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道治"理论的政治正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道"体虚无、"道""无为"所昭示的"虚己无为"、"以不治为至治"的治理理念;二是针对世俗"有为"政治所彰显出来的"柔弱"之治、"无知"之治、"少私寡欲"之治、素朴纯真之治和好静无事之治;三是治理目标上的"无不为"境界,核心是百姓"自为"。但"道治"也隐涵着三个基本的悖论:"蔽于天而不知人"、"蔽于道而无以论术"、"蔽于君(无为)而少论民(自为)"。

  • 标签: “道治” “无为” 正当性 悖论
  • 简介:政治的正当,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在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关于政治正当的解释范式,主要经历了从政治正当的伦理学解释范式、政治正当的社会学解释范式,到价值与制度安排相统一的正当解释范式的演化历程.价值与制度安排相统一的政治正当解释范式,是现代人类社会安排政治生活秩序的文明趋势与方向,其真正确立的根本标志是宪政制度的建立.因此,所谓现代政治文明,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是在现代宪政制度基础上的一整套政治哲学、政治理念、政治文化和制度安排的集成.究政是现代政治正当的制度创制.

  • 标签: 政治 正当性 解释范式 价值与制度相统一 宪政制度
  • 简介:在晚清和民国,中国的政治正当发生过重大的历史转型。在经历传统正当危机的同时,近代中国的思想家们逐步重建新的政治正当轴心。新的政治正当以“去道德化”为时代标志,以世俗化的历史主义目的论为知识背景,确立了三个重要的正当轴心:自由之正当、民主之正当和富强之正当,并分别形成了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国家主义这三种近代中国重要的政治思潮。从天理到公理,再到潮流,近代中国的政治正当逐步失去了超越的和客观的性质,走向历史的和心理的主观意向。与此同时,政治正当的基础也有一个从善(德性)到权利(自由)的转型过程。

  • 标签: 正当性 天理 公理 权利
  • 简介:作为政治学的重要范畴,契约观念与政治生活中的正当问题紧紧交织在一起。这一范畴有特定的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背景,并在不同时代语境之中有其不同的内涵和特质。在西方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契约观念分别与政治服从的必要、政治权威合法和政府行为的范围与限度等问题密切相关。契约政治观念体现了人类实现自我治理的理想。更多还原

  • 标签: 契约 政治服从 合法性 政府行为
  • 简介:在当代英美道德哲学领域,"友谊"是各大流派的哲学家都关注的问题。当代学界普遍认同的真正的友谊是以对方自身为目的,因对方自身之故爱对方。既然友谊的本质是利他,人为何要在他人而非自己身上投入呢?这一问题在当代英美哲学界被表达为友谊的"正当"问题。当代主流学界试图以"价值"回应该问题,但是却陷入无法自圆其说的悖论当中,价值论的根本问题在于其哲学预设本身。以托马斯·阿奎那的友谊理论为依据,托马斯主义以友谊活动本身的道德性为友谊正名,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比"价值论"更有说服力。由此,在当下重温阿奎那的友谊理论,对当代学界探讨友谊的"正当"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 标签: 友谊 正当性 价值论 阿奎那 托马斯主义
  • 简介:作为政治学的重要范畴,契约观念与政治生活中的正当问题紧紧交织在一起。这一范畴有特定的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背景,并在不同时代语境之中有其不同的内涵和特质。在西方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契约观念分别与政治服从的必要、政治权威合法和政府行为的范围与限度等问题密切相关。契约政治观念体现了人类实现自我治理的理想。

  • 标签: 契约 政治服从 合法性 政府行为
  • 简介:科尔斯戈德在梳理近代以来规范性论证的四种方案中,以“实践同一”基础上“目的王国”的创建作为沟通“绝对命令”与“道德法则”、“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中介,不仅论证了规范的正当,而且激活与推进了康德伦理学。如果基于康德的“先验逻辑”来考察科尔斯戈德对康德伦理学的阐发路径,还可以有效地回应柯亨等人对科尔斯戈德的质疑。

  • 标签: 规范 正当性 康德 伦理学 先验逻辑 政治哲学
  • 简介:本文以儒学“洪范模式”为视角,考察了近世思想传统中的政治正当理论。这个思想范型以大法意识为根本基础,其内转趋向使道德精神成为政治秩序的正当前提。其中包含的两个基本动向——人极意识中的理想人格与守制则为政治权威提供了直接的正当理据。这些观念层层转化,互相支持而又存在张力,构成了正当论述的意义网络。上述模式代表的正当观念在现代思想演变中仍然有其广泛影响力,特别是道德精神与人极意识的理据,为了解正当论述的范式转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与启示。

  • 标签: 政治正当性 洪范模式 大法意识 人极意识 守制性
  • 简介:东西方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既不是争夺话语权及同化的问题,也不是消融各自的特色,而是基于和谐在文化差异中分享与尊。惟有正视这一点,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和思想资源才可能通过与西方经典的相互诠释来与西方文明沟通与交流,并追寻到当今世界根源精神;进而发现一个为人类理性所能认同的共同的真理与价值标准。恰恰是通过对中西文化元典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不同文化的冲突不可怕;它是进化的一个条件,但是你必须共同融合才能产生新的文明。

