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的基因表达差异,从分子水平探讨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用PubMed数据库文献检索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的差异表达基因,对与瘢痕疙瘩相关的基因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生物学通路、基因本体(geneontology,GO)和功能注释聚类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获得差异表达基因谱8个和文献922篇,筛选瘢痕疙瘩相关基因94个(71个上调,23个下调)。86个基因构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TGFB1、FN1、COL1A1、MMP9、VEGFA、TP53、IL6和MMP2为核心蛋白。瘢痕疙瘩相关基因参与信号转导、肿瘤形成等生物学通路,细胞凋亡、细胞运动等生物过程,形成细胞膜结构和细胞外基质、胶原等组分。结论TGFB1、FN1、COL1A1、MMP9、VEGFA、TP53、IL6和MMP2等关键基因,TGF-β信号转导、细胞增殖和凋亡、肿瘤形成相关通路在瘢痕疙瘩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标签: 文献挖掘 生物信息学 瘢痕疙瘩 皮肤
  • 简介:目前,武警部队的任职教育和各类培训班基本上还在沿用集中面授的传统方式实施教学,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方式单一,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军队现代远程教育2001-2010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军队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构建具有我军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形成符合我军实际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全军2011-2015年在职科学文化教育规划指出:

  • 标签: 后勤 远程 继续教育 系统
  • 简介:近年来,检验医学发展迅速,检验技术不断提高,全程质量管理体系已受到各医院检验科的重视,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也开始建立完善,现在多数实验室都有了较完善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考评制度,但对分析前和分析后的的质量控制却不够重视,因此出现了实验室的质控考核优秀,临床医生却常常反映检验结果与患者病情不符的情况,使得一些医生对检测结果产生疑虑,影响诊断的质量。因此,检验人员不能只考虑分析阶段的质量保证,一个准确的检验结果应该是在全面的质量管理基础上产生的。尤其必须重视和参与分析前、后阶段质量控制工作,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重视。

  • 标签: 临床检验 分析前 分析后 质量控制
  • 简介:感染是导致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75.4%烧伤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创面感染,而医疗操作不当是感染危险因素之一[1]。护理管理工作重点是控制好感染的各个环节。医院内空气中的病原菌,多数来源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外表皮屑、脓液等,人们在未经消毒的空气中停留及走动均可直接或间接引起感染[2]。烧伤ICU是重度烧伤患者集中救治场所,在相对封闭环境中,

  • 标签: 重度烧伤 院内感染 护理
  • 简介:高血压是中风、冠心病和周围动脉疾病等心血管疾病强有力的预测指标。70%~80%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存在透析前血压升高[1],其实在慢性肾脏病早期阶段高血压的发病率就已很高,研究显示肾小球滤过率低于60ml/(min·1.73m2)时血压较前已明显升高[2]。终末期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早期患者,高血压是其肾功能损害和心血管并发症增加的主要风险因素。并且,透析中血流动力学变化也使心血管死亡率增加3倍[3]。除了年龄、

  • 标签: 患者血压 控制研究进展 水平控制
  • 简介:目的探讨在鼻内窥镜手术中实施控制性降压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将进行鼻内窥镜手术33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在手术中应用控制性降压。将同期未实施控制性降压的29例差异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临床变化。结果研究组在即刻时点与手术20min相比,血压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即刻时点与手术20ra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20min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在各时点的心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对比,P〈0.01;2组血气分析值无差异性。结论在复合麻醉基础上应用七氟醚可以显著控制患者的血压,而不影响心率,减少了鼻内窥镜手术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控制性降压 鼻内窥镜手术 复合麻醉 七氟醚
  • 简介: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DCO)理念在骨盆骨折院前急救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采用自行研制的骨盆允气式固定止血兜、心用DCO理念进行院前急救及治疗的85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并以2005年7月至2007年12月末应用DCO理念进行院前急救及治疗的82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对照。治疗组男48例,女37例;年龄19~67岁,平均34.7岁;骨折按Tile分型:A型18例,B型33例,C型34例。对照组男45例,女37例;年龄18~69岁,平均35.3岁;骨折按Tile分型:A型18例,B型32例,C型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骨折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死亡3例(3.5%),对照组死亡10例(12.2%),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6,P=0.037)。治疗组(82例)和对照组(72例)患告术后分别获平均18.3、18.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分别为(3.1±0.7)、(3.3±0.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0.P=0.062)。临床疗效根据刘利民等的评价标准评定:治疗组优49例,良27例,可6例,优良率为89.4%;对照组优40例,良23例,可9例,优良率为7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5,P=0.030)。结论应用DCO理念并按照骨盆骨折院前急救及治疗的规范化流程对骨盆骨折进行院前急救及治疗,可以极大地提高骨盆骨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 标签: 骨盆 骨折 急救医疗服务 损伤控制骨科
  • 简介:本研究探讨氯吡格雷对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作用的分子机制。将10μmol/L氯吡格雷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共培养48h,运用AffymetrixU133plus2.0全基因组表达芯片检测氯吡格雷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应用分子注释系统MAS3.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实时定量RT-PCR验证基因表达谱结果。结果表明:氯吡格雷作用内皮细胞48h后,基因芯片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大于1.5倍的基因508个,其中上调基因139个,下调基因369个,包括蛋白结合、转录因子活性、锌离子结合、DNA依赖的转录的调节、转录、RNA剪接等相关基因,RT-PCR验证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结论:氯吡格雷在基因水平通过多条通路调节内皮功能。

  • 标签: 氯吡格雷 脐静脉内皮细胞 基因表达谱 生物信息学
  • 简介:背景:双向转诊可提高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及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已成为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目的:实现区域内不同医疗机构间患者医疗信息与医疗资源共享,构建双向转诊系统,推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方法:从信息交互的互操作特点和重要性入手,深入分析了跨企业级文档共享技术框架下的角色和事务,研究具体的共享流程和实现方案,提出文档存储池和数据存储执行的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实现,构建双向转诊系统.结果与结论:在医疗健康信息集成规范-跨企业级文档共享技术的基础下,实现了双向转诊系统的构建,并在不同系统和机构之间进行了测试,结果证实该双向转诊系统可以有效和快捷的共享患者信息.

  • 标签: 双向转诊 互操作性 医疗健康信息集成规范-跨企业级文档共享 文档存储池 数据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