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9 个结果
  • 简介:近代以来,科学君临全球,成为举世公认的价值尺度、无上权威。宗教,尤其是被西方人作为宗教之典型的基督教,因表现出与科学明显相悖的禀性,曾藉教权迫害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科学家,阻碍过科学的发展,因而随科学之进展而大大贬值。“宗教与科学水火不相容”、...

  • 标签: 王季同 佛学 佛教 佛法 唯科学主义 科学方法
  • 简介:本文以明末'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为背景,分析了莲池大师的三教观.大师以佛教为本位,以华严的圆融精神融通儒道思想,为佛教修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是这一精神的集中体现.

  • 标签: 莲池大师 佛教 圆融精神 《自知录》 道教 儒家思想
  • 简介:民国时期,袁焕仙与贾题韬等成立“维摩精舍”,其成员多为当时四川官绅、文士,以实践、研究禅宗为旨,可谓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禅宗居士团体。维摩精舍在弘扬居士禅学方面影响延及至今,为中国当代居士佛学开辟了一条卓异之路。以维摩精舍为代表的民国成都佛教居士弘法团体,主张以佛为主融通三教,不遗余力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既是民国成都佛教的一大特色,更是近代中国佛教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由于这些特征,民国时期的成都佛教弘化已不再是传统的佛教弘化,而是应时应世发展出来的一种禅教一体、显密并重、三教混融的佛教弘化,一种旨在济世化俗、服务社会的佛教弘化。

  • 标签: 维摩精舍 居士团体 禅宗 融通三教
  • 简介:意象(境)理论作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包含两个层面:浅层次上,物我合一、情景交融;深层次上,虚实相生、境生象外。本文试从中国电影风景镜头的山水画意创构生成的视角,探讨中国传统意象(境)理论与中国电影之间的关联性。

  • 标签: 意象 意境 中国电影 融通
  • 简介:在智者大师亲撰的《法华三昧忏仪》里,讲到依法修行忏悔者,于三七日一心精进,或三七日满,或三七日间,有三种九品相之不同,这对堪验行者功夫有大益处。

  • 标签: 智者大师 三七 忏仪 三昧 忏悔 修行
  • 简介:《恒先》者,上海博物馆所藏之古佚书也。全书十三简,五百一十二字。第三简背有“恒先”字样,因以为名。李零认为其为一部首尾完具之道家著作。从内容观之,此言诚是也。由于其已湮灭二千余年,又不见于传世文献,加之思想深邃,故其甫一面世,即颇受学人青睐,遂兴起研究之热。然研究虽多,分歧亦繁。此分歧既包含文字释读与竹简编联,又涉及文意解读与思想阐释。

  • 标签: 《恒先》 疏证 章句 上海博物馆 道家著作 传世文献
  • 简介:荀子的生命观汲取道家及孔孟等先秦哲学家的思想,尊重生命的自然欲望、自然冲动;在价值层面更追求道义上的责任、精神上的超脱;否定了鬼神的存在而实现对死亡的超越。天、性、心的自然性决定了人之生命的本真;义、辨、群的本质决定了人之生命的向善;鬼、怪、神之消失奠定了生命的美感。苟子的生命观是先秦儒道生死观的批判性总结。

  • 标签: 荀子 生命观
  • 简介:钱穆先生在的研究上,先从文献入手,发表以厘清孔孟旧儒与战国时代新儒的不同;其后发表讲述代表战国新儒思想的,虽然与孔孟旧儒不同,但仅限于天体宇宙论的建构方面,盖因此领域为道家所擅.作者吸收道家之长,融通道家宇宙论,转而建立属于儒家的宇宙论,这是值得肯定的转变.正如钱先生文中一再致意的:虽吸收道家宇宙论的思想,但并未背弃儒家人生论的精髓,所以在吸收过程中皆予以转化,换句话说,便是将老庄自然宇宙观变成儒家德性的宇宙观,以求合于传统儒家的人生哲学.

