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胰管扩张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其原因多样,以胰管的梗阻性病变为主,胰腺癌、慢性胰腺炎等均可引起胰管扩张,而不同疾病所引起胰管扩张的形态表现也存在差异。本文对能够引起胰管扩张的常见胰腺疾病及其影像特征加以综述。

  • 标签: 胰管扩张 临床原因 影像学检查
  • 简介:脑静脉窦血栓为临床少见的脑血管疾病,好发于青年人,女性多见,死亡率为6%-30%,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往由于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误诊率或漏诊率均较高。近年来,随着诊断意识的提高和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诊断和预后有所改善。在本文中,笔者将对我院1999年1月-2008年8月经MRI和MRV明确诊断的8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临床表现与影像相结合对该病早期诊断的价值。

  • 标签: 窦血栓形成 颅内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脑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临床上非外伤性隐裂牙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锥形束 CT( Conebeam Compu Ted Tomo-graphy, CB CT)的影像表现进行总结。方法:对 105名患者的 105颗明确冠隐裂牙的临床特征及 CB CT影像特征进行统计,收集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牙位,同时对其 CB CT上牙根折裂情况,牙槽骨及根尖周骨质吸收情况进行评价和统计。结果: 105例患者中,男性 49. 52%,女性 50. 48%;在 50岁之前,随着年龄增加,隐裂牙发生比例增加,其中 41~ 50岁发生率最高( 34. 29%),之后下降。 105例隐裂牙中有 5例发生在前磨牙区,其余均发生在磨牙区,其中第一磨牙发生率最高( 59. 05%)。 105颗隐裂牙, CB CT检查有 16颗( 15. 24%)可观察到牙根存在不完全折裂,仅 4颗( 3. 81%)可见牙根完全折裂。其余 85颗( 80. 95%)隐裂牙牙根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隐裂牙好发于上下颌第一磨牙, CB CT检测下大多数的冠隐裂牙并没有发生牙根折裂。

  • 标签: 隐裂牙 锥形束 CT 冠隐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DR投照技术在临床上的影像特征。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9月—2017年7月在本院骨科进行股骨头坏死拍摄的244例患者,根据拍照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为122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X线照射,观察组采用DR投照技术进行拍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照片的诊断率,并对拍照效果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照片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照片的确诊率;在成像过程中,观察组的照片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的照片质量。结论DR投照技术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成像技术的不足,提高照片的确诊率,能有效帮助医生进行下一步的诊疗工作。

  • 标签: DR投照技术 临床医学 影像学特征 X线照射 照片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的临床影像特征。方法该研究为病例描述性研究。检索北京协和医院2001年 1月至 2017年 12 月出院病理诊断为血管肉瘤的患者,从中选取心脏(包括心腔和心包)受累的患者,排除原发肿瘤在消化系统、盆腔、胸壁等部位而心脏为转移部位以及临床和超声心动图资料不完整的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初步诊断、超声心动图和其他影像检查结果以及治疗经过等。通过电话或跟踪病历的方式明确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最终纳入满足入排标准的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患者14例,男性8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8岁,主要症状为气短(8/14)、咯血(6/14)、发热(5/14)、胸痛(4/14)和咳嗽(3/14)。影像检查发现8例患者的肿瘤位于右心,6例位于心包;肿瘤位于右心的患者中7例浸润心房壁并导致心包积液;肿瘤位于心包的6例患者均反复发生血性心包积液,3例进展为缩窄性心包炎,6例患者心包积液查找肿瘤细胞均为阴性。心脏血管肉瘤磁共振检查表现为特征性的“菜花”样T2加权像以及增强扫描时的“太阳光”样表现。诊断时14例患者中8例已发生肺部或肾上腺转移。14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05 d。结论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临床罕见、预后不良,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检查有一定提示作用。

