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螺钉的3种空间位置对A型胸腰椎骨折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156例A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根据螺钉的空间位置分为3组:A组55例,位于椎弓根纵轴平分线和上终板之间的体区域;B组52例,位于椎弓根纵轴平分线和椎弓根下切迹顶点水平线之间的体区域;C组49例,位于椎弓根下切迹顶点水平线和下终板之间的体区域。比较3组患者间以及同一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体前缘、中间、后缘高度、Beck指数及成角。结果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体前缘、中间高度、Beck指数均高于术前,成角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述指标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1周体后缘高度高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和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A、B两组前缘、中间高度、Beck指数高于C组,成角小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述指标A、B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置钉平行和接近上终板,位于和椎弓根纵轴相对应的体的中上部分,会有利于术中体复位,并且有利于维持术后高度和减少术后高度的丢失。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椎体高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跨与经内固定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把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跨固定治疗,观察组行经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半年后胸腰段脊柱前缘高度与Cobb角度要显著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引流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跨与经内固定效果存在差异,经内固定的创伤更小,术后疼痛更轻,恢复更好,值得推广。

  • 标签: 胸腰段脊柱骨折 跨伤椎 经伤椎 内固定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治疗中实施经和跨脊柱固定术的临床疗效,为手术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6 年8 月至2020年8 月我院收治的98 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纳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分为两组,A组(n=49)采用经脊柱固定术,B组采用跨脊柱固定术,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压缩率、后凸Cobb角、疼痛程度和脊柱功能作为评价指标,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半年随访,观察Cobb角与高度丢失情况。结果 A组治疗后JOA、VAS评分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Cobb,s较和脊柱压缩率均明显低于B组,P

  • 标签: [] 胸腰段骨折 经伤椎 跨伤椎 内固定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跨固定与经固定治疗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脊柱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收集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90例,时间段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份,抽签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其中甲组实施跨固定治疗,乙组患者实施经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体前缘高度、Cobb角及脊柱功能。结果 乙组患者的体前缘高度及JOA评分高于甲组,Cobb角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甲组(P

  • 标签: 胸腰段脊柱骨折 跨伤椎固定 经伤椎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 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中,比较采用跨固定与经固定的效果。方法 在本院范围内,以2019年1月-2020年1月为时间节点,选取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50例,将其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A组23例行经固定,B组27例行跨固定,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A组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时的Cobb角及即刻矫正度相比B组,均显著偏高(P<0.05)。A组术后6个月矫正丢失度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针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经固定治疗,较跨固定好。

  • 标签: 胸腰段脊柱骨折 跨伤椎固定 经伤椎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跨固定和经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01月到2019年8月收治的68例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34例经固定的患者作为实验组,34例跨固定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后骨折愈合状况较好,骨折愈合所需时间和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

  • 标签: 跨伤椎固定 经伤椎固定 胸腰段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跨固定和经固定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0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计算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跨固定,研究组:经固定,观察两组患者VAS评分以及治疗指标情况。结果:治疗前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VAS评分(8.48±1.02)(8.42±1.00)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VAS评分(3.03±0.60)低于对照组(4.27±0.76)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患者时间差异小(P>0.05)。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是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可缓解患者疼痛,利于患者疾病治疗。

  • 标签: 胸腰段脊柱骨折 跨伤椎固定 经伤椎固定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与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及对脊柱稳定性。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接诊的9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本文研究对象,数字表法随机分组,观察组49例实施经脊柱固定术,对照组49例实施跨脊柱固定术,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体压缩率、后凸Cobb角、疼痛程度和脊柱功能,统计随访半年内的Cobb角与高度丢失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JOA、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Cobb角与高度丢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手术前,两组体压缩率和后凸Cobb角对比无差异,P>0.05;手术后,观察组体压缩率和后凸Cobb角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并发症发生率。结论:经脊柱固定术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固定效果,能够加速患者脊柱功能的恢复,可将体压缩率降低,值得大范围推广应用。

  • 标签: []经伤椎内固定术 跨伤椎内固定术 胸腰椎骨折 脊柱稳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急性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患者复位板减压内固定术后脊髓功能预后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了自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两院收治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共66例,男53例,女13例,平均年龄47.1±15.2岁。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术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一天,术后一周、末次随访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评分。患者按末次随访时ASIA评分情况进行分组,定义末次随访ASIA评分较术前提高一个等级以上者为A组,未改善则定义为B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两组患者上述指标间差异,选取存在统计学差异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剔除因子间影响后,进行逻辑回归分析寻找出预后相关因子,并使用ROC曲线找出具有显著意义的预后指标值。结果: A、B两组患者术前ASIA评分、术前等待时间两项指标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脊髓功能与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改善间显著相关(p=0.023

  • 标签: 急性脊髓损伤 预后因素 脊髓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经固定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20年1月-12月收录的6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依据计算机表法将患者均等分为34例使用跨固定治疗的对照组、34例使用经固定治疗的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6个月cobb角等指标。结果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实验组患者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cobb角:两组患者数值具有相似性(P>0.05),术后cobb角:实验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结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采用经固定疗法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cobb角,从而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出院。

