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通过 Meta 分析系统评价有创动脉监测中桡动脉置管和足背动脉置管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 PubMed 、 Cochrane Library 、 Embase 和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桡动脉置管和足背动脉置管对有创动脉监测效果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由 2 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 除 标准筛选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从中提取原始资料,运用 RevMan5.3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 9 篇,包括研究对象 930 例, 3 篇研究评为 A 级, 6 篇评为 B 级。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 3-7d 导管留置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并发症中脱管率、局部血肿或淤血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患者并发症中堵管或曲折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足背动脉置管的一次穿刺成功率, 3-7d 导管留置率可能高于桡动脉置管,且足背动脉置管的并发症发生率, 其中的 脱管率,局部血肿或淤血的发生率均低于桡动脉置管。

  • 标签: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桡动脉置管 足背动脉置管 Meta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测桡动脉压力、流速、直径等指标,分析抬高上肢导致桡动脉有创血压改变的流体力学机制。方法选择2018年6至12月期间入住清华长庚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肝胆外科全身麻醉手术后患者26例。分别在抬高上肢前和抬高上肢时,记录有创血压数值,并以多普勒超声测量桡动脉置管处的动脉管内径和血流速。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与抬高上肢前相比,抬高上肢30 s后桡动脉收缩压下降、舒张压上升,分别为(107±16) mmHg比(120±17) mmHg和(75±6) mmHg比(71±9)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0、-12.6,均P<0.05),但平均动脉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10) mmHg比(87±11) mmHg,t=1.1,P>0.05]。与抬高上肢前相比,抬高上肢30 s后桡动脉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末流速和阻力指数均显著增加,而桡动脉横径与纵径则显著减小,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4、-14.6、-22.5、31.4、25.3,均P<0.01)。结论动压代偿和血管阻力代偿可能是抬高上肢时桡动脉压力改变的主要机制,抬高上肢可以作为血管阻力反应性试验在临床应用。

  • 标签: 血压测定 有创血压 桡动脉 血流速 抬高上肢
  • 简介:摘要: 动脉气分析是判断 患儿 pH值是否正常,是偏酸性还是偏碱性; 患儿 是否有呼吸衰竭,是Ⅰ型呼吸衰竭,或Ⅱ型呼吸衰竭 的重要指标 。为临床医生用药,是否使用无创呼吸机、是否气管插管、是否转入 ICU病房及治疗方案提供了金标准。作为专科护士, 能够 正确、及时地采取血气分析标本至关重要。笔者在动脉气分析标本采集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与技巧,现介绍如下。

  • 标签: 动脉血气分析 标本采集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有创动脉压监测在 ICU 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进行探究。 方法: 60 例 ICU 危重症患者按照有创动脉监测位置不同分成对照组(足背动脉)与观察组(桡动脉), 均行精细化护理干预。通过穿刺成功率、动脉套管留置时间、干预前后血压水平、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观察与比较,确定有创动脉压监测的应用及护理效果。 结果: 各项观察指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在 ICU 危重症患者有创动脉监测中,桡动脉穿刺效果要强于足背动脉穿刺。 在有创动脉压监测过程中,给予患者精细化护理,可有效延长动脉套管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促进监测作用的有效发挥。

  • 标签: 有创动脉压监测 ICU 危重症患者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有创动脉检测在危重症新生儿当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展开调查,并对其护理经验进行总结。方法:本次实验我们选取 A医院当中 2019—2020年的危重症新生儿作为研究数据,通过对重症监护室当中的危重症新生儿的有创血压监测评估,本次研究新生儿一共有 78名。通过对比普通监测与有创动脉监测两组监测数据,深入分析哪种监测方式更能够直观高效的发现危重症新生儿所患有的病症。结果:通过运用有创动脉监测技术,在七十八名实验危重症新生儿中,桡动脉置管 60例,胫后动脉置管 18例,通过有创动脉监测的危重症儿童无一人出现并发症。结论:有创动脉监测能够为抢救危重症新生儿提供宝贵的机会,并且通过合理的护理与检测能够避免危重症新生儿出现不同形式的并发症。

  • 标签: 危重症新生儿 有创血压监测 应用价值 护理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10月和田地区人民医院诊治的4例不同原因外周血管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均为男性,年龄17~59岁,2例火器伤、1例撞击伤和1例锐器伤;2例为股动脉不完全断裂,1例为腘动脉完全断裂,1例为腋动脉完全断裂。4例伤后均由急救车工作人员做加压包扎后送至急诊,伤后至急诊时间30 min至2 h,均紧急行血管修复外科手术,术后患肢皮温、皮色、动脉搏动均恢复正常。术后随访28 ~95个月(平均47.8个月),重建血管血流均通畅,无并发症出现。提示外周血管断裂患者需及时诊断并实施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 标签: 腘动脉 股动脉 腋动脉 血管断裂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ICU采集动脉气分析标本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300例采集动脉气分析标本,全面落实各项护理措施,降低不良因素。结果:300例标本中,成功采血291例,穿刺失败9例,转为股动脉或足背动脉的采血。结论:ICU患者采集动脉气分析标本时,结合患者病情选择适合部位与采集方法,尽量维持耐心态度,可以保证检测结构的有效性,预防发生并发症。

