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疾病的疗效对比。方法80例慢性阻塞性疾病患者根据呼吸机应用的不同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双水平无创正压呼吸机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机械通气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但是住院时间与死亡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不同模式下的心率,血压和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相对于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疾病有利于术后恢复,降低死亡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无创正压通气 常规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支气管肺炎患儿基础功能的检测了解其功能的动态变化,对临床疾病的诊治和后期的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支气管肺炎患儿120例使用德国耶格公司生产的MasterScreen功能仪进行功能测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量(FEV1)一秒率(FEV1%FVC)峰流速(PEF)结论通过检测发现急性期的支气管肺炎功能以阻塞为主,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损,并以重度阻塞居多。部分患儿存在上气道异常。大、小气道均存在阻塞。经治疗后患儿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大多数患儿功能恢复正常。因此,早期的干预和治疗以及连续的功能动态评估对于发展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参考意见。

  • 标签: 支气管肺炎 常规肺通气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非通气持续正压通气(CPAP)在胸外科手术单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收治的101例胸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患者单通气期间非通气支气管导管开口于空气,观察组患者在单通气期间行非通气CPAP。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单通气时间、手术时间、补液量、尿量),比较两组单通气前(T1)、单通气30 min(T2)、单通气结束(T3)时氧合内分流情况[动脉血氧分压(PaO2)、分流率(Qs/Qt)]及T1、术后24 h(T4)时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损伤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单通气时间、手术时间、补液量、尿量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T1、T3时PaO2、Qs/Qt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T2时,两组PaO2水平较T1时降低,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Qs/Qt水平较T1时上升,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3时,两组PaO2水平较T1时降低,Qs/Qt水平较T1时上升(P<0.05)。T1、T4时,两组IL-6、IL-8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T1时,两组SOD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T4时,两组SOD水平较T1时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损伤程度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通气CPAP在胸科手术中应用对患者手术情况影响不显著,可有效提升PaO2,减少内分流,对部分血清炎症因子存在明显影响,可降低损伤程度。

  • 标签: 持续正压通气 胸科手术 单肺通气 肺内分流 血清炎症因子
  • 简介:近年来,随着胸外科与麻醉技术的发展,单通气在小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日益增多。本文就小儿单通气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单肺通气 小儿
  • 简介:通气麻醉在心胸外科手术中被广泛应用,低氧血症作为单通气麻醉的最大挑战,其产生原因众多,本文综合阐述了单通气麻醉的研究与进展,以期提高术中单通气的效果,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

  • 标签: 单肺通气 低氧血症 缺氧性肺血管收缩
  • 简介:摘要ARDS是临床常见危重症之一,死亡率较高,严重创伤和感染会间接和直接对功能造成损伤,主要是以非心源性肺水肿、呼吸窘迫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症状。机械通气是治疗ARDS患者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若不适当机械通气会出现呼吸机相关性损伤,保护通气治疗是治疗ARDS的主要策略,主要包括有小潮气量通气、低气道平台压、适当呼气末正压PEEP以及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本文主要对ARDS病理特征、病因和危险因素展开分析,分析保护通气治疗应用在ARDS中的效果。

  • 标签: 患者 ARDS 进展 肺保护通气治疗
  • 简介:急性损伤(acutelunginjury,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多发生于原心肺功能正常的患者,是由于心源性以外的各种内、外致病因素引起的以肺泡一毛细血管炎症损伤为主的急性I型呼吸衰竭,为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

  • 标签: 急性肺损伤 通气治疗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机械 老年 心肺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单通气时体位对力学的影响.方法:12例胸科手术病人,分别于仰卧位双通气后、仰卧位单通气后、侧卧位双通气后及侧卧位单通气后,记录病人的力学参数及动脉血气.结果:从仰卧位转为侧卧位后,最大吸气压(PIP)明显上升,动态顺应性(Cdyn)明显下降,加上单通气后,上述参数变化更为明显.仰卧双通时,PEEPi未测出,而仰卧位单通时,PEEPi约为1cmH2O,侧卧单通时,上升为3cmH2O.体位对动脉血气无明显影响.结论:侧卧位后,PIP及Cdyn明显改变,侧卧单通时出现PEEPi,对于原本就可能存在有PEEPi的病人,加上PIP升高,有引起肺泡破裂的危险.

