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允诺就是允诺人为自己设定的法律,守约是一个人在自然法下的道德义务。道德行为的目的决定行为的实质或定义,并进而决定此行为的义务范围。而道德行为的最终目的是当事人试图践行的两种德性:慷慨的德性或交换正义的德性。托马斯·阿奎那实现了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承继和超越,二者共同为民法法系“原因理论”提供哲理基础,并弥补了近现代及当代合同法理论在对合同效力解释力上的不足。

  • 标签: 合同效力 亚里士多德 德性 托马斯·阿奎那
  • 简介:司法伦理是法官司法行为不可或缺的价值准则或规范。职责型的司法伦理以完成份内责任为天职,并通过司法行为与后果相连,是一种理性的司法伦理规范。德行型司法伦理则是以未来为指向的,结果如何不在考虑范畴之列。二者关系并不完全对立,都被深层结构所推动,并且在一些领域还存在联系。司法伦理的功能指向应当是现实的社会需求,应当根据社会发展阶段以及司法发展程度选择所需求的司法伦理以及功能,因此,以责任或义务为内容、以规范或规则为形式的职责型司法伦理至关重要。

  • 标签: 司法伦理 责任伦理 信念伦理 法律职业
  • 简介:历史研究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建构历史解释,而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环节是理解.历史学家面对遥远而陌生的过去世界,要对前人抱有'了解之同情',以博大的襟怀和丰富的知识来了解前人及其生活,尽力突破时空和文化的阻隔,以期对过去做出公正而贴切的解释.诚然,真正理解前人及其生活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但对历史学家来说,理解首先是一种态度和愿望,基于这种态度和愿望,研究者就会极尽可能地收集材料、调动各种知识和理论资源,以准确地了解前人,避免武断和简单化的评判.当然,'同情'不是同意,'了解'也不是认可.研究者要以中性的立场来建构解释,而不能将自己等同于过去事件的参与者或辩护人.

  • 标签: 历史解释 理解 心通意会 中性立场
  • 简介:实施新课程以来,数学概念教学出现了较大变化,较为明显的就是教材中很多概念不再像以前那样给出明确的定义。这样的变化,并不是说概念不需要定义,也不是说概念的意义可以模糊不清,更不是说概念教学可以随便教。

  • 标签: 数学概念教学 解释性 新课程 定义 教材
  • 简介:“次道德”是在违法利己的过程中,尽量给社会和他人减少损失的行为。相对于道德而言,“次道德”是次等的、次要的,不属于社会主流道德。但是从人性的多元性、犯罪的不可根除性及社会公众利益来看,“次道德”存在有其合理性。并且,肯定“次道德”是社会道德认识水平的进步,是对人性中的良心和自律精神的肯定,也有助于道德正义的实现,因此有必要肯定“次道德”。

  • 标签: 道德 “次道德” 伦理学
  • 简介:“奥斯陆原则”将通过全球气候变迁,这个人类面临的课题来全面检讨人和自然、人和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性质和现状,对于确立有关人、社会、自然三者统一的生态正义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追问生态正义是否可能,以及生态正义何以可能这一时代性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奥斯陆原则”实际上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这里既包含着人和自然之间的公平公正问题,也包含着人和人之间的代际问题。

  • 标签: 奥斯陆原则 正义 规则 人类福祉
  • 简介:“最美人物”的“最美事迹”是爱人之心的行为表现与价值取向.人性的崇高在英雄与普通人之间没有界限,“最美现象”激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对健全人格的呼吁,对现实伦理困境的突围,是人文主义理念的时代要求.“最美现象”是人的价值的体现,是真、善、美的弘扬,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构建一个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 标签: 最美现象 德性伦理 伦理意蕴
  • 简介:对于解释学源流的理解与辨析,分解对比若干相似概念,并由此延伸到具体的刑法解释学领域,从一个较高的层面重新审视刑法解释学研究现状,明晰相关概念的具体含义,扭转当今刑法解释偏离其哲学本源的趋势。

