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纤维-卵泡膜细胞肿瘤与成人型卵巢颗粒细胞瘤(OGCT)的MRI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6月—2020年12月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卵巢肿瘤患者的MRI资料。其中,20例卵巢纤维-卵泡膜细胞肿瘤(卵巢纤维瘤7例、纤维卵泡膜细胞瘤5例、卵泡膜细胞瘤8例),年龄26~75岁;5例成人型OGCT患者,年龄34~58岁。患者术前均行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增强检查。观察指标:(1)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信号及强化表现等;(2)比较纤维瘤、卵泡膜细胞瘤及成人型OGCT的平均强化率、DWI征象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1)20例卵巢纤维-卵泡膜细胞肿瘤中,位于右侧卵巢9例、左侧11例,肿瘤边界清晰,类圆形14例、分叶状或不规则形6例,最大径2.0~12.3 cm。T1加权像(T1WI)均呈等信号,T2加权像(T2WI)卵泡膜细胞瘤呈高或稍高信号、纤维卵泡膜细胞瘤呈高低混杂信号、纤维瘤呈低信号;其中3例纤维-卵泡膜细胞肿瘤局部囊性变,囊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纤维瘤多为弱强化表现(6/7)、卵泡膜细胞瘤多为中度强化表现(6/8)。5例成人型OGCT中,位于右侧卵巢3例、左侧2例,边界清楚,圆形或卵圆形,最大径3.0~9.7 cm;均为囊实性肿块,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内见多发大小不等囊腔,囊内壁尚光整,实性部分为明显强化。(2)成人型OGCT强化率高于卵泡膜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强化率高于纤维瘤,分别为123.70%±5.44%、89.23%±4.19%、43.50%±6.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DWI征象:卵泡膜细胞瘤呈高信号,纤维瘤呈低信号,成人型OGCT实性部分呈高信号、囊性部分呈低信号。卵泡膜细胞瘤ADC值为(1.28±0.25)×10-3 mm2/s,高于成人型OGCT实性部分ADC值(0.91±0.18)×10-3 mm2/s,成人型OGCT实性部分ADC值高于纤维瘤ADC值(0.67±0.14)×10-3 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纤维-卵泡膜细胞肿瘤与成人型OGCT的MR T2WI信号及强化表现具有不同的特点,其DWI征象可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 标签: 卵巢肿瘤 卵泡膜细胞瘤 纤维瘤 颗粒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卵巢颗粒细胞瘤的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诊断效果。方法 收集本院2020年1月-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卵巢幼年型颗粒细胞肿瘤(juvenile granulosa cell tumor,JGCT)是一种罕见的性索间质肿瘤,发病率极低,一般在10岁以前确诊,仅占儿童时期疾病的4%~5%,98%的患儿发病仅为单侧卵巢卵巢颗粒细胞瘤是一种有激素活性的肿瘤,能产生雌激素,因而能被早期发现,临床表现通常与激素的变化相关,如假性早熟、阴道出血,月经不调,少数患者表现为女性男性化或多毛症,部分患者有腹痛及腹胀表现,而这例年龄较小的患儿出现阴道出血及腹痛前来就诊,青春期的患者临床表现与多囊卵巢综合症相似,因注意两者的鉴别,目前卵巢JGCT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化疗、激素治疗以及分子生物靶向治疗,通常采用单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来保留生育功能,目前多不主张微创手术,手术方式对疾病预后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有腹水时同时需同步行细胞学检查,对于晚期或复发的JGCT顺铂化疗有一定的疗效。

  • 标签: 颗粒细胞瘤 卵巢 护理
  • 简介:摘要消化道颗粒细胞瘤十分少见。报道1例食管颗粒细胞瘤的诊治过程,结合文献对其内镜下形态特点、病理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 标签: 颗粒细胞瘤 食管 胃镜
  • 简介:摘要消化道颗粒细胞瘤十分少见。报道1例食管颗粒细胞瘤的诊治过程,结合文献对其内镜下形态特点、病理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 标签: 颗粒细胞瘤 食管 胃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始非神经性颗粒细胞瘤(primitive non-neural granular cell tumour,PNNGC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皮肤PNNGC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5岁,左侧鼻梁与内眦交界处包块,镜下肿瘤境界较清楚,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组成,胞质内含有大量嗜伊红色颗粒,可见泡状细胞核及嗜酸性核仁。肿瘤细胞呈波形蛋白、CD10、CD68阳性,不表达S-100蛋白和SOX-10。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ALK基因重排。随访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结论PNNGCT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间叶性肿瘤,不确定分化,不表达S-100蛋白,部分病例出现ALK基因融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WWC2-AS1/miR-382-5p/FZD3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患者颗粒细胞(GCs)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借助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PCOS中的分子机制。