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经常出现在冬季北部山区的逆温天气现象,分析研究黑龙江省北部山区中低层的逆温规律以及逆温背景下日最低的影响规律,揭示了逆温对日最低气温的影响机理,通过不同逆温强度的天气形势的分析,建立了不同逆温类型的天气模型,在实际工作中,通过逆温类型的预报,结合对应指标,做出最低气温的定量预报,来提高温度预报准确率。

  • 标签:
  • 简介:在地面气象观测中,要获得准确的观测资料,应注意记录加以综合判断分析。自记记录是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对于判断观测资料的正确与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98年3月31日,某站14时观测到最低表读数为4.0℃。这一数值是当日20时至14时各次定时观...

  • 标签: 温度记录 观测资料 自记纸 最低温度表 判断分析 地面气象观测
  • 简介:利用CRUT3v和CN05两套观测资料,评估25个CMIP5模式1906—2005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模拟能力,并与CMIP3模式对比。结果表明:1906—2005年中国平均温升速率为0.84℃/100a,CMIP5多模式集合平均模拟的增温率为0.77℃/100a。模式20世纪后期温升模拟好于前期,仅有两个模式能模拟中国20世纪40年代异常增暖。模式气温气候态空间分布模拟较好,但在中国西部地区存在最大模拟冷偏差和不确定性。1961—1999年,中国北方增暖大于南方。多模式集合平均可以较好地模拟气温变化线性趋势的空间分布,但对南北气温变化趋势的差异模拟过小。总体说来,在中国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气温气候态空间分布和气温变化趋势空间分布三方面,CMIP5模式都较CMIP3模式有所提高。

  • 标签: CMIP5 CMIP3 中国 年平均气温 历史模拟 评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利用华中区域(河南、湖北、湖南3省)42站1960~2005年逐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计算并详细分析了该区域年(季、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的线性变化趋势、突变性及周期性特征。结果发现:1)华中区域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呈现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呈减小趋势,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最显著。2)平均最高气温在春、秋、冬均呈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四季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春、冬季变化显著;平均气温日较差在夏、冬季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其中冬季降幅最大。3)全年有4个月平均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其中8月最为显著;平均最低气温在冬、春季为明显上升趋势,其他月变化趋势不显著;平均气温日较差在冬、夏季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1月最为显著。4)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一次由冷变暖的明显突变;四季中,平均最高气温春、冬季突变显著,平均最低气温春、夏季突变显著。5)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存在显著的2~4a周期变化。

  • 标签: 华中区域 平均最高气温 平均最低气温 平均气温日较差 变化趋势 突变
  • 简介:依据正态分布函数陕西平均气温进行概率分布统计检验,利用统计结果季、年平均气温进行分析,得出合理评价陕西平均气温的简便指标。

  • 标签: 平均气温 概率分布 应用
  • 简介:利用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插值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距平和Mann-Kendall突变检测方法,研究黄河三角洲湿地区1961~2010年间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1961~2010年期间,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区年平均气温累计上升1.85℃,倾向率为0.037℃/a;年平均气温在1993年发生突变,研究区进入显著升温期;研究区年降水量累计下降121.42mm,占同期年降水量的19.9%,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强降水日数和最大连续无降水日数显著减少,极端降水频率与强度总体上保持稳定。1961~2010年期间,黄河三角洲湿地区气候年平均气温升高、年降水量减少为主要特征;人类活动导致的湿地下垫面变化是其重要的驱动因素;暖干化气候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年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 变化特征 黄河三角洲湿地
  • 简介:摘要:采用实验和理论方法探讨GIS设备在高温、低温和强电磁环境下的工作状态。环境模拟并分析了GIS设备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极端环境会对GIS设备产生负面影响。为增强设备的适应性,提出了软硬件改进策略。

  • 标签: 实验,理论,GIS,极端环境,影响
  • 简介:水稻生育的各个发育时期,周围环境条件要求都有不同。合理的栽培技术和科学的耕作制度,可以最大限度的提供水稻剩余所要求的各种条件,并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 标签: 水稻 生长发育 环境条件
  • 简介:结合电网冬季施工特殊措施补充定额应用过程中对日平均气温计算方法的争议,分析不同日平均气温计算方法冬施管理的影响,得出合理计算日平均气温的方法,提出规范电网冬季施工管理的建议。电网冬季施工特殊措施补充定额在使用过程中涉及日平均气温的概念,但未对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做明确规定,以此为切入点,分析比对两种常见的日平均气温计算方法,为补充定额后续改进提供建议。

  • 标签: 平均气温计算 影响分析 方法电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河北省四大区域日平均气温与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的滞后效应与关联性。方法通过中国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收集2017年至2020年河北省张家口市、承德市、唐山市、秦皇岛市、保定市、廊坊市、沧州市、石家庄市、衡水市、邢台市、邯郸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日发病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包括气温、日平均气温等,将11个地级市分为北、东、中、南部四大区域,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四大区域日平均气温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的非线性关系和滞后效应,应用冷热效应分析其感染性腹泻发病影响的滞后效应关系。结果2017年至2020年河北省11个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231 008例,季节分布明显,呈现夏季大高峰、冬季小高峰双峰分布。河北省日平均气温与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风险的累积相对危险度呈现反"S"型暴露反应关系,低温(<13.67 ℃)和高温(>27.50 ℃)均会增加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发病风险。当气温<13.00 ℃时,滞后时间与相对危险度呈"U"型趋势(滞后4~7 d,23~30 d);高于13.00 ℃时,呈倒"U"型趋势(滞后5~21 d)。4个不同区域比较显示,低温效应时(P5=-7.24 ℃),由南向北滞后时间由6 d延长到30 d;高温效应(P95=28.25 ℃)在滞后0 d危险因素就会出现,滞后时间由北向南逐渐变短,高温效应起效快、持续时间短。结论河北省日平均气温与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呈现反"S"非线性关系,低温和高温均可增加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发病风险,低温的效应较高温的效应更显著、持续时间更长。

