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细胞减少中的临床价值与应用。方法:选取 100例自 2018年 4月至 2019年 5月前往我院进行治疗的血细胞减少患者,所有患者均使用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通过检查结果研究分析患者骨髓细胞和形成该病的原因。结果:从检查结果来看, 100例患者中出现骨髓细胞增生的人数居多并且由于造血系统病变引起血细胞减少的人数为 73例,与非造血系统病变的患者人数( 27例)差距明显,该项数据具有统计学价值( P< 0.05)。结论: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检查,可以在前期检查时就能够明确患者骨髓细胞的状态与患病原因,可以帮助医生尽早制定相对应对策,从而提高治疗效率。

  • 标签: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全血细胞减少 造血系统
  • 简介:摘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临床表现丰富多样的疾病。本文报道了1例以乳酸酸中毒、肝脾大、黄疸、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患者。通过对乳酸酸中毒、血细胞减少、高胆红素血三个主要临床表现的鉴别诊断为出发点,最后依靠骨髓穿刺活检,确诊为DLBCL。经针对淋巴瘤的方案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缓解。希望通过本例加强对乳酸酸中毒的鉴别诊断及对DLBCL临床表现多样性的认识。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乳酸酸中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氨蝶呤(MTX)治疗异位妊娠致血细胞减少的临床特点。方法报道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1例MTX致异位妊娠患者血细胞减少的诊治经过,并对该例以及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PubMed数据库(截至2020年6月30日)收集到的相关病例主要临床特征进行汇总分析,并比较死亡患者和存活患者MTX总剂量、首次应用MTX至血细胞减少发生时间、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计数(PLT)最低值的差异。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8例,年龄20~41岁,平均30岁;其中2例为慢性肾脏病肾透析患者。首次应用MTX至发生血细胞减少的时间为(7±3)d,范围3~19 d。WBC、Hb和PLT最低值分别为(0.80±0.55)×109/L、(70±22)g/L和(30±27)×109/L;10例患者有红细胞计数的描述,最低值为1.98×1012/L;血细胞减少严重程度2、3、4、5级者分别为5例(27.8%)、6例(33.3%)、1例(5.6%)和6例(33.3%)。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损害(18例)、发热(17例)、胃肠道反应(13例)。11例患者(61.1%)发生并发,其中6例死亡。死亡患者WBC最低值的中位数明显低于存活患者[0.35(0.20~0.60)×109/L比0.83(0.22~1.80)×109/L,Z=2.722,P=0.007],而死亡和存活患者MTX总剂量、血细胞减少发生时间、Hb和PLT最低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细胞减少为MTX治疗异位妊娠时罕见但致命的不良反应,WBC越低预后越差。

  • 标签: 甲氨蝶呤 妊娠,异位 妊娠,输卵管 全血细胞减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沙利度胺治疗脾功能亢进合并血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65例脾功能亢进并血细胞减少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异性,将其中83例患者命名为常规组(给予内科治疗),另外82例患者米命名为实验组(给予沙利度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脾脏大小。结果:经比较,实验组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间上的脾脏大小明显低于常规组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间上的脾脏大小,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沙利度胺 脾功能亢进 血细胞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沙利度胺治疗脾功能亢进合并血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65例脾功能亢进并血细胞减少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异性,将其中83例患者命名为常规组(给予内科治疗),另外82例患者米命名为实验组(给予沙利度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脾脏大小。结果:经比较,实验组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间上的脾脏大小明显低于常规组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间上的脾脏大小,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沙利度胺 脾功能亢进 血细胞 疗效
  • 简介:摘要目前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HLH)临床应用的诊断标准(HLH-2004)和治疗方案(HLH-94)在最初制定时是以来自儿童原发性HLH患者为基础的经验。而事实上HLH可以发生于全年龄段的人群,目前的诊疗指南对成人病例有一定帮助,但仍存在不少挑战。这些挑战来自于现行标准对成人继发性HLH的诊断适用性和随年龄变化的个体化药物剂量调整。基于这些问题,2019年国际组织细胞协会成人HLH工作组召集了19名全球范围内的成人和儿科血液学、肿瘤学、风湿免疫病学、重症医学、遗传学专家,讨论并形成了成人HLH诊断和治疗建议,用于推动HLH的诊治措施从儿童患者向成人患者发展,以改善成人HLH患者的临床结局。本文对其中的主要观点进行解读和阐述。