  • 标签: ICU 动脉血气分析 采集标本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子宫动脉、脐动脉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抽取符合研究设计要求的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做围产保健的60例正常孕妇和6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所有孕妇在妊娠20~24周、24~28周脐动脉和子宫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并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如收缩峰与舒张末期血流速比(S/D)、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随孕周增加,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与正常妊娠组孕妇比较,子宫动脉S/D、PI、RI降低(P<0.01),但妊娠高血压疾病组孕妇的子宫动脉S/D、PI、RI无明显变化(P>0.05);随孕周的增加,妊娠高血压疾病组孕妇和正常妊娠组孕妇脐动脉S/D、PI、RI均降低,但妊娠高血压疾病组孕妇脐动脉S/D、PI、RI与正常妊娠组孕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妊娠中期采用彩色超声测定子宫动脉S/D、PI、RI对预测妊娠高期血压疾病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脐动脉 子宫动脉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员与正常人下肢动脉的高频超声特征差异,以及运动时间对下肢动脉超声特征的影响,引导人们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期间就职于当地体育局及就读于体育学院的职业长、短跑及自行车运动员为实验组,共96人,从事体育训练时间5个月~11年不等,另选取同时间段同年龄段的无运动习惯的健康青年人108人作为对照组。对受检者分别行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腓动脉的超声影像学检查,观察并测量血管内径(ID)及内膜-中层厚度(IMT)。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内径及IMT比较采用t检验,性别构成比采用χ2检验,实验组A、B、C组的内径及IMT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之间比较采用LSD-t法。结果对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左右两侧的内径及IMT比较显示实验组及对照组的上述动脉左右两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腓动脉实验组与对照组内径及IMT比较,可见两组间的胫前动脉内径与IMT、胫后动脉内径与IMT、腓动脉内径与I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23、4.488、2.245、5.834、-3.692、3.210,P均<0.05),实验组内径大于对照组,实验组IMT小于对照组。对实验组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不同运动时间的内径及IMT比较发现,胫前动脉内径与IMT、胫后动脉内径与IMT、腓动脉内径与IMT在不同运动时间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37、9.902、8.293、25.814、9.444、6.572,P均<0.01),进一步两两比较,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内径在A组与B组、腓动脉IMT在A组与B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余动脉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下肢运动训练可使动脉管径增大,减小动脉IMT,且在达到一定的运动时间以及强度情况下,随着运动时间延长,动脉管径逐渐增大,动脉IMT逐渐减小,进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 标签: 超声检查 运动员 下肢动脉 内径 内膜-中层厚度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使用 CT 冠状动脉管成像( CTCA )检查的诊断意义。 方法 现对临床收治的疑似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展开研究,入院时间在 2019 年 2 月至 2019 年 12 月间,选取其中 132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 CT 冠状动脉管成像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GAG ),以 GAG 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探讨 CT 冠状动脉管成像检查的诊断意义。 结果 CTCA 检查的狭窄占比率为 71.97% ,正常的占比率为 28.03% ;而 GAG 检查的狭窄占比率为 77.27% ,正常的占比率为 22.73% ,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比较显示无明显差异( P < 0.05 ); CTCA 检查后的符合率为 93.21% 、特异性为 93.33% 、灵敏度为 91.18% ,。 结论 CTCA 检查结果和 GAG 检查结果之间无明显区别,且临床诊断的符合率、特异性和灵敏度较高,在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狭窄 诊断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中孕期脐动脉流频谱检查法在单脐动脉胎儿畸形的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在本院 2019年 2月到 2020年 2月期间,随机选取 130例在本院进行产检的产妇,胎儿均为单脐动脉胎儿,其中根据产检结果将上述胎儿分为对比组和观察组,对比组为健康胎儿,观察组为畸形胎儿,对比两组胎儿动脉流频谱表现中 PI、 S/D、 RI值。结果:观察组胎儿动脉流频谱表现中 PI、 S/D、 RI值均要高于对比组( p<0.05)。结论:通过采用中孕期脐动脉流频谱检查法能够提高胎儿畸形的检测率,提高优生优育效率。

