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不同牙位不同部位的第二磨牙颈部属特殊类型。第二磨牙颈部位于牙列末端、紧邻牙龈且朝向,导致其视野窄,隔湿效果不佳,临床操作困难。本文就可能用于第二磨牙颈部的治疗方法和相关材料做一综述。                         

  • 标签: []第二磨牙 远中 颈部 治疗
  • 简介:摘要低位咬合是指牙齿在主动萌出后保持静止,而相邻牙齿持续萌出,随着骨骼的生长,牙齿面低于平面的现象。低位咬合最常见于儿童,以下颌第二磨牙多发。牙齿发生低位咬合的年龄越早,其导致的咬合问题越严重。本文从第二磨牙低位咬合的病因和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第二磨牙低位咬合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牙槽粘连 牙,乳 低位咬合 第二乳磨牙 生长和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减数下颌第一前磨牙正畸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态的变化,并分析影响其倾斜角度变化的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样本最终纳入正畸患者40例,共含68颗下颌第三磨牙,利用三维测量软件测量分析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及角度。配对t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下颌第三磨牙的位置变化,多元回归分析可能影响其近倾斜角度变化的因素。结果正畸治疗后下颌第三磨牙近中移动(1.59±3.35) mm (P=0.012),向近倾斜10.24°±18.82°(P<0.001)。患者治疗前ANB角,下颌平面角,萌出高度(8Cp-X),初始角度(∠78)以及下颌第二磨牙中间隙的变化(ΔD7-Xi)对第三磨牙倾斜角度变化(Δ∠78)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F=2.153,P=0.071)。结论正畸减数下颌第一前磨牙后,下颌第三磨牙有近中移动和近倾斜角度加大的趋势,临床医师在治疗设计时应综合考量。

  • 标签: 下颌第三磨牙 减数治疗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下颌第一磨牙的根管系统形态复杂多样,其牙根数目及形态均可能发生较大变异。本文报道的1例多根管患者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均存在中央根管,且右下第一磨牙根同时存在低分叉的Ⅴ型根管。患牙治疗过程,结合锥形束CT影像学、牙科显微镜、超声治疗仪等辅助手段,完成了多根管的根管治疗及患牙冠部修复,术后18个月复查效果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牛牙症上颌第一磨牙近颊第二根管(second mesiobuccal canal,MB2)的临床发生率、类型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患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的牛牙症上颌第一磨牙108颗,拍摄术前X线片及CBCT,探查根管,记录根管数目和类型;采用机动镍钛器械M3进行根管预备,热牙胶垂直加压技术充填根管。结果 牛牙症上颌第一磨牙MB2的发生率为78.7%,MB2根管较细且弯曲,用8号C锉和10号K锉结合EDTA凝胶可疏通根管。根管疏通中有3只10号K锉折断,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牛牙症上颌第一磨牙MB2的发生率较高,MB2根管较细且弯曲;机动镍钛器械预备可获得良好的成形效果。

  • 标签: [] 牛牙症 上颌第一磨牙 近颊第二根管 根管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摘局部义齿及全口义齿应用下颌第三磨牙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摘除局部或全口义齿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将未保留下颌第三磨牙的设为对照组,将保留下颌第三磨牙的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修复效果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义齿修复效果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局部义齿 全口义齿 下颌第三磨牙 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金乾瑞 谢志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浙江大学口腔医学院 浙江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浙江省口腔生物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癌症研究院,杭州 310006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下颌第三磨牙拔除相关的下牙槽神经损伤(inferior alveolar nerve injury,IANI)危险因素,并构建IANI风险评分系统用于术前IANI风险评估,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牙拔除术的949颗下颌第三磨牙,其中,664颗为预测样本,285颗为验证样本。通过对预测样本的性别、年龄、下颌第三磨牙、下牙槽神经管(inferior alveolar canal,IAC)及下颌第三磨牙与IAC的接触关系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确定IANI危险因素并构建IANI风险评分系统。根据不同截止分值的诊断参数评估结果,对IANI风险分层,并进行预测模型验证。结果预测样本,4.4%(29/664)术后出现IANI。下颌第三磨牙牙根数目(P<0.01)、阻生深度(P<0.05)以及牙根与IAC的接触关系(P<0.01)与垂直接触位置(P<0.05)是IANI的危险因素;年龄<25岁是暂时性IANI的危险因素(P<0.001),性别为女性是永久性IANI的危险因素(P<0.05)。IANI风险根据评分划分为低风险(≤2分)、中风险(3分)和高风险组(≥4分且≤6分)。IANI风险评分系统模型区分度较好,暂时性IANI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81[95%CI(0.70~0.90),P=0.002],永久性IANI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80[95%CI(0.68~0.92),P=0.007]。结论患者年龄、性别、下颌第三磨牙牙根数目、阻生深度、牙根与IAC的接触关系与垂直接触位置是术后IANI的危险因素。IANI风险评分系统有助于临床医师术前筛选与识别高风险病例。

