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9例寿命超过10年的慢性血液透析患者静脉的护理经验。结果:本组29倒,寿命超过10年。10—15年有16例(55.1%);超过15年有11例(37.9%);超过20年有2例(7%)。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凑的早期护理和使用过程中的保护,并指导、督促患者保护.对维护动静的使用寿命,保证患者的血液透析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 标签: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能性端侧吻合在桡动脉-头静脉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显微镜下应用机能性端侧吻合行桡动脉-头静脉手术42例。结果技术成功率100%,3年一期通畅率88%、二期通畅率90%。结论显微镜下应用机能性端侧吻合行桡动脉-头静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血管吻合可靠、精密、通畅率高、并发症少,是建立永久性血液透析通路的理想方法。

  • 标签: 血液透析 技能性 端侧吻合 内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钝针扣眼法在动静穿刺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8月进行动静穿刺的血液透析患者15例,以随机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例和7例。观察组实施钝针扣眼穿刺;对照组实施区域穿刺。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内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感染、动脉瘤形成、血管血栓)。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感染发生率、动脉瘤形成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血栓形成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钝针扣眼法实施动静穿刺可有效减少感染、动静瘤等并发症发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痛苦,有效提升透析质量,安全性较普通穿刺更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钝针扣眼法 动静脉内瘘 穿刺 应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完全“不接触”静脉血管处理技术建立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AVF)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苏州科技城医院肾内科采用完全“不接触”静脉血管处理技术首次建立AVF的患者63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AVF超声评估数据、AVF成熟率和通畅率,并与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常规手术组患者进行比较。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术后通畅率的差异。结果完全“不接触”静脉血管处理技术组63例,男39例,女24例,年龄(60±17)岁;常规手术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60±13)岁。完全“不接触”静脉血管处理技术组患者术后即时通畅率100%(63/63),术后2、4、8周AVF成熟率分别为54.0%(34/63)、85.7%(54/63)、90.5%(57/63)。术后3、6、9个月和1年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0.0%(45/50)、85.0%(34/40)、82.9%(29/35)和81.0%(17/21),辅助通畅率均为100.0%。1年初始通畅率高于常规手术组患者(81.0%比63.5%,log-rank χ2=5.12,P=0.023)。超声结果提示完全“不接触”静脉血管处理技术组患者术后AVF流出静脉均匀扩张,血管壁逐渐增厚,肱动脉血流量逐渐升高,头静脉和桡动脉均呈现螺旋层流。结论完全“不接触”静脉血管处理技术用于建立AVF成熟快,通畅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肾透析 动静脉瘘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静术后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间诊治的168例动静术后血液透析的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84例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的84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提升患者对内自护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通过比较,观察组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对动静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术后实施血透护理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提升患者对内自护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血透护理 优质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超声引导下经皮静脉球3.正骨手法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囊扩张术治疗动静狭窄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05月--2017年10月入院治疗的1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全部数据均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相应的研究数据,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在没有手术之前,其狭窄处内径、透析血容量以及自然流量等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经过治疗之后,与治疗前的狭窄处内径、透析血容量以及自然流量等均呈现临床不均衡性,即P<0.05。在手术之前,6例患者有杂音及震颤减弱情况,4例患者发生杂及震颤消失。而在手术之后,10例患者的处均能够听见明显杂音及明显震颤情况。参与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在术后3天均应该使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另外,在患者治疗后,经过9个月的随访可知,3例患者在手术后的3、5、7月均出现血管内再狭窄,剩余患者随访至9个月后并没有发生再狭窄情况。结论给予动静狭窄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经皮静脉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其能够有效解除患者的狭窄情况,同时也能够为尿毒症患者节省相应的血管资源,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 标签: 超声引导 经皮静脉球囊扩张术 动静脉内瘘狭窄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穿刺方法对血透动静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6月来我院接受动静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性原则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区域穿刺法,观察组采取扣眼穿刺法,疗程为1年,随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并发症情况经观察可知,观察组中1例产生血管瘤,血管瘤发生率为6.25%;1例产生血管狭窄,血管狭窄发生率为6.25%;2例发生血栓,血栓发生率为12.5%,其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对照组中3例产生血管瘤,血管瘤发生率为18.75%;4例产生血管狭窄,血管狭窄发生率为25.00%;3例发生血栓,血栓发生率为18.75%,其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2.50%。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4.57)。结论扣眼穿刺法可有效降低血透动静血管瘤、血管狭窄、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首选扣眼穿刺法。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穿刺 血液透析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采用日间模式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腔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AVF)成熟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自2016年1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采用日间模式行超声引导下PTA治疗AVF成熟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基础信息、病变部位、穿刺入路、使用球囊个数与直径,并计算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结果AVF成熟不良患者21例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52.6±12.9)岁,其中20例治疗成功,1例发生血管破裂行AVF重建术,并发症率为4.8%(1/21)。患者住院天数为(1.05±0.71)d,费用为(11 487.7±4 401.4)元。2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9.7±8.3)个月,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70%和55%,二期通畅率均为90%。结论采用日间模式行超声引导下PTA是促进AVF成熟的安全有效方法,具有很高的技术成功率和良好的通畅率,可取得满意的促成熟效果。