  • 标签: 血管肉瘤 诊断 超声心动描记术,压力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特发性黄斑病变(AIM)的临床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AIM患者5例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例4只眼,女性1例1只眼;均为单眼发病。平均年龄34.2岁。出现症状至就诊时病程4~22 d。患眼均行BCVA、眼底彩色照相、OCT、FAF、FFA检查。5只眼中,伴视盘血管炎1只眼,给予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明确诊断后未进行干预4只眼。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时均行BCVA、眼底彩色照相、OCT检查。结果患者均表现为单眼视力突然下降,伴视物变形或中心暗点。初诊时,BCVA分别为0.1、0.2、0.2、0.05、0.5;末次随访时,BCVA分别为0.8、0.6、0.5、0.5、1.0。眼底彩色照相,初诊时,所有患眼黄斑区均有不规则圆形黄白色病灶,其中伴小片状出血1只眼,黄斑区假性"积脓"样改变1只眼。初诊后2~3周,黄斑区黄白色病灶、出血基本吸收。FAF检查,病灶中心呈"伪足"样弱荧光,周边围绕强荧光。FFA检查,早期黄斑区不规则强荧光,晚期荧光素积存。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1只眼,晚期视盘荧光着染。OCT检查,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其下腔隙可见局灶性强反射物质3只眼。初诊时,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RPE层顶端不规则强反射物质,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结构不清;随病程延长,视网膜外层结构恢复。结论AIM以黄斑区视网膜外层炎症渗出性改变为主要特征;FFA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下盘状强荧光或多灶性弱荧光;OCT主要表现为神经上皮层脱离以及外层视网膜和RPE改变,结构可自行恢复。

  • 标签: 黄斑/损伤 视网膜疾病/诊断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多模式影像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针对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临床诊断时,将CT应用于其中,并分析患者的CT影像特征。方法:本次研究在进行实验设置时,将实验时间段,设置在2021年4月至2022年6月间研究人员在该时段内将我院中收入的40名肺结核合并肺癌的患者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期内我院中收入的40名肺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人员针对两组患者均采用螺旋CT进行诊断;研究人员分析患者的病情特点和影像特征。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患者的各种肺部病理表现更加明显,患者的恶性程度更大,组间差异对比显著存在。(X2=8.421,P<0.05)。结论:在进行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时,研究人员可将CT应用于患者的病情分析中,医务人员能够通过判断患者的病灶特点,进一步判断患者的个体状况,对于改善患者的后续诊疗工作来说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 标签: 肺部结节 CT诊断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腺病毒肺炎临床和胸部影像特征。方法:对我院重症腺病毒肺炎患者进行研究。回归性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总结重症腺病毒肺炎的临床特点以及胸部影像特征。结果:60例重症腺病毒肺炎患者以男性居多,年龄大多集中在6个月到2岁之间。重症腺病毒肺炎在春季和冬季更容易发生。典型症状包括肺部湿啰音、哮鸣音、发热等,部分患者还有咳嗽和气促等症状。一些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先天性气道畸形。并发症在60例患者中普遍存在,其中呼吸系统并发症最常见,也有部分患者出现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并发症,以及电解质紊乱。 重症腺病毒肺炎的治疗主要以抗病毒为主,同时联合抗菌药物和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总有效率为80.00%(48/60),有12例患者治疗无效。 影像表现上,大多数患者肺部实质受损,双肺多见斑片状或片状浸润阴影。少数患者可见胸腔积液、胸膜改变和肺不张等。结论:重症腺病毒肺炎患者常常出现呼吸道症状,且症状较重,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在胸部影像学上,重症腺病毒肺炎主要表现为肺部实质受损。

  • 标签: 重症腺病毒肺炎 临床特点 胸部影像学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支原体肺炎肺部影像特征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儿童支原体肺炎患者80例的肺部影像资料与临床资料,根据肺部影像改变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每组40例,表现为间质性浸润或点片状改变者为观察组,表现为胸腔积液、肺实变与肺不张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儿的肺部影像特征临床特点等。结果观察组患儿点片改变者为20例、间质性浸润改变者为7,6例没有发热。对照组患儿存在肺段实变影改变,肺不张1例,胸腔积液7例,均反复发热。(P<0.05)。两组患儿CRP对比,差异明显(P<0.05),PCT对比,没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通过儿童支原体肺炎的肺部影像特征临床特点进行观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儿童是否患有支原体肺炎,从而进行及时的治疗和干预。

