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2 个结果
  • 简介:恋爱对于大学来讲成为了家常便饭,恋爱中有美好也有伤害,现代嘈杂的社会中很多情况下恋爱已经不再那么单纯,大学恋爱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爱情观渐渐出现扭曲,如何正确对待恋爱,如何避免伤害以及如何正确面对其中的矛盾、挫折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 标签: 恋爱 误区 矛盾 积极
  • 简介:<正>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已与大学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的上网心理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他们可以借网络寻求社会支持,宣泄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情绪并“扮演”自己所向往的角色;另一方面,他们也因此而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感(Intcrnctdcpendence),丧失现实感(Perecption0freality),导致“网络性心理障碍”。大学的上网动机国外有专家认为,人们上网的目的只有三种:寻求社会支持、虚拟人格和满足性幻想,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的上网动机并

  • 标签: 社会支持 性心理障碍 虚拟人格 心理变态 性幻想 依赖感
  • 简介:使用自由分类法探查了300名日本大学对11个基本颜色词的分类,并用多维标度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个基本颜色词被分为两大类4个子类:(1)暖色;(2)白色;(3)暗色;(4)冷色。日本大学基本颜色词概念结构包括两个维度:(1)亮色/暗色;(2)暖色/冷色。日本大学基本颜色词概念结构的维度和对颜色词的分类与中国大学明显不同,反映了日本的语言和文化对颜色认知的影响。

  • 标签: 颜色词 分类 日本大学生
  • 简介:采用自编的大学角色期望调查问卷和大学人格健康调查表(UPI),对650名1—3年级大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大学角色期望集中体现在9个方面:整合性期望、就业性期望、志向性期望、评价性期望、学业性期望、恋爱性期望、悖离性期望、环境性期望、独立性期望;2、三个年级在角色期望多数因子上的平均分表现出“V”形结构,各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5);3、就业性期望、学业性期望、独立性期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在前两个因子上的平均分明显高于男生,在后一个因子上的平均分明显低于男生;4、心理健康组在整合性期望因子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心理不健康组(p〈.05),在悖离性期望因子的平均分极显著低于心理不健康组(p〈.01)。

  • 标签: 角色期望 心理健康 大学生
  • 简介:本研究采用Russell等编制的UCLA孤独问卷(第三版)对350名在校大学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结果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了解大学孤独感现状,并对4名学生进行半结构访谈,剖析孤独感的深层原因。结果显示:大学孤独感在专业雏度上有显著性差异,在性别、城乡、是否为学生干部和是否为毕业生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研究发现大学孤独感的深层原因主要是人际、发展性和情感方面。

  • 标签: 大学生 孤独感 极度自尊
  • 简介:人格障碍是21世纪的大学们所面临的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由遗传、心理、社会等因素导致。而在重点大学大学中又以强迫型人格障碍居多,有着重点大学中所特有的原因和特殊性,因此健康人格的形成是实在且必要的,每个人都应该是其中的实际的行动者。

  • 标签: 大学生 重点大学 强迫型人格障碍 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
  • 简介:从青少年积极发展的理论视角出发,编制大学积极发展问卷。在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基础上,编制了问卷的项目。通过对1749名被试的初测和948名被试的正式测试,确定了大学积极发展问卷的十因素结构。经检验,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以生活满意度、学业成就、积极发展预期、大学心理健康水平为关联效标,分析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因此,问卷可以作为评价大学积极发展的有效工具。

  • 标签: 大学生 青少年 积极发展 问卷
  • 简介:<正>逆反心理属于情感范畴。逆反的人,看到外界无视他或她的“自我”的独立存在,于是产生了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同阻碍他确立“自我”的外界作对的一种心理情感。这种逆反心理,在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当代大学也毫不例外。本文试就大学中逆反心理的若干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和同志们。一、大学中逆反心理的表现、特点及其危害大学中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的对领导批评某种不良现象,(如随地丢酒

  • 标签: 当代大学生 逆反心理 青春期 人际关系 自我教育 自我意识
  • 简介:大学是当代社会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社会发展,这一特殊群体出现的问题也开始逐渐增多。其中同居现象尤为突出,直接影响了大学以后的人生道路,所以本文力图通过对大学生理及心理的特点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 标签: 心理透视 同居现象 大学生 社会生活 社会发展 人生道路
  • 简介:根据国内外关于宗教经验的文献和已有的研究,通过内容分析和查阅文献等方法编制问卷项目。对福建省612名大学进行问卷调查,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n=308)和验证性因素分析(n=304),并检验信度和效度。结果表明:(1)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大学宗教经验问卷由神灵存在、整体感、不可言说性、似曾相识和同步性5个维度构成。(2),4-量表的Cronbach仅系数为0.92,各因素的cronbachα在0.71~0.95之间。(3)结构效度分析表明问卷模型有良好的拟合度,可以用来做进一步研究的工具。