  • 标签: 磨牙,第三 拔牙 下牙槽神经 神经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磨牙根管治疗诱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收治的80例根管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颞下颌关节紊乱并的诱发因素。结果:经过对本组患者资料的分析,发现磨牙根管治疗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牙位、持续张口时间、复诊次数。结论:磨牙根管治疗诱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因素较多,需对治疗持续时间、张口时间进行控制,尤其是女性患者,更应该增加肌肉和关节休息时间,预防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出现。

  • 标签: 磨牙根管治疗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窝沟封闭剂联合涂氟漆在预防小儿第一恒磨牙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在本院口腔科接受口腔检查及治疗的200例儿童,观察组100例采用窝沟封闭剂联合涂氟漆治疗,对照组100例仅采用窝沟封闭剂治疗,封闭术后6个月、1年复查并比较两组儿童龋齿发生率和窝沟封闭剂脱落率。  结果:窝沟封闭封闭术后6个月、1年比较,观察组封闭术后封闭剂脱落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封闭术后6个月、1年龋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窝沟封闭剂联合涂氟漆对预防儿童病具有更好的远期疗效,可显著降低龋齿率及封闭剂脱落率。

  • 标签:   窝沟封闭剂 涂氟漆 小儿 第一恒磨牙龋
  • 作者: 石鑫 毛靖 刘燕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口腔医学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口腔医学院 口腔颌面发育与再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30,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 简介:摘要牙列拥挤是常见错畸形,磨牙移在获取牙列间隙、稳定磨牙中性关系和避免有创性操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文从磨牙三维控制、位移表达率、支抗保护和稳定性4个方面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磨牙的临床疗效,同时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材料性能、正畸医师矫治方案设计、患者牙颌解剖条件及依从性几个方面探讨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以期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正畸矫正器,可摘式 正畸矫正器设计 磨牙 牙移动 正畸支抗 透明矫治器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青岛李沧区四所小学2018级和2019级学生窝沟封闭时萌出第一恒磨牙坏情况。方法:选取李沧区四所小学2018级学生(n=327)和2019级学生(n=343)分别于2021年6月和10月行第一恒磨牙检查,比较两个年级萌出第一恒磨牙情况、不同医生间和不同性别医生间诊断病的标准是否存在差异。结果:2018级于2021年6月份检出第一恒磨牙率明显高于2019级于2021年10月份检出第一恒磨牙率(P<0.001)。不同医生间诊断病的标准存在差异性(P<0.001)。不同性别医生间诊断病的标准无统计学意义(P=0.208)。结论:第一恒磨牙萌出后如若未进行预防性干预,随着时间延长坏率会增加。不同医生间诊断病的标准是存在差异性的。医生性别对病患率的诊断不产生影响。

  • 标签: 第一恒磨牙 患龋率 龋病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4矫治术结合下颌磨牙垫高治疗方法在替牙期反牙合临床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46例替牙期反牙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2×4矫治术结合下颌磨牙垫高)和对照组(固定矫治器)各23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SNA[(82.04±1.25)°>(80.86±1.13)°,t=3.358]、鼻唇角[(96.68±3.34)°>(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牙髓摘除术与牙髓切断术治疗乳磨牙露髓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确诊为乳磨牙露髓的50例病例,患儿均于2021.10~2022.10期间就诊,将50例病例在研究前以双盲法分为甲乙组,对比时各纳入25例。甲组实施牙髓摘除术,乙组实施牙髓切断术。对比甲乙组疗效及随访病理改善情况,以评定效果。结果:经统计两组总有效率并对比,乙组为92.00%略高于甲组88.00%,但差异较小(P>0.05)。经统计两组随访6个月时根管内外吸收、根尖根分叉暗影、牙周膜间隙增宽等占比并对比,乙组分别为12.00%、12.00%、12.00%,略低于甲组16.00%、20.00%、20.00%,但差异较小(P>0.05)。结论:应用牙髓摘除术与牙髓切断术治疗乳磨牙露髓的疗效相当,者均可改善患者病理结果,但因牙髓切断术相对较为昂贵,所以还需结合患儿及家庭实际对手术方式进行合理选择,以兼顾疗效和经济性。

