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40 个结果
  • 简介:卢梭的契约正义观与罗尔斯的契约正义观在形式上有其相似之处.但由于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其正义观的价值内核、论证方式及其实现途径都存在着重大的差别.从卢梭的契约正义观到罗尔斯的契约正义观的嬗变代表了西方正义论从实体正义向程序正义的转变,把握这一转变的趋向及其内在精神实质,对于丰富和完善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是大有裨益的.

  • 标签: 实体正义 程序正义 卢梭 罗尔斯 契约正义观 比较
  • 简介:正义一直被看作是一个规范伦理学的概念。玛莎·努斯鲍姆是美国当代伦理学家的杰出代表。在对当代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功利主义正义观批判的基础上,努斯鲍姆引入了"诗性正义"和"能力正义"两个概念。文章分析了努斯鲍姆"诗性正义"和"能力正义"提出的背景及其思想历程,指出努斯鲍姆的目的在于超越功利主义对正义的狭隘理解,重拾亚里士多德正义中的人的目的维度,从诗性正义走向能力正义

  • 标签: 功利主义 诗性正义 能力正义
  • 简介:历史读下来,发现王朝离我们不远。"正义"两个字最早出现在《易经·坤卦·文言》里。《坤卦》讲"直方大",什么是方?什么是大?《文言》说:"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但是,中国古代讲得多的是一个单独的"义"字,义其实就是正义,难道还有非正义的"义"吗?中华文化一个核心观念是义。什么是义?《中庸》说:"义者,宜也。"《墨子·天志》讲:"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这里,义就是正。

  • 标签: “正义” “公平” 《文言》 核心观念 中华文化 《中庸》
  • 简介:<正>英国政治哲学家威廉·葛德文(WilliamGodwin,1756——1836年)著《政治正义论》,全名为《论政治正义及其对道德和幸福的影响》,读书共三卷八篇,约54万字。于1793年、1796年、1798年先后出版过三版,对当时英国激进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代表了从启蒙思想到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过渡阶段。葛德文认为,实现政治正义的前提是人类生而平等,人的天赋才能和知识有差别,但在彼此关系

  • 标签: 政治正义 葛德文 道德 幸福 平等权利 快乐
  • 简介:谈到作为德性的正义,我们通常将其视为一种个人品质,即使我们所设想的个人正义与社会正义之间存在某些(根本的)关涉,但罗尔斯和其他一些人则直接将正义视为"社会制度的第一德性",因而"作为德性的正义"是适用于个人还是适用于社会,实际上是模棱两可的。本文将反思和探讨这种歧义性(ambiguity),尽管本文主要关注的仍然是个人正义

  • 标签: 社会正义 德性 个人品质 个人正义 社会制度 罗尔斯
  • 简介:生态正义何以可能,是生态伦理学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和实践缺失,使得它无法、也不可能回答生态正义何以可能。个体或群体中心主义的短视和危害,使得它同样无法、也不可能回答生态正义何以可能。当代的全球化,使整个人类真正成为一个现实的主体性存在,使人类的共同利益获得了现实规定性,提出了当代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生态正义在坚持以人类整体、长远的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根本价值尺度的经济活动中得以可能。

  • 标签: 生态正义 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 全球化
  • 简介:谷继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全书295页,属“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之一种。作者认为,孔颖达《周易正义》乃是易学史上继郑康成与王辅嗣《周易》注疏之后不可忽视的一本重要著作。孔颖达“宗主辅嗣,博取康成”而成《周易正义》,上推天道,下明人事,可谓“有功于先圣,先驱于程朱”,在汉魏易学与宋明易学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 标签: 《周易正义》 上海人民出版社 简介 易学史 中国思想 《周易》
  • 简介:20世纪90年代是理论界充分探讨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年代,而希伯来大学学者马格利特《正派社会》的发表及"不羞辱"理论的提出,却给人们探讨正义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从当下看来,"不羞辱"的确应该引起重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何种正义不羞辱。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马格利特的正义论进行探讨,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 标签: 正义 马克思 马格利特 不羞辱
  • 简介:战争可以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间的有组织的政治暴力.根据战争的目的、过程和结果,战争伦理大致包括"战争权利伦理"、"战争行为伦理"和"战争责任伦理"三个方面.在战争伦理中最重要的是所谓"正义"问题."正义"与"非正义"这对概念并非规定战争的客观性质,而是一种煽动人们拥战或反战热情的主观态度和伦理立场的表达.

  • 标签: 战争伦理 正义 权利 行为 责任
  • 简介:围绕赵岐《孟子注》,后世学者对告子其人展开争论。就争论内容而言,涉及告子与浩生不害、告子与《墨子》中的告子是否为同一人,告子与墨子、孟子等是否为师生,告子是否为杨朱学派等问题。本文论证告子与浩生不害、《墨子》中的告子不是一人,与墨子、孟子无师生关系;告子不是道家人物,更不是杨朱学派或宋钎、尹文学派中人。

  • 标签: 告子 赵岐 孟子 墨子
  • 简介:<正>词语训释一直是传统易学的核心之一,古人通过注释来探求《周易》本义,同时也寓著于注,借以阐发自己的学术见解。然而,在近十年的《周易》热中,注译本大量出版,但在训诂方面的创获则很少,可谓普及有余,提高不足。在普及和提高两方面都做得不错的,笔者以为首推刘大钧、林忠军两位先生所著的《周易古经白话解》,该书的训诂成就主要在于引证帛书《易经》探求词义。在《周易古经白话解》出版之前,刘大钧先生撰写了长篇论文《疑难卦爻辞辨析》,见于《周易概论》第2版。像刘大钧先生这样潜心于《周易》训诂的学者在国内还不多见。笔者是研究汉语史的,近些年留心于《周易》训诂,做了一些札记,今仿

