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梁切除联合Schlemm管外壁切开术治疗青少年型青光眼的早期效果。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9月至2019年2月青少年型青光眼共22例(34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进行小梁切除联合Schlemm管外壁切开术,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手术前后视力(logMA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4,P=0.590)。术后各时间点平均眼压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只眼(61.76%)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术后6个月完全成功者34只眼,占79.41%,部分成功者4只眼,占11.76%,手术成功率为91.18%(31/34)。术后1天,34只眼眼压均≤21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1个月,3只眼眼压升高,给予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正常;术后6个月,7只眼眼压升高,应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正常,其中3只眼有进一步视野及杯盘比损害。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联合Schlemm管外壁切开术可有效控制青少年型青光眼的眼压,保护视功能。

  • 标签: 青光眼,青少年型 小梁切除术 切开术,外壁,Schlemm管
  • 简介:摘要抗青光眼手术是青光眼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来,抗青光眼手术技术长足发展,微创手术层出不穷,患者及术者对手术预期也日益增高。然而,手术可控性不高导致术后疗效的可预测性不尽如人意。本文针对青光眼房水外引流手术中的小梁切除术,在分析其原理和局限性的基础上,指出手术效果的观察指标及术后眼压的调控方法,以期临床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高抗青光眼手术的疗效。(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3-16)

  • 标签: 青光眼 滤过外科手术 眼内压 预测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晚期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20年3月收治的3例晚期青光眼患者行改良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眼压控制情况、滤过泡形态、视力及并发症。结果 3例患者眼压较术前明显下降,都形成功能性滤过泡,视力提高,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晚期青光眼效果良好。

  • 标签: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改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不同切口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2月南阳南石医院眼科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128例(128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单切口组和双切口组,每组各64例。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手术后,单切口组有效率为95.31%(61/64),双切口组有效率为90.63%(58/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6,P=0.300);术后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825,47.712;P=0.000,0.000);手术后两组眼压有明显降低,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有明显提高,两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双切口组功能型滤过泡的形成率分别为60.94%(39/64)和79.69%(5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9,P=0.020);两组术后角膜水肿、前葡萄膜炎、玻璃体脱出、前房积血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双切口高于单切口手术组。

  • 标签: 青光眼 白内障 超声乳化 小梁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别使用根治性切开引流与单纯切开引流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6年-2019年我院收治的肛周脓肿患者中,随机选取82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病床单双号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使用单纯切开引流;观察组则采用根治性切开引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肛周疼痛状况以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肛周疼痛状况以及术后复发情况均好于对照组(p

  • 标签: 根治性切开引流 单纯切开引流 肛周脓肿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青光眼患者按照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的具体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按照对比治疗的方式展开本次研究,所选择患者为 90例,均为外院进修期间的接收的病人(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3月), 按照组内随机抽选的方式,选择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包含巨小梁结构肝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2011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外科和保定市儿童医院肿瘤外科就诊的肝母细胞瘤患儿资料,筛选病理结果中包含巨小梁结构,收集其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案,包括临床分期、甲胎蛋白(AFP)、化疗方案、手术切缘情况及病理分型,随访观察其预后情况。结果17例患儿中,男13例,女4例,发病年龄5~134个月;巨小梁型5例,上皮型+巨小梁成分10例,上皮间叶混合型+巨小梁成分2例;PRETEXT分期中,I期1例,II期2例,III、IV期14例;15例患儿接受了术前新辅助化疗,其中仅6例患儿达到部分缓解;17例患儿中,10例术后病理切缘阴性,7例患儿术后AFP降至正常,10例患儿复发,2年无事件生存率26.18%。结论包含巨小梁成分的肝母细胞瘤病例非常少见,其中巨小梁型及上皮型+巨小梁成分复发率较高,术前新辅助化疗(长春新碱+伊立替康)、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及肝移植或许可以作为该类型肝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儿童 肝母细胞瘤 巨小梁 复发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 2019年 2月 -2020年 2月我科室收治的青光眼手术治疗患者 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探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 42例,探究组 4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探究组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浅前房发生率、术后眼压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数据。结果:数据分析结果:探究组术后眼压为( 24.7±4.1) mmHg,对照组术后眼压为( 16.2±4.3) mmHg, t值为 9.271, P值为 0.000;探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4.7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19.05%,卡方值为 4.086, P值为 0.043;探究组浅前房发生率为 2.38%,对照组浅前房发生率为 16.67%,卡方值为 4.973, P值为 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在青光眼患者中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可以有效的提升手术治疗效果,减小浅前房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眼压,临床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复合式 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脓肿切开引流伤口换药护理的疗效。方法选 80例我院脓肿切开引流伤口患者,分实验组 40例与对照组各 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传统换药,实验组行湿性愈合换药方法,对比护理相关指标、伤口愈合情况。结果实验组换药频次、疼痛评分较少、愈合时间短、术后总愈合率( 100.00%)较高,组间差异性显著( P< 0.05)。结论通过湿性愈合换药方法能够促进脓肿切开引流伤口愈合,值得推广。

