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主人公马丁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生活背景及人物命运等方面都深深折射出了作者杰克·伦敦的影子。马丁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原先的自我遭到放逐,新的自我无法确立,从而导致其悲剧命运。本文采用拉康的"镜像阶段概念"里的"自我分裂"和"自我异化"理论,分析马丁·伊登的性格发展变化过程。

  • 标签: 《马丁·伊登》 杰克·伦敦 自我分裂 自我异化
  • 简介:《坏东西》是学群继《坏孩子》《坏家伙》后又一篇“坏”字当头的小说,它与前两篇之间有内在的呼应,也可独立成篇,而三篇小说总体上则构成一个有关自我与世界、自由与拘禁关系理解的中国版“恶童”三部曲。如果说在前两篇小说中,学群对于“坏”的叙事形象的塑造还带有模仿性很强的“反成长叙事”的特征(尤其是第一部《坏孩子》,很容易让人想起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等作),那么到了《坏东西》,因为它勾连了众多的现实经验,尤其是城镇化进程中资本大棒挥舞之下种种罪与罚的怪现状,不但篇幅三部曲中最长,情感上最峻急、人物最富张力,而且也是最具有“中国故事”属性的一篇。

  • 标签: 分裂叙事 他者化 《麦田守望者》 《坏孩子》 隐喻 自我与世界
  • 简介:凯瑟琳骨子里与希思克利夫同属野性,却最终背叛希思克利夫嫁给象征文明的埃德加,其原因既是身份归属的问题,也是内在的多元需求,另外社会的规训、经济的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凯瑟琳作出的选择既造成了自己的死亡,也直接导致了希思克利夫人性的异化与疯狂的报复。最终,希思克利夫在宣泄完心中的毒素后与凯瑟琳的灵魂相会于荒原。

  • 标签: 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 凯瑟琳 自我分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各大医疗机构广泛开展对慢性疾病的自我管理,并提出了精神分裂自我管理这一概念,主要对精神分裂患者自我管理的潜在对象、管理相关工作者、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管理时间、频率和周期、自我管理评价工具和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同时与我国当前的国情和社会背景相结合,对精神分裂自我管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以促进精神分裂自我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自我管理 研究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我管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把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自我管理模式”和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在病人出院前1周利用自编测评表进行评估。结果应用“自我管理模式”护理的病人在个人卫生、参加活动、遵守制度、配合治疗、合理进食、帮助他人等方面得分高于传统护理模式护理的病人(P<0.05)。结论病人自我护理模式能够激发其主观能动作用,显著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观自我护理能力,有效改善其社会功能。

  • 标签: 自我管理 精神分裂症 评价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类型进行研究分析,有利于医护人员根据不同类型患者的特点进行管理,制定不同类型的自我管理策略,从而帮助患者更大程度的恢复健康。 方法 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量表进行测评,将患者进行分类并比较不同类型的不同特征。结果 通过测评,将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自信自主型、被动顺从型、不参与型这三类。三类患者的婚姻状况、照顾者类型、过去半年再住院次数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医护人员要能够有效识别这三种自我管理类型的患者,为了更大程度的促进不同自我管理类型患者的康复,医护人员针对不同类型患者的特点要给予针对性的管理与治疗。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自我管理; 聚类分析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症状自我监控以及药物自我处置同首发精神分裂症复发表现出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我院 2016 年 03 月~ 2018 年 05 月收治的 130 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数字奇偶法分组后拟定每组干预方案;参照组( 65 例):拟定药物治疗方案展开;实验组( 65 例):拟定药物治疗方案 + 症状自我监控 + 药物自我处置方案展开;就 组间 干预结果展开对比。 结果: 实验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再住院率( 1.54% )以及疾病复发率( 1.54% )低于参照组( 23.08% )、( 21.54% )明显( P <0.05 );实验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就业率( 84.62% )高于( 49.23% )明显( P <0.05 );干预前,实验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 ITAQ 评分以及 PANSS 评分同参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 P >0.05 );干预后,实验组 ITAQ 评分高于参照组明显, PANSS 评分低于参照组明显( P <0.05 )。 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于临床接受症状自我监控以及药物自我处置干预后,利于再住院率以及疾病复发率的降低,就业率的提升, ITAQ 评分的提升, PANSS 评分的降低,最终促进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转归。

