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TP53突变在其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在我国大陆地区,约有50%HCC患者携带TP53突变,最常见的是黄曲霉毒素导致的R249S突变。MDM2和p14ARF是TP53通路的两个重要调节因子,近来研究显示MDM2扩增和p14ARF纯合性缺失/启动子甲基化也参与了HCC的发生发展过程。目前,有越来越多关于TP53通路改变在HCC早期诊断、预后和治疗中应用的研究,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本文重点介绍了TP53通路分子遗传改变(包括TP53突变、MDM2扩增和p14ARF纯合性缺失/启动子甲基化)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关系。

  • 标签: 肝细胞癌 TP53 MDM2 P14ARF
  • 简介:摘要特纳综合征是较常见的性染色体异常疾病。本文报道了1例罕见性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的特纳综合征,并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全基因组低深度测序(CNV-seq)等遗传技术明确了结构异常染色体的性质,为临床医生和遗传分析人员提供诊断思路。

  • 标签: 特纳综合征 染色体 荧光原位杂交FISH CNV-seq
  • 简介:摘要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发现、早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主要手段,而在食管癌发病早期已经出现了分子细胞遗传改变,并且发现某些特征性改变与预后相关。本文旨在将与食管癌预后相关的分子细胞遗传改变和常用的几种检测方法做一综述。

  • 标签: 食管癌 分子细胞遗传学改变 预后
  • 简介:分子遗传是21世纪生命科学最有活力的学科之一,了解这门学科的前沿进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该专业的理解和开阔学生的科研视野。笔者在分子遗传教学中开设了学生作学术报告专题课的内容,探索和建立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锻炼了学生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 标签: 分子遗传学 学术报告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深度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的进步,对恶性肿瘤的分子遗传机制和个体化差异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将近年来对高危神经母细胞瘤的分子遗传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对其在染色体水平异常、基因突变、转录调控以及表观遗传修饰几个方面的进展进行了总结,并简要介绍随着分子遗传机制研究的深入而带来的肿瘤分层诊断、靶向治疗、精准治疗的新思路和新策略。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非编码RNA 分子遗传学
  • 简介:摘要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年轻人猝死的最主要原因。HCM主要由肌小节基因突变所致,虽然不同肌小节组分的突变基因致病机制略有不同,但均会引起肌小节钙离子的敏感性增加和能量代谢障碍(即肌小节能量的低效利用和需求增加),进而导致HCM的各种临床表现。而钙离子代谢紊乱、线粒体功能紊乱以及代谢重构是代谢改变的具体反映。该文描述了HCM肌小节基因突变的分子遗传基础,并深入分析了肌小节基因突变与不同代谢改变之间的联系,为以调节代谢为靶点的HCM特异性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 标签: 心肌病,肥厚性 突变 代谢
  • 简介:摘要女性生殖细胞的发育主要经历胚胎发育期和青春期后的卵泡发育期,其中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转换、减数分裂阻滞和再激活是发育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各发育阶段独具特征性分子事件,其顺序发生亦需严密的基因调控及与性腺体细胞的交互作用。近年来,单细胞转录组研究揭示了生殖细胞及性腺体细胞的阶段特异性表达基因、信号传导通路及表观遗传变化,为深入理解生殖细胞发育过程、阐明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促进生殖遗传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 标签: 生殖细胞 减数分裂 卵泡发育 转录组学 表观遗传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1例生长发育迟缓患者的遗传病因。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常规应用G和C显带分析患者及父母外周血染色体,然后采用单核苷酸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rray, SNP-array)技术进一步确诊,并采用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验证。结果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 XX, r(15)(p11.2q26.3)[92]/45, XX,-15[9]/46, XX, dic r(15)(p11.2q26.3;p11.2q26.3)[4];SNP-array提示arr[hy19]15q26.3(98 957 555-102 429 040)×1,考虑染色体15q26.3区存在约3.4 Mb的杂合性缺失,缺失片段中包含致病性明确的IGF1R等7个Morbid基因;qPCR验证结果为15号染色体IGF1R基因第3、10和20外显子引物扩增区存在缺失,考虑系包含了IGF1R基因的片段杂合性缺失所致。患者父母核型正常。结论15q26.3区域的微缺失导致IGF1R等基因单倍剂量不足以及环状染色体的不稳定,这可能与患者生长发育迟缓等临床特征相关,细胞分子水平的检查为病因诊断提供了依据。

