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6 个结果
  • 简介: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都保持着其审美维度,本文专注于财政整顿这一问题。为了找出财政整顿中的美学,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也可以当作一个文化问题加以思考。因为财政整顿在退出技术争论之时被加以转化并一跃进入公共领域,这一路径是可能实现的。为了具体起见,本文关注财政整顿的一个具体案例: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在意大利由蒙蒂政府所推行的财政整顿。本文通过讨论这一时期蒙蒂政府在意大利进行的政策行为,发现其财政整顿的审美维度,证明其财政整顿的美学与意大利新总理及其内阁的美学恰好相符。

  • 标签: 财政整顿 美学 蒙蒂政府 文化事件 经济生活的审美秩序
  • 简介:1975年整顿中,邓小平关于党的建设的思考贯穿于整顿的全过程,涉及党的工作纲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各个方面:在党的工作纲领上,要求把党的建设同党的中心任务有机结合;在党的组织建设上,把反对派性、增强党性、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落实政策有机结合;在党的作风建设上,把作风建设与制度保障、领导责任有机结合;在党的思想建设上,把恢复党的思想路线与全面学习、宣传、贯彻毛泽东思想有机结合。邓小平对党的建设思考有三个基本特点:与当时存在的极左思潮和错误做法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力图扭转党的建设被严重破坏的局面;在党的建设史上是连接"文化大革命"以前和新时期的重要关节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来党的工作重点转移、邓小平理论形成及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孕育了一种新的思路。

  • 标签: 1975年整顿 邓小平 党的建设
  • 简介: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临危受命的邓小平于1975年在艰难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开展了大刀阔斧的全面整顿,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了新的希望,虽然历史不长,但影响深远。在整顿中,邓小平表现出了政治家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和深谋远虑的战略思维,值得全党干部很好地学习和研究。他当时强调,要着眼于全局,要求全党讲大局,务必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着眼于当前,着眼于现实,要求用最快的速度、最坚决的措施,迅速扭转形势,改变面貌;着眼于长远,提出了今后25年的发展远景,其关键是教育部门要后继有人,科学研究工作要后继有人;要放眼世界,国际形势变了,就要用新的战略概念来代替过时的、不符合现实的概念,将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作为制定世界战略的出发点。

  • 标签: 邓小平 全面整顿 讲大局 1975年
  • 简介:三项指示是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严峻形势深入反思后提出来的,这成为1975年整顿的前提和依据。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三项指示为纲”,把安定团结和发展国民经济同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一起并列为“纲”,其实质是以“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为纲,这是邓小平经过长期思考形成的一个治国新理念,是他领导全面整顿的魂。而毛泽东认为不应该把“要安定团结”和“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些属于“目”的内容摆进“纲”里,整顿由此中断。要把1975年整顿置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和分析,正确评价党的历中和常的领袖人物,

  • 标签: 1975年整顿 “三项指示为纲” 毛泽东 邓小平
  • 简介:黑格尔的国家学说之所以屡遭非议和曲解,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扬弃了近代以来主流政治学说所依据的自然法传统。在黑格尔看来,古典自由主义者从契约论出发把国家看作是个人权利的消极保卫者,其内涵等同于处于应急状态中的市民社会,黑格尔因而称其为外部国家;它不但保留着自然状态的残余,甚至还会产生和加剧诸如腐化与赤贫相伴的现代性危机。与之相对照,黑格尔所神化的内部国家或理性国家以实体化条件和制度化机制来整合和保障市民社会中的个体性的自由,并将其扩展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范围和高度。黑格尔对于自然法传统的这一创造性转化不但用主体性的自由取代了现代权利观念与国家制度的自然基础,而且为建构当代的正义规范理论、超越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争论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理论范本和思想准则。

  • 标签: 国家 市民社会 自然法 自由
  • 简介:重读马克思,可以看到,与列宁国家学说不同,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深层次本质是新社会观。马克思以充分认识到社会决定国家作为起点,而在终点上通过主张国家将会消亡,他最终推崇的是社会的本源意义。对于马克思来说,终点意义上的社会有别于最初决定国家产生的市民社会,它以实现了无冲突的和谐社会作为重要特征,这也是他之所以提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终极目标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马克思国家学说 阶级 和谐社会
  • 简介:西欧国家投票权扩大的历史背景是民族国家的构建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前者产生了国家认同危机,后者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在民族国家构建中通过战争等方式并入的新的群体,以及在社会结构变化中成长起来的新兴阶级,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打着民主的口号要求本来属于贵族特权的投票权平等化,从而在民族国家内部形成了对抗和紧张关系。而国家所采取的积极性回应——逐步开放投票权,则缓和了民族国家的这种对抗和紧张关系。西欧国家投票权开放的典型模式主要有三种:以英国为代表的渐进模式,以法国为代表的激进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竞争模式。尽管存在着道路上的差别,但它们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即都实现了投票权的平等化。投票权的平等化除了暂时缓和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既得利益阶级与利益边缘阶级之间的冲突之外,还有着更加长远的积极意义,它以民主的名义把社会不同阶层、团体和族群整合到统一的民族国家的政治行动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国家认同——民主国家认同。

