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刚刚创立的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在他们看来,共产主义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斗争.它不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要求.而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之上的科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重新阅读和深入研究《形态》中的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对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都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标签: 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 唯物史观 理论意义 当代启示
  • 简介:常常有人以"财产是个人自由、活力和独立的基础"为借口攻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反驳了这种论调,指出作为"个人自由、活力和独立"基础的消费品个人占有制和资本的私人占有制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共产主义要消灭的是资本的私人占有制,而不是消费品的个人占有制。相反,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要重建资本公有制基础上的消费品个人占有制。在这一意义上,共产主义只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基础,而不是未来社会的全部;无论是就自然,还是就人类来说,共产主义都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一个向在人与自身统一的基础上实现的人与人统一、人与自然统一的状态的过渡。在这一意义上,共产主义并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而是人类最近的将来能够达到的存在状态。

  • 标签: 共产主义 资本的公共占有 消费品的个人占有 自由个性
  • 简介:共产主义并非刻板的教条和僵化的"终极目标",而是理论、目标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共产主义既是长远的奋斗目标和未来的社会形态,又是不断超越现存状况的实践活动。实现共产主义是目标与过程、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共产主义扎根于现实、行进在路上,现实和实践也将继续检验并发展共产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上就是实践的共产主义

  • 标签: 共产主义 现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梦
  • 简介:辩证地反思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学模式可以发现:江西共大人才培养模式特别重视理论与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同时又存在满足客观现实的需要与充满主观意愿的选择之间的矛盾;江西共大办学的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既体现了立足农村、因地制宜的学科设置原则,也暴露出曾经有过贪多求全的弊端;江西共大的体制模式,特别是其中依靠国家行政命令、上级领导支持和政治热情的运行机制,解决了共大的许多困难,也制约了共大的发展。

  • 标签: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办学模式 教育
  • 简介:《当信共产主义原理》是周恩来通过南开中学、东渡日本、五四洗礼和赴欧勤工俭学的学习和锻炼,最终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一个总结。周恩来通过对欧洲流行的各种思潮的研究和工人运动的考察,认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解决中国问题,并把它确立为自己的信仰和奋斗目标。周恩来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后,就积极地在欧洲的学生和华工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觉悟社成员提高马克思主义觉悟,并投身于筹建马克思主义团体的实践中。

  • 标签: 周恩来 《当信共产主义原理》 觉悟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任弼时走上革命道路之初,俄罗斯研究会无疑是对其影响较大的一个革命团体。俄罗斯研究会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由毛泽东、何叔衡等一批具有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在湖南长沙发起组建的最重要的革命团体之一。年仅15岁的任弼时加入俄罗斯研究会后,无论在思想认识或实践行为上,与过去相比,均有显著不同。任弼时分析中国的社会与现实问题时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剖析,在思想上逐步成熟,在实践行为上也开始马克思主义化,从一个热血青年逐渐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

  • 标签: 任弼时 俄罗斯研究会 上海外国语学社
  • 简介:共青团职能问题不是单纯的学术或理论问题,而是与共青团发展密切相关的实践性命题。长期以来,人们对共青团的职能何在存在着一些困惑。《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职能研究》一书从历史和理论两个维度,对中国共青团职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人们的困惑进行了回应。最值得肯定的是研究者张华将共青团职能分为目的性职能、工具性职能与价值性职能,对共青团职能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结构分析,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共青团的职能。

  • 标签: 共青团 职能结构 研究
  • 简介:张华撰著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职能研究》,聚焦共青团职能研究这一薄弱环节,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共青团职能及其演进的政治逻辑,理性地回应了弱化共青团职能的政治属性的倾向和试图突破传统的党团关系理论框架的做法,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研究视野具有开放性、理论研究具有创新性、系统性。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比较研究的方法运用得还不够充分,在实证研究方面还有待加强等。但该书仍属这一研究领域学术含量较高的上乘之作。

