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合成了1个邻菲罗啉衍生物,作为第二配体,丙烯作为第三配体,α-噻吩三氟甲酰丙酮作为第一配体,制备了1个新颖的带聚合活性的四元配合。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对配合进行了结构分析。配合通过自由基引发与甲基丙烯酸进行共聚制备成共聚发光材料,荧光光谱表明所制备的共聚具有很好的单色性和良好的发光性质。

  • 标签: 邻菲罗啉衍生物 铕配合物 DFT计算 荧光性质
  • 简介:摘要:丙烯丙烯都属于运用非常广泛的精细化工原料,随着这些年来两种化工原料产量与需求的增大,生产废水量也逐渐增多,废水基质较为复杂,且水质变化比较大,对环境与人体都存在威胁,如何处理丙烯丙烯生产的废水,是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

  • 标签: 丙烯酸 丙烯酸丁酯 废水处理
  • 简介:摘要:甲基丙烯酸,化学物质,分子式C5H8O2,分子量100.12,是有机化合,也称为MMA,一种重要的化学材料,用作有机玻璃单体,也用于制造其它树脂、塑料、涂料、粘合剂、润滑剂。国内甲基丙烯酸(MMA)的生产主要以丙烯腈装置为基础,近年来由于MMA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市场需求和生产MMA的企业越来越多。但是,每家生产企业都面临着消费减少和盈利增加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MMA的生产成本。

  • 标签: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双螺杆挤出机 脱挥 关键技术
  • 简介:摘要:为了研究树脂的吸水与保水性能,实验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聚丙烯吸水树脂,所用原料是丙烯(AA),交联剂选用亚甲基丙烯酰胺(NMBA),引发剂选用过硫酸钾(KPS)。实验结果表明,当中和度为65%,丙烯、亚甲基丙烯酰胺和过硫酸钾用量分别为20%、0.04%和2%时,聚丙烯树脂吸水性能良好;该树脂对去离子水的吸水倍率分别为501倍;在20SymbolpB@C下100min的保水率为87.7%,70SymbolpB@ C下50min的保水率为81.5%。

  • 标签: 聚丙烯酸树脂 吸水树脂 性能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探究了丙烯防水涂料在金属屋面的应用技术,结合相关案例分析了丙烯防水涂料的应用范围以及相关工艺,施工要点等,并明确了该技术具有简单方便、安全环保等优秀的特点,在市场当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标签: 丙烯酸防水涂料 金属屋面 运用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亲水性丙烯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远期混浊的原因与IOL置换术的预后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诊断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远期亲水性丙烯IOL混浊的患者15例(15只眼)。分析患者临床资料;选取其中2片混浊IOL使用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沉淀的位置和形态,利用能谱分析检测沉淀中的元素成分;分析行IOL置换术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IOL置换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15例患者发现IOL混浊与首次IOL植入间隔时间为(27.3±5.9)个月,均为单眼IOL混浊,其中9例患有高血压病;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的10例患者中4例糖化血红蛋白A1c明显超出正常值。混浊IOL在共焦显微镜下可见其表面有大量珊瑚状颗粒沉淀;扫描电镜观察可见颗粒沉淀结晶以多形态聚集,上下交错,富有层次感;能谱分析证实IOL附着的沉积中含钙、磷元素。13例(13只眼)行IOL置换术,术中4例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3例新IOL植入睫状沟内,1例悬韧带断裂;裸眼BCVA(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IOL置换术前为1.03±0.64,IOL置换术后为0.39±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亲水性丙烯IOL植入术后远期混浊为表面钙磷化合沉积所致,IOL置换术能安全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视力。(中华眼科杂志,2021,57:512-518)

