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人大网(www.npc.gov.cn)昨日全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修正(草案)》,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征集意见截止日期为9月30日。我国现行的刑诉法是1979年制定,1996年经过一次修正。8月26日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初审了刑诉法修正草案。这次修正草案有99条,拟将刑诉法从原来的225条增加到285条,修改的面较大,修改的条文比较多,主要涉及完善证据制度、强制措施、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修正案 草案 公开 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简介:现行的《刑事诉讼》,因存在重实体而轻程序、非法证据难以排除,侦查部门权力强大、法院独立性不够,律师权利难以落实等诸多弊端,致使冤假错案层出不穷,其本身的缺陷彰显无遗。由于刑诉法修改涉及公检法等权力的再分配,各方利益难以达成共识,此次刑诉法修订2004年动议,中间各方利益难以摆平,一度停顿,直至2011年6月,中共中央政法委全体会议后,刑诉法修改日程才得以确定。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修正案 质疑 草案 刑诉法 非法证据
  • 简介:我国刑事诉讼在讯问制度的设计上过于侧重保障公权力查明真相的职权,使得犯罪嫌疑人沦为诉讼客体,刑讯逼供正是二者的权力权利失衡的必然产物。近年来多起因刑讯逼供造成的冤假错案的爆发使当权者正视这一立法顽疾,在今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修正》(以下简称刑诉修正)对讯问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赞扬批判之声共存。本文将简单介绍我国现行的讯问制度,分析草案对讯问制度的修改内容,就草案引发的争议陈述自己的见解,并借域外讯问制度这块他山之石,提出进一步的改革构想以更好地预防刑讯逼供。

  • 标签: 讯问程序 刑讯逼供 刑诉修正案 犯罪嫌疑人陈述
  • 简介:从类型学出发,刑事诉讼立法表现为对立的两种理想类型:一是价值导向性立法模式;二是技术性立法模式。《刑事诉讼第二修正》的修活动实为一种类价值导向性的立法。其特征为:政策与法理短路相接导致法律内部的紧张与对立,进而造成致力于精确性和明晰性的立法技术在立法中的有限应用,乃至反向利用。最终致使《第二修正》在形式、结构与内容上均存在明显的技术缺陷。欲对其予以弥补和完善,须从价值导向性立法转向技术性立法。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修正案 立法技术
  • 简介:刑事诉讼确证方式的外在性决定了出庭作证主体事实上的一致性,即出庭作证主体同处于证人地位。受传统立法惯性影响,新《刑事诉讼》对出庭作证主体进行了规范上的区别,使出庭作证主体在诉讼权利、义务、作证方式、制裁措施与出庭例外方式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造成了事实与规范之间的冲突。从体系性与层次性制度构建出发,遵循诉讼主体出庭作证应然平等性原则,构建完善的出庭作证制度,是直接言辞原则的要求,亦契合新《刑事诉讼》进一步加强对抗式诉讼模式的发展趋向,利于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

  • 标签: 出庭作证 新《刑事诉讼法》 制度规范
  • 简介:刑事诉讼修正(草案)首次对警察出庭作证作出了规定,这对于完善证人制度、推进庭审方式的改革、培育警察的法治精神、完善我国的证据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该规定还很简单,有必要考察和借鉴域外警察出庭作证的做法在程序和证据两个方面作进一步的完善。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警察 出庭作证 修改 完善
  • 简介:公诉案件中采用和解程序并不影响刑事实体法价值的实现,相反它对传统刑事司法观念进行了巨大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刑法理论与诉讼模式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有利于实现被害人利益与加害人权利、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以及公正与效率之间的平衡统一,对于刑法价值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 标签: 刑事和解 刑法价值 公诉案件和解程序 平衡论
  • 简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被告人在自愿认罪的基础上与检察机关就量刑展开的协商,是量刑情节的一种,其与自首、坦白量刑情节可以累加适用,但吸收了被告人认罪态度好这一量刑情节。侦查机关不应该是该制度的适用主体,如何保证被告人认罪认罚的自愿性是该制度得以顺畅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应赋予值班律师阅卷权,降低审前羁押率,适用的罪名限于量刑规范化改革的罪名,刑罚限于有期徒刑、拘役,法庭审理的重点在量刑而非事实认定。