  • 标签: 牙髓摘除术 牙髓切断术 乳磨牙 深龋露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比格犬下颌磨牙区解剖模型确定口腔种植位点的方法。方法该研究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由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导开展,采用比格犬口腔种植模型,比较拔除前磨牙前后下颌骨的解剖结构的变化以及测量数据,分析安全种植区以及口腔种植位点的选择。结果在所有的下颌磨牙,第1~4前磨牙(P1~P4)的牙根逐渐增加,双根牙P2、P3、P4的近根的直径:P2为(2.72±0.45)mm,P3为(3.22±0.32)mm,P4为(4.16±0.34)mm,均小于根[P2:(2.98±0.29)mm,P3:(3.48±0.27)mm,P4:(4.58±0.22)mm],根的长度[P2:(8.79±0.41)mm,P3:(9.21±0.31)mm,P4:(10.12±0.36)mm]小于近根[P2:(8.91±0.69)mm,P3:(9.48±0.27)mm,P4:(11.58±0.24)mm];在所有下颌,颏孔至第1磨牙的管嵴距(H)和牙槽嵴顶宽度(W)依次增加[H1:(7.24±0.49)mm,H2:(8.28±0.71)mm,H3:(9.52±0.37)mm,W1:(5.71±0.81)mm,W2:(5.82±0.28)mm,W3:(6.72±0.54)mm]。结论颏孔和尖牙根尖区外靠的区域是安全植入区,在安全种植区内,种植假体的长度和直径不超过植区的牙根长度以及颈部的颊舌向的最大直径。

  • 标签: 牙种植 模型,解剖学 下颌假体植入 磨牙 比格犬
  • 简介:[摘 要]目的 对比全景片成像与锥形束CT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前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行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治疗的72例患者,开展时间: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术前对入选者进行全景片成像与锥形束CT检查,分析口腔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全景片和锥形束CT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成角、牙根数方面评估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检查方式在评估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是否接触下颌管方面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前应用锥形束CT诊断效果要优于全景片成像,推荐应用。

  • 标签: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 拔除 术前诊断 全景片成像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在牙科临床治疗当中,牙齿拔除术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磨牙拔除术在实施过程不仅复杂,而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医生操作过程中行为不当很容易导致牙根折断情况,另外,在实施磨牙拔除术过程,使用的器械设备和治疗手段也较为繁杂。随着近些年我国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牙槽外科理念和治疗技术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给磨牙拔除术的推荐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次课题主要对磨牙拔除术、磨牙断根取出手段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 标签: 磨牙拔除及 磨牙断根取出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颌磨牙、前磨牙移时的轴倾度、转矩和扭转变化,以及不同的牵引方式防止前牙唇倾和磨牙移复发的作用。方法纳入患者16例,牙齿146颗。收集并重叠初诊研究模型(T0),上颌磨牙移阶段模型(T1),以及上颌前磨牙移阶段模型(T2)。测量磨牙和前磨牙移效率和角度变化,对比矫治器牵引、尖牙牵引和对照组前牙唇展量以及T1至T2磨牙移效率是否下降。结果上颌磨牙移效率为81.03%;移后平均倾斜4.37°(P=0.000),颊倾1.65°(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明显扭转(P=0.160)。上颌前磨牙移效率为78.79%;移后平均倾斜5.96°(P=0.000),颊倾3.91°(P=0.000),颊尖向扭转1.98°(P=0.000),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推磨牙移后(T1),矫治器牵引组前牙无明显唇倾;尖牙牵引组前牙唇倾0.77 mm,对照组前牙唇倾0.52 mm。上颌第二磨牙矫治器牵引组T1至T2移效率无明显下降;尖牙牵引组效率下降16.37%;对照组效率下降13.23%。上颌第一磨牙不同牵引方式组T1至T2移效率均无明显下降。结论矫治器牵引能够有效防止前牙唇倾以及第二磨牙移效率下降。

  • 标签: 无托槽隐形矫治 三维重叠 磨牙远中移动 弹性牵引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锥形束CT评价种植体支抗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磨牙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并采用支抗种植体刚性连接支抗牙构建间接支抗、辅助控制无托槽隐形矫治移上颌磨牙的成年患者26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4例,年龄(26.4±4.2)岁(19~31岁)。采用锥形束CT三维测量方法,测量患者矫治前(T0)、上颌第一磨牙移到位时(T1)和前牙排齐内收到位时(T2)的上颌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和中切牙牙根和牙尖以及牙根中心点位置,并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间差异。结果上颌中切牙牙根和牙尖矢状向位置3个时间点间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84,P<0.001;F=27.66,P=0.001);其中T0与T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与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舌向内收(1.81±0.28)和(2.17±0.42)mm。上颌第二磨牙牙根和牙尖矢状向位置3个时间点间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16,P=0.001;F=57.99,P<0.001);其中T0与T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与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向中移动(1.95±0.42)和(2.53±0.33)mm。上颌第一磨牙牙根和牙尖矢状向位置3个时间点间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37,P=0.002;F=140.26,P<0.001);其中T0与T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向中移动(1.98±0.25)和(3.51±0.30)mm;而T1与T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中心点垂直向位置3个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06,P<0.001);其中T0与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龈向压低(2.28±0.24)mm;而T1与T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测量指标3个时间点间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种植体支抗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磨牙可有效增强支抗牙的支抗作用。

  • 标签: 正畸矫正器 正畸矫正器,可摘式 正畸矫正器设计 磨牙 牙移动 正畸支抗 透明矫治器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