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采用“词汇-图片”启动实验范式,考察概念组合加工过程中的关系启动效应,探讨了关系竞争理论与图式取向理论之间的争论.结果:实验1发现,在目标组合概念与启动组合概念的主名词或修饰词相同的条件下,都会产生关系启动效应;实验2表明二者之间没有相同的子概念(修饰词或主名词),也会产生关系启动效应.实验3在排除视觉特征因素条件下,再次证实本研究中出现的是关系启动.结论:支持图式取向理论,即概念组合中的关系信息不受修饰词和主名词的限制,是独立表征的.

  • 标签: 概念组合 名词-名词组合概念 关系启动
  • 简介:人类为了生存,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才想办法征服与适应自然的必然性。这就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始因;实践中的科学不总是胜利;失败居多,不断积累经验与教训。科学在研究的过程中的创新之物,首先是南思维意象的组合物质化,进行实验和机器的创造,从中总结出珲论。从最根本上说,科学理论的创造,科学技术的创造,都来自思维意象的运动。

  • 标签: 科技创新 意象 碰撞 科学研究 适应自然 科学理论
  • 简介:7月8—9日在浙江余杭召开,由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以及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等单位的20余名学者参会。本次会议是教育部2012年度重大招标项目“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研伦理和学术规范的重塑与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讨会。

  • 标签: 科技伦理 科研伦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专题研讨会 科学技术与社会 浙江大学
  • 简介:文化工业作为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第一阶段,市场自发地以科技改变文化的表现和传播形式为文化的市场化和大众化做出重要贡献。以英国创意经济为标志的新兴产业可作为文化与科技的整合阶段,因其自觉地对创意设计的创造性和人文性的重视,使文化成为主导,科技为人所用,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设计哲学用创造性和人文关怀重新对文化与科技加以整合,它的出场不仅给创意工业乃至国民经济注入活力,还暗合了以“创造”为焦点的经济社会实践诉求的现代性转型,人本身能动性、创造性、艺术化生活追求以及对科技的运用越来越明显地成为社会变迁的主导力量。强调文化和科技的整合而非融合是我国文化建设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

  • 标签: 文化与科技融合 文化工业 创意工业 设计哲学 整合
  • 简介: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世界各国。各国既有的社会文化隐含着对科学技术的不同认知和定位,这些认识反过来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科技政策的制定。近年,国际上兴起公民认识论,即探讨深刻影响各国科技政策的文化因素。公民认识论有助于理解国家问科学文化差异,形成全球性公共知识。未来几年中,通过丰富研究方法与分析维度,比较各国差异,公民认识论研究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 标签: 认识论研究 科技政策 公民 文化分析 科学技术 社会文化
  • 简介:9月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分析》编辑部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以及北京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协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承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哲学分析》编辑部等单位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从辩护到审度:科技时代如何看待科学”这一主题,对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刘大椿教授的相关学术思想进行了讨论。

  • 标签: 上海社会科学院 科技时代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辩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简介:第一次科学革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二次科学革命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进性与有效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应用和自然延伸。第一次科学革命与当时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导致了第一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现实基础。第二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第三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既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受了考验,也为建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新的契机。

  • 标签: 科技革命 工业革命 共产党宣言 辩证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