采用qRT-PCR检测PCOS患者及对照组的血清和GCs中WWC2-AS1、miR-382-5p和FZD3的表达。CCK-8和流式细胞术观察WWC2-AS1/miR-382-5p/FZD3对G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WWC2-AS1和miR-382-5p、miR-382-5p和FZD3的互作用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COS患者的血清和GCs中WWC2-AS1和FZD3表达显著上调,miR-382-5p表达下调(均P<0.05)。沉默WWC2-AS1能显著促进PCOS中的GCs增殖,抑制GCs凋亡(均P<0.05)。PCOS中存在WWC2-AS1/miR-382-5p/FZD3互作用网络,miR-382-5p抑制剂或过表达FZD3均可部分逆转沉默WWC2-AS1对PCOS中GCs的调控作用(均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WWC2-AS1调控miR-382-5p上调FZD3在PCOS进展中促进GCs增殖,抑制细胞凋亡。WWC2-AS1/miR-382-5p/FZD3可能是治疗PCOS的有效分子靶点。

  • 标签: WWC2-AS1 miR-382-5p FZD3 多囊卵巢综合征 颗粒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ng1-7、Mas受体拮抗剂A779、AngⅡ作用后,对胰岛素抵抗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葡萄糖摄取及胰岛素信号通路蛋白的影响。方法①构建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将颗粒细胞分为空白组和模型组,模型组细胞用地塞米松、胰岛素进行处理,检测两组细胞培养基上清液24 h内葡萄糖浓度、乳酸浓度的差值。②进一步将模型组细胞分别加入不同药物处理24 h:AngⅡ组、Ang1-7组、Ang1-7+AngⅡ组、A779组、Ang1-7+A779组,并检测药物作用后细胞培养基上清液24 h内葡萄糖浓度差值。③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空白组、模型组、各药物处理组颗粒细胞Akt、GSK-3β、AS160及其磷酸化蛋白(P-Akt、P-GSK-3β、P-AS160)以及Mas受体蛋白的表达。结果①跟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葡萄糖浓度差值小、乳酸浓度差值小,提示颗粒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建立成功。②与模型组比较,Ang1-7组葡萄糖浓度差值大(5.55±0.21,P=0.002 1),AngⅡ组差值小,Ang1-7+AngⅡ组、A779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g1-7+A779组葡萄糖浓度差值小(4.89±0.20, P=0.010 8)。③空白组、模型组、各药物处理组颗粒细胞的Akt、GSK-3β、AS160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与模型组比较,Ang1-7组P-Akt、P-GSK-3β、P-AS160的表达增强,AngⅡ组P-Akt、P-GSK-3β、P-AS160的表达减弱。与Ang1-7组比较,Ang1-7+A779组Mas受体表达量降低。结论①Ang1-7作用后,胰岛素抵抗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葡萄糖浓度差值增加, AngⅡ作用后与Ang1-7相反,二者相互拮抗,同时Ang1-7、AngⅡ作用后颗粒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蛋白P-Akt、P-GSK-3β及P-AS160也出现相反变化,表明通过细胞葡萄糖浓度差值体现的细胞葡萄糖代谢有可能是胰岛素信号通路蛋白P-Akt、P-GSK-3β及P-AS160表达变化的结果。②Ang1-7作用后受体Mas表达上调,加入Mas受体拮抗剂A779,细胞葡萄糖代谢受抑制,P-Akt、P-GSK-3β及P-AS160表达降低,提示Ang1-7改善葡萄糖代谢过程中,有受体Mas参与。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血管紧张素I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NGP)对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生成一氧化氮(NO)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体外培养NGP高表达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细胞(NGP/RAW)、阴性对照空载体RAW264.7细胞(NC/RAW)、NGP敲除RAW264.7细胞(NGP KO/RAW)和野生型RAW264.7细胞(WT/RAW),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分别给予10 mg/L的LPS(LPS组)或磷酸盐缓冲液(PBS组)进行刺激。用Griess方法检测上清中NO含量;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mRNA表达;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iNOS蛋白及磷酸化转录激活因子1(p-STAT1)蛋白表达。结果与PBS组相比,在LPS刺激后各时间点,4组细胞中iNOS mRNA表达和NO产生量均明显增加,iNOS mRNA表达于LPS刺激后12 h达峰值(2-ΔΔCt:NC/RAW细胞为38.45±1.34比1.00±0.00,NGP/RAW细胞为56.24±2.41比1.45±0.30,WT/RAW细胞为37.84±1.52比1.00±0.00,NGP KO/RAW细胞为5.47±0.62比0.98±0.40,均P<0.05),NO产生量于LPS刺激后24 h达峰值(μmol/L:NC/RAW细胞为24.15±1.26比0.15±0.04,NGP/RAW细胞为58.80±2.11比0.18±0.02,WT/RAW细胞为25.04±1.80比0.16±0.02,NGP KO/RAW细胞为2.42±0.38比0.12±0.03,均P<0.05)。