  • 标签: 不同体位 单肺通气 肺力学 胸部手术 气管插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粉尘工作人员通气功能测定及影响因素。通气功能测定是指氧和二氧化碳通过肺泡及毛细血管壁在内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方法随机抽取2013.6一2013.10来我院参加健康体检的1000名男性煤矿工人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抽取300名男性健康体检(非粉尘工作人员)进行对照组。釆用意大利时迈(中国)技术服务中心生产的便携式功能仪(型号PONYFX)检查。结果因为受检者思想、职业、身体素质、生活的环璄等多方面的原因,影响检查项目的科学性,客观性。结论通气功能测定作为粉尘职业病体检必检项目存在缺陷。

  • 标签: 肺通气功能 粉尘工人 影响因素 轻度限制 中度限制 严中限制 严重限制 极严重限制 测定结果
  • 简介:摘要“超”保护性通气策略(ultra protective lung ventilation strategy, UPLV)是在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和体外二氧化碳排除(extracorporeal CO2 Removal, ECCO2R)等]的帮助下实施超低潮气量和平台压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 VILI)的一种通气策略。本文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基础和临床开展的UPLV研究,思考并进一步阐明与UPLV相关的VILI机制、高频震荡通气(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以及膈肌保护性通气中的一些问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是通过观察保护性通气模式,比较不同的机械通气方法对老年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化分为四组。结果1.C组T2时刻的Ppeak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1);2.对照组的PaO2在T3时刻明显低于其它三组(p<0.01);A-aDO2对照组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1);3.对照组的PaO2T0时刻与T3时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它三组T3时刻较T0时刻有明显升高(p<0.05);结论保护性通气模式应用于老年患者时能够有效改善氧合,避免老年患者术后低氧血症;

  • 标签: 全身麻醉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单通气大鼠非通气组织细胞焦亡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双通气组及右美托咪定组,每组8只。双通气组行双通气,模型组及右美托咪定组行单通气。同时模型组及双通气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4 ml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组术前10 min予右美托咪定5 μg/kg静脉输注后,以2.5 μg/(kg·h)的速率输注至通气结束。比较3组大鼠机械通气前(T0)、机械通气后30 min(T1)、机械通气结束即刻(T2)、呼吸指数(RI)、氧合指数(OI)。处死各组大鼠后比较各组大鼠湿干重比(W/D)及含水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IL-10含量。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组织Nod样受体家族包含pyrin结构域蛋白3(NLRP3)、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1 mRNA的表达,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模型组T1、T2时间点大鼠OI(T1:224.97±13.47、T2:274.24±31.68)均低于双通气组(T1:349.77±44.32、T2:404.26±30.56)、RI(T1:5.30±0.23、T2:8.61±0.61)均高于双通气组(T1:2.15±0.33、T2:5.45±0.04);而右美托咪定组T1、T2时间点OI(T1:284.02±34.86、T2:320.54±44.45)均高于模型组(T1:224.97±13.47、T2:274.24±31.68)、RI(T1:4.02±0.15、T2:6.95±0.28)均低于模型组(T1:5.30±0.23、T2:8.61±0.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831、26.632、330.620、133.311,P<0.05)。模型组大鼠W/D、总含水量(TLW)[(5.46±0.49)%、3.89±0.68)%]均高于双通气组[(2.95±0.52)%、(2.28±0.29)%],而右美托咪定组W/D、TLW[(4.45±0.19)%、(3.61±0.28)%]均低于模型组[(5.46±0.49)%、(3.89±0.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1.202、28.141,P<0.05)。模型组组织大鼠TNF-α、IL-6、IL-1β水平[(218.13±37.40) pg/g、(191.34±25.66) pg/g、(388.54±68.04) pg/mg]均高于双通气组[(101.26±12.53) pg/g、(120.44±11.08) pg/g、(110.45±29.34) pg/mg],IL-10水平[(98.13±7.38) pg/g]低于双通气组[(180.22±16.61) pg/g];而右美托咪定组大鼠组织TNF-α、IL-6、IL-1β水平(126.64±32.20) pg/g、(152.57±16.30) pg/g、(244.36±28.97) pg/mg]均低于模型组[(218.13±37.40) pg/g、(191.34±25.66) pg/g、(388.54±68.04) pg/mg],IL-10水平[(128.12±23.53) pg/g]均高于模型组[(98.13±7.38) p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980、28.891、73.338、46.853,P<0.05)。模型组组织大鼠NLRP3、Caspase-1 mRNA表达(7.91±1.50、8.78±0.65)均高于双通气组(4.92±0.87、7.70±0.33),而右美托咪定组大鼠组织NLRP3、Caspase-1 mRNA表达(6.13±1.05、8.73±1.61)均低于模型组(7.91±1.50、8.78±0.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151、3.912,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够通过抑制NLRP3/Caspase-1通路介导的细胞焦亡保护单通气大鼠非通气组织。

