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基于公法、私法之划分,宪法属公法无疑。然而,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此命题提出了质疑,其观点可概括为两类:其一,因为宪法是根本法,所以宪法并非公法;其二,因为宪法是母法,所以宪法并非公法。通过对前述观点的整理分析,可知根本法应为普通法律的对应概念,宪法可同时作为根本法与公法;同时,母法理论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故此,宪法属于公法,应以公法视野推动宪法实践与宪法研究。

  • 标签: 宪法属性 公法 根本法 母法
  • 简介:本文以伍廷芳的外交实践为研究对象,以《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和伍廷芳所作的'中国法学'演讲稿为主要研究材料,分析伍廷芳在清末民初的外交实践与当时的国际秩序之间的关联。伍廷芳对当时的国际秩序的理解根植于其对法律的认识,而在其外交实践中对当时的国际秩序体系——'公法'体系保持了极致的尊重,并在近代中国生死攸关的外交斡旋中,既保卫了国格和国家利益,又守护了其自身的法律信仰。这恰好说了近代以来中国知识精英群体对西方法律制度的探索,既关系到制度层面的重新构建,又涉及意识形态的转型。

  • 标签: 伍廷芳 公理 公法 外交实践
  • 简介:文章阐述了公法相邻关系理论与传统相邻关系的区别,从事前参与和事后参与等两个方面探讨了公法相邻关系下的参与权情况,分析了相邻关系权益的救济方式,为保障相邻方的参与权提供了参考。

  • 标签: 公法相邻关系 参与权 救济方式
  • 简介:目前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模式主要有行政处理与损害赔偿两种。基于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通过对民法理论进行适当扩张化解释,通过损害赔偿模式实现对生态环境损害的救济是可行的。从国家所有权社会化的限度、社会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资源的特性角度衡量,行政处理模式并不适合我国国情。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应以私法为根基,同时注重发挥公法的作用,做好“公”与“私”的衔接。

  • 标签: 生态环境损害 行政处理 损害赔偿 自然资源所有权
  • 简介:2017年10月14日至15日上午,由吉林大学法学院承办,《当代法学》杂志社、《行政法学研究》杂志社、北京大成(长春)律师事务所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在吉林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15所高校的Ⅻ余位博士研究生和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公法解释与适用”这一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 标签: 公法学 博士生 论坛 吉林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