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采用自编问卷对新媒体环境下小学生日常学习行为、交往行为、道德行为进行调查,发现新媒体环境下小学生上课注意力受到影响,不愿意独立思考问题,小学生面对面交流减少,道德观和价值观受到网络信息等新媒体的影响。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了小学生利用好新媒体的策略和建议。

  • 标签: 新媒体 小学生 日常行为 问卷调查
  • 简介:以来自河南省农村的207名农村留守儿童为被试,主要探讨流动养育者、留守养育者与儿童问的亲合水平在降低儿童偏差行为上的直接作用及其对日常烦恼与偏差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儿童经历的日常烦恼越多,其偏差行为越高;流动养育者、留守养育者与儿童的亲合水平越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越低。(2)流动养育者一儿童亲合能够显著调节日常烦恼与儿童偏差行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压力抵抗效应:在低亲合条件下,日常烦恼与偏差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在高亲合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关联不再显著。(3)留守养育者一儿童亲合能够显著调节日常烦恼与偏差行为之间的关系,在单亲外出儿童群体中表现出了保护稳定性,在双亲外出儿童群体中表现出了保护的扩大化。这表明,养育者与儿童之间的紧密情感联系是降低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重要保护因素。

  • 标签: 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养育者 流动养育者 亲子亲合 偏差行为
  • 简介:教育援藏有别于对口支援西藏制度体系下的其他部分,有自身独特的逻辑。谁援藏,在藏期间如何行为,是整个教育援藏的重心。本研究以高等教育援藏干部选派为分析对象,引入制度分析而非政策分析,关注制度过程中的组织因素,认为教育援藏首先是组织行为。以此基础对政策约束下的理性算计行为模式进行批评,提出援藏干部选派是组织权威、组织对援藏的意义构建、个人对援藏的理解和收益一成本计算互动的结果;在藏行为则发生在具体的组织情境和环境中,适当性行为取代个人理性算计。进一步,展现了高等教育援藏制度过程中的价值逻辑和市场逻辑的冲突,突出制度绩效的长效模式而非短期逻辑。

  • 标签: 教育援藏 制度过程 组织 价值逻辑 市场逻辑
  • 简介:自Block于1971年对人格类型进行划分以来,人格类型的研究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历史。随着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增多和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对青少年问题行为进行探究以引导其健康成长迫在眉睫。有研究表明,不适应型,尤其低控型人格是各种问题行为的预测因素。本文主要从低控型初中生的人格类型划分及人格特点、问题行为、影响因素和对当前教育的启示等几方面展开。

  • 标签: 低控型人格 问题行为 教育启示 初中生
  • 简介: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北京市五城区12所小学283名三至六年级小学儿童进行了调查,考察其知觉中的父母教育行为与其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知觉中的父母教育行为具有一定的内在结构,均包括惩罚/严厉、爱/支持、民主/信任和过度保护四个维度;2.小学儿童知觉中的父母教育行为与其焦虑情绪之间有显著的高相关;3.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母亲的惩罚/严厉行为和父亲的民主/信任行为、过度保护行为对小学儿童的焦虑情绪有着显著影响。

  • 标签: 父亲教育行为 母亲教育行为 焦虑情绪 小学儿童
  • 简介:伊斯兰日常生活伦理是由伊斯兰教特定的道德观念、善恶标准和行为规范构成的道德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体现在《古兰经》、圣训和伊斯兰教法中。作为人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伊斯兰日常生活伦理蕴涵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它对穆斯林道德人格的培养,健康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指导性作用。

  • 标签: 伦理 健康社会 《古兰经》 善恶 伊斯兰教 圣训
  • 简介:行为疗法的根本目标在于对人类行为的控制,以所谓适应的行为取代不适应的行为;表演疗法的目标在于鼓励人们对行为作出主动的选择,从而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通过开创人生的发展而摆脱旧有的情绪障碍。求治者在一种疗法中被当作“物”来修理,在另一种疗法中将得到引导,成为人生舞台上的演员兼编剧,不知他们需要哪一种。

  • 标签: 行为治疗 行为控制 行为选择 表演疗法 生活形式 行为主义
  • 简介:过堂,是出家人吃饭的别名;因为出家人原则上过午不食,只吃早餐与午餐,所以又可以称为“二时临斋”。“斋”从广义来说,指清净身心,而慎防身心之懈怠;从狭义来说,则指八关斋戒,或特指过午不食的戒法。所以,能持守过午不食的戒法,称为“斋戒”;持斋期间所吃的食物,或法会时所供养的食物,称为“斋食”。另外,以食物供养僧侣,也称为斋,这类法会则称为“斋会”。

  • 标签: 佛教寺院 食物 出家 身心 斋戒 供养
  • 简介:现代性代表着迄今为止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最为深刻的文化转型,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性的、启蒙的、民主的、契约性的、批判性的思维机制。在中国的历史境遇中,现代性的思维机制对传统日常思维的文化转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从日常思维的基本图式出发,探讨现代性思维机制对日常思维的改造问题.这是实现日常思维转型与重建的核心与关键。

