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上颌第一磨牙根管系统复杂多变,变异较多的是,双根管的发生率很高,但3管极其罕见。本文报告1例上颌第一磨牙3管患牙的管变异发现及诊疗经过,并结合文献归纳总结上颌第一磨牙根管变异发现及根管口定位方法。

  • 标签: 上颌第一磨牙,近颊3根管,CBCT,显微根管治疗,根管口定位
  • 简介:摘要:上颌第一磨牙形态复杂,随着年龄增长,继发性牙本质不断沉积,髓腔变窄,管变细及钙化,管定位困难等,增加了管治疗的难度。CBCT作为新型口腔临床设备,可从不同层面及角度精细地显示管形态。本文将对上颌第一磨牙管形态增龄性变化及CBCT应用的研究进展作综述。

  • 标签: CBCT 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 增龄性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治疗当中上颌第一磨牙第二管(MB2)用管显微镜及肉眼发现率的比较。方法收集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牙体牙髓科诊断为牙髓炎的上颌第一磨牙120例。随机分为A(60颗)、B(60颗)两组,A组使用管显微镜寻找根管口,B组使用传统方法裸眼寻找根管口。比较分析两组间的MB2发现率。结果A、B组上颌第一磨牙MB2的发现率及通畅率分别为(81.67、85.71)%、(56.67、88.23)%,两组间的MB2的发现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B2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第一磨牙管治疗当中,管显微镜的使用有利于MB2的寻找。

  • 标签: 根管显微镜 上颌第一磨牙 近颊第二根管
  • 简介:目的探讨数字化成像系统对上颌第一磨牙第二管(MB2)偏移投照的最佳显示效果和拍摄方法.方法选取临床上需要进行上颌第一磨牙牙髓治疗并具有MB2管特征的患者200例.在分角线投照法的基础上,以转动轴作标记记录水平角度,其中100例从远每偏移10°进行投照,50例使用不同的曝光时间,50例平移传感器位置进行投照.由两位医师独立阅片,判断牙根区分情况、清晰度及构图完整性.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配对计数资料的χ2检验.结果在MB与MB2区分率,远偏移30°组最高,区分率为94%,显著高于正位组的10%(χ2=84,P=0.000),相同偏移角度远偏移比偏移区分率更高(30°:χ2=18.382,P=0.000;20°:χ2=16.282,P=0.000;10°:χ2=14.019,P=0.000).根尖清晰度方面偏移比远偏移低(30°:χ2=7.848,P=0.005;20°:χ2=12.033,P=0.001;10°:χ2=14.700,P=0.000).当偏移超过20°、曝光时间增加1/4时清晰率可达78%,传感器的平移摆放使牙体及根尖区的完整显示率达94%.结论要获得良好的MB2显示效果,X线中心线向远偏移为首选,若选择向偏移则需加大偏移角度和曝光时间,传感器的正确摆放也是直接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

  • 标签: 偏移投照技术 上颌第一磨牙 近中颊根第二根管 根尖片
  • 简介:目的探讨上颌磨牙第二管(MB2)的临床检出率以及手术显微镜在提高上颌磨牙临床检出率的作用。方法选取进行常规管治疗的63颗上颌第一磨牙,27颗上颌第二磨牙,以及进行显微管治疗的55颗上颌第一磨牙,20颗上颌第二磨牙,2颗上颌第三磨牙,分别拍摄术前X线片,探查管,记录管数目。结果进行常规管治疗的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MB2检出率分别为28.6%和3.7%;进行显微管治疗的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MB2检出率分别是61.8%和25%;对上颌第一磨牙常规管治疗和显微管治疗的MB2临床检出率进行卡方检验,χ2=1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上颌第二磨牙常规管治疗和显微管治疗的MB2临床检出率进行Fisher确切概率值检测,单侧比较值为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显微镜有助于提高上颌磨牙MB2的临床检出率,选择显微管治疗有助于提升上颌磨牙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 标签: 上颌磨牙 近中颊根第二根管 手术显微镜 检出率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牛牙症上颌第一磨牙第二管(second mesiobuccal canal,MB2)的临床发生率、类型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患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的牛牙症上颌第一磨牙108颗,拍摄术前X线片及CBCT,探查管,记录管数目和类型;采用机动镍钛器械M3进行管预备,热牙胶垂直加压技术充填管。结果 牛牙症上颌第一磨牙MB2的发生率为78.7%,MB2管较细且弯曲,用8号C锉和10号K锉结合EDTA凝胶可疏通管。管疏通中有3只10号K锉折断,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牛牙症上颌第一磨牙MB2的发生率较高,MB2管较细且弯曲;机动镍钛器械预备可获得良好的成形效果。