  • 标签: 中孕期 脐动脉血流频谱 畸形胎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危重患者生化检验中应用动脉气剩余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7月内,对象为接受治疗的危重患者80例,根据不同检测方案分组研究,设置2组对比,各为40例。参照组采集静脉血进行生化检验,试验组采集动脉气剩余血进行生化检验。比较参照组和试验组采血量及相关指标水平。结果:参照组和试验组对比采血量的数据表明试验组更少,满足统计要求(P0.05)。结论:危重患者生化检验中应用动脉气剩余血的结果与静脉血接近,且可减少采血量,结果可靠,可做进一步推广研究。

  • 标签: 危重患者 生化检验 动脉血气剩余血 临床应用
  • 简介:【摘 要】目的:对彩色多普勒超声针对下肢动脉管栓塞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疑似下肢动脉管栓塞患者,选取时间为 2017年 3月到 2019年 3月,共 100例患者,并且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方法,对检查结果具体分析研究。结果:患者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后,发现 63例患者具有下肢动脉栓塞,另外 37例患者检测为阴性,并且检查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为 84.00%和 95.23%,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0.23%和 93.52%,综合的诊断准确率为 82.0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精准有效,疑似患者应该接受该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患者实际情况,有利于下肢动脉管栓塞今后的治疗。并且该检测方法具有众多优势,主要有简单、有效、精准、可以重复等等,可以进行推广。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 下肢动脉血管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显微镜下自体硬脑膜包裹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泡样动脉瘤(BB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0月至2019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自体硬脑膜包裹夹闭术治疗的颈内动脉破裂BBA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7例(17个责任动脉瘤和2个非责任动脉瘤)。其中Hunt-Hess分级Ⅱ级者11例,Ⅲ级者6例。根据动脉瘤的发出位置对BBA进行分型,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硬脑膜包裹方式。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及出院后5个月行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术后疗效。结果17例患者的19个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术中放置动脉瘤瘤夹时动脉瘤破裂7例,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术后CT检查显示,1例发生颞叶部分梗死致左侧肢体活动障碍,1例发生患侧内囊膝部梗死导致对侧下肢轻瘫。17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5~140个月(中位数为3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GOSⅤ级者15例,2例术后发生脑梗死者经康复训练后GOS为Ⅳ级;头颅CTA或DSA检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采用显微镜下自体硬脑膜包裹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破裂BBA的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好。