  • 标签: 脓肿切开引流伤口 创口换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晚期开角型青光眼(POAG)小梁切除术后视力下降的原因。方法前瞻性研究。分析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2014年3月到2018年6月行小梁切除术的晚期POAG 120例(240眼)的一般资料,随访1年,分为视力下降组[15例(30眼)]与视力未下降组[90例(180眼)],分析视力下降的危险因素。结果小梁切除术后视力下降者占12.50%(15/120)。眼压是术后视力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28,P=0.008);OCT检查的多项参数与视力下降相关,视野缺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黄斑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是独立保护性因素(OR=0.004,0.853,0.765;P=0.008,0.000,0.002)。结论眼压为晚期POAG小梁的切除术后视力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视野缺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是其保护因素。

  • 标签: 青光眼,开角型 断层成像术,光学相关 小梁切除术 视力 眼压
  • 简介:【摘要】目的:对眼球按摩对青光眼复合小梁切除术后眼压的影响探究 进行分析。方法:选取 2019年 3月 -2019年 12月于我院治疗的青光眼患者 40例( 40只眼),将其分成两个组,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个组 20例,对观察组实行术后眼球按摩,对照组未实行眼球按摩,观察两个组患者的术后眼压以及滤过泡的情况。结果:经过 6个月的治疗对比,实行眼球按摩的观察组相关数据明显优于未实行眼球按摩的对照组,且数据差异显著, P<0.05。结论:对患有青光眼复合小梁切除手术的患者实行眼球按摩,对眼压的改善以及滤过泡的维持有很大的作用,建议临床上推崇使用。

  • 标签: 眼球按摩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眼压 影响
  • 简介:摘要: 青光眼属于临床眼科常见病,主要由前房角关闭、眼压升高(急剧)所致,患者眼痛明显且伴有视力下降症状,若未及时实施治疗,极有可能引起失明,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威胁。目前临床治疗该病,多以小梁切除手术为主,但受多因素的影响,患者术后频发多种并发症。可见,为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给予患者术后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 标签: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眼球按摩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脊髓损伤(CSCI)后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及关键肌肌力对指导床旁行气管切开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收治的294例CSC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3例,女51例;年龄10~82岁[(48.9±14.7)岁]。52例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组)及242例未行气管切开(气管未切开组)。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致伤原因;损伤评估指标,包括损伤节段、伴发伤、颈椎脱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关键肌肌力,包括耸肩(斜方肌)、肩外展(三角肌)、屈肘(肱二头肌)。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气管切开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最终,通过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确定行气管切开的独立危险因素和可预测行气管切开的上肢关键肌肌力。结果两组在吸烟史、高处坠落伤、伴颈椎脱位、C2~C4初始ASIA分级A级、耸肩肌力、肩外展肌力及屈肘肌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初步得出有吸烟史、交通伤、高处坠落伤、伴颈椎脱位、C2~C4ASIA分级A级、C5~C8ASIA分级A级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将其纳入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有吸烟史(OR=2.27)、伴颈椎脱位(OR=3.70)及C2~C4 ASIA分级A级(OR=8.31)与CSCI气管切开显著相关(P<0.05)。将耸肩肌力3级及以下、肩外展肌力2级及以下及屈肘肌力2级及以下,分别与有吸烟史、伴颈椎脱位及C2~C4 ASIA分级A级三个危险因素共同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得出耸肩肌力3级及以下和肩外展肌力2级及以下与CSCI患者行气管切开显著相关(P<0.05)。结论C4以上ASIA分级A级、伴颈椎脱位、吸烟史是CSCI行气管切开的独立危险因素。耸肩肌力3级及以下和肩外展肌力2级及以下对CSCI需行气管切开具有床旁预测作用。

  • 标签: 脊髓损伤 气管切开术 危险因素 肌力
  • 简介:摘要气管切开术主要用于因呼吸衰竭需要进行长期的机械通气和存在气道问题的患者。人工气道能开放下呼吸道辅助通气、供氧,并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但经常有争议气管切开是否会增加上呼吸道并发症的风险。本文综述了气管切开后误吸的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

  • 标签: 气管切开 隐性误吸 微误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呼吸机护理措施在气管切开术后病患中应用的临床价值及可行性。方法:病例数为40例,纳入时间为本院2019年8月至2020年9月,观察组(n=20)行呼吸机护理措施,对照组(n=20)行基础护理措施,分析两组病患护理满意度及脱机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病患护理满意度更高,数据P<0.05,差异较大;观察组病患脱机有效率更高,数据P<0.05,差异较大。结论:呼吸机护理措施在气管切开术后病患中应用的临床价值及可行性更高。