  • 标签: 晶体,人工 丙烯酸树脂类 晶体植入,眼内 亲水性人工晶状体混浊
  • 简介:摘要氰基丙烯酯类组织粘合剂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医用粘胶。近年来,氰基丙烯酯类组织粘合剂被用作静脉通路的固定装置。本文围绕氰基丙烯酯类组织粘合剂的发展与性能,对静脉通路失败率、皮肤损伤、敷贴更换时间和次数、护患满意度、经济效益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氰基丙烯酯类组织粘合剂的临床应用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 标签: 氰基丙烯酸酯类组织粘合剂 静脉通路设备 固定
  • 简介:摘要氰基丙烯酯类组织粘合剂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医用粘胶。近年来,氰基丙烯酯类组织粘合剂被用作静脉通路的固定装置。本文围绕氰基丙烯酯类组织粘合剂的发展与性能,对静脉通路失败率、皮肤损伤、敷贴更换时间和次数、护患满意度、经济效益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氰基丙烯酯类组织粘合剂的临床应用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 标签: 氰基丙烯酸酯类组织粘合剂 静脉通路设备 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仿生微环境与悬滴法三维培养小鼠毛乳头细胞(DPC)制备仿生毛乳头球的生物活性及其在裸鼠中的毛发诱导功能。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获取雄性5~6周龄C57BL/6J小鼠触须毛的DPC以及1 d龄C57BL/6J小鼠皮肤角质形成细胞(KC),经免疫荧光法鉴定前者第3代细胞稳定表达DPC标志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碱性磷酸酶(ALP)、β连环蛋白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后者原代细胞稳定表达KC标志角蛋白15。取第8代DPC,用GelMA重新悬浮并接种至Transwell孔板插件底面,光交联后倒置培养,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0(即刻)、3 d GelMA悬滴中DPC聚集情况(聚集成球即仿生毛乳头球),采用活/死染色试剂盒检测培养3 d仿生毛乳头球中细胞活性。将传统二维培养的原代DPC、第8代DPC以及按前述方法制备的仿生毛乳头球分别设为原代DPC组、第8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对每组培养3 d的3个样本中DPC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基迪奥生物信息云工具平台(OmicShare Tools)对转录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earson相似性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利用时间序列趋势分析软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表达模式聚类分析,利用基迪奥生物信息云工具平台对具有特定表达模式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同前进行细胞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差异表达基因中抽取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8(SOX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26型胶原纤维α1(COL26A1)、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6(Wnt6),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验证差异表达基因mRNA表达情况与测序结果的一致性(样本数为9);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DPC生物功能标志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FGF7)、Wnt10a、淋巴样增强因子1(LEF1)、ALP、β连环蛋白、多功能蛋白聚糖、SOX2的mRNA表达情况(样本数为9)。取3只5~6周龄雄性BALB/c裸鼠,分别设为原代DPC组、第8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将原代DPC、第8代DPC、仿生毛乳头球分别与原代KC以2∶1细胞数比例混合后分别注射至相应组别裸鼠皮下,每只注射6个区域。注射后2周,取注射区域全厚皮,计数再生毛发,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再生毛囊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检验并进行Bonferroni校正。结果培养3 d,DPC在GelMA悬滴中由培养0 d的分散状态聚集成仿生毛乳头球,制备的仿生毛乳头球中细胞活性良好。培养3 d,主成分分析显示,相比于第8代DPC组,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组内样本间变异程度较低,仿生毛乳头球组与原代DPC组组间样本变异程度最低,3组DPC样本超过90%的基因谱数据变异可由第1个和第2个主要成分来解释;Pearson相似性分析显示,组内样本重复性好,原代DPC组和仿生毛乳头球组样本间的相关系数为0.84~0.95,原代DPC组和第8代DPC组样本间的相关系数为0.72~0.87;3组DPC间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筛选出642个组间交集差异表达基因,对其进行表达模式聚类显示有2种基因表达模式有显著趋势(P<0.05),分别为第8代DPC组基因表达显著低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第8代DPC组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共包含411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显示这411个差异表达基因在Wnt信号通路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显著富集(P<0.05),GO富集分析表明细胞外基质、经典Wnt信号通路、细胞分化等GO术语被显著富集(P<0.05)。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比较,第8代DPC组细胞基因SOX8、MMP-9、COL26A1、Wnt6 mRNA表达量均明显下降(q=15.950、8.854、11.890、11.050,9.851、5.884、7.418、4.870,P<0.01),与测序数据一致。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比较,第8代DPC组细胞生物功能标志FGF7、Wnt10a、LEF1、ALP、β连环蛋白、多功能蛋白聚糖、SOX2 mRNA表达量均明显下降(q=11.470、9.795、4.165、9.242、10.970、10.570、8.005,7.472、4.976、3.651、4.784、5.236、6.825、5.214,P<0.05或P<0.01)。注射后2周,第8代DPC组裸鼠无毛发再生,仿生毛乳头球组与原代DPC组裸鼠再生毛发数量相近(q=1.852,P>0.05)且均显著高于第8代DPC组(q=18.980、17.130,P<0.01);第8代DPC组裸鼠注射区域皮肤仅形成了坏死灶,而仿生毛乳头球组与原代DPC组裸鼠注射区域皮肤均观察到再生毛囊且毛囊横断切面有黑色素沉着。结论基于GelMA仿生微环境与悬滴法三维培养小鼠DPC制备仿生毛乳头球的培养模型可一定程度上恢复高传代DPC在裸鼠中的毛发诱导能力,且其生物特性更加类似于原代DPC,可实现DPC的扩增后特性恢复。