  • 标签: 动脉瘤,破裂 颈内动脉 神经外科手术 血泡样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肺动脉栓塞(PE)患者采用低剂量低对比剂螺旋CT肺动脉管成像技术(CTPA)实施诊断的价值。方法:本院于2019.01~2020.05纳入68例疑似PE患者开展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选出34例予以常规剂量开展CTPA(A组),另外34例则选择低剂量低对比剂实施CTPA(B组),对比两组诊断情况。结果: 两组CT图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以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不存在差异,但B组辐射剂量评分高于A组;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显著低于A组26.47%(P<0.05)。结论:低剂量低对比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肝移植术后发生早期肝动脉栓(HAT)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7月至2019年1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93例儿童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男50例,女43例;中位年龄为7个月,年龄范围为3个月至15岁;体质量为7.0 kg(6.5 kg,11.0 kg)。观察指标:(1)随访情况。(2)术后发生早期HAT及其治疗情况。(3)影响术后发生早期HAT的影响因素分析。(4)术中尿量体质量比、术中平均尿量对HAT的预测能力。采用住院、门诊、电话及微信群联系方式进行随访,了解受者术后1个月内有无早期HAT。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或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Logistic检验,不符合单因素Logistic回归条件的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约登指数。结果(1)随访情况:93例肝移植受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9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2)术后发生早期HAT及其治疗情况:93例受者中,术后7例发生早期HAT;男1例,女6例;中位年龄为7个月,年龄范围为5个月至15岁。1例受者为二次手术后再次发生早期HAT。7例受者首次发生早期HAT时间为术后4 d(1 d,9 d)。7例受者肝移植手术时间为9.0 h(7.3 h,17.5 h)。7例受者肝动脉吻合均使用8-0 Prolene线,3例行连续缝合,4例行间断缝合,血管吻合直径为0.25~0.40 cm。7例受者供肝动脉选择肝总动脉4例,肝固有动脉2例,腹主动脉侧壁带腹腔干1例;7例受者动脉选择肝固有动脉3例,肝左右动脉分叉成形2例,肝右动脉1例,变异肝右动脉1例。7例受者中,5例首选血管介入溶栓治疗,2例首选肝动脉取栓及肝动脉重建;5例血管介入溶栓受者中1例溶栓后预后良好,4例溶栓后复查B超血流无明显改善,行肝动脉取栓及肝动脉重建。7例受者中,2例转归良好,2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1例死于肝衰竭,1例死于严重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3)影响术后发生早期HAT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供肝来源是影响儿童肝移植术后发生早期HAT的相关因素(P<0.05),术中输液[胶体液输入量(不含输血)、晶体液输入量],术中尿量相关指标(术中尿量、术中尿量体质量比、术中平均尿量),手术时间是影响儿童肝移植术后发生早期HAT的相关因素(优势比=0.999、1.000、0.996、0.978、0.859、0.754,95%可信区间为0.998~1.000、0.999~1.000、0.994~0.998、0.966~0.990、0.776~0.952、0.585~0.97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胶体液输入量(不含输血)、晶体液输入量、术中尿量、术中尿量体质量比、术中平均尿量、手术时间均不是儿童肝移植术后发生早期HAT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0.999、1.000、0.998、0.969、1.195、0.840,95%可信区间为0.997~1.001、0.999~1.001、0.995~1.000、0.893~1.050、0.573~2.493、0.449~2.800,P>0.05)。(4)术中尿量体质量比、术中平均尿量对HAT的预测能力。ROC曲线结果显示:术中尿量体质量比为174.5 mL/kg(特异度为98.8%,灵敏度为57.1%),约登指数为0.559(曲线下面积为0.799,95%可信区间为0.626~0.972,P<0.05);术中平均尿量为3.715 mL/(kg·h)(特异度为43.7%,灵敏度为100.0%),约登指数为0.430(曲线下面积为0.762,95%可信区间为0.593~0.932,P<0.05)。结论肝供来源、术中输液、术中尿量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是影响儿童肝移植术后发生早期HAT的相关因素,但不是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肝脏疾病 肝移植 肝动脉血栓 血管 尿量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流入血管空间(iVASO)-MRI测量肌肉小动脉容量(MBVa)的可重复性和对皮肌炎患者的潜在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的15例皮肌炎患者,并同期纳入15例正常志愿者,采用3.0 T MR扫描系统进行大腿T1WI、短时反转恢复(STIR)T2WI和iVASO-MRI扫描,根据T1WI、STIR T2WI表现,将大腿肌肉分为正常肌肉、未受累肌肉、水肿肌肉和萎缩或脂肪浸润肌肉,由两名医师基于iVASO-MRI数据独立测量最大MBVa(MBVa_max)和平均MBVa(MBVa_mean)。为评估iVASO的可重复性,随机抽取17名受试者(12名健康志愿者和5名皮肌炎患者)3 d后再次进行扫描并由同1名医师测量MBVa值,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类型肌肉的MBVa_max和MBVa_mean差异,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观察者间MBVa_max和MBVa_mean的ICC分别是0.95和0.96。重复扫描MBVa_max和MBVa_mean的ICC分别为0.87和0.89。正常肌肉、未受累肌肉、水肿肌肉及萎缩或脂肪浸润肌肉间MBVa_max和MBVa_mean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类型肌肉间MBVa_max和MBVa_mean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正常肌肉相比,未受累肌肉、水肿肌肉及萎缩或脂肪浸润肌肉均显著降低(P<0.05);未受累肌肉与水肿肌肉间MBVa_max和MBVa_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99),二者均高于萎缩或脂肪浸润肌肉(P<0.05)。结论iVASO-MRI技术可以可靠地评估大腿肌肉的MBVa,对诊断皮肌炎具有潜在临床价值。

  • 标签: 皮肌炎 磁共振成像 微循环 小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气分析在全身麻醉后监测复苏室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麻醉复苏室2017-2019年全身麻醉后复苏患者1 762例,对动脉气分析结果明显异常者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动脉气分析明显异常患者79例,占病例总数的4.48%(79/1 762),其中氧合指数降低20例,占25.30%(20/79),手术后高二氧化碳血症3例,占3.80%(3/79),术后高血糖6例,占7.59%(6/79),术后低血糖7例,占8.86%(7/79),术后高钾血症6例,占7.59%(6/79),术后低钾血症34例,占43.04%(34/79),术后低血红蛋白血症3例,占3.79%(3/79)。结论在全身麻醉后监护复苏室进行动脉气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不但可以帮助麻醉医生及时发现患者内环境的异常变化并及时进行必要的处理,还可以评估处理的效果,对减少围术期的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从而使患者更安全地度过围术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麻醉后护理 监护 血气分析 动脉 血糖 电解质 高碳酸血 围手术期医护
  • 简介:摘要大动脉炎多见于青年女性,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免疫异常、遗传因素及感染(特别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有关。本文报道1例大动脉炎合并颈总动脉栓、活动性肺结核。

  • 标签: 大动脉炎 活动性肺结核 颈总动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