  • 标签: [] 牛牙症 上颌第一磨牙 近颊第二根管 根管治疗
  • 简介:摘要上颌第一磨牙管解剖系统具有复杂性、变异性及多样性,遗漏管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本病例的上颌第一磨牙因非龋性牙颈部缺损导致牙髓炎,管治疗过程中发现其具有7个管,其中侧第二管、远侧根管及腭侧根管均为低分叉的Ⅴ型管,作者借助锥形束CT影像学指导,采用显微超声治疗技术,成功完成1例上颌第一磨牙7管的显微管治疗,术后24个月复查效果良好。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上颌第一磨牙根尖区管横截面的形态。方法选择15个上颌第一磨牙(单牙11个,双根牙4个),利用Isomet低速金刚砂切片机,在距解剖根尖1、2、3、4、5、6mm处垂直牙体长轴切割。然后在牙科手术显微镜下,利用PhotoshopCS8.0软件测量各截面管的舌径和径,按标准记录管横截面的形态。结果共获得切片111个,管共138个,其中长椭圆形管发生率为42.0%。单管牙的舌径大于径,以长椭圆形管形态为主,其发生率向根尖降低;双根牙的舌径大多小于径,但腭舌径均大于径,长椭圆形管发生情况更复杂。结论上颌第一磨牙根尖区管横截面形态复杂,可能影响管治疗的质量。

  • 标签: 上颌第一前磨牙 根尖 根管 长椭圆形
  • 简介:目的:上颌第一磨牙最常见的管解剖形态是四管。然而.其他的管数目也有报道。本文旨在报道两例存在5个管的上颌第一磨牙的牙髓再治疗病例。材料和方法:明确诊断后制定并实施管再治疗计划。运用牙科手术显微镜能更好地了解髓腔的解剖形态,特别是沿着发育线和沟寻找可能遗漏的管。结果:本文报道的两个病例都曾经历失败的管治疗。这两颗牙齿都存在5个管的解剖结构.先前治疗时均未发现MB2和DB2.和远都表现为VertucciII型管结构。影像学复查提示患牙根尖周病变愈合。结论:虽然MB2和DB2同时出现的情况并不常见.但这种可能性仍然存在。无法明确牙齿正确的解剖结构并定位管可导致管治疗的失败。本文病例遗漏管的发现是管再治疗成功的原因之

  • 标签: 解剖 磨牙 髓腔 根管预备 根管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评估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间不同的解剖位置关系对正畸减数矫治时第一磨牙整体移动及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纳入44例减数前磨牙完成正畸矫治的成年患者,根据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的接触关系分为两组:各牙根均未与窦底接触(isolate from maxillary sinus, IF)组和各牙根均与窦底接触(contacting/protruding into maxillary sinus, CP)组。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及两组间上颌第一磨牙中移动距离、轴倾角度及牙根体积吸收量。结果IF组上颌第一磨牙牙冠中移动距离为(2.56±1.00) mm,牙根为(2.44±1.30) mm;CP组牙冠中移动距离为(2.73±1.20) mm,牙根为(2.80±0.99) mm。两组患者牙冠与牙根间中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121、P=0.202)。治疗前后轴倾角度改变在两组患者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CP组(1.72°±4.58°),IF组(0.82°±5.47°),P=0.425]。CP组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体积吸收量[(16.45±9.52) mm3]显著高于IF组[(7.85±4.94) mm3](P<0.001)。结论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窦底接触或突入窦内者可以成功实现水平向穿上颌窦底移动,且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轴倾角度改变与牙根位于窦外组无差异,但牙根吸收明显增加。

