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微管理模式在药房配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院药房从2020年1月开始在配药管理工作当中融入了微管理模式,对比微管理模式实施前后药房配药差错事件发生率以及取药等候时间。结果 微管理模式实施前(2019年7月~12月),药房配药差错事件发生率为0.21%;微管理模式实施后(2020年1月~6月),药房配药差错事件发生率为0.07%,较实施前更低(χ2=12.956,P=0.001)。微管理模式实施后取药等候时间要明显短于实施前(t=55.664,P=0.001)。结论 在药房配药管理过程中通过应用微管理模式能够降低配药差错事件发生率,并缩短取药等候时间,能够提升药房服务质量。

  • 标签: 微管理 药房 配药 差错事件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雪利昂负压微管丝(Drawtex)敷料,该敷料作为一种新型创新敷料,符合TIME原则,通过水传导作用、静电作用、毛细作用将创面渗液中的有害物质吸附并转移,从而有利于创面的愈合。通过四个骨科方面的复杂创面案例中Drawtex敷料的应用表明该敷料确实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患者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和微管蛋白β3(TUBB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为胃癌的精确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在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并且接受胃镜活组织检查或手术的46例胃癌患者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BRCA1和TUBB3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BRCA1和TUBB3 mRNA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胃癌组织BRCA1和TUBB3表达间的关系及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BRCA1和TUBB3蛋白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43.5%(20/46)比16.7%(5/30),65.2%(30/46)比6.7%(2/30),均P<0.05]。qRT-PCR检测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BRCA1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15.5±6.8比5.0±1.6,t=9.41,P<0.01),胃癌组织中TUBB3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22.1±6.3比5.7±1.9,t=3.51,P<0.01)。女性患者TUBB3蛋白阳性率低于男性[15.4%(2/13)比84.8%(28/33)],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患者的BRCA1蛋白阳性率高于HER2阴性患者[87.5%(7/8)比47.4%(18/38)],有家族史患者的BRCA1蛋白阳性率高于无家族史患者[85.7%(6/7)比35.9%(14/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癌组织BRCA1和TUBB3蛋白表达阳性均与胃癌分期、分化程度有相关性(均P<0.05)。BRCA1和TUBB3蛋白表达相关(χ2=33.52,P<0.01)。结论BRCA1和TUBB3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且BRCA1与TUBB3、BRCA1与HER2之间可能有一定联系。BRCA1和TUBB3可能在胃癌的诊断和治疗中有一定意义。

  • 标签: 胃肿瘤 微管蛋白 BRCA1蛋白质 基因,BRCA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念珠菌菌丝对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自噬流的影响。方法白念珠菌菌丝分别体外诱导BMDM细胞0.5、4、12 h,以不加菌丝处理的0 h组作为对照,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时间点自噬关键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Ⅰ向LC3-Ⅱ的转换及磷酸化雷帕霉素机制性靶蛋白(p-mTOR)的表达。白念珠菌菌丝分别联合4种溶酶体阻断剂,包括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64d+胃蛋白酶抑制剂pepstatin、巴弗洛霉素-A1(BAF-A1)、氯化铵及氯喹,体外诱导小鼠BMDM细胞4、12 h,观察白念珠菌菌丝对BMDM细胞基础自噬流的影响。统计分析采用非配对t检验、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白念珠菌菌丝体外处理小鼠BMDM 0.5、4和12 h后,与0 h组(0.983±0.030)相比,LC3-Ⅰ向LC3-Ⅱ转换均增加(1.254±0.118、1.629±0.391、1.598±0.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75、2.856、2.804,均P< 0.05),但各组p-mTOR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白念珠菌菌丝联合E-64d + pepstatin体外处理BMDM细胞4和12 h后,LC3-Ⅱ的蓄积水平较E-64d + pepstatin单独处理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3.691、6.648,均P< 0.05)。与相应溶酶体阻断剂组相比,白念珠菌菌丝联合BAF-A1、氯化铵或氯喹4和12 h后,LC3-Ⅱ的蓄积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 0.05)。结论白念珠菌菌丝体外诱导可增加小鼠BMDM细胞基础自噬流中LC3-Ⅰ向LC3-Ⅱ的转换。

