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这是著名画家唐伯虎的一首元宵灯诗。许多古典文学名著都有描写元宵夜的灯火盛会。如《红楼梦》中"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水浒》中"宋江夜看小鳌山",《金瓶梅》中"佳人笑赏玩月楼",《西游记》中"金平府元宵观灯"等章回写得极为精彩。

  • 标签: 古典文学名著 元宵灯 《水浒》 荣国府 玩月楼 李师师
  • 简介: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信条是“以诗言志”“以文传道”.在数千年发展中,这种文学理论与实践促进了古代国民的知性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也孕育了中华民族精英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等为内涵的志士情怀,从而架构起伟大民族的铮铮精神脊梁,其文学教化经验可资后人思想道德教育借鉴.

  • 标签: 中国古典文学 创作信条 志士情怀 教化功用
  • 简介:近年来的出土文献为先秦两汉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上博简第八册的楚辞类作品便是其中代表。《李颂》歌咏的对象实际上是梧桐,《兰赋》表现了“幽兰”的意象,作者均是托物言志,表现作者所追求的道德理想。《有皇将起》与《鸥鹣》的关系尚难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这四篇文献展现了早期楚辞的面貌,为我们认识辞赋的演变提供了新的线索。

  • 标签: 上博简 楚辞 出土文献 中国古典文学
  • 简介:古典文学教学是预科“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科古典文学教学应从三个方面展开:通过引导学生研读《论语》,了解古人的人生观,继承传统美德;开展“旧诗新诵”运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尝试创作古典诗词、现代歌词;开展《中国文学简史》的讲授,系统介绍各个朝代名家名作,引导学生模仿创作。提高作文水平。

  • 标签: 预科教育 古典文学 人生观 鉴赏 创作
  • 简介:1970年代兴起的“文学经典之争”让人发现了文学经典背后的文化问题,推动了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向,但其偏于文化研究一端的缺失导致了向文学研究回归的新动向,这种迹象在1990年代参与争论的几位代表人物那里已显露端倪。约翰·杰洛瑞、哈罗德·布鲁姆和乔纳森·卡勒都表达了在经典建构问题上回到文学和美学、保持一个文学和美学焦点的诉求。而他们的共同诉求又隐含着某种内在的逻辑,正有助于推动“文学经典之争”趋于一种合理的解决途径。

  • 标签: 文学经典之争 文学研究 回归 杰洛瑞 布鲁姆卡勒
  • 简介:本文拟就对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师生进行的"《红楼梦》女性"问卷调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统计,发现当下非文学专业大学生及教师对古典名著的诵读渐趋淡化,高等院校的经典教与学工作亟待加强。

  • 标签: 《红楼梦》女性 问卷调查 分析报告
  • 简介:叶燮的《原诗》写于布瓦洛《诗的艺术》创作的前后10年内。两位文学理论家以同样批判性的眼光观照了作家所处的文学环境,并且有共性地认为真正的成熟,不是否定他物存在,而是鼓励和包容不同的声音。古为今用的标准就在于,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找到有利于当下文学发展的部分,使得文学自身强大起来。

  • 标签: 《原诗》 古典文学 叶燮 艺术 正视 文学理论家
  • 简介:古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是英美文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学发展的两大源头,而《圣经》对西方文学又具有终极坐标的意义,笔者分析了"圣经文学"对古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的传承与融合,以期引起英美文学爱好者对"两希文学"的关注。

  • 标签: “圣经文学” 希腊精神 希伯来传统
  • 简介:作为一个身在精英阵营的学院派研究者,研究网络文学对我有什么意义呢?我为什么要把研究兴趣从以文学期刊为主阵地的纯文学转向目前基本以类型化文学为主导的网络文学呢?原因与我对当代文学定义的理解有关。在我看来,当代文学固然和现代文学、古代文学一样属于一个有连续性的文学史脉络,但它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属性,就是它的当下性。一个国家的当代文学有责任以文学的方式呈现它所属时代的精神图景,

  • 标签: 当代文学 网络文学 研究者 意义 文学转向 文学期刊
  • 简介:80年代笔耕文学研究组在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范畴内,围绕着真实性、典型性以及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等问题进行理论层面的探索。其理论研究达到的深广度不足,大多是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做出的应和式的反应批评,其文学研究缺乏理论应有的原创力,根由在文学研究者受到革命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权利意志的规训惩戒。

