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4 个结果
  • 简介:《21世纪资本》是一本研究当代资本主义财富收入分配的重要经济学著作,有其自身的独特学术贡献,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巨大反响。但是《21世纪资本》并非马克思《资本》的续篇,也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它是西方经济学家为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财富收入分配问题,开启的一次新的理论自觉和具体尝试。不可否认,《21世纪资本》对人们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意义,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特征与当代中国现实财富分配的公平正义问题,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 标签: 21世纪资本论 马克思 收入分配 理论范式
  • 简介:关系是人类社会的普遍存在,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重要载体,这是基本的共识。但是,不同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学者对于社会资本的关注点是不同的,西方学者所探讨的社会资本更多地关注社会关系网络的正功能,如果简单地借用西方学者所提出的社会资本理论来分析中国社会的关系网络,恐会带来不良的社会后果。中国社会的关系网络更多地体现为特殊主义取向、个人私益性、负外部效应的特殊资本形态,简单地说就是所谓的“关系资本”,即一种不利于信任、规范、团结等普遍主义现代性因素生长的“关系网络”。

  • 标签: 关系 资本 关系资本 社会资本
  • 简介: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资本》在中国的命运与中国革命历程紧密相联。起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而学习西方,在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同时引入马克思的《资本》。资产阶级革命派借鉴《资本》思想,阐述其革命思想和建国方略。在社会主义论战中,《资本》被各派知识分子用来分析中国国情、探索发展道路。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成为学习、研究、宣传和运用《资本》的主力军。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运用《资本》思想探索革命道路的成果,其合理性为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所证明。

  • 标签: 《资本论》 中国革命 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
  • 简介:资本》之谜是与/t=c+v+m与p=c+v+s的对应关系.马克思在劳动价值和利润率下降趋势的基础上分析资本主义,揭示剥削现象.按照马克思对商品价值的定义,资本有机构成应写作c/(v+m),而不是写作c/v.投资的目的是取得利润,一般均衡状态下的等成本交换没有利润,那么利润怎么出现的?马克思的价值构成式w=c+v+w给出一种答案.均衡价格的本质是应付成本,应付成本是从包含个别利润率转化为包含平均利润率.用斯蒂德曼模型的数据可证实价值转形,而不是证伪.以数学语言论证价值转形,计算方法必须正确,计量单位必须一致.不要生搬硬套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不平等交换具有内生性和外生性.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是为了超额利润,资本主义的危机在于剩余价值的实现.

  • 标签: 《资本论》之谜 劳动价值 利润率下降趋势 一般均衡 不平等交换
  • 简介:在当代视域中重新研究《资本》,应当打破学科壁垒,开启“哲学-政治经济学”总体性视野,重新彰显《资本》原著本身的有机总体性。《资本》及手稿不只是经济学著作,更是“哲学”著作;不仅有经济学线索,还有其独特的哲学线索即资本逻辑及其自我扬弃。在《资本》对社会总体的再现中,资本是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呈现为主体性范畴,而资本逻辑则表现为“主体性逻辑”。具体来看,资本逻辑表现为扩大再生产的动态结构与总体化进程,蕴含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全面发展生产力与限制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内在矛盾,并孕育着从无限扩张到自我克服的演化趋势。

  • 标签: 马克思 《资本论》哲学思想 资本逻辑 资本主体性
  • 简介:马克思在校订法文版《资本》的过程中,相较于德文版在文字上做了大量修改,对篇章结构、章节标题、概念表述上都进行了一定调整,在理论上也有了新的发展。从《资本》第1卷法文版对德文版的修改出发可以作出多方面的分析:马克思在《资本》中对黑格尔的方法和术语的运用情况,在法文版一些地方删去'计划'一词的用意,以及运用'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概念的情况。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在寻求并发现如马克思本人所说的法文版本在原本之外所具有的独立的科学价值之外,进一步理解《资本》的逻辑、方法和《资本》创作史研究的复杂性。