  • 标签: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嗜血细胞性 诊断 治疗 成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总结利奈唑胺引起老年患者低血糖、乳酸酸中毒、血细胞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病例,旨在加强临床医生对利奈唑胺不良反应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北京医院呼吸科收治的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RUTI)的患者,该患者在长疗程、反复使用利奈唑胺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严重低血糖、乳酸酸中毒、血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同时收集2018年12月以前国内外报道的利奈唑胺引起以上3种严重、少见不良反应的文献,对利奈唑胺引起以上3种严重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联同本例复习2018年12月以前应用利奈唑胺引起乳酸酸中毒、血细胞减少、严重低血糖不良反应的病例共86例,86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8∶1.0,中位年龄64.5岁,6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44例,占51.2%。发生乳酸酸中毒的57例患者合并肝脏、肾脏基础病疾病最多见,共25例(43.9%,25/57)。乳酸酸中毒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为4 h~109 d,中位数值32 d,血乳酸峰值为2.6~38.1 mmol/L,中位数值13.3 mol/L。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于用药后4 h~120 d,中位数值21 d。低血糖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为用药8 h~26 d,中位时间为10.3 d,血糖最低值为0.2 mmol/L。86例患者中61例(70.9%)患者好转,51例单纯发生乳酸酸中毒患者中有12例死亡,病死率为23.5%,单纯发生血细胞减少和低血糖患者在及时停用利奈唑胺和对症治疗后病情均好转。结论临床医师在对老年患者应用利奈唑胺过程中应警惕低血糖、乳酸酸中毒、血细胞减少的严重不良反应,建议在使用中注意监测血糖、血乳酸和血常规变化规律,避免长疗程使用利奈唑胺,使患者在最大程度上获益。

  • 标签: 利奈唑胺 低血糖 全血细胞减少 酸中毒,乳酸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HLH),即噬血细胞综合征(HPS),主要分为原发性HLH与继发性HLH,前者主要由HLH相关基因突变导致,后者主要由感染、肿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触发。HLH的主要特征为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引起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性增生,释放大量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细胞因子,导致多器官、系统功能受损,并且进行性加重。HLH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肝、脾大与血细胞减少,亦可表现为血清铁蛋白水平升高、高甘油三脂血、肝功能异常、低纤维蛋白原血及神经系统症状等。HLH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疾病进展迅速及病死率高的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尚在探索中。为了进一步了解HLH相关研究进展,并为其治疗方法的完善提供基础,笔者拟就近年HLH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

  • 标签: 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噬血细胞性 细胞毒性,免疫 突变 细胞因子类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及血EB病毒(EBV)DNA水平对EBV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EBV-HLH)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的66例EBV-HLH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入院时、治疗2周、治疗4周血浆及血EBV-DNA的动态改变,并根据EBV-DNA的拷贝数将血浆EBV-DNA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将血EBV-DNA分为高水平组及低水平组;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水平患儿之间预后不良发生率,Log-Rank检验评估无事件生存情况来分析其预后意义。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浆或血EBV-DNA水平对EBV-HLH预后影响不大,治疗2周及4周血浆EBV-DNA阳性(≥500拷贝/mL)或血EBV-DNA载量>(5.04~5.09)×105拷贝/mL是影响患儿预后及无进展生存的重要因素(P<0.001)。此外中枢神经系统受累(P=0.025)、白细胞(WBC)减少(WBC≤3×109/L,P=0.031)、中性粒细胞(ANC)缺乏(ANC≤0.5×109/L,P=0.041)、血红蛋白(Hb)降低(Hb≤90 g/L,P=0.023)及清蛋白减少(≤26 g/L,P=0.012),提示也具有一定预后意义。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治疗4周时血浆EBV-DNA载量与中枢神经系统累及是独立预后因素(风险比率=7.139,P=0.032;风险比率=6.455;P=0.042),而不同时间点的血及治疗2周时血浆EBV-DNA水平的预后价值较低。结论EVB-HLH患儿治疗4周血浆EBV-DNA水平可作为早期判断病情、尽早识别预后不良的客观指标,能更好地指导EBV-HLH的治疗。

  • 标签: 儿童 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EB病毒DNA 预后
  • 简介:摘要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临床表现为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反复感染,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严重感染等,发作周期约为21 d。口腔黏膜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及牙龈坏死是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临床表现。本文报道1例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以严重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伴有中性粒细胞逐渐下降、感染和肝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1型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中期(临床分期Ⅱ期)患者的诊疗经过。显示检测骨髓造血细胞表面HIV-1核心蛋白P24表达,可作为HIV-1感染窗口期的一种确诊手段。

