的作用腺苷作为一种小分子介质,在心肌缺血期间大量生成并极易透过细胞膜释放入冠状静脉,因此腺苷的冠状静脉血浓度可望作为心肌缺血的一项灵敏指标。

  • 标签: 腺苷 心肌缺血 心血管效应 血管扩张作用 蛋白激酶C
  • 简介:摘要心肌缺血/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I/RI)是缺血性心脏病、心脏手术中常见的病理过程,缺血/灌注过程中线粒体损伤和功能障碍是MI/RI的重要原因。目前发现将功能完整的线粒体移植到病变组织后,通过其内化、与内源性线粒体融合等途径来替代或修复受损的线粒体,从而增强组织能量代谢,挽救心肌细胞,恢复组织功能。文章介绍了外源性线粒体的分离技术、输注方法、线粒体内化和融合的相关机制,就线粒体移植对MI/RI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心脏移植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线粒体移植为保护MI/RI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 标签: 线粒体移植 心肌保护 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缺氧/复氧对H9c2细胞Hippo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建立H9c2细胞缺氧/复氧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MDA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荧光定量RT-PCR检测YAP的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检测MST、YAP的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H/R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细胞活性明显降低,细胞MDA含量明显升高,YAP的mRNA和蛋白表达、MST蛋白表达没有显著差异,MST、YAP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结论缺氧/复氧不影响H9c2细胞Hippo信号通路中MST、YAP蛋白表达,影响其磷酸化水平。

  • 标签: 缺氧/复氧 缺血在灌注损伤 Hippo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心肌细胞凋亡、钙超载、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粒细胞浸润、能量代谢障碍以及氧自由基生成增多均是心肌缺血灌注损伤(MIRI)机制,本笔者针对以上内容进行简要阐述。

  • 标签: MIR 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期急性高血糖对大鼠心肌缺血/灌注(MI/R)后心肌损伤的影响,并分析血糖水平与心肌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在制备急性大鼠MI/R(缺血30min,灌注6h)模型的基础上,静脉输注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造成2个不同浓度的缺血期急性高血糖动物模型。将32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配为4组:(1)假手术组(SHAM),(2)生理盐水对照组(CON),(3)高糖1组(HG1)和(4)高糖2组(HG2)。术中监测血糖水平,灌注结束后检测心肌酶谱水平和心肌梗死面积(IS)。结果(1)与CON组相比较,HG1组和HG2组缺血期血糖水平均显著升高,分别为(10.5±1.0)、(18.0±1.2)mmol/Lvs(4.7±0.7)mmol/L(P〈0.05)。(2)HG1组和HG2组的血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水平明显升高,且心肌酶谱与血糖水平存在正相关(r分别为0.80和0.73,P〈0.01)。(3)HG1组的IS较CON组有扩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8±5.2)%vs(37.6±5.8)%,P〉0.05〕;HG2组的IS明显扩大〔(45.6±8.5)%vs(37.6±5.8)%,P〈0.05〕,且IS与血糖水平存在正相关(r=0.57,P〈0.01)。结论缺血期急性高血糖加重大鼠MI/R损伤,且血糖水平与心肌酶谱和IS之间存在正相关。

  • 标签: 高血糖症 心肌缺血 心肌再灌注损伤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在心肌缺血灌注损伤中心肌保护效应的作用。方法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200~250g)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缺血灌注(I/R)组,I/R+舒芬太尼组,Sham+舒芬太尼组。Sham组只开胸但不结扎冠状动脉,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I/R组开胸造MIRI模型(缺血30min,灌注120min)注射等量生理盐水;I/R+S组缺血前泵注舒芬太尼1μg/kg,泵注5min,停止5min,重复3次,总量共3μg/kg的预处理方式;Sham+S组不结扎冠状动脉,相同方式注射舒芬太尼3μg/kg;灌注120min后于腹主动脉抽取血液2ml,然后取心肌标本。血液标本检测CK-MB、LDH心肌酶。结果四组雄性大鼠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R组与I/R+S组相比心肌酶(CK-MB值)从2538.9U/L下降到1577.6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在心肌缺血灌注损伤中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 标签: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预处理 舒芬太尼
  • 简介:目的:研究缺血后适应能否减轻老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灌注损伤,比较缺血后适应的心脏保护作用在成年和老龄大鼠之间有无差别。方法32只雄性F344大鼠分为成年(6~8月龄)和老龄(20~22月龄)组,每组再分为缺血灌注(I/R)组(缺血30min,灌注2h,8只)和缺血后适应(IPost)组(缺血30min,给予4轮10s通/10s缺血灌注2h,8只),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收缩压乘积(RP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心电图,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灌注2h后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浓度。结果灌注2h时,成年IPost组MAP和RPP均高于I/R组(P<0.05),而老龄IPost组与I/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初30min内,成年IPost组和I/R组心律失常评分分别为1分和3.5分,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龄IPost组和I/R组心律失常评分分别为2分和3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年和老龄IPost组心肌梗死面积较I/R组分别减少52%和44%(均P<0.05)。成年和老龄IPost组CK和LDH浓度较I/R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能缩小老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心肌酶释放,且其程度与成年大鼠相似;同时缺血后适应能改善成年大鼠心肌顿抑、减少灌注心律失常,但此作用在老龄大鼠未观察到。

  • 标签: 大鼠 再灌注损伤 缺血后适应 心肌保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胸痛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症状,各个年龄段的人都会发生,中老年人中尤为普遍。因胸痛发作而到医院看急诊的病人占急诊内科病人的20%~30%。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一旦发生胸部疼痛,很多人都会立即联想到心肌缺血,怀疑自己得了冠心病。但是,引起胸痛的病症是千变万化的,不仅心脏病变能引起胸痛,其他很多疾病也会引起胸部不适和疼痛。

  • 标签: 心肌缺血 胸痛 胸部疼痛 中老年人 内科病人 医学知识
  • 简介:临床上把具有心肌缺血的证据(经心电图、心脏超声、核素心肌灌注扫描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核实),而患者并无临床症状(如:胸闷、气短、心绞痛等)的一组综合征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myocardialischemia,SMI),它是冠心病临床表现的一种形式.由于以往缺少此方面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较少受到心血管专家及患者本人的重视,随着动态心电图(DCG)及心率变异性(HRV)等检查的广泛应用,SMI的检出率逐渐增高,其危险性及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就其发病机制、发作规律、临床意义、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叙述如下.

  • 标签: 心肌缺血 心肌梗塞 心电描记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