  • 标签: 中西文化 互释 精神价值
  • 简介:在现代的发生方式上,中英呈现出继发性与原发性的差异。审美现代,是现代的有机组成部分。审美现代与社会现代之间、自律与他律之间,这两层张力结构在中英均有体现。从精英到大众,提供了中英审美现代的一种对看方式。

  • 标签: 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 发生方式 张力结构 大众
  • 简介:<正>质量变律是辩证法的一条重要规律。过去,它通常只是作为“事物”的普遍规律而加以研究和论述。现在,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系统”的普遍规律加以研究和论述。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将会发现质量变律作为系统的辩证律有自己的特点,从而使我们对质量变律有更明确和更深刻的理解,并将纠正某些错误的传统观点。

  • 标签: 恩格斯 关节点 互变律 爆发式质变 相互联系 结构形式
  • 简介:一日,荷兰驻华大使杨乐兰访赵朴初赠《中荷交往史》、《文化战略》二书,并请赵朴初赐字。赵读此二书后,深有所感,用一百一十个字,阐述了东西文化交流的意义。用的是不歌而诵的赋体,而其内容则是用简练的文字精确的佛法,说明了东西文化各自不同的因缘,而唯有互相交流才能发扬光大。

  • 标签: 东西文化交流 《文化战略》 驻华大使 赵朴初 交往史
  • 简介:1996年3月的一个礼拜天,福建政和教会信徒何汉民弟兄在路上拾到一个大信封,里面装有现金2700多元。何弟兄决心把钱还给失主,就在原地等待。不久,失主惊慌失措来寻找,何弟兄如数交还给了他。失主拿出钱感谢他,何弟兄

  • 标签: 福建政和 万分感谢 焦急万分 姊妹 集市 大仁
  • 简介:莲宗九祖藕益智旭大师应迹于古吴木渎(苏州木渎镇)。我今天是从木渎灵岩山来此,有幸参加这次纪念藕大师诞辰400周年的胜会,感到非常的欣悦。而灵峰寺古名灵岩寺,愈使我觉得因缘殊胜无比。大师的先祖从汴梁(开封)南渡至古吴,其父母信佛,持大悲咒十年,梦见观音大士送子,时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五月三日亥时,大师诞生后经过明光宗、熹宗、思宗(崇祯帝)至清世祖顺治十二年(1655)圆寂,应世五十七个春秋,身历二朝五帝。这是一个国土版荡、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苦难时代。

  • 标签: 藕益大师 莲宗九祖 苏州市 木渎镇 佛教
  • 简介:明末清初遗民陈忱创作的《水浒后传》与其诗歌存在文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抒愤写心之诗与小说的爱国情怀;二、百姓生活之诗与小说的平民化书写。《水浒后传》在情感倾向、思想主题等层面与诗歌一脉相承,值得关注。

  • 标签: 陈忱 诗歌 《水浒后传》 互文
  • 简介:人类的一切交往,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向来都是双向交流的。人类历史表明,当一种文化传人到另一种文化氛围中时,往往有两个方面的可能:一是外来文化为了迎合或适应当地文化环境的需要而使自身有所变形;二是当地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刺激下也会发生某种程度上的变化。中国佛教,尤其是在隋唐时期发展而来的禅宗乃至此后的宋明理学,就是在这种文化交流与对话背景下的产物。确切地说,它是中印异质文化交流碰撞的结品。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双向交流 中国佛教 异质文化交流 外来文化 文化氛围
  • 简介:我国明代四大高僧(莲池、紫柏、憨山、藕)不仅生活在同一时代,而且思想主张也有共同之处:他们都主张佛教各宗并进,释、道、儒三教一致。

  • 标签: 蕅益大师 生平 佛学思想 中国 个人修养
  • 简介: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在理论形态上表现为美德伦理学与规则伦理学的对立竞。这种对立局面导源于对立双方理论动机上的共同错误:单极化企图以及对伦理学限度的认知不足。现实道德生活是多样化的,这就决定了伦理学必须采取多元化的基本概念。因此,美德伦理与规则伦理的协同互补将是规范伦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 标签: 规范伦理学 美德伦理 规则伦理
  • 简介:<正>顷接惠寄今年7月5日在第20届国际名人年会的讲话《东方文明的复兴与国际交往的发展》,读后觉得甚好。您用历史的眼光,论述东西方文化交流从隔绝走向融合的趋势,从而提出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理解的重要课题。您又作为一名时刻关注中国巨变和积极参与这一伟业的海外华人,把目光投向21世纪,为弘扬和振兴中华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不懈的努力,十分值得钦佩。

  • 标签: 东方文明 国际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 读后 姚美良 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