  • 标签: 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艾滋病 P24蛋白 骨髓血细胞 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 2019 年 1月 ~2019 年 10 月于本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 205 例门诊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经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后,推血涂片显微镜下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将两种检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用于研究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结果:与镜检法比较,仪器法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于正常人群筛查作用明显,血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也非常重要。二者联合应用能够提高检验的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血细胞形态学 血常规检验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 急性脑梗死 患者治疗后血细胞参数及血液流变性指标的变化 。 方法: 本文收集 2019 年 5 月 ~2020 年 5 月时间段接受血细胞参数及血液流变性指标检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39 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血液粘度快速检测仪器(型号 LG-R-80A )和血细胞计数仪(型号 JT-TR )检测凝血象和血小板变化。 探讨治疗前后 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红细胞计数 RBC 水平值、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水平值探讨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低切粘度水平值、血还原低切粘度水平值 。 结果: 血细胞参数及血液流变性指标检测结果显示, 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红细胞计数 RBC 水平值( 4.49±0.39 ) × 10 12 /L , 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水平值( 9.07±1.08 ) fl , 显著低于 治疗前的( 4.89±0.75 ) × 10 12 /L 、( 10.39±1.31 ) fl ( p < 0.05 )。 血细胞参数及血液流变性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低切粘度水平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细胞分析(血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及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是临床最常用的检验项目,目前检验人员对血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尤其是其异常结果的复检审核的报告尚未规范化。为此,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血液学与体液学学组组织业内专家共同起草了血细胞分析报告规范化指南供临床实验室参考,以期提高血细胞分析报告的临床指导能力。

  • 标签: 血细胞计数 报告 规范化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尔立[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治疗幼儿急疹合并粒细胞减少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群力院区儿内科门/急诊确诊为幼儿急疹合并粒细胞减少患儿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3例。对照组未使用任何药物,仅使用物理降温;实验组应用特尔立皮下注射。对两组患儿连续进行外周血象分析,检测其白细胞总数(white blood cells,WBC)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退热、出疹时间明显缩短(t值分别为43.51和47.25,P值均<0.05);但皮疹持续时间无明显差异(t=0.88,P>0.05)。血常规显示实验组WBC、ANC在应用rhG-CSF后第3 d和5 d时明显高于对照组(WBC:F值分别为17601.31和32040.11,P值均<0.05;ANC:F值分别为20526.57和31701.91,P值均<0.05)。结论特尔立通过快速提高外周血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值,达到缩短患儿病程的作用,且临床安全有效。

  • 标签: 幼儿急疹 粒细胞减少症 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淋巴细胞(PLR)、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大动脉炎(TA)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安贞医院86例TA患者(TA组),同时从北京安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选取年龄和性别与TA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85名(对照组)。所有对象静脉采血,用电阻抗法检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淋巴细胞(PLR)、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根据美国国立研究院(NIH)评分及印度TA临床活动性评分(ITAS2010)判断TA活动性。对TA组和对照组间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血细胞计数指标与ESR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判断TA疾病活动性的界值。结果TA患者组的NLR、RDW和PDW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0(1.78~3.48)比1.76(1.34~2.01)、14.10(13.00~14.83)比13.08(12.50~13.35)和13.65(11.20~16.00)比12.24(11.20~13.20),P均<0.000 1],TA患者组的MPV和PCT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06±1.11比10.44±0.83和0.25(0.20~0.28)比0.27(0.23~0.31),P值分别为0.011和0.014]。TA患者活动期的RDW和PCT均高于非活动期[分别为14.61(13.38~15.48)比13.81(12.88~14.33)和0.27±0.07比0.23±0.06,P值分别为0.007和0.008]。TA患者活动期的PCT与ESR呈正相关(r=0.33,P=0.002)。RDW判断TA疾病活动性的最佳界值为14.150(敏感度为55.0%,特异度为100.0%,ROC曲线下面积为0.802);PCT判断TA疾病活动性的最佳界值为0.245(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92.3%,ROC曲线下面积为0.84);PLR判断TA疾病活动性的最佳界值为131.257(敏感度为71.7%,特异度为76.9%,ROC曲线下面积为0.714)。结论RDW和PCT可能有助于判断TA疾病活动性,而血细胞计数中的其他指标与TA疾病活动性关系不密切。

  • 标签: Takayasu动脉炎 血细胞计数 红细胞指数 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cquired aplastic anemia,AAA)和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refractory cytopenia of childhood,RCC)的骨髓组织病理学区别,为诊断和鉴别诊断这两种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首诊AAA和RCC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骨髓活检结果。结果收集150例患儿资料,71例AAA和79例RCC;AAA组中男性52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1.0~15.0岁(中位数8.9岁);RCC组中男性53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0.5~16.0岁(中位数5.0岁)。AAA骨髓活检示增生极其低下,88.7%(63/71)骨髓造血细胞比例<5%,11.3%(8/71)在5%~24%,且无1例见病态造血。RCC骨髓活检示增生低下,94.9%(75/79)骨髓造血细胞比例在5%~50%,所有病例均见片灶性造血,40.5%(32/79)见红系病态造血,60.8%(48/79)见小巨核细胞。结论造血细胞增生低下程度、造血细胞分布方式、红系造血岛细胞成分及其定位和发育不良巨核细胞的出现可帮助两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标签: 儿童 贫血,再生障碍性 血小板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