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哲学究竟是什么呢?毛泽东同志说过:“哲学就是认识,别的没有”。(转引自1978年9月10日《人民日报》)列宁也说过:“哲学是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参见列宁《哲学笔记》第90页)这的确抓住了哲学的本质特征。遗憾的是,这样的论断并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点不成熟的意见,就教于理论界的同志们。

  • 标签: 认识论 《哲学笔记》 本质特征 列宁 理论界 毛泽东同志
  • 简介:毛泽东的军事哲学是整个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创造性的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深入研究了革命战争运动的规律性,深刻把握了战争情况的认识过程,精辟阐述了战争自觉能动性的发挥,革命战争时期的一系列军事著作中蕴含了毛泽东军事哲学中的认识精华,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思想。

  • 标签: 毛泽东 军事哲学认识论 战争规律 战争认识过程 自觉能动性
  • 简介:本文主要对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认识哲学中的承认世界可知、突出认识活动中主体的创造性特征、丰富认识哲学概念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性阐述,并论证叔本华哲学在西方认识理论发展中的承前启后作用。

  • 标签: 认识论哲学 价值取向
  • 简介:<正>近年以来,哲学界有些同志在著作(见吴江著《认识十讲》,198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文章(见冯永宽《“哲学就是认识”浅析》,《毛泽东思想研究》1983年创刊号)中,反复论述所谓广义的认识与狭义的认识,强调广义的认识,批判狭义的认识,说“哲学就是认识”是“一个科学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我认为这些说法是缺乏理论根据的,哲学认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它们二者之间虽有联系,

  • 标签: 理论根据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认识论 逻辑学 辩证法
  • 简介:现在的教科书体系,认识由于没有汲取康德的认识反思成果,其存在基础没有改变,依然停留在机械唯物论的基础上.康德考察了认识是如何可能的,意味着只有回答了认识是如何可能的,才能回答我们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如何可能,若没有回答这一问题,只能是知性形而上学或独断.马克思把包括认识在内的一切意识形式看作是历史的实践的结果,从感性活动、实践来理解事物,在存在上解决了认识何以可能,揭示了意识的能动性根源,从而实现了认识的生存转向.

  • 标签: 认识论的先验转向 认识论的生存论转向 意识的能动性
  • 简介:决策是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思维活动,社会科学中各学科对其有不同的解释。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决策活动是认识运动的最高环节———决策思维,是主体以事实和价值认识为基础的超前思维,认识决策的哲学认识基础,对于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掌握决策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 标签: 决策 认识论 主体 超前思维
  • 简介:近代哲学之所以以认识为主要形态,是由那时人们的实践方式以及哲学的主要内容决定的。围绕着认识主、客体如何在观念形态上达到统一这个轴心,人们对于认识的实质、对象、能力、方式以及认识结果的检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此相适应,逐渐形成了单纯主体性思维和古代哲学以本体为主要形态而形成的单纯客体性思维相比,其致思趋向、运思途径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 标签: 理论性质 认识论哲学 单纯主体性思维 基本特征
  • 简介:信息科学的兴起使得从信息的视角解释人的认识过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信息认识”随之得到普遍承认;信息认识的“扩大化”也可能走向“认识信息主义”,即一种对认识过程、认识机制及认识本质的过度信息化解释。这种解释一方面加深了对认识现象的科学理解,另一方面也可能忽视情感、意志等非形式信息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从而淹没认识的人文方面。

  • 标签: 认识论 信息 认识论信息主义
  • 简介:目前的教师教育课程框架背后的假设是:行动是认识的结果,认识先于行动。这种旁观者认识将理论与实践、知与行割裂开来,并认为教师教育的任务是尽可能地从知识上武装学生。这往往会造成学生对知识食而不化,无法生成实践智慧。教师教育课程要重获生机和活力,就需要从旁观者认识转向到杜威所谓的经验认识,将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教师教育课程将通过以下两方面被重新定义为一种在经验中、并为着经验的有价值生长的课程,即第一,沟通学科知识与直接经验,帮助学生形成"与实践有关的命题性知识";第二,缩短学科学习时间,开发以课堂为导向和情境的课程,帮助学生形成"通过命题解释的实践性知识"。