  • 标签: 15号环状染色体 核型分析 单核苷酸多态微阵列 荧光定量PCR
  • 简介:摘要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间叶性肿瘤,诊断主要是根据镜下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检测。50%~60%的IMT中存在ALK基因重排,而在另外一小部分缺乏ALK基因重排的IMT中存在ROS1、NTRK3、RET、PDGFRβ、IGF1R基因的重排。本文就IMT分子遗传特征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待为该病的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更多信息。

  • 标签:
  • 简介:野猪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动物,是现代家猪的祖先,因而野猪是可用于改良家猪品种的宝贵遗传资源之一。本文从野猪的核内基因、野猪线粒体DNA与家猪的起源进化关系及家野猪杂交利用方面对野猪的遗传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野猪进一步的遗传研究和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标签: 野猪 分子遗传学 线粒体DNA 杂交
  • 简介:唇腭裂是人类最常见的颅颌面出生缺陷,是一组在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复杂疾病,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是最常见的类型。虽然已发现一些染色体结构异常和易感基因与唇腭裂发生相关,但其发病的分子遗传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本文拟就唇腭裂的分子遗传病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唇腭裂 分子遗传机制 易感基因
  • 简介:摘要出生缺陷会导致婴儿患病甚至死亡,这已引起全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诊断的研究热点是如何建立无创伤性的产前诊断。本文通过阐述遍观遗传在区分母体和胎儿DNA上的应用以及对无创性产前诊断作出探讨。

  • 标签: DNA甲基化 胎儿疾病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as and paragangliomas,PPGLs)是一类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很强的遗传背景。患者的症状与过量儿茶酚胺释放相关。近年来,相关学者在PPGLs的遗传、代谢、免疫等潜在发病机制方面取得诸多进展,为其诊断和治疗手段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随着越来越多的PPGLs致病基因被发现,人们对PPGLs患者的治疗、预后及随访有了新的认识。现本文就PPGLs的分子遗传特点进行综述。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分子遗传学
  • 简介:在过去的10年中,临床细胞遗传有了显著的进步,分子生物技术被应用到了常规染色体分析。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传统核型显带分析在准确诊断和解释某些染色体的技术上的缺陷,这些新技术包了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ulticolor-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M-FISH)、光谱核型分析(Spectralkaryotyping,SKY)、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genomichybridization,CGH)和微阵列基因组杂交(arraycomparativegenomichybridization,aCGH)。每1种技术都有特定的检测范围与限制。本文对这些技术的特点及它们的在产前诊断的应用综述。

  • 标签: 产前诊断 FISH SKY CGH ACGH
  • 简介:九月,蓝翔卫校来了一批新生。与往届一样,这拨半大孩子看上去平平元奇。甚至连那种怯生生的眼神,都像是出自同一种规格的模具。