  • 标签: 上颌窦底 上颌第一磨牙 牙齿移动 牙根吸收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锥形束CT研究上颌窦底位置与上颌第一磨牙的关系,为临床治疗磨牙的移动提供参考。方法:择取在本院就诊的54例拟行正畸矫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垂直骨面型将患者分为均角型组、高角型组、低角型组,每组各18例。应用锥形束CT对各组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窦的距离进行测量并对比检测结果。结果:高角型组患者上颌第一磨牙根尖同上颌窦底间1+2+3类的比例高于均角型组、低角型组,P<0.05;高角型组、均角型组、低角型组的上颌第一磨牙、远、腭上颌窦底的距离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组数据小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通过CBCT检查可以发现,高角型患者上颌窦底位置偏低,与上颌第一磨牙牙根邻近,出现上颌第一磨牙牙根接触窦底或突入到窦内的情况。

  • 标签: 上颌第一磨牙 上颌窦底 正畸移动 锥形束CT
  • 简介:本文从牙冠、牙根等外部形态,髓腔、管等内部形态两个方面,概括近期的研究结果,对上颌第一磨牙的形态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综述。

  • 标签: 上颌第一前磨牙 形态 功能
  • 简介:摘要上颌第一磨牙异位萌出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上颌第一磨牙萌出过程的位置异常,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将会造成相邻的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牙齿早失、第一磨牙中移动及严重的错畸形等不良后果。针对这些问题,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召集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等16所院校及口腔医院的儿童口腔医学专家对此进行专题讨论,同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近年来对上颌第一磨牙异位萌出的研究成果及诊疗经验,制订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 标签: 儿童口腔医学 牙萌出,异位 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 诊疗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口腔上颌窦瘘是指口腔与上颌窦发生的病理性连通。由于上颌窦底骨板的缺损,在缺牙区进行种植治疗具有较大困难。本文报道1例上颌第一磨牙缺失合并口腔上颌窦瘘的病例,上颌窦底缺损直径大于5 mm。期手术行口腔上颌窦瘘修补术及位点保存术;二期手术行经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及引导骨再生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完成上部结构修复。通过治疗重建牙槽嵴的软硬组织,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并获得较理想的美观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冠折在乳牙列相对少见,发病率为2% ,乳磨牙折更是罕见,临床通常选择拔除折裂患牙。本文报道1例下颌第一磨牙复杂冠折的病例,经过完善治疗保存了患牙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颌第1前磨牙X线片法髓腔物理量方面的数据。方法用X线平行投照法拍摄实体牙舌向和向X线片牙影像,根据本文对髓腔管定的分型标准对管进行分型。用电脑配套的柯达成像系统测量(mm)X线片牙的髓高、髓宽、径、舌径、根尖径和根尖舌径。用SPSS17.0软件统计处理X线片牙的髓腔物理量值。结果100颗上颌第1前磨牙X线片牙根管有6种类型,Ⅰ-1-1型占33﹪,Ⅰ-2-2型占17﹪,Ⅰ-2-1型占13﹪,Ⅰ-1-2型占4﹪,Ⅰ-2-1-2型占3﹪,Ⅱ-2-2型占30﹪。X线片牙的髓高3.09±1.18,髓宽3.88±0.61,径1.76±1.18,舌径0.59±0.34,根尖径0.79±0.89,根尖舌径0.35±0.28。髓腔物理量各测值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述结果说明湖北地区上颌第1前磨牙根管类型主要是Ⅰ-1-1型,Ⅰ-2-2型,Ⅱ-2-2型。X线片牙物理量测值经相关及回归分析,如果有相关性的配对项,可用回归方程的自变量值(X)来推测因变量的值(Y)。为口腔临床实践提供髓腔物理量方面的未知数据。用X线片牙研究牙的物理量方法简单、可行、实用。

  • 标签: 上颌第1前磨牙 X线片牙 髓腔 物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