给予LPS刺激后,NGP/RAW细胞内iNOS mRNA表达和NO生成量较NC/RAW细胞明显增加〔iNOS mRNA(2-ΔΔCt):2 h为8.42±0.59比4.63±0.37,6 h为27.16±1.60比14.25±1.02,12 h为56.24±2.41比38.45±1.34;NO(μmol/L):6 h为4.12±0.25比2.23±0.17,12 h为16.50±1.52比6.35±0.39,24 h为58.80±2.11比24.15±1.26,均P<0.05〕;同时,p-STAT1和iNOS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STAT1/GAPDH:0 h为4.26±1.84比1.00±0.32,2 h为20.59±4.97比0.93±0.21,6 h为141.99±10.99比11.17±2.11;iNOS/GAPDH:0 h为1.27±0.86比1.00±0.22,2 h为7.94±1.94比2.01±0.92,6 h为24.24±4.88比3.72±1.11,均P<0.05),说明NGP可以通过促进转录激活因子1(STAT1)通路磷酸化来增加iNOS表达,进而使NO生成增多。LPS刺激后,NGP KO/RAW细胞内iNOS mRNA表达和NO生成量较WT/RAW细胞明显减少〔iNOS mRNA(2-ΔΔCt):2 h为2.46±0.31比4.22±0.18,6 h为3.61±0.44比13.02±1.34,12 h为5.47±0.62比37.84±1.52;NO(μmol/L):6 h为1.22±0.19比2.01±0.12,12 h为1.60±0.44比5.15±0.62,24 h为2.42±0.38比25.04±1.80,均P<0.05〕。说明NGP敲除后iNOS活化减少,进而使NO生成减少。结论NGP可通过激活STAT1/iNOS通路正向调控活化巨噬细胞中NO的生成。

  • 标签: 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 巨噬细胞 脂多糖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一氧化氮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史晓英 何洪真 赵金叶 郭星 冯潇潇 吕佩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石家庄 050017 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 050051,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 050051 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唐山 063000,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 050051 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学院,张家口 075000,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石家庄 050017
  • 简介:摘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可提供局部或全身炎症及免疫状态的信息。随着炎症及免疫因素在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寻找新的血清炎症标志物对VCI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十分重要。文章就NLR与VCI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阐述炎症在VC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VCI的诊断和预防提供帮助。

  • 标签: 认知障碍 脑血管障碍 痴呆,血管性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危险因素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中性粒细胞群落参数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20年6月至2020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已确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25例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组,另抽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137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全血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记录两组血常规检测结果和中性粒细胞群落参数[侧向散射光强度(Neu-X)、荧光染色信号强度(Neu-Y)、前向散射光强度(Neu-Z)],计算两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并比较两组间上述各指标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这些指标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结果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NLR、PLR及中性粒细胞Neu-X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而淋巴细胞绝对值和中性粒细胞Neu-Z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NLR、Neu-X、Neu-Z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8,0.592,0.614,三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达0.765,三者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结论外周血NLR、Neu-X、Neu-Z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中性粒细胞群落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2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ARDS患者81例(A组)与同时间段体检的健康人69例(B组)的临床资料。