  • 标签: 毛发 聚甲基丙烯酸类 仿生学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毛乳头细胞 悬滴法 毛乳头球
  • 简介:摘 要:两河口水电站具有土石坝高、泄洪流量、地震烈度高、地质条件复杂等特点。底层廊道帷幕灌浆施工过程中频繁钻遇承压裂隙水,因砂板岩地层微细裂隙发育,水泥浆液充填效果有限,帷幕灌浆后微渗水现象较多,水库蓄水后该部位将长期承受290m水头压力,防渗质量要求高;为确保水库运行安全,微细裂隙渗水处理是防渗质量控制的关键点,采用渗透性更好的丙烯盐化学灌浆材料进行微细裂隙渗水处理方案在两河口水电站施工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并达到了预期的施工目的,目前水库仍在蓄水过程中,底层灌浆廊道的水头压力已达到210m,灌浆廊道内整体干燥无明显渗水现象,预计在290m高水头压力下仍能呈现良好的防渗效果。灌浆效果的优良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质量控制要点的设立、现场管控及实施,本文主要论述两河口水电站微细裂隙丙烯盐化学灌浆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点的设立及现场管控,为后续丙烯盐施工提出指导意见。

  • 标签: 丙烯酸盐 微细裂隙 渗水处理 应用效果 评价
  • 简介:摘要:采用核磁共振(NM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凝胶渗透色谱(GPC)等分析技术对5种无规共聚丙烯(PPR)管材树脂的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PR管材树脂T4401熔体流动速率为0.5 g/10min,具有优异的加工流动性和刚韧平衡性;结晶速率快,晶体规整性好;具备典型的无规共聚序列结构;其结构特征和管材制品性能与某进口料C的相当。

  • 标签: 聚丙烯 专用树脂 结构 性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甲基戊烯二尿症临床特征、基因变异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内分泌遗传科诊治的6例3-甲基戊烯二尿症患儿的临床表现、生化资料、基因测序结果及治疗情况,并对患儿进行发育评估。结果6例患儿中男2例、女4例。4例为3-甲基戊烯二尿症Ⅰ型,2例为3-甲基戊烯二尿症Ⅵ型伴感音性神经耳聋、脑病及Leigh样综合征。5例患儿通过新生儿筛查确诊,1例为发病后临床诊断。4例患儿尚未发病,2例已发病患儿发病年龄分别为1和2日龄,均在新生儿期出现黄疸及呼吸异常等症状。6例患儿尿3-甲基戊烯二浓度为22.38~77.09 mmol/molCr,均高于正常切值。检测到2种基因11种变异,其中10种变异未被报道。4例患儿检测到7种AHU基因变异,分别为c.656-2delA、EX5-EX6 Del、c.942+3A>G、c.373C>T p.(R125W)、c.895-3C>G、c.667C>T p.(R223X)和c.894+5G>A,均未报道;2例患儿检测到4种SERAC1基因变异,包括c.548G>A p.(R138Q)、c.442C>T p.(R148X)、c.1339C>T p.(R447X)和c.973dupA p.(M325Nfs*5),仅c.442C>T p.(R148X)为已报道变异。经限制亮氨酸饮食及左卡尼汀治疗后,4例AUH基因变异患儿效果较好,2例SERAC1基因变异患儿治疗效果较差。2例已发病患儿运动发育落后和(或)智力落后,其余患儿发育正常。结论3-甲基戊烯二尿症患儿临床异质性明显、病情轻重不一,基因变异多为剪接变异,其次为无义变异、错义变异及移码变异,无亮氨酸饮食及口服左卡尼汀治疗对部分患儿有效,新生儿筛查有助于此病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

  • 标签: 氨基酸代谢障碍,先天性 基因 新生儿筛查
  • 简介:摘要: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在经济发展迅速,化工企业蓬勃发展的当下,聚丙烯装置控制丙烯单耗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当前工作现状以及工作中现存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一些策略来减少丙烯原料耗费情况。帮助工作单位提升工作质量,保障工作效率,为其未来健康平稳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 标签: 聚丙烯装置 丙烯单耗 原因分析
  • 简介:摘要 聚丙烯(PP)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热塑性合成树脂,是应用范围比较广的合成树脂之一。聚丙烯具有密度低、无毒、易加工、冲击强度高、耐弯曲、电绝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汽车、建材、医疗、包装等领域。根据聚合类型,聚丙烯生产工艺可分为溶液法、淤浆法、本体法和气相法,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聚丙烯生产技术的进展。

  • 标签: 聚丙烯 生产工艺 技术进步
  • 简介:摘要:本研究主要是以无水碳酸钠作催化剂,松香和蔗糖为原料,在助溶剂和蒸馏水中加热直接合成松香蔗糖

  • 标签: 松香 蔗糖 松香酸蔗糖酯
  • 简介:摘要目的对18例甲基丙二血症(methylmalonic acidemia,MMA)患儿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2013年~2020年通过串联质谱技术进行新生儿筛查和临床高危筛查发现18例MMA并进行长期规范的治疗和随访。结果324 184例新生儿筛查中确诊12例MMA,初步统计患病率为1/27 015。其中1例为Mut型,目前严重发育落后;1例为cblA型,已失访,预后情况不明;余10例为cblC型,预后良好。临床高危筛查中确诊6例MMA,均为cblC型,两例智力发育落后,其余预后良好。结论MMA是临床常见的致死致残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早期规范的诊治可降低病死率,改善患儿预后。

  • 标签: 甲基丙二酸血症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