  • 标签: 资本论 马克思 黑格尔 生产关系
  • 简介: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西方学者的《资本》研究,大多涉及人物、主要观点或流派的简要评介,关于研究特点、主要局限与发展趋势等总括性研究成果相对薄弱;纵观150年来西方社会关于《资本》的研究,“整体性否定”、“沟通与融合”及“超越式改造”等三种倾向混杂共存、交互影响、彼此制约;西方学者在研究《资本》的过程中,存在着研究立场虚假中立、理论结论颠覆性强、研究方法多元冲突等局限;关注西方社会《资本》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态势,有助于我们拓宽《资本》研究视域,创新《资本》的研究方法,掌握《资本》研究的话语体系,融入国际社会《资本》研究的主流。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资本论》研究 基本趋向 主要局限
  •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马克思晚年为《资本》第2册所写手稿的总体情况,以及恩格斯在这些手稿的基础上编辑发表《资本》第2卷的经过。除了写于1865年上半年的第1稿,第2卷手稿的写作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867—1870年,马克思在此期间共为第2册写下10份手稿;在1870-1882年的第二个时期,马克思共写了6份和第2册有关的手稿。恩格斯在编辑时尽量采用较新的文稿,严格进行文稿的选择,保留了马克思设想的结构,适当地加上了标题,区分了一些重要概念。特别是第3篇的编辑,恩格斯的概括和提炼具有再创造的性质。

  • 标签: 《资本论》第2卷 手稿 恩格斯
  • 简介: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揭示了唯物史观所“唯”之“物”不再是旧唯物主义抽象的“自在之物”,而是具体的商品、货币和资本等“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及其背后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绝不是天然的、普遍的、永恒的和非历史的,它必然会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而逐渐走向消亡。正是《资本》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发现“剩余价值”而揭开了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的“历史秘密”,真正把“唯物主义”和“历史”结合了起来,既历史性地解释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又历史性地解释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前途,从而实现了对“历史之谜”的“政治经济学解答”。

  • 标签: 《资本论》 唯物史观 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
  • 简介:自《资本》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形成了诸多解释构架。或者把《资本》看做经济学著作,或者将之看作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运用与证明,或者从劳动辩证法出发,对之进行主体性的解释。从历史与思想史的内在关系视角来重新解读《资本》,可以看出《资本》体现了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哲学思路,这既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简单运用,也不是劳动辩证法所能涵盖的内容,更不是结构主义所理解的多元决定论。《资本》虽然是一种带有“理想型”的理论构架,但它是对社会历史生活的抽象,在理论抽象的背后,是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生活的批判理解。

  • 标签: 生产逻辑 资本逻辑 历史性 结构化
  • 简介:资本》研究在当前面临"新境域":一方面需要"中国化",另一方面还需要本根的和本土化的"中国资本",实现原创式理论创新。这一语境是唯物史观发生学意蕴的,意味着只能基于方法论研究层面对接史书研究和科学作品解读。研究主题定格在《资本》中国化基础上的"中国经济学建构行动"意义域中。构建理论形态的中国政治经济学,内涵路径锁定了对象"所有制",将其作为生产关系的一般历史思维形式,即作为生成规定与内容规定之统一。在此情势下,家有制—国有制成对范畴成为"私有制—公有制"分析链条的必要的补充,也成为中华所有制的基本工作逻辑形式。于是,辩证剖析家有制和国有制的所有制属性不再作为逻辑事件和直接性定义事件,而必须首要作为"历史发展事件"。中华"事的科学"深化了人们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学科的认知,并通过掌握更多的所有制历史知识,升华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中国经济学的思维和语言。

  • 标签: 《资本论》 中国化 所有制 家有制 国有制 中国经济学
  • 简介: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到《资本》第1卷的不同版本,马克思在写作计划和思想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调整。认真梳理这种变化过程,挖掘这种修改的理论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大纲》和《资本》之间的思想联系,而且也是我们准确定位它们历史地位的必由之路。在这方面,罗斯多尔斯基的《马克思(资本)的形成》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结构调整、《大纲》与《资本》的思想关系、《资本》第1卷第1版与第2版的比较分析入手,客观评估罗斯多尔斯基的理论贡献和不足之处,可以清晰揭示从《大纲》到《资本》第1卷的发展历程,澄清它们之间的思想联系与差异。

