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总结36例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做好心理护理,加强术前准备,术后重视患者体位与活动护理,加强病情观察,加强颅内高灌注症状、低血压等的观察,及时处理并发症,同时做好出院指导,以保证手术成功。36例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其中2例出现高血压,2例颅内高压,8例现低心率及低血压表现,1例出现脑梗,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3-10天出院。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支架植入术 护理 血管痉挛 脑缺血发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民族、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等因素对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以及同期非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分别对民族、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等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颅外颈动脉狭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民族、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等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高血压是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是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 标签: 颅外 颈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发病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对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缺血性卒中病人283例进行头颈CT血管成像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狭窄151例,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66例,颅内外动脉同时狭窄85例.比较不同颅内外狭窄组别间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血尿酸之间的关系.结果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升高,并且随着动脉狭窄程度增加而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而合并颅外动脉狭窄组患者吸烟率明显高于颅内狭窄组.结论颅内动脉狭窄与血尿酸水平增高呈正相关,吸烟与颅外动脉狭窄相关.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狭窄;尿酸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420-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在临床诊断肾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1。方法对2014年10月~2015年3月本院疑似有肾动脉狭窄的30例患者予以超声造影进行临床诊断,患者在接受超声造影检查之前均予以常规超声检查,观察患者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肾动脉峰值流速、患者肾内叶间动脉血流加速的时间、收缩早期加速判断肾动脉是否出现了狭窄的症状,将观察到的结果与血管造影进行对比。结果患者予以超声造影诊断后2,30条肾动脉显影,其中出现肾动脉狭窄的患者有18例,且采用常规超声诊断为双肾动脉狭窄患者为1例,对其进行超声影响诊断时发现患者肾动脉无异常变化,另外还有1例患者通过常规超声造影检查中发现左肾动脉狭窄,而在超声造影诊断后发现为双肾动脉狭窄。本次研究中,将超声造影诊断与血管造影诊断结果进行详细对比,总结出采用超声造影诊断比常规造影检查结果其吻合程度更高。结论在为肾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病情诊断时,采用超声造影进行具体的临床诊断,其检查结果比较准确,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并提高患者肾动脉狭窄的血流显示效果,因此,采用超声造影与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具有一致性,在临床上诊断肾动脉狭窄症状有较高的价值,并获得了非常满意的诊断效果,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肾动脉狭窄 超声造影 诊断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颅颈动脉狭窄和斑块的诊断中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的应用价值。方法95例符合标准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实验组,以同期52例诊断为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2周内行64层螺旋CTA扫描。结果实验组95例患者中存在斑块者81例,斑块检出率为85.3%,高于对照组36.5%,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颈动脉狭窄和斑块的检出率,混合斑块和软斑块的总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A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狭窄和斑块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CT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血管病 动脉狭窄 动脉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对在颅颈动脉狭窄和斑块的检查过程中运用CT血管造影技术诊断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从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选出63例患者病历,该组患者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再从患者病历中选出47例未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对比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了解患者颅颈动脉血管的狭窄和斑块情况。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检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组共有54例患者被检查出具有动脉血管斑块,检出率为85.71%;而对比组患者中则有17例患者被检查出具有动脉血管斑块,检出率为45.95%。同时研究组患者的血管狭窄病例数也要高于对比组,两组数据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检测方法对患者的颅颈动脉狭窄和斑块进行检查具有着较高的临床意义,并且能够准确对动脉狭窄和斑块的位置进行确定,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治疗的可靠数据,值得在临床实践应用中进行推广。

  • 标签: CT 血管造影技术 颅颈动脉 狭窄 斑块 检测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造影诊断肾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我医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肾动脉狭窄患者中随机抽选9例共17条肾动脉(其中1例属于肾切除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过常规的超声检查后进行超声造影,并依据彩色多普勒的血流信号、肾动脉和肾动脉的开口处峰值流速等是否狭窄,同时和血管造影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将超声造影剂静脉注射8——15s之后,肾动脉具有显影并且到达了最大强度,增强的平均时间是530±32S。超声造影之后16条肾动脉出现显示,都能够观察到其不断增强的彩色血流信号,其肾动脉狭窄的有8条,有1条的狭窄并不明确,确诊之后属于轻度狭窄,有1条不显影而被确证属于闭塞。结论采用超声造影能够增强肾动脉狭窄血流显示,和常规的超声相比较超声造影和血管造影显示具有良好一致性。