  • 标签: 周易 学术见解 词语训释 注译本 近十年 训诂
  • 简介:我们在西方最高理论的语境和视点的观照下,来考察中国文化中的崇高现象及相关论述就会发现: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的“大”与西方美学范畴里的崇高是相通的、一致的,按照西方美学家对崇高的分类,中国的“大”主要属于数量的崇高或象征型的崇高,即一种静态的、观照的崇高。而在中国早期的神话中却充满了抗争的,力量的或实践的崇高。另外,中国的阳刚美及其壮美感同西方的崇高美及其崇高感在审美心理上也有重合及相通相似之处。

  • 标签: 崇高 中国文化 西方美学 阳刚美 崇高美 崇高感
  • 简介:在政治哲学的价值体系中,政治正义作为证成理想政治体的存在的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统摄着平等、自由、民主等其他政治范畴的价值导向,是当代政治哲学的道德理想和价值目标。政治正义的价值导向是对平等和自由两大基本价值原则的道德诉求,也是对当代政治社会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反思和回应。同时,政治正义作为最高价值理念,也在以其价值导向和功用丰富着当代政治文明的内涵。

  • 标签: 政治正义 道德理想 价值导向 价值功用
  • 简介:《理想国》第1卷提出了"什么是正义"的问题。整体来看,苏格拉底将正义把握为一种圆满的思,因此,他能针对不同的正义表述,提出自己的论证。从人与人的交往来看,正义是个人生活的基础;从城邦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来看,正义是城邦和谐的尺度。正义抵达整体的善,又不侵害个体的善。正义的本质性思考为立法提供了根基,并保障了公民城邦生活的稳定性和长久性。

  • 标签: 正义 建构 本质 圆满的思 尺度
  • 简介:与西方哲学家由于要限制社会中的贫富差距、改善处境较差的社会成员的生存状况而讨论正义问题的初衷不同,俄罗斯思想家却是鉴于平均主义民族心理在俄罗斯的根深蒂固和平均主义社会思想在俄罗斯的广泛传播而讨论正义问题的,因此,俄罗斯思想家的正义观总是透露着对人的个性和独特性的凸显与强调。作为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伊万·伊里因(1883-1954)对正义思想的表达鲜明地体现了俄罗斯正义思想这一独特性。伊里因的正义观以其精神哲学为基础,着重于强调人的独特性,提出作为差别化艺术的正义思想,由此表达出一种批判平均主义、强调要尊重人的个性和独特性的社会建设方向。相较于西方的正义理论,伊里因的正义观不失为讨论正义问题的另一个面相,同时,对于我们远离平均主义的误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 标签: 正义 精神 人的独特性 差别化的艺术
  • 简介:经济正义是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重要范畴,可以被具体化为分配正义与交换正义。理解经济正义的科学内涵必须根植于这一概念的语义变迁,立足社会生产方式与经济社会关系的相关性。通过观察经济正义概念的历史兴衰,能够确定决定其产生、形成、繁荣、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不断发生的经济变革。因为经济正义概念始终代表了传统政治社会的价值诉求对市场价值追求的批判,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与经济正义概念之间是无法共存的。而经济正义概念之所以在20世纪出现了'复兴'的迹象,是由于它的基础、对象与内容被资本主义逻辑侵蚀而泛化了。面向未来,经济正义概念的衰败似乎不可避免,它要么将不再是民主国家的优先性价值,要么将会被某个人类自我实现的新概念取代。

  • 标签: 经济正义 分配正义 交换正义
  • 简介:生态正义是当今理论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生态正义问题的凸显,拓展了环境伦理学的理论视野,促进了环境伦理学的理论转向,改变了环境伦理学的思维旨趣,也深化了人们对生态危机的根源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机制和条件的认识.

  • 标签: 生态正义 代际正义 代内正义 生态女性主义 社会生态学
  • 简介: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修昔底德《战争志》所记述的“弥罗斯对话”一直是个众说纷纭的政治议题。本文详细阐释这场“对话”所呈现的正义诉求与公平、安全、利益、希望和羞耻的多重纠葛;认为弥罗斯人所代表的斯巴达式“神圣”信仰与雅典式“人的自然”信念之间的对峙达至一个最高点,而雅典人在国际政治中始终是“自然之必然”的践履者。

  • 标签: 正义 神圣 自然之必然
  • 简介:康德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分配正义为根本内容。他的"人应从自然状态走入法权状态"的理论,突出了分配的正义,并将其作为持有的正义的基础和根本保证。他的以权力的分配为中心、以人民对人民的义务为特征的正义理论,是对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洛克、卢梭等人的理论以及新教小宗派思想加以吸收融合后形成的,对当代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 标签: 自然状态 法权状态 分配正义
  • 简介:完善的分配正义应该是充分的分配正义,它包含了以经济标准来进行分配的经济的分配正义和以社会标准来进行分配的社会的分配正义。充分的分配正义包含的两种分配标准及其相应的两种分配正义之间存在着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内在冲突,这种内在冲突不仅进一步证明了完善的分配正义只能是把“做蛋糕”和“分蛋糕”有机结合起来的充分的分配正义,也给充分的分配正义的实现设置了巨大的困难。我们认为,把伦理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采用一种建立在“历史原则”之上的动态的“伦理妥协”的方式应该是实现充分的分配正义的有效路径。

  • 标签: 经济的分配正义 社会的分配正义 充分的分配正义 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