  • 标签: 旁观者认识论 经验认识论 教师教育课程
  • 简介:认识这个概念在19、20世纪之交通过罗素和梅耶松被引入英美和法国哲学。以这一概念的兴起以及它所引出的问题和悖论为切入点,通过重点探讨卡瓦耶斯借助数学的资源,从概念哲学的角度出发对待认识悖论的方式和他对哲学提出的一些新问题,可以勾勒出一幅对当今认识以及人们一般所认为的"知识"概念所做的一番重新评价的图景。

  • 标签: 认识论 卡瓦耶斯 概念哲学 数学 知识
  • 简介:将古代中国的阴阳互补理论进行现代诠释,将阴解释为良性的接受能力,将阳解释为良性的果决能力,古老的二元互渗理论就能够在认识方面展现新的智慧。这反映了以往为中国传统思想所忽视的认识问题,实际可以在中国思想的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

  • 标签: 阴阳 认识论 德性
  • 简介:认识的递进发展是近代哲学的主流方向之一。康德认识和塞拉斯认识,尽管各属不同流派,时间跨度较长,但是二者认识的基础主义特征相当明显,将二者纳入基础主义的范畴进行比较也是合理的。因为,塞拉斯的认识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他又是英美分析哲学的代表,比较二者的认识能够发现一些异同,也能够对认识的理解有更好的把握。

  • 标签: 康德 塞拉斯 认识论 感觉 时空 观察报告
  • 简介:决策的认识分析王文臣,邱兴平人们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在既定条件下,活动的结果如何,是成功还是失败首先取决于决策。正确的决策可以使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错误的决策则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由于决策主要是实践认识活动,将决策放在认识中...

  • 标签: 决策方案 满盘皆输 文臣 决策过程 认识过程 使人
  • 简介:认识角度看比较教育,它是对"他者教育"的认识以及对这种认识认识。它在好奇心理、社会运动以及国际竞争的驱使下得以形成与发展,并将时空路径、科学路径与文化路径作为认识教育的主要路径。这种认识活动的产生,不仅需要主体具备特殊条件,而且还具有相应的技术要求。比较教育作为认识教育的一种方式或活动,其认识的发展轨迹是围绕教育及比较教育的实然与应然而展开,并向全球复杂性方向迈进。

  • 标签: 比较教育 认识论 他者教育
  • 简介:<正>在当代世界上,选择遍布社会一切领域,大到国家决策,小到个人办事,都无不与选择密切相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广泛地进入社会生活的今天,商品、技术、人才、资金、管理、信誉、决策等等,都在选择之列,同时,每个人的劳动或经营及其成果都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获得社会的承认,接受社会的选择。这种择优汰劣的相互选择机制,使我国经济真正充满活力。这与过去传统计划体制,由于缺乏选择机制,曾使我国经济失去活力大不一

  • 标签: 区分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正确选择 主体需要 价值认识 事实认识
  • 简介:认识角度看,“模型”是对客观存在的“原型”事物的反映,而反映的本质就是在意识中用“模型”来理解和表示“原型”事物的过程。“模型”在感性认识阶段表现为形象或图像,在理性认识阶段表现为数学关系或概念体系。只有将感性材料构成“模型”后,理性思维才能处理,从中获得规律性认识。“模型”需要向“原型”不断趋近。将某一认识阶段的“模型”绝对化容易导致独断,而将所有“模型”等同看待会导致认识上的相对主义。在以直觉为主的形象和图像模型建构中,逻辑审视更为关键。而在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建构中,直觉的启发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 标签: 模型建构 认识论意义 “原型” 认识阶段 感性材料 理性思维
  • 简介:苟况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思想家,朴家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他根据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来建立自己的认识体系,在“天人相分”的思想上,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题,第一次对精神和形体的关系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并初步探讨了感觉经验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建立了以“道”为标准的认识和“虚’壹而静”的思维方法;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提出重行的知行观。把古人的朴素唯物论

  • 标签: 荀况 认识论问题 知行观 新兴地主阶级 感觉经验 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