  • 标签: 钱穆 易传 先秦儒家 宇宙观
  • 简介:金丹派南宗第五祖白玉蟾以丹论名著于世,融通三教是其内丹性命思想的最突出特征之一。他援儒入道,摄禅融老,强调炼形以养神、明心见性以合道,究其实质是欲以道为本,融合三教思想于一炉,锻造出更为成熟圆融的内丹性命论。故其丹学呈现出圆熟、简要、通俗等特点,对后学影响深远,并对于南宗内丹学的实践与传播,以及南宗教派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白玉蟾 内丹 融通三教
  • 简介:<正>孔子说:“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艺能“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这里提出了“一”、“多”两个范畴。一多关系,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逻辑的核心问题。它以“一”为本原、本体。以及整体性、统一性、共性、一般等,以“多”为万有、现象以及部分、多样性、个性、个别等;其相互关系构成哲学体系的逻辑框架。在古代,其特性是贵一贱多,以一统多,社会职能是为天帝至尊、君主专制立论。孔子哲学便是如此。从一多关系分析孔子的哲学思想,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其范畴、命题乃至整个思想体系的本来意义,更清晰地分辨其逻辑结构。本文主要论述孔子的一多思想,偶或兼及其后学。

  • 标签: 孔子 核心问题 统一性 思想体系 相互关系 论语
  • 简介:社会角色和角色伦理具有社会治理的蕴涵和功能,角色伦理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治理方式。它通过一套与角色身份和地位相契舍的伦理行为模式,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为社会行为提供标准样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通过角色权责定位的方式协调各种利益关系,通过循名责实的方式建构和谐社会秩序。角色伦理治理方式是社会治理方式的一种尝试和创新,具有普遍性、共识性、适然性和主体性等特性。

  • 标签: 社会角色 角色伦理 社会治理 治理方式 社会建设
  • 简介:太极图古文字国光红1.汉字除了它所记录的词义(包括本义、引申义,以及假借义)之外,它自身尚有“字形之意”。“字形之意”是尚未进入语言层次的模糊意义,它与字本义相应,是字本义的基础,而与字本义不属于同一层次。“字形之意”这一术语是段玉裁提出来的,《说...

  • 标签: 字形之意 极图 古文字 甲骨文 字本义 《易》
  • 简介:目的:探讨农村特教师人际关系与自尊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问卷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对103名农村特教师、107名非特教师进行调查。结果:(1)农村特教师自尊显著低于对照组(20.79±5.16〈29。10±5094),人际关系困扰显著高于对照组(8.82±4.74〉7.07±3。64);(2)农村特教师在人际关系与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相关(r=3.94★★);(3)自尊、婚否、年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际关系困扰的变化。结论:自尊、婚否、年龄对农村特教师的人际交往困扰能够预测,可通过提高农村特教师的自尊及婚姻问题,来对群体的人际关系困扰进行积极干预。

  • 标签: 农村特岗教师 自尊 人际关系 调查分析
  • 简介:《谛义得经》是古印度重要宗教派别耆那教中影响最大的经典。这一经典构筑了耆那教系统的理论体系。它重视通过智慧获得真理,提出了"七谛"的理论。在这种理论中,该经表明了耆那教的主要宗教和哲学思想。《谛义得经》通过"命我"和"非命我"的范畴,论述了耆那教关于生命现象和自然事物的主要理论;通过"五种智"的理论,展示了此教在认识论上的主要观念。《谛义得经》对耆那教在历史上的成熟和发展起了较大作用,在印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谛义证得经》 命我 非命我 耆那教 印度宗教
  • 简介:本文从“事实、符号与意义”的角度,描述了“直躬父”的故事在中国早期经典文本中的变化。它从一个客观存在的故事梗概,发展出多样的叙事方式,从这多样的叙述方式中生发出不同的思想原则。对这一变化的描述,就是进入古典思维世界的过程。

  • 标签: 直躬证父 故事 思想史
  • 简介:博格作为20世纪晚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标志,不仅蕴涵着西方语境中人与机器、心灵与肉体等古老隐喻,同时也是控制论视角下对这些命题的一种重述,同时博格也为从当代的角度对这一古老命题进行反思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 标签: 赛博格 隐喻 控制论
  • 简介:福建南少林寺问题,经过约十年的研究和论争,以批准莆田、泉州、福清三地各自修建或复建少林寺而暂告一个段落,研究热潮亦已渐渐降温。笔者与蒋维锬先生一直较关注这个课题,蒋先生手辑有三厚册《福建南少林研究资料》,搜罗有关福建南少林各种资料甚全。南少林论争的焦点在于史,现笔者就以蒋的资料集及自己搜集的补充资

  • 标签: 福建 南少林寺 佛教 史证 综评 泉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