  • 标签: 超声造影 肾动脉狭窄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超检查在早期发现颈内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0例颈内动脉斑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检查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B超检查,对照组患者DAS血管造影检测。结果110例患者中轻度颈动脉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分别有47例、53例、10例;B超检测发现轻度颈动脉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分别为37例、46例、6例,DAS血管造影检测发现轻度颈动脉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分别为39例、47例、7例,二者在颈内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测中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斑块检出率明显对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超检查无创伤、便于操作、可重复检查,而且费用较低,对早期发现患者颈动脉狭窄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标签: B超 颈内动脉斑块 颈动脉狭窄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性卒中合并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由此提高该病的认识度。方法将我院104年9月~2015年9收治的缺血性卒中合并颈动脉患者43例(研究组)和通气收治的单纯脑梗死患者27例(对照组)为本次研究活动的对象。研究分析所有活动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血脂、临床神经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影像学特点以及纤维蛋白等各方面。结果对比发现,研究组患者血压变化呈现出多样性,同时血糖异常患者数量较多,与此同时卒中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概率较高,合并颅内主干血管下载较多,观察患者影像学资料,可发现分水岭梗死与多发性梗死的概率较大,容易发展成为脑梗死,与此同时该组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评分相对较差,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应当排除合并颈动脉狭窄,针对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实行个体化治疗模式,调节并控制患者血压和血糖水平,控制斑块,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狭窄 临床特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螺旋CT探测器层数的增加和软件日益更新,CT冠状动脉成像在技术上具有更多优势,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上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及敏感性。后处理技术方面强大的随机软件也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钙化斑块、支架等造成的边缘伪影,有利于准确判断管腔的真实情况,简便易行、安全可靠,为临床对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术、冠状动脉狭窄与心功能、进行中长期疗效评估等方面提供了更多、更有用的信息,可作为高危人群筛查和冠心病复查的首选无创伤性检查方法。本文就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做一系统综述。

  • 标签: 冠状动脉狭窄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CTA)与DSA在诊断头颈动脉狭窄中应用价值。方法临床纳入怀疑颅、颈动脉疾病患者80例,分别进行头颈联合CTA以及DSA检查并进行对比,以DSA检查结果作为标准,评估CTA诊断头颈血管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结果头颈联合CTA检查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78±0.30、2.81±0.34;头颈联合CTA总体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2.96%、98.31%、97.04%。结论头颈联合CTA检查在头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以及手术方案的制订方面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 头颈动脉狭窄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梗死病变部位与患者颈动脉狭窄及程度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通过颅脑部CT及MRI检查结果确诊的患有皮质或皮质下的脑梗死患者120例,分为皮质组和皮质下组,两组各60例,采用HDI2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的情况,确定其是否存在狭窄以及狭窄程度。结果经超声检查后,皮质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人数明显多于皮质下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皮质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明显高于皮质下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容易造成患者皮质脑梗死,而且狭窄程度越深,脑梗死的发病率越高,更易引发危险。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脑梗死 脑血管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视网膜静脉阻塞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并为其临床检测、治疗与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52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52只眼)为研究组,对其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等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多普勒彩超检查,记录其颈动脉狭窄情况,并对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选取5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相关检查后,排除眼部相关疾病。结果经过相关检查后,研究组52例患者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其多普勒彩超结果显示,患者患侧与健侧劲动脉血流动力学各项差异不明显(P>0.05);其IMT值较之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其PSV与EDV值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大多存在颈动脉狭窄,因此检测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对于诊断与预防视网膜静脉阻塞有着重要作用。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阻塞 颈动脉狭窄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采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接收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21例,均经颅内检查后确诊,并采用置入Wingspan支架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其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和术前术后狭窄率的对比情况。结果21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无1例发生出血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0;术前经检查发生狭窄的平均概率为85%,术后经检查残余狭窄的平均概率为27%,术后狭窄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1年回访记录显示,21例患者均未发生脑缺血事件,复发率为0。结论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采用Wingspan支架治疗,短期内的治疗效果比较可观,并发症及复发率比较低,但长远疗效需进一步探究。

  • 标签: Wingspan支架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疗效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4-029-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脑血管造影与血管超声诊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9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其脑血管造影与血管超声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结果经诊断的结果显示,血管造影关于重度颅内动脉狭窄与总动脉狭窄的敏感性明显不及血管造影(P<0.05),但二者的准确性与特异性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超声的准确性明显高于脑血管造影,必要时可将二者联合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脑血管造影 血管超声
  • 简介:目的探讨置入单枚自膨式支架同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合并邻近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技术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采用单枚支架置入同时治疗有后循环缺血症状的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狭窄率≥70%)合并邻近锁骨下动脉狭窄狭窄率≥50%)的患者21例。术中将1枚自膨式开环支架的头端放置于椎动脉V1段的中远端,尾端放置于锁骨下动脉的近端。术后6~12个月行CT血管成像(CTA)和(或)DSA随访。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全部支架成功置入,椎动脉平均狭窄率由术前(87.1±5.7)%降至(7.4±6.4)%(中位数5%,范围0%~20%),锁骨下动脉狭窄率由(61.9±8.4)%降至(4.5±5.7)%(中位数0%,范围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随访中发现1例(4.8%)患者椎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率约50%),但无相关临床症状;1例(4.8%)术后6个月再发眩晕,复查CTA和DSA,显示支架压缩合并椎动脉闭塞。结论单枚自膨式支架置入同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合并邻近锁骨下动脉狭窄,技术可行且安全,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压缩的发生率较低。

  • 标签: 椎动脉狭窄 锁骨下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