  • 标签: 儿童 支原体肺炎 肺部影像学 特征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当今医学发展的迅猛使癌症告别了过去的“不治之症”的称号,但是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还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本文以肺癌为研究对象,对肺癌的影像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相信在影像的帮助下,对于肺癌的治疗会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

  • 标签: 肺癌 影像 CT表现 X线表现
  • 简介:摘要本文研究认为,纵隔型肺癌有一定的特点,CT和平片相结合是诊断的最佳方法。

  • 标签:
  • 简介:异己手综合征(alienhandsyndrome)为临床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不自主运动.最初由Goldstein在1908年进行描述,报告1例57岁的女性患者,存在左手失去主观控制的现象.死后尸体解剖证实为右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1945年,Akelaitis又报告了1例癫疴患者,在行胼胝体完全切除手术后非优势手出现短暂性的、不自主的拮抗运动,明显干扰了优势手的自主运动.他将这种现象称为“对抗性失用(diagonisticdyspraxia)”。1972年.Brion等报告3例脑肿瘤和1例脑血管畸形患者.因病变累及胼胝体均表现出一种特殊类型的不自主运动.

  • 标签: 异己手综合征 神经影像学特征 临床 不自主运动 动脉供血区 切除手术后
  • 简介:1980年由Caplan首次报告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ofbasilararterysyndrome,TOBS)系指基底动脉顶端及其分支狭窄或闭塞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在我院2000-2004年收治的585例脑梗死患者中明确诊断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者24例,笔者对这些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拟提高对其临床特点及影像表现的认识水平。

  • 标签: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临床综合征 影像学表现 特征分析 SYNDROME ARTERY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isfranc关节损伤不同检查方法的主要影像表现以及分型,为临床提高Lisfranc关节损伤诊断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Lisfranc关节损伤238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损伤类型的不同按照Myerson分型和Nunley-Vertullo分型进行分型和统计分析,观察X线、CT、MRI等影像检查的特征。结果238例患者中,Lisfranc关节骨折并脱位者175例,Myerson分型:Ⅰ型18例,Ⅱ型例149,Ⅲ型8例;Lisfranc关节损伤或扭伤63例,Nunley-Vertullo分型Ⅰ型14例,Ⅱ型45例,Ⅲ型4例。只做X线检查8例,只做CT检查10例,只做MRI17例;做X线和CT检查172例,做X线和MRI检查13例,做CT和MRI检查13例,三项检查均做5例。首次X线诊断正确率为85.35%(169/198),其中157例Myerson分型中诊断正确率为92.36%(145/157);41例Nunley-Vertullo分型中诊断正确率65.85%(27/41),两者差异有统计意义(χ2=5.135,P=0.024);CT检查患者中累及M2基底部占88.50%(177/200),累及M2~M4基底部占64.00%(128/200),M2存在外侧脱位占65.00%(130/200)。三维重建后背侧脱位或半脱位者占37.00%(74/200),跖侧脱位或半脱位者占7.50%(14/200)。MRI检查中I度损伤患者6例,表现为信号异常但无中断,Ⅱ度损伤患者24例,表现为韧带部分断裂,Ⅲ度损伤患者18例,表现为韧带完全断裂,图像中可见韧带信号中断或是消失。结论Lisfranc关节损伤的不同诊断方法中,X线检查存在一定漏诊的情况,对于临床中高度怀疑Lisfranc关节损伤且X线检查阴性的患者,需加做CT或是MRI检查。