  • 标签: 日常生活 日常思维 现代性
  • 简介:信任只能发源于人们的共同生活实践,尤其是日常生活实践。个体的生活经验(自己或他人的生活经历)是生发信任的内在根基;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制度等社会机制是生发信任的外在之源。日常生活中,信任的惯性和排他性可能对信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人们需要判断对象的可信任性和可信任度,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根据日常生活实践本身的内在规律,来推断已有的信息,做出合理的结论。

  • 标签: 日常生活 信任 惯性 排他性
  • 简介:一、要爱惜光阴(弗5:16)。今日能做的事,决不要推至明日。人生的全部学问就在于和时间打交道。二、要常常祈祷(路18:1)。犹太谚语云:“不断的祈祷能行万事。”“祈祷能使你家四周围上铜墙铁壁。”三、要和气待人(西4:6)。用微笑传递基督的爱。言语要用盐调和。四、要留心作美事(罗12:17)。见别人遇难处不袖

  • 标签: 日常生活 基督徒 谚语 犹太 尊长 圣经
  • 简介:大凡人的思言行为,都有其动机和目的性,可以称之为意向,即意愿之所向。意向是灵魂的属性与功能,动物无灵魂故无意向,因此老牛耕田、母鸡下蛋无所谓功,虎狼噙羊,鼠类盗粮,无所谓罪。人则不然;人有是非观,有对善、恶的判断鉴别能力;人的行为是由意向所决定的。

  • 标签: 人的行为 意向 圣洁 鉴别能力 目的性 是非观
  • 简介:教育心理学的领域里,持续了二十多年的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的争论,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看法。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与国外的心理学工作者和出版社的不断交流,这场争论对我国的教育心理学也有影响。

  • 标签: 教育心理学 行为主义 人本主义 心理学工作者 出版社 争论
  • 简介:采用实验室观察及问卷法,考察学步儿行为抑制性、母亲养育方式和问题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行为抑制性正向预测内隐问题行为;母亲拒绝正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母亲保护担忧负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2)性别能调节母亲养育方式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母亲鼓励独立负向预测男孩内隐问题行为:母亲拒绝正向预测女孩内隐问题行为;保护担忧负向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母亲惩罚正向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

  • 标签: 行为抑制性 母亲养育方式 问题行为 性别 调节作用
  • 简介:“普佛”一词来源于隋代信行所创立的三阶教。三阶教将佛法分为普法与别法。所谓普法,即于法不分大小,于人不辨圣凡,普信普敬,不尊此法而斥他法.所以名为“普”;所谓别法,是分别大小乘法和圣贤凡夫,所以名为“别”。信行认为在佛灭后初五百年的正法时期,众生的根机只能学一乘法;第二个五百年的像法时期唯学三乘法,所学各别,所以称为“别法”,全称为“别真别正法”。

  • 标签: 佛教寺院 三阶教 乘法 “别” 普法 佛法
  • 简介:卢卡奇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在美学的视阂中,从微观层面对人的异化问题的探讨。他看到了在发达工业社会,异化已经渗透到了人赖以存在的经验生活层面,而异化的深入是由于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的非日常生活无法重新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使得日常生活停滞不前造成的.他把唯一能使非日常生活回归日常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艺术身上,因为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最为微妙,既从日常生活中分离了出来,也没有丧失掉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 标签: 日常生活:非日常生活 审美 艺术
  • 简介:沃皮(Wolpe)将行为治疗定义为,行为治疗是使用实验确立的行为学习原则和方式,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为此,在治疗中,其目标只能是不良行为本身,不应假设也不能探索在这些不良行为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层的东西。但是,对行为的直接治疗,并不拒绝承认求助者的内在认知和情感活动,因为在这一派别的行为治疗家眼中,它们也是行为

  • 标签: 行为疗法 咨询技术 不良行为习惯 行为治疗 学习原则 情感活动
  • 简介:<正>一、问题儿童正常与异常的社会行为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感兴趣的一个重要课题。很多研究表明,早期的社会行为特征,尤其是典型的外显与内隐行为问题,如攻击和社会性孤癖(Achendach,1982)可以预示青少年期与成人期的生活适应问题,如犯罪(Robins,1966),精神疾病(Frazee,1953)。近年来,受社会佳态学理论(Bronfenb-renner,1979)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家庭、同伴、学校、社会、文化等对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而且,很多研究已经揭示出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家庭、学校等社会因素的关系,迄今为止,关于儿童社会行为的研究几乎完全局限于西欧与北美地区。因而,对其

  • 标签: 中国儿童 社会行为特征 社会性 外显 评价量表 学习成绩
  • 简介:<正>行为科学这门学科,新近引起我国许多人的注意。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这个角度上谈谈行为科学的产生及其在组织与需要方面的一些理论。一、从系统研究到行为科学的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电子计算机和各种自动装置的广泛使用,在科学领域中控制论、仿生学等新科学的迅速发展,系统理论的研究应运而兴,工程心理学也就进入了系统研究的新阶段。一九四五年,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的"科学与研究发展局"资助

  • 标签: 行为科学 心理学家 人机系统 工程心理学 系统研究 系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