  • 标签: 经伤椎固定治疗 胸腰段脊柱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双侧经皮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6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62例患者采用单侧PVP手术治疗(A组),另54例患者采用双侧PVP治疗(B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创伤指标、骨折体前缘高度、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Cobb角的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次数、骨水泥用量均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组和B组患者的体前缘高度、JOA评分、Cobb角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体前缘高度、JOA评分较本组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Cobb角测定值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两组间体前缘高度、JOA评分、Cobb角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11.29%)与B组患者(18.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与单侧PVP治疗的效果差异不大,但是单侧PVP手术时间短、X线曝光次数更少、骨水泥用量更少。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折,压缩性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双侧经皮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6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62例患者采用单侧PVP手术治疗(A组),另54例患者采用双侧PVP治疗(B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创伤指标、骨折体前缘高度、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Cobb角的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次数、骨水泥用量均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组和B组患者的体前缘高度、JOA评分、Cobb角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体前缘高度、JOA评分较本组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Cobb角测定值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两组间体前缘高度、JOA评分、Cobb角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11.29%)与B组患者(18.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与单侧PVP治疗的效果差异不大,但是单侧PVP手术时间短、X线曝光次数更少、骨水泥用量更少。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折,压缩性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脊柱骨折患者实施经置钉短节段固定与体成形术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对比。方法 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60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各有30例的对照组与实验组,前者接受经置钉短节段固定,后者接受体成形术,并对不同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凸角,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 椎体成形术 脊柱骨折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体后凸成形术对脊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疗效与影像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本院所医治的脊椎压缩性骨折患者84例,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经皮体成形术,观察组采取经皮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超过对照组(p

  • 标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脊椎压缩性骨折 临床疗效 伤椎 影像学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用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对患者术后VAS评分、体压缩率、Cobb角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2月本院6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单纯给予跨固定治疗的方法,观察组(31例)给予在跨固定的基础上加用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术前两组术前疼痛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观察组患者的体压缩率和Cobb角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 椎体压缩率 Cobb角 VAS评分
  • 简介:【摘要】 目的:本研究在胸腰椎骨折患者治疗中采取Wiltse肌间隙入路结合置钉治疗,探究其治疗效果。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伤植骨、置钉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无神经损伤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25例。A组单纯临近节段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B组植骨联合临近节段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C组置钉联合临近节段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比较3组神经功能ASIA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术后2周及2年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矫正外科协会(JOA)评分、Cobb角。结果术前,3组神经功能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神经功能ASIA分级改善程度优于C组,C组改善程度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88.58±3.91)min、(94.87±19.29)ml]高于C组[(73.32±4.34)min、(76.62±15.31)ml],C组大于A组[(64.89±3.26)min、(65.62±14.52)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3组VAS评分、JOA评分、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周及2年,B组JOA评分均高于C组,C组均高于A组,B组VAS评分和Cobb角均低于C组,C组均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植骨联合临近节段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矫正脊柱后凸的畸形,远期矫正丢失较少,但术中出血量较多。

  • 标签: 无神经损伤型 胸腰椎爆裂骨折 微创伤椎植骨 伤椎置钉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高度再丢失的相关影响因素并筛查最佳预测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1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5例,女60例;年龄21~80岁[(48.6±10.4)岁]。按照Denis骨折分类法:压缩性骨折73例(A型15例,B型51例,C型7例),爆裂性骨折135例(A型28例,B型87例,C型20例),屈曲牵张型骨折7例(A型4例,B型2例,C型1例)。均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23.8±8.2)个月],86例发生高度丢失(丢失组),129例未发生高度丢失(未丢失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指数、体重指数(BMI)、骨折类型、骨折体数、术前矢状面Cobb角、术前体压缩程度、置钉数、体复位程度等;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因素与高度再丢失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高度再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并根据ROC曲线筛查术后高度再丢失的最佳预测点。结果两组性别、年龄、BMI、骨折类型、骨折体数、术前矢状面Cobb角和置钉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TA指数、术前体压缩程度及体复位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OSTA指数、术前体压缩程度及体复位程度与术后高度再丢失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OSTA指数(OR=1.109,95%CI 0.527~0.685,P<0.05)和术前体压缩程度(OR=0.038,95%CI 0.539~0.689,P<0.05)与术后高度再丢失显著相关。预测术后高度再丢失的AUC分别为0.606和0.614,分析得出OSTA指数1.9及术前体压缩程度31.3%分别为术后高度再丢失的最佳预测点。结论OSTA指数、术前体压缩程度是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发生高度再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OSTA指数≤1.9或术前体压缩程度≥31.3%时,术后高度再丢失的发生风险显著增高。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构造塌陷 椎弓根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椎弓根螺钉结合PSIS(置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实验数据均是在2019年6月一2020年6月期间截取的,以我院收治的9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为例作为本次实验数据的提供对象,根据治疗模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45例患者实施椎弓根螺钉治疗的设为常规组,45例患者实施椎弓根螺钉联合置钉治疗的设为研究组,分析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肿胀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更短,p<0.05;研究组在术后3月、6月节段后凸Cobb角更小,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联合置钉治疗后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骨质酥松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椎弓根螺钉结合伤椎置钉 治疗效果 节段后凸Cobb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