  • 标签: 解释 刑法解释 诠释 理解 解读
  • 简介:摘要:意思表示解释是通过解释和来判定一个表意符号是否构成意思表示。对于意思表示解释的规则有角度和方法,通过综合各个因素,一项表意符号究竟是否涉及权利义务关系且包含约束意义,需要结合个案相关因素予以判断。约束意义的认定尤为如此。方能符合当代民法发展的价值取向,充分保障私法自治。

  • 标签: 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的解释 民法典 合同
  • 简介:在《乔伊斯的伦理读》一书中,玛丽安·艾德以后结构主义现象学家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为理论基础,融入女性主义伦理学,分析了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为芬尼根守灵》等作品中的伦理困境。艾德强调读者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她认为乔伊斯作品的叙事特征要求读者承担伦理责任,参与作品意义建构。该书的出版为文学伦理批评提供了逻辑严谨、论证充分的范本,也拓展了乔伊斯研究的视野,具有不可替代的开创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 标签: 玛丽安·艾德 詹姆斯·乔伊斯 伦理困境 责任 他异性
  • 简介:在煌煌大观的杜诗学研究中,杜诗解释一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尽管自宋代以来,杜诗解释取得了“千家注杜”的历史成就,但其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从杜诗的流传及其在文坛中的经典化过程来看,杜诗学者的理解解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杜诗学的建构过程中,面临当今跨文化、跨民族的文学研究思潮,如何理解解释更是成为维系杜诗经典传承的命脉。

  • 标签: 杜诗 理解与解释 杜诗学 经典传承
  • 简介:2012年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对非法证据排除和瑕疵证据补正都作了明确规定,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确立的欣喜之余不免产生担心:瑕疵证据的过度补正会冲击非法证据的正当排除。一直以来,我国司法实践中就存在对瑕疵证据的补正,不过由于法律没有规定,不免具有随意性。考虑到美国也存在瑕疵证据,只不过通过预审等程序予以转化,因此可以为我国的瑕疵证据补正和合理解构建提供借鉴,以防止瑕疵证据的过度补正。

  • 标签: 瑕疵证据 非法证据 美国司法实践
  • 简介:伦理学的研究似乎正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路向:一是注重史料的梳理,识读传统文本,考察先人智慧,试图以此得出符合历史本真的解释;一是采取现实的态度,瞩目生活世界的林林种种,面对各个不同的社会领域作出道德思考,提取其伦理层面,以规范具体领域的行为.

  • 标签: 伦理精神 《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 樊浩 书评 道德哲学
  • 简介:【摘要】通过对亚当·斯密与他的前辈及同时代人伦理思想的比较,可以发现,在“美德的本质”、“道德判断的依据”、“道德哲学的基本方法”等伦理学的三个基本问题上,斯密的观点都明显不同于霍布斯、曼德维尔、哈奇逊、休谟等人。亚当·斯密伦理学思想的基础是“同情共感”(sympathy),而核心是“合宜性”,最后落脚到“德性”,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他的德性论、良心论、正义论以及效用论都是严格建立在“同情共感”基础之上的。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其伦理学思想体系的特色和价值。考察亚当·斯密伦理学的特点,有助于认识亚当·斯密在苏格兰启蒙运动思想家中的特殊重要性,也有助于深刻理解他的经济学、法学和政治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著者文摘]

  • 标签: 亚当·斯密伦理学 伦理学视角 理解亚当·斯密
  • 简介:<正>什么是伦理学?康德早就指出,全部哲学要回答三个最基本问题:1.我知道什么?2.我应该做什么?3.我应该期望什么?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是形而上学;回答第三个问题的是神学,而回答第二个问题的任务就落在了伦理学的肩上。对这第二个问题,萨特作了自己的回答:“我要行动”。怎样行动?“自由地行动”。为什么“自由地”?因为“我被判决为自由”。

  • 标签: 伦理学 萨特 本体论 有意识 存在主义 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