  • 标签: 气管切开 术后 呼吸机护理
  • 简介:摘要小切口甲状腺手术的切开和显露技术是由一种崔建春教授团队开展创新的手术方式,通过应用切口自动牵开器、弓状拉钩和切口保护套等器械并联合超声定位,无需游离皮瓣和横断颈阔肌和颈前肌,把常规术式中5.0~8.0 cm切口下对甲状腺"一览无余"的显露,改为通过≤3.0 cm的小切口,应用拉钩辅助移动术野,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与传统方式相比较,该技术具有微创、精准、简单、快速的优点,适宜推广、普及。

  • 标签: 甲状腺 小切口 显露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RNA测序技术比较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与正常人小梁网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探讨POAG可能的基因学病因。方法实验组小梁网组织来自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行小梁切除术的3例POAG患者,对照组小梁网组织来自汕头眼库的2例非POAG供体眼球。提取2个组小梁网组织RNA进行测序获得基因表达谱,用R软件包edgeR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基因表达的差异,用DAVID生物信息分析网站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及功能注释聚类分析。采用KOBAS 3.0进行PANTHER富集通路分析,揭示POAG可能的基因学病因。结果(1)RNA测序共得到28 821条基因,2个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基因22条[错误发现率(FDR)<0.05],其中转录表达上升的基因1条,转录表达下降的基因21条;(2)表达差异的基因功能集中,生物学过程涉及角化、表皮发育、中间丝细胞骨架组织等,细胞成分涉及角蛋白丝、中间丝、细胞外泌体、触珠蛋白-血红蛋白复合体等,分子功能涉及结构分子活性、细胞骨架结构组成等;(3)与差异基因相关的PANTHER富集通路主要包括纤溶酶原激活级联反应、p38 MAPK、氧化应激反应及p53通路等。结论角蛋白表达异常、中间丝细胞骨架结构改变、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级联反应以及p38 MAPK等通路调控改变引起的小梁网及细胞外基质重塑可能是POAG发病的原因。其中,与发病机制相关的差异基因主要包括细胞骨架相关基因及细胞外基质重塑相关基因,细胞骨架及细胞外基质可作为青光眼治疗的靶组织。

  • 标签: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小梁网 RNA测序
  • 作者: 李帆 许向亮 荣起国 王建伟 张继武 周闻 郭传瑸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17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北京大学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系 100871,北京大学医学部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10019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中心实验室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髁突骨小梁结构单元感兴趣区(volume of interest,VOI)的分布特点,分析髁突骨小梁的三维影像解剖形态特征。方法对北京大学医学部遗体捐献的1例61岁男性尸体右侧髁突标本的micro-CT影像进行分析。在髁突骨小梁范围内不同层面按规律尽可能多地排列直径2 mm、高度2 mm的圆柱体VOI单元,且各VOI单元无交叉区域。将选取的VOI单元划分为内、中、外、前、后共5个区,从上到下共6层,通过分析每个VOI单元的骨矿物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total volume,BV/TV)、骨比表面积(bone surface area/bone volume,BS/BV)、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bone number,Tb.N)、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pacing,Tb.Sp)以及骨小梁模式因子(trabecular bone pattern factor,Tb.Pf)等7个形态学参数,获取髁突骨小梁整体三维影像解剖形态特征的分布情况。结果本研究扫描的髁突标本共选取34个VOI单元,BMD、BV/TV、Tb.Th和Tb.N在中区均值较大,内区均值最小,在1、2、5、6层前区>后区,3、4层后区>前区;BMD在1层[(332.66±97.11) mg/cm3]和6层[(344.24±45.68) mg/cm3]较高,2层[(255.79±41.06) mg/cm3]最低;BV/TV和Tb.N在1层较高,5层最低;Tb.Th在1层[(0.11±0.03) mm]较高,其余层数值相近且较低。BS/BV、Tb.Sp和Tb.Pf在1层较低,总体上内区和外区较高,中区和前区较低,1、5、6层后区>前区,3、4层前区>后区。ANOVA分析显示,VOI单元的7个形态学参数在6层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5个分区间BV/TV、BS/BV、Tb.Th、Tb.N、Tb.Sp和Tb.P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D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基于VOI单元对髁突骨小梁进行划分,获得髁突骨小梁三维影像解剖特征分布数据,显示髁突骨小梁的三维影像解剖形态区域分布不均匀,该方法可进一步分析髁突骨小梁结构的三维影像解剖形态学等特征。

  • 标签: 下颌骨髁状突 骨小梁 结构 形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