  • 标签: 药物自我处置 症状自我监控 首发精神分裂症 复发
  • 简介:目的:探讨运用Orem的自理学说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我护理的影响。方法:用住院病人护理观察量表(NOSIE)对135例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实验组运用Orem理论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照组按精神科一般护理常规,在入组时和2个月后用NOSIE进行评定分析。结果:实验组社会兴趣、个人卫生等积极因素的提高和精神病表现、迟缓等消极因素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Orem的自理学说能明显提高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促使病人早日回归社会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OREM自理理论 自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体心理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和谐、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将45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继续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心理治疗,共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使用自我和谐量表(Self-ConsistencyandCongruenceScale,SCCS)、自尊量表(Self-EsteemScale,SES)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Self-EfficacyScale,GSES)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个月后,患者自我和谐量表中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因子分和自我的刻板性因子分显著降低(t=3.544,17.277,P均<0.01),自我的灵活性因子分显著增高(t=6.674,P<0.01);自尊量表分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分显著增高(t=4.350,3.662,P均<0.01)。结论集体心理治疗能有效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和谐,提高患者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 标签: 集体心理治疗 精神分裂症 康复期 自我和谐 自尊 自我效能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8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家庭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自我效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自我效能感护理后较护理前有所提高,对照组有所下降。观察组的自我效能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家庭护理干预 精神分裂症 自我效能感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自我效能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 2017年 1-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6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3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32例观察组实施自我效能理论的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精神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自我效能理论的康复护理干预,有效改善了患者精神症状,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自我效能理论 精神分裂 康复护理
  • 简介:精神分裂症属于高致残类疾病。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受残疾本身及长期单调的住院生活的影响,以及受封闭式及传统护理模式的制约,部分患者逐渐趋于精神衰退,生活懒散,孤僻退缩,始动性缺乏,无社会责任感,社会适应能力极差,各种社会功能减退,占一定比例的患者只满足于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虽然健康教育在临床中已开花结果,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慢性患者的住院状况,角色转化障碍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在临床中采用更加有效的护理干预手段,对促进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家庭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临床指导意义。笔者对100例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量化自我管理对照研究,略有绩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精神分裂症患者 慢性患者 临床效果 自我管理 量化 传统护理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元化护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中的作用。方法本次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先后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给予多元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自我管理能力均有所提升,但研究组提升更明显,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元化护理模式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治疗中有助于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提高,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多元化护理模式 精神分裂症 自我管理 行为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药物自我处置程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将82名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训练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变的前提下,训练组按照《药物自我处置程式》进行训练3个月,训练结束2个月后,随访6个月;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随访时间同训练组。采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和简明精神量表(BPRS)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训练初期两组SDSS,BP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3个月结束时及随访6个月时,训练组的SDSS评分,BPR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结论药物自我处置程式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有较好的作用,可以减轻精神分裂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善精神分裂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精神科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6—12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门诊就诊的2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7份,有效回收率为94.09%。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家自我管理量表得分为(63.51±9.55)分,得分率为47.58%。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工作状态、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状况、经济负担、病程、住院次数、家人态度、社会支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家自我管理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婚姻状况、社会支持、经济负担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共解释总变异的36.0%。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居家自我管理能力亟待提高,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特征实施护理干预或自我管理教育,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促进其疾病康复,降低复发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居家护理 自我管理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目的探讨自我管理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一般精神科治疗与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管理训练,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自理行为问卷(SCBQ)、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自尊量表(SES)对2组患者进行训练前后康复状态的评估。结果1年末观察组BPRS、SDSS、SCBQ、GWB、SE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服药依从性、药物管理形式、对药物效果的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我管理训练能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自理水平、幸福度、自尊程度、治疗依从性及康复效果,降低其社会功能缺损程度。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自我管理训练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干预的研究对患者自理能力/自尊/总体幸福感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住院女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的精神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认知干预和自理能力训练,疗程12周,干预前后运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总体幸福感量表(GWSB)及自尊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12周后干预组的社会功能、社会兴趣、个人卫生等积极因素的提高和退缩、激惹、抑郁等消极因素的恢复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干预前SES、GWB评分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SES、GW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干预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理缺陷和低自尊行为、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和总体幸福感。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自我护理能力 健康行为 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