  • 标签: 动静脉瘘 动静脉瘘成熟不良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超声引导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颅动静分流性病变是颅动静间存在异常直接连接的一类疾病,颅动静分流可使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引发颅内出血而致残致死。动脉自旋标记(ASL)是一种无创的磁共振技术,无需注射对比剂即可获取脑血流信息,在颅动静分流性疾病的诊断、评估和随访中具有独特价值。本文从ASL技术、ASL在颅动静分流中的诊断价值、颅动静畸形(AVM)术前评估、识别颅硬脑膜动静(DAVF)皮质静脉引流、颅AVM、DAVF的治疗后随访5个方面,就ASL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颅动静分流性病变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动脉自旋标记 动静脉畸形 动静脉分流 硬脑膜动静脉瘘
  • 简介:摘要总结“三明治”式唇病变切除成形术治疗动静畸形巨唇症的临床经验,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临沂市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7例动静畸形巨唇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3例;中位年龄4.5岁(2~57岁);上唇18例,下唇9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接受过(外院或本院)5~10次的介入栓塞硬化治疗,巨唇外形改善均不明显,3例病变进展增大。本组病例均采用“三明治”式唇病变切除成形术治疗。共行“三明治”式唇病变切除成形术28例次(1例2次手术)。27例次患者一期切口愈合,1例部分黏膜坏死,后经换药后愈合。有2例分别于术后半年内局部复发。随访1~3年,远期疗效评价Ⅲ级(好)24例,Ⅱ级(中)3例,Ⅰ级(差)0例。“三明治”式唇病变切除成形术切口隐蔽,立体式切除病变彻底,能最大限度保留三维结构,术后外形和功能良好,远期疗效好,建议临床推广该手术方式。

  • 标签: 唇疾病 巨唇症 动静脉畸形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SL)和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OF MRA)联合检测颅动静分流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2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及放射及核医学科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ASL、TOF MRA的39例已知或疑似脑血管畸形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8例,女21例,年龄5~64(33±18)岁。根据患者影像检查的出血表现,分为急性脑出血(n=13)与非急性脑出血亚组(n=26);并根据患者临床治疗史,分为治疗(n=11)与未治疗亚组(n=28)。然后分别由2名放射科医生以随机顺序盲法阅片,判断是否存在动静分流。以DSA为参考标准,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计算ASL或TOF MRA检测总体、急性脑出血亚组及治疗后亚组中动静分流的准确性。κ系数确定观察者间的一致性。结果39例患者中,DSA诊断动静畸形患者29例,未发现动静分流者10例。ASL与TOF MRA阅片的观察者间一致性良好-非常好(κ= 0.83~1.00)。在29例动静畸形患者中,对动静分流的检出率ASL为93.1%(27/29),TOF MRA为86.2%(25/29),而ASL与TOF MRA联合达到了100%。ASL、TOF MRA及联合两者诊断总体动静分流的AUC分别为0.966(95%CI:0.909~1.00)、0.914(95%CI:0.825~1.00)、0.983(95%CI:0.943~1.00),在急性脑出血亚组中诊断动静分流的AUC分别为1(95%CI:1.00~1.00)、0.833(95%CI:0.611~1.00)、1(95%CI:1.00~1.00)。结论ASL与TOF MRA联合是一种无创的检测动静分流方法。

  • 标签: 自旋标记物 动脉 磁共振脑血管造影 动静脉分流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动脉溶栓和动静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例数90例,采用电脑随机分组分为三组,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实验组,将三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总有效率95.00%(显效患者27例、有效患者1例、无效患者2例)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机械取栓治疗后,取得显著效果。

  • 标签: 动脉溶栓 动静脉联合溶栓 机械取栓 急性脑梗死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