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房顶的雕塑老霍站在房顶,俯视全村,脖子抻成了长颈鹿,脑袋转成了小蜗牛,心里“噼里啪啦”地打着小算盘。其实,老霍犯不着笨手笨脚地爬上房,也无须抻长脖子到处瞅。他半辈子没离开过村子,当了十几年的村长,哪家啥样,玻璃一样透明。

  • 标签: 村庄 分裂 长颈鹿
  • 简介:在方方的小说《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中,主人公黄苏子是一个典型的具有自我分裂型人格的女性:“她是白天的黄苏子,黑夜的虞兮。作为白天的黄苏子,她外表是白领丽人,雅致而安宁,而内心却满是龌龊,不停地对他人发出恶毒的咒骂;而当她成为晚上的虞兮时,她外表是‘鸡’,淫荡且下贱,而内心却怀着一种莫名的悲凉,觉得自己不是为卖淫而卖淫,而是尝试另一种生活方式,是在完成人生命中的某种需要。黄苏子把自己分裂了又分裂,然后想,人是多么复杂的一种生物呀。”

  • 标签: 方方小说 自我分裂 悲凉 黑夜 主人公 典型
  • 简介:2016年10月27日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网站上,刊载了伯尼·霍甘的文章《脸书如何分裂了我们》。

  • 标签: 分裂 连接 泰晤士报
  • 简介:假如一个诗人丧失了对世界的想象力,丧失了对他人、对其他生命的敏感,丧失了对身边生活诚实的表达,我不会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 标签: 分裂诗歌 诗歌诗人
  • 简介:《无风之树》的立体叙事方法,使得第一人称叙事从语言形式和内在价值基础两方面弥合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语言分裂,即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分裂,使作者摆脱了困扰中国现代作家的语言梦魇,得以用中国人的日常话语叙事,还原了汉语的原生性,摆脱了欧美语言对中国人的语言表达的扭曲。但是作者自身的价值分裂和第一人称叙事的局限性决定了这只是暂时性的、个案性的弥合。

  • 标签: 立体叙事 第一人称叙事 语言 价值 弥合
  • 简介:佛陀涅槃了,整个僧团面临着如何保证和合统一不致走向分裂的考验。佛陀涅槃之时,首座弟子大迦叶正带领弟子们行化在摩竭陀国的南山一带。一行人在赶往拘尸那罗城途中,从一名外道口中得知佛陀已入灭七日的消息,已证果的比丘都默然肃立,还没开悟的比丘则恸哭失声,

  • 标签: 分裂 佛教 佛陀 大迦叶 涅槃 弟子
  • 简介:"楔子战略"是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中非常重要的外交指导思想,决定了中美关系的走向.美国家安全委员会第34号和48号文件标志着"楔子战略"的形成,并通过政治、外交、贸易和宣传手段来分裂中苏关系."楔子战略"对此后美国政府进一步发展利用中国牵制苏联的思想有深远影响.

  • 标签: "楔子战略" 冷战 遏制政策
  • 简介:《坏东西》是学群继《坏孩子》《坏家伙》后又一篇“坏”字当头的小说,它与前两篇之间有内在的呼应,也可独立成篇,而三篇小说总体上则构成一个有关自我与世界、自由与拘禁关系理解的中国版“恶童”三部曲。如果说在前两篇小说中,学群对于“坏”的叙事形象的塑造还带有模仿性很强的“反成长叙事”的特征(尤其是第一部《坏孩子》,很容易让人想起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等作),那么到了《坏东西》,因为它勾连了众多的现实经验,尤其是城镇化进程中资本大棒挥舞之下种种罪与罚的怪现状,不但篇幅三部曲中最长,情感上最峻急、人物最富张力,而且也是最具有“中国故事”属性的一篇。

  • 标签: 分裂叙事 他者化 《麦田守望者》 《坏孩子》 隐喻 自我与世界
  • 简介:2000年12月15日,《北京青年报》以《八大样板戏携手重来》为题报道了12月13、14日晚于北京音乐厅上演的"红色经典现代京剧之夜",并称这是"当年盛极一时的八大样板戏,20年后的集体亮相"。这场喧嚣于千禧之年的样板戏"盛宴"或许可以视为是1990年代样板戏"回归"热潮的一次集结,在此背后所蕴藏的是样板戏在20世纪最后十年所积蓄的巨大能量。

  • 标签: 现代京剧 北京音乐厅 红色经典 《北京青年报》 知识分子群体 《沙家浜》
  • 简介:摘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对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党在反分裂斗争中的组织根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以及更好地完成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基层党组织 反分裂斗争 社会根基
  • 简介:跨越将近三十年的沧桑巨变,《平凡的世界》再度被搬上荧屏——1988年小说出版后,1989年曾有14集的电视剧上演。经历了春节城乡间大回流、故乡亲I青洗涤、怀旧潮冲击,目睹了故乡的或繁荣或萧条,或昂扬或消沉,观众在荧屏前共享黄土地上孙氏兄弟和众乡亲的人生悲欢浮沉。劳动与爱情、成长与挫折、普通人的尊严与亲情、日常生活的悲欢离合与大时代的跌宕巨变,一一在荧屏中呈现。

  • 标签: 《平凡的世界》 电视剧改编 新农村 分裂 农民 小说出版
  • 简介:金源一是韩国最具代表性的“分裂作家”之一。从初期存在主义倾向的小说,到描写日本占领时期历史生活的《常青松》,他的作品世界超越了南北分裂问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呈现出很大的变化。即便如此,贴在金源一身上的标签更多的时候仍然还是“分裂作家”,或许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作家会像他这样执着于民族分裂悲剧和矛盾题材的创作。从《晚霞》与《火之祭典》等优秀长篇小说,到收录了《月见花》等多部中短篇小说的《分裂小说选》,金源一对南北分裂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挖掘,并讲述了与之相关的生活故事。

  • 标签: 民族分裂 金源 现实意识 文学 长篇小说 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