  • 标签: 选举 投票权 民族国家构建 国家认同
  • 简介: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人类社会从现代向后现代过渡的同时,国家也正发生后现代转向.实际上,国家的后现代转向不只是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设想,而是已经来临的事实.国家的后现代转向表现为两个基本趋势:其一是国家的某些职能让位给非国家组织,即国家公共管理职能社会化,产生于社会的国家正在回归社会;其二是民族国家的某些职能让渡给超国家机构,超国家机构及其活动--跨国政治与跨国行政正在发展.人类必须认清国家后现代转向的事实,以便科学确定相应的对策.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国家 国家社会化 超国家机构 跨国行政
  • 简介:本文在对金砖国家本币结算已有相关研究评述的基础上,分析了金砖国家开展本币结算的背景、意义、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了有效应对深化本币结算面临的各种挑战所应采取的政策和方法,以期为金砖国家提升本币结算水平,进而推进金融、经贸等多方位的合作提供有益启示,并丰富相关理论研究。

  • 标签: 新兴经济体 金砖国家 本币结算 共同崛起
  • 简介:近年来,“金砖国家”经济表现欠佳,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金砖国家”是否还能称为“金”受到人们的质疑。实际上,发达国家也出现了经济波动,“金砖国家”的经济波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发达国家经济波动造成的,是世界经济周期变化的一种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潜力可以从社会需求和社会供给两个角度考察。从作为经济增长拉动力量的社会需求分析,“金砖国家”人口众多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经济增长潜力远强于发达国家。从作为经济增长推动力量的科学技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分析,“金砖国家”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快于发达国家,它们的生产能力在不断提高,它们的产值在未来仍然有可能以高于发达国家的速度增长。但是,制约着“金砖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它们在存量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流量意义上的科学技术进步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而它们还需要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的方式加快科学技术进步。但是,从总体来看,“金砖国家”具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它们在总量意义上的经济地位将迅速提高,在未来20年里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发生重大变化。

  • 标签: “金砖国家” 经济增长 社会需求 经济规模 增长动力
  • 简介:国家中心主义"在主流范式的理论建构中具有本体论意义。主流范式假定,世界秩序是其基本构成单位——理性国家——逐利行为的副产品。以"理性自主"的男人为原型,主流范式塑就了理性国家的身份特质,并就此割裂了性别要素与世界秩序之间的关联,划清了国家道德与普遍道德的界限。理性与道德对立导致了世界秩序范畴对道德和性别的排除,最终将国际关系塑造成真正的"无女人世界"。

  • 标签: 女性主义 国家中心主义 理性国家 国家道德
  • 简介:经典马克思主义提出并分析了资本主义工具性国家和自主性国家两种国家观,新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当代资本主义、“第三世界”和传统社会主义的(相对)自主性国家及其国家自主性;后马克思主义时代,“回归国家学派”批判性地提出了国家潜在自主性的概念,并与比较政治经济学派等一起进一步论述了不同时空中的国家自主性。国家自主性理论兼具描述性和分析性,是一个观察与理解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理论“范式”。

  • 标签: 国家自主性 民族国家 发展型国家 国家建构范式
  • 简介:邓小平国家治理思想内涵丰富,重点回答了由谁治理和怎样治理两大基本问题,有力地推进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国家治理的主体向度上,他强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行党政职能分开,调动地方、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国家治理的方式向度上,他强调不搞运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靠制度治理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的国家治理思想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示:党的领导是实施有效国家治理的根本保证;发挥各治理主体的作用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标志;克服'运动式治理'是建立现代国家治理的前提;民主和法制是现代国家治理的主要手段。

  • 标签: 邓小平 国家治理 主体向度 方式向度 克服“运动式”治理
  • 简介:国家治理的过程是生态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前者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后者表现为多元主体利益协调。国家治理的生态伦理价值目标是生态文明,其具象化目标即美丽中国。国家治理的善性决定于其伦理合理性,而伦理合理性又决定于明确、合理的生态伦理价值定位。顺应生态伦理的生态治理为国家治理生成合法性,不仅因为生态治理具有广泛的认同基础,并致力于实现生态正义,还因为有效的生态治理满足善治的全部条件。

  • 标签: 国家治理 生态伦理 美丽中国 生态治理 善治
  • 简介:列斐伏尔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人物,国家问题曾是他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列斐伏尔认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并不存在一种连贯的和完全的国家学说体系。虽然国家问题是马克思经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并且已确定了方向,但是马克思生前并未能使国家问题理论化和系统化。列斐伏尔对国家问题的研究就旨在于制定一种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四卷本的著作《论国家》就是他在这一方面的一个尝试。

  • 标签: 国家理论 列斐伏尔 西方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 国家问题 原型