  • 标签: 足损伤 跖趾关节 跗关节 X线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收集中耳毛状息肉临床病例,总结其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0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中耳毛状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3例、男1例,左耳2例、右耳2例,年龄1~59岁。分析患者的CT、MRI影像资料和对应的临床表现。结果中耳毛状息肉蒂部位于鼓室1例,位于咽鼓管骨部2例,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患耳反复流脓;蒂部位于咽鼓管咽口1例,突入鼻咽腔,表现为咽部不适、患侧耳闷,内镜检查见鼻咽腔灰白色息肉状肿物,表面有少许绒毛。4例患者CT、MRI均表现为椭圆形、类椭圆形息肉状软组织团块,壁呈中等密度软组织,内含大量脂肪组织,中央软组织犹如病灶内核,增强后壁及软组织内核强化;MRI显示2例病灶壁内脂肪与软组织夹层状排列。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镜下示鳞状上皮下见毛囊、成熟皮脂腺等皮肤附件,内含大量脂肪组织,部分肌肉组织及软骨组织,部分间质纤维增生,伴胶原变性。结论中耳毛状息肉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呈息肉状软组织团块,壁光滑,含大量脂肪组织,中央为软组织内核,CT、MRI可提示毛状息肉的诊断。

  • 标签: 毛状息肉 中耳 咽鼓管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影像特征的探讨,提高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对11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特征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以眩晕最常见,意识障碍发生率较高,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异常为核心症状。影像改变病灶以中脑和丘脑为主,并且多个病灶同时存在。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影像改变复杂多样,只有掌握其特征,提高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认识,才能早期诊断,规范治疗,改善预后。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分泌基质的癌(matrix-producingcarcinoma,MPC)影像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乳腺MPC影像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3~74岁,平均50岁。3例患者首诊时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超声检查显示12例肿瘤均为低回声结节状病变伴后方回声增强效应,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BI-RADS)分级范围3~4A级;MRI显示12例肿瘤T1WI呈环形增强,T2WI呈高信号,BI-RADS分级范围4C~5级。12例肿瘤均为单发,最大径1.5~9.0cm,肉眼见灰白色结节状或多结节融合状肿块,界限相对较清,质地中等至硬,切面灰白、灰红,部分区域黏液半透明状;镜检显示浸润癌成分直接过度为黏液软骨样基质,无介于中间的梭形细胞肉瘤样化生区;结节边缘浸润癌成分均为浸润性导管癌。11例为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2,HER-2)/neu(-)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breastcancer,TNBC);10例肿瘤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5/6(cytokeratin5/6,CK5/6)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所有患者肿瘤细胞均表达S-100。12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8~30个月。所有患者均生存至今,9例无瘤存活,1例术后16个月发生肺转移,1例术后8个月发生肺转移,1例术后11个月胸壁复发。结论:乳腺MPC是一类较罕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其超声影像特点与许多良性病变和肿瘤有所重叠,极易漏诊,而MRI诊断乳腺MPC有较高的灵敏度。乳腺MPC在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方面有显著的特征性表现。

  • 标签: 乳腺肿瘤 化生性癌 乳腺分泌基质的癌
  • 简介:目的探讨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临床影像特征。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癫痫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0例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RI检查示,10例患者均为囊实性改变,其中3例患者为大结节小囊、7例患者为小结节大囊;病变位于左颞叶7例、左颞枕交界区1例、右颞叶1例及左侧额中央区1例;增强扫描示,7例患者的肿瘤实性部分和壁结节明显强化,1例患者软脑膜强化,2例患者无强化。8例患者行肿瘤全切术,2例患者行部分切除术。10例患者的临床疗效均满意,术后9例癫痫患者均无发作,1例患者的头痛缓解。随访时间为1~5年不等,术后复查均无复发征像。结论多形黄色星形细胞瘤临床表现多以癫痫发作起病;影像检查常见囊结节改变,病变多位于幕上,占位及水肿效应轻。最终诊断需依赖病理学检查。