  • 标签: 认罪认罚从宽 自首 认罪态度好 值班律师 量刑规范化
  • 简介:由于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冤假错案,侦查人员出庭作证问题成为了刑事诉讼研究的一大热点。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对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规范侦查取证行为、促进公平正义、维护司法权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该制度的推行却困难重重。通过对相关现行法律法规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确存在某些立法缺陷,建议《刑事诉讼修正(草案)》对侦查人员出庭作证问题予以完善。

  • 标签: 侦查人员 出庭作证 非法证据排除 证人资格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修正(草案)》是基于国内外客观形势和背景的变化下出台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刑诉法的可操作性、有效保障被追诉人诉讼权利和规范司法机关诉讼活动等问题。该修正(草案)对于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和审判程序的改革和完善等方面做出了较大修改,有许多亮点;修正(草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刑事诉讼一般制度和程序的设计以及特别程序的设置等方面有一定特色。然而,修正(草案)对有些重要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有些规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也存在问题,尚需对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证据制度与规则、强制措施、审判程序等加以进一步完善,并注意解决修正形成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 标签: 刑诉法 修正案 被追诉人诉讼权利 司法机关活动
  • 简介:我国《刑事诉讼修正》施行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审前案卷全部移送制度、庭前会议制度、侦查人员出庭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或机制的确立,会对刑事审判认证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应因势利导,积极探索完善认证制度,确立当庭认证为主、延迟认证为辅的认证模式。

  • 标签: 刑事审判 认证制度 建构
  • 简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在于证据的合法性如何证明。根据立法规定,侦查人员或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是主要的证明方式,但这种证明方式在实践中可能使证明变为一种缺乏说服力的单方面“说明”,建议《草案》给予必要的完善。

  • 标签: 非法证据 排除 规则 合法性 情况说明
  • 简介:刑事诉讼修正(草案)对证明标准的“确实、充分”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这种努力方向值得肯定,但是,具体的表述有待商榷。在刑事诉讼的条文中不宜使用“排除合理怀疑”这一表述。证明标准的多元化应当在条文中予以体现。死刑案件的定罪标准和普通刑事案件的定罪标准应当适用相同的证明标准。死刑案件涉及立即执行的不利被告的量刑情节应当坚持最高的证明标准“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 标签: 刑事诉讼 证明标准 草案 排除 合理怀疑 多元化
  • 简介: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颁布的两个证据规定,以及新近通过的《刑事诉讼修正)》中有关非法证据排除的相关规定,对于建立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以及完善刑事证据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刑事司法领域的价值分析入手,结合新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的具体内容,从排除证据之范围、举证责任之分配以及排除程序之设置三方面进行详细论证,并对如何在司法实践中更好地落实和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提出建议。

  • 标签: 非法证据 排除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
  • 简介: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国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十七年前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以下简称)《原刑诉法》)进行了许多重大修改、增补和删减。其涉及的条文之多,修改和增补的内容之广,在我国立法实践中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成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和司法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结构变动 新刑诉法 简易程序 《决定》 刑事案件
  • 简介:<正>刑事诉讼的修改现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们认为,此次修改刑事诉讼,在指导思想上应当有利于追究犯罪与保障人权;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益。应当从中国国情出发,总结15年来刑事诉讼实施的经验教训,切实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还应当注意借鉴外国的有益经验,使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与世界各国适当地接轨。一、管辖问题

  • 标签: 被告人自白 刑事诉讼法修改 刑诉法 刑讯逼供 检察机关 检察院
  • 简介:鉴于我国目前刑事诉讼中证人拒绝出席作证的严重现象已危及到国家的刑事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本文尝试从刑事证人拒绝作证的原因与社会危害性,以及国外刑事证人制度的相关立法的角度,来探讨我国刑事证人制度建设.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刑事证人 拒绝作证 证人制度
  • 简介:案例1辩护与代理[案情]某区法院审理一起未成年人故意伤害.被告人孙某,男,15岁,系某校初中三年级学生.1997年11月某日与本校另一学生打架,致其重伤.开庭前,法院在向被告人送迭起诉书副本时,告知他可以委托辩护人为其辩护,被告人因不愿增加家庭负担,表示不委托辩护人.区法院遂将被告人的这一意见记录在案,于十日后开庭审理.经法庭审理,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3年.审判后,孙某不服提出上诉,同时委托律师参与二审.

  • 标签: 案例分析 《刑事诉讼法》 初中三年级 未成年人 有期徒刑 被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