  • 标签: 气温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其他感染性腹泻
  • 简介:本文利用尤溪县1957年至1986年历年极端最低气温资料,寻找并拟合了极值分布。经检验证明年极端最低气温是服从Fisher—Tipptt第一型极值分布。依据极值分布计算T年(T=5、6、7、8、9、10年)内可能出现极端最低气温。为该县黑荆树树种区划和防止发生冻害的研究提供一个方面的科学依据。提出尤溪县的年极端最低气温概率分布函数的模型为:φ(x)=1-e-e0.6330(x+3.0329)

  • 标签: 极值分布 黑荆树 极端最低气温
  • 简介:中国气象局披露,2016年8月,全国平均气温22.0℃,较常年同期(20.8℃)偏高1.2℃,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与2006年并列)。全国大部气温偏高。

  • 标签: 气温 中国气象局 偏高
  • 简介:哈萨克斯坦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国家,拥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和多样的地理环境及生态系统,同时哈萨克斯坦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对于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是敏感的、脆弱的,需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通常,区域或局地尺度的气候变化影响研究需要对气候模式输出或再分析资料进行降尺度获得更细分辨率的气候资料。近年来,大量验证统计降尺度方法在各个地区能力的研究见诸文献,然而在哈萨克斯坦地区验证统计降尺度方法的研究非常少见。本文使用了岭回归的方法哈萨克斯坦地区11个气象站点1960-2009年的月平均气温进行了统计降尺度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前30年数据和岭回归模型建立大尺度预报因子和观测资料的统计关系可以较好地预测后20年的月平均气温,预测能力在各站各月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地形复杂的站点预测效果较差,夏季预测结果好于冬季;此外,将哈萨克斯坦地区平均来看则与观测数据相吻合。

  • 标签: 哈萨克斯坦 统计降尺度 岭回归 月平均气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特殊医疗环境条件下小腿前外侧和前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干骨折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2012年10月—2013年12月于尼日尔共和国津德尔国立医院骨科收治的31例胫骨干骨折行切开复位,普通加压接骨钢板内固定,其中22例取前外侧切口,9例取前内侧切口。结果取前外侧切口的22例患者有5例切口坏死,感染,经临床换药,切口均愈合,无钢板外露。取前内侧切口的9例患者有3例切口坏死,感染,钢板外露,经临床换药,切口长期不愈,钢板长时间外露,在骨折未愈合情况下被迫取出钢板,行清创缝合后再经较长时间换药,切口2期愈合。结论在特殊医疗环境条件下,对于需行切开复位普通加压接骨钢板内固定的胫骨干骨折的患者,在满足有效固定的条件下,最好选择前外侧切口。

  • 标签: 胫骨干骨折 切口 钢板 援非医疗
  • 简介:摘要:烟叶烘烤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环境温度和湿度、气体成分、酶、微生物和烟叶内部成分相互作用。烘烤环境的动态变化直接关系到烟叶的生理生化变化,影响甚至决定了烘烤后烟叶的质量。目的获得烟草的协调内在化学成分。烟叶的内部反应由烘烤环境条件决定和调节,人们可以根据烟叶的内部质量进行控制。从而提高烘烤质量。在此基础上,本文系统的介绍了温度和湿度、酶、微生物、微波、气体成分和烘烤设备等环境因素在烤烟烘烤过程中的影响,并探讨了未来环境因素的研究方向,供参考。

  • 标签: 烤烟烘烤 环境因子 气体组分
  • 简介:摘要:本文将围绕9F级燃机排气温控制参数优化方法进行分析讨论,解决燃气机轮燃烧室温度难以直接测定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完成排气温的合理推算,实现装置负荷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加强能源转化效率,从而保证燃气机轮各项机组能够稳定、安全的运行。

  • 标签: 9F级燃气轮机 排气温度 控制参数
  • 简介:摘要:主要对比海拔和环境温度整车排放的影响。选择海拔较低的江苏盐城和海拔较高的青海西宁作为试验地点,温度、湿度等近似的环境中,开展不同海拔下整车实际道路 PEMS测试试验,研究了海拔整车 PEMS结果的影响。在冬季选择环境温度较低的内蒙古锡林格勒盟和夏季温度较高的武汉市区作为试验地点,开展不同环境温度下实际道路 PEMS的试验,研究了温度整车实际道路排放的影响。

  • 标签: 整车 PEMS 海拔 环境温度
  • 简介:利用MICAPS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秦皇岛市2001年1月15日和2010年1月6日两次最低气温极值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的垂直结构、温度方程的平流项、垂直项与非绝热项等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环流形势基本相似,均自西北路径直接影响华北,冷平流由水平方向移动并在垂直方向下传;通过对局地温度变化中各项因子的定量估算,发现当空气干燥且从低到高空均为下沉气流时,下沉增温的影响不容忽视;2010年1月6日出现的最低气温极值主要是非绝热因子影响。2010年1月3—4日秦皇岛降暴雪,积雪深度在10cm以上,2010年1月6日非绝热项为-0.907℃.h^-1,2001年1月15日非绝热项为-0.301℃.h^-1,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对局地气温的影响可为最低气温预报提供参考。

  • 标签: 极端最低气温天气过程 对比分析 定量估算 局地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