  • 标签: 白色念珠菌 菌丝 巨噬细胞 自噬 微管相关蛋白质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与白细胞分化抗原44(CD44)在结直肠癌及其浸润性成分中的表达,分析两者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2011年至2014年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中选取64例结直肠癌、20例结直肠腺瘤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距癌组织边缘>10 cm)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20例癌旁组织、20例腺瘤及64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蛋白及LC3Ⅱ蛋白的表达,分析两者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在结直肠浸润性成分中表达的差异及两者的相关性。通过Fishier确切概率法分析LC3Ⅱ与CD44蛋白的表达与癌旁组织、腺瘤及结直肠癌不同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1)LC3Ⅱ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及腺瘤中(χ2=66.495,P<0.01),但其在癌旁组织及腺瘤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98,P>0.05);CD44在癌旁组织、腺瘤及结直肠癌的表达逐渐增高(χ2=47.782,P<0.01)。(2)LC3Ⅱ和CD44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伴癌结节及临床分期有关(依次为LC3Ⅱ:χ2=8.313、8.459、9.356、10.011,P<0.05;CD44:χ2=9.182、9.430、9.560、13.513,P<0.05),LC3Ⅱ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无关(χ2=4.523,P>0.05),CD44的表达与浸润深度有关(χ2=8.322,P<0.05)。(3)肿瘤浸润性成分中LC3Ⅱ和CD44的表达水平高于癌灶中心(LC3Ⅱ:χ2=26.004,P<0.01;CD44:χ2=26.145,P<0.01),在结直肠癌中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0.492,P<0.05)。结论LC3Ⅱ和CD44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两者协同作用共同导致结直肠癌的不良预后。

  • 标签: 结直肠癌 肿瘤干细胞 自噬 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 白细胞分化抗原4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au-微管蛋白激酶1(Tau-tubulin kinase 1, TTBK1)在丰富环境干预缓解七氟醚麻醉所致老年小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17月龄雌性C57BL/6J小鼠8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只):丰富环境(enriched environment, EE)组(EE组)和标准环境(standard environment, SE)组(SE组),分别置入EE和SE预处理4周(每天2 h),最终成长为18月龄小鼠。再将以上SE组和EE组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分为两组(每组20只):SE+对照组(SE+C组)、SE+七氟醚组(SE+S组)、EE+对照组(EE+C组)和EE+七氟醚组(EE+S组)。SE+C组小鼠仅给予60% O2吸入2 h,SE+S组小鼠给予60% O2+3%七氟醚吸入2 h,EE+C组小鼠仅给予60% O2吸入2 h,EE+S组小鼠给予60% O2+3%七氟醚吸入2 h。停止吸入O2和七氟醚后第1天起,每组随机选取10只小鼠进行连续7 d的Morris水迷宫试验,记录各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平台次数;于小鼠造模结束后当天,每组随机选取5只小鼠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组织中TTBK1、total Tau、AT8、p-Ser422的水平,每组5只小鼠采用ELISA法测定海马组织中TNF-α、IL-1β、IL-6水平。结果与SE+C组比较:SE+S组第3~7天逃避潜伏期延长,第7天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TTBK1、AT8、p-Ser422、TNF-α、IL-1β、IL-6水平增加(P<0.05)。与SE+S组比较:EE+S组第3~7天逃避潜伏期缩短,EE+C组和EE+S组第7天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5),EE+C组和EE+S组海马组织中TTBK1、AT8、p-Ser422、TNF-α、IL-1β、IL-6水平减少(P<0.05)。4组小鼠海马组织中total Tau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E干预4周可明显缓解七氟醚麻醉所致老年小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TBK1及相关Tau蛋白磷酸化表达有关。

  • 标签: 七氟醚 麻醉 Tau-微管蛋白激酶1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丰富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替洛尔联合培哚普利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心室功能及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微管连接蛋白(Nexili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患者在行基础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阿替洛尔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替洛尔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情况、血清CTGF、Nexilin水平变化、心室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91.6%)明显高于对照组(78.3%)(χ2=4.183,P=0.041);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CTGF、Nexilin水平均较入组时降低,且观察组CTGF[(4.42±0.46)μg/L]、Nexilin[(0.82±0.03)μg/L]均低于对照组[(4.82±0.51)μg/L、(0.98±0.04)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153、4.511、19.335、24.787,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较入组时减小,且观察组LVEDD[(48.73±4.41)mm]、LVESD[(41.13±4.15)mm]均小于对照组[(56.01±4.67)mm、(47.45±4.1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00、8.799、8.317、8.351,均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入组时升高,观察组LVEF为(44.86±4.59)%,高于对照组的(39.05±4.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替洛尔联合培哚普利治疗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可减轻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清CTGF、Nexilin水平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心力衰竭 慢性病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微管蛋白质类 疗效比较研究 心脏功能试验 老年人 阿替洛尔 培哚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