  • 标签: 《大纲》 《资本论》第1卷第1版 《资本论》第1卷第2版 罗斯多尔斯基
  • 简介:我们要正确认识汇率现象,惟有坚持应用马克思揭示的汇率及其变动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以国别纸币的关系来表现汇率,这是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挽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而强加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形式;它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并不体现历史的进步。当代纸币条件下的汇率关系,实质上是与相关国家从本国利益出发的干预或控制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汇率关系的新的历史特征。那种把汇率交给国际市场来决定的主张,只会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利。在纸币条件下,要确定国别之间的公平汇率关系,仍应当弄清一定单位的国别纸币包含多少国际价值,还是要比较两国一定单位国别纸币的含金量;国家对汇率的控制,必须从引起国际支付差额的多种因素入手。控制汇率的目标,应力求汇率价格关系趋向汇率的本质关系。

  • 标签: 汇率本质关系 国际收支差额 汇率变动 国家宏观调控
  • 简介:马克思经典著作《资本》阐述在协作劳动和对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并指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积累的资本属于财产性的收入,物质形态的资本称为不变资本,要注重研究和运用地租理论等,对我国当前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资本论》 所有制 资本 地租理论
  • 简介:马克思思想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在《资本》中,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批判地改造了康德的“二律背反”思想。康德只是揭露认识论领域的矛盾,而马克思则颠倒了对二律背反的运用:这种颠倒是从形而上学的、理论视阈到社会现实的、实践视域的颠倒。具体而言,康德通过“二律背反”思想的“批判性”揭露了认识论中理性一旦超越了经验的界限之后所产生的矛盾,马克思在《资本》中则通过“劳动”的“二律背反”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产阶级与工人之间深刻的矛盾。

  • 标签: 《资本论》 劳动 二律背反 康德 马克思
  • 简介: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之重要环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即以“现实的历史”为对象。由此,彰显了《资本》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关系:《资本》通过对资本的批判,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现实的历史”,而且揭示了融资本主义历史于一体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因此,《资本》不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简单运用,而是对作为“新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建构。

  • 标签: 《资本论》 历史唯物主义 建构 哲学
  • 简介:对于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间的理论联系,有大致三种不同的观点。列宁从黑格尔的《逻辑学》入手,提出了“三者一致”的辩证法,认为不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就不能理解马克思的《资本》;卢卡奇则从黑格尔的青年时期所研究的社会问题出发,提出其对政治经济学曾做过细致的研究,这种研究对他的辩证法理论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现代兴起的“新辩证法学派”学者则认为资本和逻辑学是相互符合和对应一致的,并试图从《逻辑学》的结构入手,重新构建对《资本》的理解。

  • 标签: 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 逻辑学 哲学笔记 实证性
  • 简介:马克思对资本增殖过程的剖析可理解为:资本的本质在于物化劳动对于活劳动的榨取——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必须大于劳动报酬。对于马克思在《资本》中揭示的劳动二重性,提出了新的理解:从具体劳动到抽象劳动的转变不仅是一种哲学思绪,还可以体现为特定的数学关系式:关键因子“平均代价当量”。废除雇佣劳动剩余价值之后仍然存在的经济范畴有如下三个:实业性盈亏因子、交易性盈亏因子和代价的有机构成。这些都是超越资本主义的经济学范畴。探讨这些范畴,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 标签: 《资本论》 平均代价当量 先后度 供需系数 代价的有机构成
  • 简介:资本》是马克思倾尽毕生精力完成的宏篇巨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奠定了牢固的科学基础和理论依据。1867年,《资本》第1卷德文第1版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它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历经一个半世纪,经久不衰,在人类思想史上不断创造着奇迹。今年是《资本》正式出版150周年,值此之际,中央编译局推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42卷(《资本》第1卷德文第1版)和第43卷(《资本》第1卷法文版)。第42卷以《资本》第1卷1867年德文版为底本,同时参考收录该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第2部分第5卷,而MEGA共收录《资本》第1卷的6个不同版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在收入《资本》第1卷德文第1版时,对该版1987年以单行本形式印行的中译文作了全面仔细的修订,并编写了翔实可靠的资料。

  • 标签: 《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 150周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42卷
  • 简介:[受访者简介]张钟朴,男,1930年生于河北青县,先后就读于天津工商学院附属中学和北京一中,1950年进入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学习俄语和政治经济学,1953年8月分配至中共中央编译局,从事马列经典著作编译事业。主要工作领域为《资本》及其手稿的翻译和研究。先后参加或主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中文第二版中的《资本》及其手稿诸多卷次的翻译,发表《资本》研究,特别

  • 标签: 《资本论》 创作史 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