  • 标签: 单肺通气 右美托咪定 焦亡
  • 简介:摘 要:通过调查分析保护性通气措施对老年患者术后内氧合的功能影响。 方法 选择 2021年4月到 2022年 4月我院治疗的76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于观察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研究对象通过常规通气方法进行治疗,而观察组通过保护性通气措施进行治疗,通过不同措施对两组患者氧合功能、血压、心率、功能和术后肺部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第 1、3、5、7天CPIS 评分比对照组低;两组患者在气管插5分钟后其 OI、Pa O2没有差别(P> 0.05)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气管拔管1小时后,观察组患者 OI、Pa O2比对照组高。 结论 采取保护性通气措施能够使患者术后内氧合功能得到提高与改善,并减少呼吸机相关性损伤以及肺部感染情况。

  • 标签: 双腔 支气管 插管 单肺通气  保护性通气  肺内氧合响
  • 简介:目的观察胸腔镜手术单通气(OLV)期间非通气不同处理方法对动脉血氧合内分流的影响。方法将30例行胸腔镜手术的患者分为三组:A组将非通气的支气管导管旷置于大气中;B组向非通气的支气管导管吹氧;C组将非通气的支气管导管出口处接上-负压吸引管。在OLV前、OLV30win、OLV60win分别采动脉血做血气分析并计算内分流率(Qs/Qt)。结果动脉血氧分压(Pa02)在OLV60min时A组下降明显,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s/Qt在OLV30win时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LV60win时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组与C组的非通气处理方法都能降低内分流,提高动脉血氧合能力,但C组的方法更方便胸腔镜手术术中的操作。

  • 标签: 胸腔镜手术 单肺通气 动脉血氧合 肺内分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常规通气方法在新生儿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在我院住院的80例新生儿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实验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PaO2指标为(85.39±12.38)mmHg、SaO2指标为(93.47±4.41)%,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PaCO2指标为(35.79±9.63)mmHg,低于治疗前(45.17±10.16)mmHg(P<0.05);实验组平均通气时间为(62.82±7.91)h,短于对照组(68.52±7.76)h(P<0.05);实验组住院治疗(21.4±5.8)d病情稳定出院,短于对照组(26.7±6.3)d(t=20.81,P<0.05)。实验组治疗后4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低于对照组(7例出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X2=4.79,P<0.05)。结论呼吸衰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在新生儿中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高频振荡通气 常规通气 新生儿呼吸疾病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单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 OLV)是把双刃剑,在便于手术操作的同时又会造成通气/血流比例(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 V/Q)失调和不同程度损伤。文章从OLV所导致V/Q失调和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了隔离过程中实施非依赖适度通气的益处。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分别阐述了非依赖通气(independent lung ventilation, ILV)的理论基础、实施意义和相关临床应用,同时介绍了基于潮气量分流并共用呼吸回路的ILV方法。这种方法相对较为简便易行,在实施保护性隔离通气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 标签: 单肺通气 肺损伤 非依赖肺通气
  • 简介:目的:观察胸科手术中采用单通气(OLV)结合低压PEEP的通气效果。方法:35例胸科择期手术病人,ASAⅠ-Ⅱ级,分别观察双通气(TLV)、OLV及OLV+PEEP(3-5cmH2O)三种方式通气30min时的血气分析、气道压力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OLV+低压PEEP时,PaO2、PaCO2较单纯OLV时明显升高(P<0.01),PaCO2升高在临床允许范围之,Peak明显下降(P<0.05),MAP、HR、CVP变化不大。结论:OLV+低压PEEP可有效改善OLV通气时的动脉氧合。

  • 标签: 胸科手术 单肺通气 低压呼气末正压 血气分析 气道压力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28例体外循环术后灌注的机械通气治疗,总结护理经验,以期改善体外循环术后发生灌注肺病人的低氧血症,有效提高病人的治愈率。方法我科采用机械通气加呼气末正压(PEEP)呼吸治疗,经过严格的呼吸道护理,PEEP通气的监测,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循环系统的观察等方面的积极抢救和治疗,28例患者治愈17例,治愈率67.6%,死亡5例,其中2例死于多脏器衰竭,2例因上机时间较长家属放弃治疗,1例死于重症感染。结论机械通气加用呼吸末正压呼吸及高质量的护理,能有效纠正灌注肺病人的低氧血症,提高手术病人的治愈率。

  • 标签: 灌注肺 机械通气 呼气末正压呼吸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