比较A组治疗前与B组体检时血清G-CSF、GM-CSF水平及氧合指数(OI);比较A组治疗前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血清G-CSF、GM-CSF水平,分析血清G-CSF、GM-CSF水平与病情的相关性及诊断ARDS的价值。结果治疗前,A组血清G-CSF、GM-CSF分别为(201.89±19.44)ng/L、(48.95±6.03)ng/L,均高于B组的(38.13±5.22)ng/L、(7.71±0.92)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889、56.228,均P<0.001)。A组OI为(159.09±16.81)mmHg,低于B组的(385.13±20.3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519,P<0.001)。A组患者中,重度病情者(13例)血清G-CSF、GM-CSF分别为(271.99±23.15)ng/L、(65.07±8.38)ng/L,中度病情者(30例)分别为(203.14±18.36)ng/L、(50.91±7.18)ng/L,轻度病情者(38例)分别为(176.92±15.98)ng/L、(41.89±6.02)ng/L,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3.201、57.116,均P<0.05)。ARDS患者血清G-CSF、GM-CSF水平与OI值均呈负相关(r=-0.819、-0.824,均P<0.05)。血清G-CSF、GM-CSF及两者联合检查对ARDS诊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95% CI:0.628~0.933)、0.752(95% CI:0.590~0.913)、0.912(95% CI:0.835~0.989),约登指数分别为0.686、0.696、0.739,两者联合的ROC曲线下面积及约登指数均最高。结论与健康人相比,ARDS患者血清G-CSF、GM-CSF水平高,且血清G-CSF、GM-CSF水平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G-CSF联合GM-CSF对ARDS具有较理想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 集落刺激因子类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OC曲线 病人病情 诊断
  • 简介:摘要吞噬体经过早期内体、晚期内体和溶酶体融合的变化,最终生成能降解抗原或杀死病原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吞噬体成熟。吞噬体在不同免疫细胞中成熟后的功能差异,导致其对抗原摄取后的加工呈现不同的特征。通过比较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3种免疫细胞摄取抗原后的吞噬体功能差异,发现免疫细胞抗原降解能力与抗原提呈能力相反,三者中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最强,巨噬细胞次之,中性粒细胞最弱。免疫细胞吞噬体成熟与抗原提呈能力的深入研究,将为疫苗研制和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吞噬体成熟 功能差异 抗原提呈
  • 简介:摘要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应用革命性地改善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治疗结果和生存。当前治疗CML的新目标是如何获得持续的深度分子生物学反应,以减少耐药复发,甚至实现无治疗的缓解维持和治愈。国际上已有4种TKI获批用于一线治疗初诊的慢性期CML,并且不断有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在研发和临床研究中。文章结合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相关报道介绍CML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 标签: 白血病,髓系,慢性 分子靶向治疗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积液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水平及意义。方法:收集胸水和外周血标本后应用ELISA法测定胸水上清液和血清中上皮细胞来源的GRO-α、IL-8浓度,检测外周血、胸水主要的生化指标LDH、CRP、GLU、TP、PRO水平。结果:胸水IL-8在4种类型的组间比较(P

  • 标签: 胸腔积液 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白介素-8 生长相关性肿瘤基因-α
  • 简介:摘要SLE是一种多系统自身免疫病,其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制备物中富集有低密度粒细胞(LDGs)。LDGs是一种特殊的中性粒细胞亚群,其表型与功能都与中性粒细胞存在差异,但二者均可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并发生自身死亡,即NETosis。LDGs和异常的NETosis通过增加Ⅰ型IFN合成、激活补体系统、产生炎性细胞因子等导致SLE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靶向LDGs与NETosis的药物有望为SLE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前景。

  • 标签: 红斑狼疮,系统性 低密度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