  • 标签: 遗传学 新生 卫校 孩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分子细胞遗传异常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科确诊的初发ALL患儿403例为研究对象,完善骨髓涂片细胞、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结果1.403例患儿中,男240例(59.6%),女163例(40.4%);年龄(5.31±3.46)岁;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374例(92.8%),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 29例(7.2%)。2.细胞遗传: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分裂相者311例(77.2%),异常者126例,异常检出率40.5%,其中高超二倍体和超二倍体占15.4%(48/311例)。3.融合基因:融合基因阳性者110例(27.3%),其中TEL/AML1 70例(17.4%)、BCR/ABL 13例(3.2%)、MLL 19例(4.7%),2015年至2018年检出PBX1/TCF3 8例(4.0%),EBF1-PDGFRB 1例(0.5%),SIL/TAL1 6例,占T-ALL的33.3%(6/18例),提高了T-ALL分子异常检出率;BCR/ABL阳性患儿年龄大于MLL、TEL/AML1阳性患儿[(8.01±3.11)岁比(3.89±1.84)岁、(1.56±1.25)岁,P<0.001];PBX1/TCF3阳性患儿年龄[(6.58±4.83)岁]大于TEL/AML1、MLL阳性患儿(均P<0.05);MLL阳性患儿年龄小于TEL/AML1阳性患儿[(1.56±1.25)岁比(3.89±1.84)岁,P=0.001];MLL阳性患儿初发时的白细胞数高于TEL/AML1、BCR/ABL阳性患儿[(76.97±19.87)×109/L比(16.94±2.28)×109/L、(20.53±6.49)×109/L,P<0.05];PBX1/TCF3阳性患儿初发时的白细胞数高于TEL/AML1阳性患儿[(85.75±30.32)×109/L比(16.94±2.28)×109/L,P=0.002];MLL阳性患儿免疫分型以早前B-ALL为主(14/19例),TEL/AML1阳性、BCR/ABL阳性患儿均以普通B-ALL为主(57/70例、11/15例)。4.染色体核型分析、FISH、PCR3种方法对初发ALL患儿分子遗传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0.5%(126/403例)、69.2%(279/403例)、29.7%(60/202例),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1);染色体核型分析与PCR异常检测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71)。5.不同性别及年龄组分子细胞遗传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651、0.721),而初发时的白细胞数≥50×109/L组与<50×109/L组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37/51例比107/352例,P<0.001),B-ALL遗传异常检出率高于T-ALL(275/374例比14/29例,P=0.005)。结论儿童ALL染色体核型以超二倍体比例较高;融合基因分布与年龄、初发白细胞数和免疫分型有关;3种检测方法互相补充大大提高了遗传异常检出率;T-ALL遗传异常检出率低,可能需要新的检测方法。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分子细胞遗传学 临床特征 儿童
  • 简介:摘要Gitelman综合征是由位于染色体16q13的SLC12A3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病率为1~10∶40 000,SLC12A3基因编码噻嗪类敏感的钠氯共同转运体(sodium-chloride cotransporters, NCC),介导Na+和Cl-的重吸收。该综合征以低钾性碱中毒、低镁血症和低尿钙为特征,基因型与表型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了超过500种基因突变,并对其中的一些突变进行了功能学分析。本文综述了Gitelman综合征相关的基因突变和功能研究,对其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总结了Gitelman综合征的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 标签: Gitelman综合征 钠氯共同转运体 SLC12A3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道下裂患儿的细胞遗传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8年5月于天津市儿童医院就诊的45例有细胞遗传异常的尿道下裂患儿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为10个月(3 h~5岁)。45例中20例为近端型尿道下裂,1例为中段型尿道下裂;24例合并不同程度的泌尿生殖系统畸形,其中15例合并单侧或双侧隐睾,5例阴囊分裂,3例阴茎阴囊转位,3例小阴茎,3例合并腹股沟斜疝,1例重复尿道,1例鞘膜积液,1例隐匿阴茎。在合并其他系统畸形方面,1例合并唇腭裂,1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均行外周血淋巴细胞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分析患儿的细胞遗传特点。结果45例中,性染色体异常28例(62.22%),包括47,XXY、46,XX/47,XXY、45,X0/47,XYY等核型;性反转8例(17.78%),均为46,XX;常染色体异常4例(8.89%),包括46,XY,9p+、46,XY,10p+和46,XY,1q+;染色体多态性4例(8.89%),包括46,XY,inv(9)和46,XY,16qh+;平衡易位1例(2.22%),为45,XY,-21,-22,+t(21;22)。45例中8例染色体核型为46,XX的尿道下裂患儿,即性反转患儿,均为近端型尿道下裂。结论尿道下裂患儿可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包括性染色体异常、常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多态性及染色体平衡易位,其中性染色体异常最多见,平衡易位最少见。

  • 标签: 尿道下裂 儿童 染色体核型 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及软组织小圆细胞肉瘤的病理形态表现、免疫表型、分子遗传特征及不同检测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72例原发于骨及软组织的小圆细胞肉瘤,对其病理形态表现、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中13例疑难病例行二代测序检测。结果本组病例年龄分布在4~55岁,以男性为主,其中尤文肉瘤及小细胞骨肉瘤好发于骨组织,以长骨多见,BCOR重排肉瘤、CIC重排肉瘤、滑膜肉瘤及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好发于软组织;病理形态均以弥漫浸润的小圆细胞为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几乎所有病例均表达波形蛋白和CD99,不同程度地表达神经源性标志物,上皮源性标志物和肌源性标志物表达率低;结合临床特点、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FISH或二代测序检测诊断尤文肉瘤46例、骨肉瘤14例及透明细胞软组织肉瘤1例;经二代测序诊断3例CIC重排肉瘤及BCOR重排肉瘤、滑膜肉瘤、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和FUS-NFATc2融合肉瘤各1例;另有4例经FISH及二代测序检测未发现特异性分子改变,诊断为未分化小圆细胞肿瘤。结论骨及软组织的小圆细胞肉瘤大部分病例结合临床、病理形态表现及免疫表现可以诊断,部分病例需借助FISH、二代测序等分子检测手段协助诊断,其中二代测序检测技术,可为此类肿瘤提供更为精确的分类及诊断。

  • 标签: 骨肿瘤 软组织肿瘤 肉瘤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