  • 标签: 笔耕文学研究组 文学理论探索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规训
  • 简介:在中华民族建设先进文化的伟大工程中,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成为新世纪学界的一大热潮,相继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成果,而且研究方式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由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托娅、李树新等教授组成的学术团队编撰的《达斡尔族当代文学研究丛书》,即《达斡尔族小说

  • 标签: 当代文学研究 作家文学 民族文学研究 少数民族文学 索依尔 钦同普
  • 简介: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由著名外国文学史家朱雯教授、朱乃长教授等奠定根基,近十年来,该中心所依托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经过比较文学专家刊、景尧教授、外国文学史专家郑克鲁教授、东亚文学关系专家孙逊教授所率领之学术团队的共同努力,于2007年10月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孙景尧教授为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呕心沥血,不幸身罹重症,于2012年7月10日去世。现在的中心负责人为刘耘华教授(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黄铁池教授(学科博士点负责人),方向带头人是刘耘华教授、孙逊教授和黄铁池教授。

  • 标签: 世界文学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 比较文学 国家重点学科 外国文学史 2007年
  • 简介:题记: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电子资源的开发普及,古代文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研究人员不断增加,研究成果日益丰富。面对新时代新机遇,如何更好地对民族瑰宝进行发掘和推进,笔者对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诸葛忆兵教授进行采访。诸葛教授结合自己数十年研究经验,畅谈切身体会,从学习方法、文史打通、研究立场、选题以及超越意识五个方面对古代文学研究进行阐述,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特此辑录,以飨读者。

  • 标签: 文学 古代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 组成部分 电子资源
  • 简介:近年来小学生课外阅读有忽略经典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类作品的倾向。古典文学作品是小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不仅能为他们以后进一步了解认识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而且对其一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还原唐僧》这一课例指向高年段的古典文学类作品的阅读,尝试以课外阅读课为途径,充分调动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探究提高学生古典文学素养的新方法。

  • 标签: 课外阅读 古典文学 《西游记》
  • 简介:作为评论家的郭小东,主要理论建树在知青文学领域,但他在一些重大文学问题上,也时有新锐的见解。他对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态势,有一种忧患与冷静的审视。独立的自由的文学行走,形成了郭小东深厚的人文意识、文学情怀和高远的文学视野。

  • 标签: 郭小东 知青文学研究 思想者 个性魅力 人文意识
  • 简介:研究者的文化制度学养事关研究准确度和研究深度。检视明清文学研究成果,尤其是硕士、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发现研究者对于职官制度方面的学养普遍不足,甚至严重欠缺,影响到研究成果的质量,值得重视。

  • 标签: 职官制度 职官别名别称 明清文学
  • 简介: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了美国华裔文学批评家林英敏的学术专著《两个世界之间》。通过对其学术观点和研究意义的清理与挖掘,本文试图更感性地去思考和理解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学科意义。

  • 标签: 林英敏 《两个世界之间》 跨国 谱系 传统
  • 简介:刘跃进先生在秦汉文学领域已耕耘十五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先后出版《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与曹道衡合著,中华书局,2005年)、《秦汉文学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秦汉文学论丛》(凤凰出版社,2008年)等几部厚重的著作,获得了学界的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最近又出版的《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从空间视阈对秦汉文学作了全新的解读。该书充分重视文献史料,将秦汉文学置于宏阔的历史地理背景下,综合考察了秦汉时期不同区域文学的空间分布及兴衰变迁,

  • 标签: 秦汉文学 空间分布 文学地理 文学研究 文人 视阈
  • 简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外国文学期刊,通过组织专题、设置专栏、筹办会议等方式,构建了不同于“十七年”传统的外国文学新秩序,为本土文学提供了新的世界文学想象。其中,对“普及”的强调反映出八十年代初学界注重启蒙的学术观;“比较”意识的突显折射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身份认同焦虑;而对若干热点话题的讨论则表达了外国文学研究“走向世界文学”的强烈渴求。

  • 标签: 普及 外国文学新秩序 比较文学 走向世界 20世纪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