  • 标签: 共青团 职能 研究
  • 简介:共青团学的发展需要深入的理论探究。《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职能研究》理论探讨深入,理论建树颇丰。主要表现在作者引入多学科知识开展综合研究,形成共青团职能结构理论;论证严谨,科学界定了共青团职能的概念、政治品质和基本特征;学术视野开阔,深刻揭示了共青团职能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和国际借鉴;充分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地考察新历史条件下研究共青团职能的重大意义。

  • 标签: 团学 发展 研究
  • 简介:在《共产党宣言》的最后一章,马克思恩格斯以简短的篇幅阐述了共产党与其他党派进行政治联盟的思想。相对于前三章而言,虽然这部分着墨不多,但重要性却不容忽视。研究联合的缘由与方法并结合实际对其政党联合思想.对中国政党联合思想的发展做一个纵向的梳理,以期促进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开展。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政党联合 统战工作
  • 简介: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伴随着合作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合作思想产生出19世纪中期,它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及随着这种矛盾产生的工人运动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也在马克思主义合作思想引领下,发展自己的合作组织,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合作化发展道路。

  • 标签: 合作思想 马克思主义 合作社
  • 简介:不自信无以立根本,不批判无以识当下,不创新无以图将来。像开垦过的大地裸露自己灵魂一般,我们捧出我们的心灵。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高扬社会主义理念,直面"中国问题",以贯通中西、跨学科的学术视野,从文明、政治、社会、基层、经济各方面分析了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治理的优势与问题,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克服重重危机与挑战,并回答了干部群众关注和困惑的一些重大问题。

  • 标签: 大道之行 中国道路 学术视野 以立 国际关系学院 书缘
  • 简介:张楚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校长教育家之一,其一以贯之的人主义教育思想以人为根本,强调尊重人、理解人、赏识人、关爱人,关注人文、人性、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特别关注人的尊严、自由、个性发展以及人的解放,主张“生本位”“师本位”而不是“官本位”.在治校实践中,大胆改革,以其独特的眼光率先大量招聘博士、引进知名教授;改善办学条件,开辟了一条“财从才来”的学校发展新道路;加强观念文化建设,注重建设隐性文化载体,营造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 标签: 张楚廷 人主义 治校思想 教育思想
  • 简介:"消灭私有制"思想是《宣言》的核心论断之一,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体现了所有制关系运行的规律和共产主义的根本特征。文章就消灭私有制的内涵、为什么要消灭私有制、如何消灭私有制以及消灭私有制理论的当代意义这四个问题展开了论述。旨在当代理论斗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清醒、辩证地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共产主义信念。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私有制 资本主义
  • 简介:摘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所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提出了共产主义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制度、共产主义是优于资本主义的制度,共产主义是可利用先前制度的制度。

  • 标签: 共产党宣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道路上表现出许多中国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自觉,也就是中国特色之自觉。本文从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之自觉的成因、理论基础、表征以及基本经验四方面进行简要论述,以期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可借鉴资源。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自觉
  • 简介:积极舆论监督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除了在新闻宣传中总体把握正面宣传为主方针之外,中国共产党还非常重视舆论监督的积极导向。这种积极导向思想主要包括舆论监督选题的多维考量,舆论监督数量和频次的把控,稿件处理给出积极建议,正面宣传跟进舆论监督,内参分流不宜公开的监督报道等方面内容。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舆论监督 积极导向
  • 简介:《杨朱》篇对于否定道德的纵欲主义,理论上作了相当细密的分析,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体系。

  • 标签: 《杨朱》篇 纵欲主义 思想
  • 简介: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思想是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保障人民政权起了重要作用,开始认识到法制的重要性,依法治国思想开始孕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法制建设重新步入正轨,依法治国思想初步形成。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标志着依法治国思想正式形成。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总体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使依法治国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具有完整的理论形态。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依法治国 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