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既造就了空前的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危机.因此,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德国史学家于尔根·科卡在其新著《资本主义简史》中以精练的语言,主要从资本主义的起源、扩张和崛起后的发展阶段三方面梳理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引导人们去客观地评价资本主义,也启发人们深入思考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问题.

  • 标签: 资本主义 简史 社会经济制度 史学家 学术界
  • 简介:基于对上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克罗斯兰认为英国已进入“后资本主义”社会,因而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判断已失去正当性.以“后资本主义”论为逻辑起点,克罗斯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修正,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他的社会主义观.克罗斯兰的“后资本主义”论对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但他的这一理论以经济增长为前提,认为股份公司制的出现和管理革命造就的经理阶层分散了资产阶级的权力,使资产阶级已丧失统治地位,这是不正确的.他在“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主义观,也只不过是淡化了传统社会主义的一些色彩,实际上并没有取得重要理论进展和建立起新的理论框架.

  • 标签: 后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 克罗斯兰 英国工党
  • 简介:国内学者对西方学术资本主义理论进行了解读与批判,就学术资本主义在我国是否存在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学术资本主义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及价值评价上展开探讨并提出了学术资本主义的应对思路。我国的学术资本主义本土化还存在研究视角不够广阔、研究内容不够全面和深入、研究方法稍嫌单一等缺陷,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

  • 标签: 学术资本主义 本土化 综述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社会主义,是以市场经济而非产品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形态。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由于政策的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格局没有改变,国有经济的实力、效率、影响力和控制力反而得到较大提升。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家实力,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发展混合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路径,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不仅不会导致国有资产私有化,反而会进一步增强我国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更重要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确保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正确方向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公有制为主体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为不断缩小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成为常态提供了制度保障。

  • 标签: 中国特色 市场经济体制 所有制结构 收入分配 混合所有制
  • 简介:马克思不但是“社会主义”的发明者,也是“资本主义”这个词的发明者。他是第一个把亚当·斯密的理论变成“经典学说”的人,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整套经济学理论,彻底改变了西方经济学领域一家之言统治天下的格局。

  • 标签: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发明者 经济学理论 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
  • 简介:有机马克思主义以其中国元素和生态关切以及与马克思主义的天然联系而著称。作为一种新的替代模式,它必然要对旧的资本主义体制进行清算和揭露。在有机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是共生关系,资本主义的正义流于表面,资本主义的自由、人权与民主受经济利益驱动,资本主义不是历史的终结。正确理解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对于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有机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 批判
  • 简介:传统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理论主要强调经济基础层面上的危机,新马克思主义者奥菲则从系统危机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危机作了进一步的诠释:经济系统层面上的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层次的危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调整,危机越来越趋向于第二层次的危机形式一危机管理的危机,它最终表现为政治系统上的危机.第一层次的危机仍然占据着基础性地位,但是第二层次的危机IE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当下的发展状况.

  • 标签: 系统危机理论 危机管理 政治危机
  • 简介:长期以来,受德国古典美学和浪漫主义美学的影响,学界一直强调审美的自律性、超越性和无功利性。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救赎之路,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审美与文化批判,期望通过建构审美乌托邦来寄托人类自由解放的希望。但是,这种审美和文化批判的理论路径过分倚重主体心理体验和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忽视了现实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改造,片面夸大感性、情感、想象力的作用。今天,从全球范围来看,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依然锐不可当,并且继续以'资本主义'的实在形式遵循着其固有的逻辑在世界范围内扩张,'资本'的魔力和逻辑依旧支配和塑造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审美资本主义正是西方经济社会新近出现的社会文化现象,本文追溯了审美与资本关系的历史嬗变,就审美资本主义中出现的资本对审美的绑架,展开了对资本的辩证批判与反思,就审美资本主义时代'人的自由和解放'问题,做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回答。