  • 标签: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临床特点 癫痫 影像学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及肺部影像特征,为新冠肺炎的诊治及病情评估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治疗的278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分组,比较不同临床分型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指标和胸部CT影像特征的差异,分析临床特征影像特征与疾病临床分型的关系。结果278例新冠肺炎患者中,男性130例(占46.8%),女性148例(占53.2%);20~69岁人群占88.8%(247/278);有238例(85.6%)患者合并1种及以上基础疾病;病例来源以输入性病例为主(201例,72.3%),其中武汉输入89例,占全部输入性病例的44.3%。随着病情加重,患者男性构成比、年龄和基础疾病数均逐渐增加,且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发热、干咳、畏寒或寒战、疲倦乏力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型及普通型患者。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与比例(NEU%)较轻型及普通型患者更高〔WBC(×109/L):5.7±3.1、6.5±2.4比5.4±1.7、4.9±1.6,NEU(×109/L):4.4±3.1、4.9±2.5比2.8±1.2、2.9±1.3,NEU%:0.72±0.13、0.73±0.14比0.51±0.12、0.59±0.11,均P<0.01〕,而淋巴细胞计数(LYM)与比例(LYM%)、血小板计数(PLT)较轻型及普通型患者更低〔LYM(×109/L):1.0±0.4、1.2±0.8比2.1±0.9、1.5±0.6,LYM%:0.21±0.11、0.20±0.12比0.40±0.11、0.32±0.11,PLT(×109/L):177.1±47.8、157.7±51.6比215.3±59.7、191.8±64.3,均P<0.05〕;危重型患者白蛋白(Alb)水平最低、总胆红素(TBil)水平最高,与轻型、普通型和重型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Alb(g/L):33.0±5.8比42.8±4.4、39.6±5.1、34.4±4.2,TBil(μmol/L):20.1±12.8比12.0±8.7、10.9±6.3、12.2±8.3,均P<0.01〕;重型和危重型患者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I(cTnI)明显高于轻型及普通型患者〔LDH(μmol·s-1·L-1):5.6±2.2、5.0±2.9比2.8±0.9、3.3±1.2,cTnI(μg/L):0.010(0.006,0.012)、0.010(0.006,0.012)比0.005(0.003,0.006)、0.005(0.001,0.008),均P<0.01〕;重型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轻型、普通型和危重型患者更高〔mg/L:43.3(33.2,72.1)比22.1(16.2,25.7)、29.7(19.8,43.1)、25.8(23.0,36.7),P<0.01〕,重型和危重型患者降钙素原(PCT)水平较轻型及普通型患者更高〔μg/L:0.17(0.12,0.26)、0.13(0.09,0.24)比0.06(0.05,0.08)、0.05(0.04,0.09),P<0.01〕。典型的CT影像特征为:普通型主要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磨玻璃影;重型主要表现为多发的磨玻璃影、浸润影或实变影,与普通型患者相比,其病灶增多,病灶范围扩大至双肺;危重型主要表现为双肺弥漫性实变伴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各叶可见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大部分呈磨玻璃样密度,个别显示部分肺实变。结论男性、高龄及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患者是新冠肺炎高危人群,应当密切关注其进展为重型或危重型的风险;CT影像特征可作为临床诊治方案中判断患者处于重型和危重型的重要补充。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床分型 临床特征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脏粘液瘤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影像特征。方法选择19例于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进行手术治疗心脏粘液瘤的病例,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及超声影像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脏粘液瘤的临床首发症状为活动后心悸气短、长期低热且这19例患者均表现出明显的特征性超声表现。右心肿瘤发生显著低于左心(10.5%VS.89.5%,P<0.05),采用心脏超声检查都能检测出心脏粘液瘤,并且良性患者显著高于恶性患者(99.5%VS.0.05%,P<0.05)。此外,长期随访发现良性肿瘤复发率及病死率显著低于恶性肿瘤组(P<0.05)。结论左心的发生心脏粘液瘤频率较右心高,且采用心脏超声检查后超声显象的特征性明显,能显著提升心脏黏液瘤的诊断率,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心脏肿瘤 心脏粘液瘤 超声波检查 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