  • 标签: 大学生 宗教经验 问卷编制 信效度
  • 简介: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大学亲属词的概念结构,被试是500名大学。结果表明,大学的亲属词的概念结构由5个因素构成:(1)远亲;(2)姻亲;(3)表亲和叔伯亲;(4)近亲属;(5)养亲。大学判断亲属词的亲密程度主要受血统和婚姻关系远近的影响,同时也受感情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作出提出了预言亲属词亲密程度的公式,该公式能很好地预言对亲属词亲密度的评定分数。

  • 标签: 大学生 亲属词 概念结构 亲密程度 亲属关系
  • 简介:以国内部分重点高校2006-2010年非正常死亡的475名学生为基础数据,探索中国大学非正常死亡现象的特点与规律。结果发现:(1)大学非正常死亡率(每年每10万人,下同)为4.94,自杀率为2.37,自杀死亡占非正常死亡的47.2%。(2)本科生非正常死亡率为4.69,硕士生为5.97,博士生为4.82,硕士生非正常死亡率较高。(3)大学非正常死亡率和自杀率远低于同龄人。(4)把非正常死亡原因分成疾病原因、意外原因、人为原因、自杀、不明原因等五类,其中自杀死亡所占比例最大。(5)在意外原因导致死亡中,因车祸造成的死亡所占比例最大,为47.4%;其次是溺水死亡,因中毒、高坠、火灾、触电等造成的死亡所占比例较少。减少大学非正常死亡的工作重点是:通过心理危机知识宣传和教育及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进一步降低自杀率;有针对性地对大学进行避免交通事故、加强自我防范意识的安全教育,以减少意外伤害死亡。

  • 标签: 大学生 非正常死亡 自杀死亡
  • 简介:采用《大学脑科学素养问卷》,对天津市1450名大学脑科学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大学总体脑科学问卷正确率显著低于60%,其中,脑的功能、脑的组织结构和脑与学方面的得分更低;(2)书籍、网络和电视是大学获取脑科学知识的重要渠道;(3)大学对脑科学知识的总体关心程度偏低;(4)大学脑科学素养水平受成长环境和父母文化程度因素的影响,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

  • 标签: 脑科学素养 大学生 学习 教育
  • 简介:<正>云南“2·23”特大杀人案轰动了全国,该案犯马加爵一时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媒体公开的关于马加爵成长过程的背景材料,对马加爵心理演变过程进行初步分析,试图解答这样一个问题:“大学是怎样变成杀人恶魔的?”(注:括号内的文字为作者的分析)家庭背景:马加爵出生在一个以务农为生、老老实实做人的传统农民家庭,他家紧挨县城(出生地的位置并不偏僻)。父亲平时言语不多,总给人一种愁眉苦脸的感觉;母亲与父亲性格完全相反,她能说会道,家里的大小事务也基本由她来掌管(从小,

  • 标签: 马加爵 背景材料 一个问题 农民家庭 社会关注 孩提时代
  • 简介:参加正常期末学业考试的167名大学对自己在考前、考中、考后的9种学业情绪进行了自评。采用对应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大学在考试过程中不同阶段里学业情绪的变化。结果发现:大学考试中的主要学业情绪有7种:愉快、自豪、希望、焦虑、羞愧、失望和厌烦,可分别以效价(X轴)和唤醒度(Y轴)来划分。各种情绪在考试过程中的变化特点为:愉快、自豪、希望在考后高于考前,而考中相对考前略有下降;焦虑和厌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羞愧和失望随考试的进行而升高,失望在考后达到最高。此外,考试成绩低分组学生的各种消极情绪均明显多于其他学生;希望和考前焦虑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学习兴趣高的学生成绩优秀,考试时的愉快情绪多,厌烦情绪少。

  • 标签: 大学生 考试情境 学业情绪 学业成就
  • 简介: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大学的自尊状况进行描述分析。测量工具为Rosenberg的“自尊量表”。被试取自北京市3所高校的一至三年级大学,共788人。结果显示,约80%接受调查的大学显示高自尊,另外约20%的大学显示低自尊。

  • 标签: 大学生 自尊 描述统计
  • 简介:自编了《大学疏离感量表》,对重庆市四百多名大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该量表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因素分析表明疏离感本身包含无意义感、无能为力感、社会孤立感、自我分离感四个维度;孤独感、无助感、空虚无聊感、消极感、无幸福感、无为感、自卑感、盲从感、欲求不满足感、对立感十个层次;研究还发现大学群体中疏离感人数约占百分之十左右,三年级和四年级被试在疏离感的程度上有显著性差异。

  • 标签: 疏离感 量表 无意义感 无能为力感
  • 简介:本研究是一项关于大学心理帮助与求助方式的调查,包括对全国17所大学800多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25名北京地区大学的访谈。结果显示,调查对象有较强的通过人际沟通处理心理问题的需要;表现出较强的个人独立意识和主动进取的价值取向;求助和帮助方式有明显的认知取向;对于“非指导性”帮助的态度,在认知和情感维度上不一;对心理服务的态度在理念上肯定,但具体到个人时有所保留。

  • 标签: 大学生 心理帮助 求助方式 人格特征 价值取向 人际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