  • 标签: 审美资本主义 审美自律 现代性 人的自由
  • 简介: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垄断资本主义经历了从一般金融资本垄断到虚拟金融资本垄断为主导的巨大变化,实行资本主义金融化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的作用继续深化。在意识形态上,仍是新自由主义主导意识形态,它提出了一种新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等运行规则,是一种有利于资本统治劳动的新规则;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成果成为金融资本实施金融化的技术性原因。目前,垄断资本向虚拟金融垄断资本加速发展,从而为垄断资本主义服务。

  • 标签: 资本主义 资本积累 金融资本 新自由主义 垄断资本
  • 简介:本文探讨和发展了雅克·拉康的'资本主义话语',将它与马克思的理论相结合以分析当前的资本主义危机。本文同时吸收了马克思与拉康的观点,主张必须与危机的症状性特征建立联系,而不是倒错地迷信资本主义具有永恒自我更新的能力。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的教学当中,拉康力图解决一直沉寂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前提问题,他提出价值——这种根植于人类劳动的、资本主义特有的抽象——源于无意识,换句话说,源于工人本身内在固有的创造性知识,只不过这种知识已经被无意识能指所过度决定。在拉康看来,资本主义的抽象给自己设定了历史任务,那就是将人类知识的无意识实质转换为看起来可计算、可量化的价值以便交换并从中获利,以废除人类知识的无意识实质。对这一困境的分析使我们在探讨当前危机时能够注意到,资本通过剥削人类劳动产生利润的能力正在消失,当前的危机与这种能力的消失而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有关。本文对与今天的绿色资本主义的'创新悖论'相关的这一困境加以探讨,并提出以下观点:与相信新一轮的科技攻势所具有的变革能力相对应的是一种具有潜在灾难性的否认。

  • 标签: 危机 价值形式 马克思 拉康 绿色资本主义 否认
  • 简介:虽然各类工具书在介绍“资本主义”概念时都直接将其表征的经济生产方式至少追溯到15、16世纪,但事实上,该词直到19世纪后半叶才零星出现在一些学者的著作和论述中间。20世纪以后,该词在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广泛兴起的背景下,作为“社会主义”的对立词汇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基本概念。作为一个政治色彩浓厚的基本概念,“资本主义”最主要的使用领域是“政治—社会”领域。除此之外,“资本主义”概念还在学术界被广为使用。极强的知识生产功能是这一基本概念的重要特性,通过储存或者统摄其他概念和其诸多的衍生形式,以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频繁使用,“资本主义”概念的基本含义不仅得以明确,也真正转化为一个人们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词汇。

  • 标签: 资本主义 概念 社会主义 政治色彩 生产方式 16世纪
  • 简介: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为基础的。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问题上,列宁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只关注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思想,并将其价值局限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一国胜利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思想被严重遮蔽了,实际上其具有丰富内容。

  • 标签: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 列宁 马克思
  • 简介:在审美资本主义时代,品味成为资本主义得以克服种种危机而达到无限制发展的驱动力。品味的问题的核心在于它试图将一种历史的、偶然的观念、价值予以普遍化的诉求。品味的竞争是对可见性的竞争,是新的视觉经验的创造和传播。它关涉到:何种文化、何种视觉经验、何种品味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会占据主导地位。品味关涉到一个'共通感'的领域,同时也是一种论战的能力。中国美学应该适当地转向,去自觉地关注和介入这种品味的竞争。

  • 标签: 视觉经验 中国品味 审美资本主义 共通感 承认
  • 简介:生态资本主义有两个派别:生态市场主义和生态凯恩斯主义。两者都把生态产业视为新的谋利机会,但生态市场主义者主张政府只干预初始价格,其余由市场决定,生态凯恩斯主义者则主张通过生态产业解决就业问题。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剩余价值生产要求刺激需求,以消化超出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生产份额,这是生态问题的根源。生态社会主义者要求把剩余价值生产还原为使用价值生产,认为在此之前的新社会运动只能起改良作用,客观上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成本,从而从供给方面挤压资本的再生产。生态社会主义者没有看到,把生态危机还原为经济危机的做法限制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视野,因为使用价值仍然与人的物质需要、肉体需要联系在一起,无法扩展到社会需要、精神需要。要构建新型的生态文明,必须从"全面生产"和"自由生产"的角度,把"需要的生产"提上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日程。

  • 标签: 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资本主义 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 生态文明
  • 简介:随着学术资本主义的介入,高校科研的方向和重点发生了改变,尤其是传统的基础研究纷纷转向应用性研究,教学与科研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分化,使部分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对此感到担忧。希拉·斯劳特和拉里·莱斯利的《学术资本主义》从经济学的视角阐释了学术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并描述了高校学术研究和教学科研人员的种种转变。面对愈演愈烈的学术资本主义的冲击,高校学术研究怎样才能保持自身的价值与追求,需要认真研究与对待。

  • 标签: 高校 学术研究 学术资本主义 资源依赖理论
  • 简介: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入主白宫成为美国新总统后,~系列竞选口号被迅速付诸实施,包括废除奥巴马医保改革法案、宣布退出TPP、在美墨边境筑墙、出台“旅行禁令”,等等。在很多人看来,特朗普政府是美国民粹主义的产物,预示着美国经济向保守主义急转。这种看法将特朗普政府和此前的奥巴马政府视为对立的两极,忽视了美国经济发展中的内在规律和一般趋势,不仅无法解释特朗普政府上台的原因。也无法揭示其战略和政策的未来走向。

  • 标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经济金融化 美国经济发展 奥巴马政府 断裂 特朗普
  • 简介:金融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迄今的最高阶段,体现出全球性和垄断性的突出特征,金融资本实现了全球性扩张和高度集中,并与其他资本融合,推动资本主义实现了更纯粹的全球化;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空前严重的产业失衡、贫富差距、生产力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酿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及政治、社会、文化价值观等综合危机;全球金融资产阶级人数空前缩小,反金融资产阶级的群体空前壮大。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金融资本主义带来的这些发展变化,为人类社会向更高的新阶段发展做了更充分准备,无产阶级政党团结最大多数反金融资产阶级力量,引领人类社会选择并掌握自己的命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历史机遇。

  • 标签: 金融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简介:不同于以往的见解,马克思通常将资本主义以后的新社会称为“联合体”(Association),并且在资本主义自身中发现了它的萌芽。本文的目的在于阐明马克思是如何理解“联合体”的核心内容,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又是怎样孕育了“联合体”的要素。本文首先从基础理论层面论述了联合体的概念。马克思认为联合体社会的“主体”不是“资本”或“国家权力”等外在力量,而是“联合起来的个人和生产者”。另外,联合体本质上是以相互主体地、能动地、有意识地联合在一起的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这才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①。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社会自身怎样产生了联合体的要素(主体及物质条件),马克思又是怎样理解的?本文从此问题出发,并试图阐明这一问题的基本点。

  • 标签: 资本主义社会 新社会 联合体 联合劳动 合作工厂
  • 简介: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这一发展趋势的论证是多层面、多视角的,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使资本主义遭遇了制度困境并陷入了全面危机。危机中的当代资本主义各国政府进行了反思、调整和改革,其路径从危机最初爆发的金融和经济领域开始,进而拓展到政治、社会领域,可以说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等方面。但是,在危机肆虐整整8年的今日,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复苏依然乏力,政治困局更加凸显,社会问题愈益突出,从而再次彰显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理论的当代价值。

  • 标签: 资本主义 社会基本矛盾 危机 阶级对立 资本积累
  • 简介:马克思对资本增殖过程的剖析可理解为:资本的本质在于物化劳动对于活劳动的榨取——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必须大于劳动报酬。对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劳动二重性,提出了新的理解:从具体劳动到抽象劳动的转变不仅是一种哲学思绪,还可以体现为特定的数学关系式:关键因子“平均代价当量”。废除雇佣劳动剩余价值之后仍然存在的经济范畴有如下三个:实业性盈亏因子、交易性盈亏因子和代价的有机构成。这些都是超越资本主义的经济学范畴。探讨这些范畴,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 标签: 《资本论》 平均代价当量 先后度 供需系数 代价的有机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